先給新手媽媽們捋一捋概念。
親喂,是指母乳足夠的媽媽,直接用RF哺乳寶寶。
瓶喂,指母乳不夠或者其他原因不能親餵寶寶的,用奶瓶兌奶粉餵寶寶。
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叫做母乳瓶喂,就是將母乳用吸奶器吸出來,倒進奶瓶裡再餵寶寶。這種情況一般在上班族媽媽需要背奶時常見。
但我就不一樣了,我家寶寶因為剛出生時進了幾天保溫箱,在保溫箱時醫生又用奶粉瓶喂,回家後寶寶就不認RT,只好把母乳放奶瓶裡喂。
我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先是母乳瓶喂,接著給寶寶糾正適應過來了,開始親喂,再接著到了晚上母乳有點不足,睡覺前會補充一點奶粉瓶喂,我寶寶目前RT和奶嘴都不嫌棄,所以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各自的感受。
最艱難的應該就是母乳瓶餵了,我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昂:
明明媽媽和寶寶就在一起,寶寶不認RT,寶寶一邊餓得哇哇叫,我還得一邊安撫一邊溫奶吸奶,那場面,簡直感人。
另外,其實不可能等到寶寶餓的時候才來用吸奶器吸,吸奶也要花時間啊,一般也要半個小時的樣子才能吸乾淨。但寶寶一餓就哭得昏天暗地,一秒鐘都不能等。
這樣就需要提前吸奶,然後我就經歷這麼一個過程:
吸奶器吸奶→放儲奶袋→寫上時間→放冰箱→娃餓了→取出奶→倒入奶瓶→用溫奶器熱奶→餵娃→哄娃哄睡→洗奶瓶、洗吸奶器→等著吸奶
這麼一系列搞完,好吧,又漲奶了,繼續吸奶,24小時不得安生。
就算有人幫你溫奶、餵娃、哄娃、洗奶瓶和吸奶器(對了,吸奶器也是真難洗,所有零件都要拆下來衝刷一遍,否則就會有奶漬沉澱在上面),就光是擠奶也是一個大工程。
後來寶寶糾正過來開始親餵了,我計算了一下時間, 寶寶一口上來,十來分鐘就可以搞定你用吸奶器半個小時的事。
吸奶器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水泵」+ 「漏鬥」,漏鬥是固定的,全靠水泵產生一股吸力。
而寶寶的小嘴巴是360度包裹著RT,加上本身的吮吸,力量是全方位且立體周到的,是緩解媽媽漲奶最有效的「超級吸奶器」。
但是親餵的時候,媽媽身體容易很疲累,一方面媽媽可能會被寶寶吸得很痛,另一方面,漏奶的時候,把衣服搞得溼漉漉的難受,防溢奶墊也不是始終那麼好使,尤其是睡覺的時候,身體會亂歪,衣服打溼了,奶墊還乾爽著。
一度我厭倦至極,堅決要斷奶,以求解放自己,把困難留給他人。
就那兩天又傳來一個新聞:
香港消委會抽檢中發現,15款預先包裝嬰兒配方奶粉,發現全部樣本均驗出汙染物氯丙二醇(3-MCPD),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歐洲食物安全局的報告,長期每日攝入過量的3-MCPD,會損害腎功能和影響雄性生殖系統。
當時心就涼了,其中還有熟悉的品牌,這怎麼放心啊。
除了不放心外,瓶餵的話,晚上還是怪麻煩的。
我家寶寶一晚上要醒來一兩次,儘管自己也好睏好睏,但親餵的話,至少完全不慌,衣服一撩,娃逮過來就開喂。
如果斷奶了,媽媽身體自由了,咖啡隨便喝,炸雞隨便吃,非常爽。
只是晚上就得藉助暖奶器一直暖好水,保持在五十多度的樣子,再舀奶粉兌奶,再簡省也要花點時間,搞來搞去白天睡眠就不足了。
因此,要瓶餵的話,最好等到寶寶不吃夜奶了再考慮。
讓我決定不斷奶的主要因素,就是因為懶。
最後再說一下寶寶吃奶的情況。
母乳瓶餵和奶粉瓶餵的寶寶,飯量都明顯要比親餵的寶寶大很多。
奶嘴好銜,吮吸又容易,吃起來不累,寶寶就會很喜歡這麼吃啊吃,不把自己吃撐不罷休。我在給寶寶用母乳瓶餵那段時間,他那個飯量大得我都害怕。
不過吃奶瓶的一個好處是這樣的,寶寶一口氣吃飽了,睡覺的時間也相對較長,免得一會兒又餓醒了,一會兒又吃,醒來過於頻繁的寶寶就會影響長身體。
母乳瓶餵和奶粉瓶餵的區別大概是:
吃母乳吃再多也不擔心,自己的奶怕什麼。
吃奶粉容易拉綠屎,並且要留意餵水,要防止便秘,奶粉消耗也快,總之操心要多一些。
總的來說,對寶寶好的選擇是:親餵 > 母乳瓶餵 > 奶粉
對媽媽比較輕鬆的是:奶粉 > 親餵 > 母乳瓶餵
以上就是我的餵娃心得,想到再補充,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吧,不用糾結也不用強求,為寶寶好的同時,媽媽們也不要忘記關心自己的心情,畢竟只有媽媽舒心愉悅,才能帶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