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平江圖》追尋蘇州古城的風貌

2020-12-24 芳談歷史

蘇州市博物館保存著一方末代石碑,上面刻著一幅精美的城市平面圖,精細地勾畫出宋代蘇州城。圖的四邊有山有水,四周有高聳的城牆,城外有護城河,城內有規劃整齊的街道、坊市,河道四通八達,小橋河港密布,城內寺、衙、宅、園等建築刻劃清晰,各種建築物等都標列著名稱,是八百多年前蘇州城市建設的實錄,同時,還基本反映了春秋以來蘇州城的基本格局。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平面圖,是世界上罕見的古城建設珍貴資料。

一、寶圖記古城

平江,是南宋(1127-1279年)蘇州城的名稱。據前人考證,《平江圖》刊於宋紹定二年(1229年)。春秋時,蘇州是吳國的都城,相傳為吳王闔閭的大將伍子胥所築。史書記載

「大城周圍四十五裡三十步,小城八裡六百六十步,陸門八,水門八。

當時的城門有:閶、胥、盤、婁、齊等,這些名稱保留到現在。城內地名常與吳國有關。例如,憩橋相傳是因吳軍在這裡憩歇而得名,館娃坊就是因西施曾在那裡住過而得名;幹將坊的「幹將」是吳王闔閭時工匠的名字。西施洞當然是紀念西施,伍相國廟也是紀念伍子胥。

《平江圖》碑拓全景

在唐代的著作中,描寫蘇州城市情況的甚多。如白居易詩:「黃鸝巷口鸚欲語,烏鵲橋頭冰未消」。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更是燴炙人口。詩中的烏鵲橋和楓橋在《平江圖》上都有標記,遺址尚存。白居易的詩中還有「七郾八門六十坊」「紅闌三百九十橋」而《平江圖》上有六十五個坊,三百五十九座橋梁。圖上還刻有報恩寺塔(今北寺塔,城北接近城牆的那座塔)、定慧寺塔(今雙塔)、天慶觀(今玄妙觀)等著名的塔、寺廟、道觀。

不少資料證明《平江圖》不僅記錄了宋代城市形制,還反映了隋唐蘇州城的概貌。使人更感興趣的是今天蘇州舊城範圍,以及河道城牆、街道的布局和《平江圖》所示仍基本相符。今天若漫步古蘇州街道,誦念這些古樸的名稱或賦吟前人的詩句,會激起你對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的自豪感。

蘇州古城美景

二、水鄉呈特色

蘇州位於長江下遊,是太湖水系和大運河航運的要衝,商業、農業與手工業十分發達。長期來,蘇州一直是江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文獻記載:吳郡號為澤口,

「因震澤(即太湖)巨浸」「東注入城門,縱橫交流,居民賴以灌濯,凡舟楫輿販,悉由是而旁通焉,……」。

《平江圖》形象地反映了江南水網地區的城市內外河流縱橫的特點。《平江圖》上清晰表明城牆外有寬闊的護城河。它通過水城門與城內的河道相通,西面一段護城河是隋唐開鑿的大運河的一部分。

城內的主要河道,東西向三條,南北向四條,俗稱為「三橫 四直」。還有許多小河,一般與城市的街道平行,形成一條街道一條河的格局,這在城北部分尤為明顯。這些河流大都由人工開鑿,河道兩岸都砌有堅固的石駁岸,岸邊有的還設有木石欄杆。河流是城市內外與四鄉農村聯繫、貨物運輸的命脈,城內居舍常常是前門臨街、後門沿河,門前宅後設有水埠碼頭,有石級踏步通至河面,以便航運、汲水和洗滌。臨河依水的民居,粉牆照影,蠡窗映波,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水鄉風光。唐人詩云: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閒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舡載綺羅」。「東西南北橋相望,水道脈分棹鱗次

小船穿梭在城內河巷港汊之間圖

直到解放後的六十年代,蘇州城內水運量,還要比陸運量多,小船舢舨今天仍可穿梭在城內河巷港汊之間,把應時魚鮮以及稻米柴草之類運送到城市各個角落,把城市垃圾運送出去,搖櫓的吚啊聲,演奏出輕快的樂章。

對於多雨的江南城市,河道對城市排水作用特別明顯。史書曾記載:

「支川曲渠,吐納交貫,舟楫旁,井邑羅絡未有如吳城者,故雖號澤國而未嘗有墊溺之患……,」

這是極好的佐證。蘇州古城,歷經數次兵災,有時甚至基本被毀,後來又在原址上重建,而未捨棄舊城。原因是建築物雖毀於兵災,可是作為蘇州古城骨架的河道尚存或稍加整修後即可使用;重建城市時,河道又能發揮運輸與供應的作用。河道的開挖形成或填塞湮沒非一朝一夕所為,使城市格局変化甚少,造成今天的蘇州城仍有當年《平江圖》上的情景。

三、繁華說平江

從五代到北宋,城市經濟有了發展,手工業空前興盛,逐漸有了「行」的組織,以利於原料和產品的集散。南宋有行 四百,《平江圖》中就有以魚行、果子行、絲行、鵝欄、鴨舍等命名的街、巷、坊、橋。當時,有了固定的集市,圖中有西市、利市和榖市等命名的坊橋。

平江府城是宋代江南官僚、地主、高利貸者集中的地方,也促使府城繁華喧鬧。宋《吳縣圖經續記》記有:

「當此百年之間,井邑之富,過於唐世,郛郭填溢,樓閣相望,飛槓如虹,櫛比棋布……」,

可見當時的繁華景象。《平江圖》上標有供達官貴人、豪紳、雅士尋歡作樂的「跨街樓」和私家園林。如城南建於五代的「滄浪亭」,曾是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的私宅,當時又稱韓園。城西南還有「南園」,東面有楊園,胥門內有百花洲。某文記有:「釃池為治,積土為山,島嶼峰巒,出於巧思,求致名木,名品甚多」「歲每春縱土女遊觀」。說明當時園林已有相當規模。

《平江圖》上記有一百三十九個寺觀,較大的寺還建有高塔,如城北報恩寺的北寺塔、子城東面定慧寺的雙塔、城南瑞光寺的瑞光塔。寺觀均佔府城的顯要位置,用地也大,高聳的寶塔、巍峨的殿閣,構成了府娀的主體輪廓。

據《吳縣誌》記載,淳熙十一年(1184年)平江府有「戶十七萬三千四十二,口二十九萬八千四」,居住了近三十萬人口。居民住處稱為坊裡,《平江圖》上刻著65個坊表,作為坊裡劃分的標誌。圖上坊表都是跨街建造,又不設門扇,說明坊表僅是街坊的名稱和起一定的裝飾作用,和唐代的坊裡制度不同。

總之,座座坊表,屋脊鱗比的民居,喧鬧的商市、作坊,歌舞昇平的酒樓,香火繚繞的寺觀,以及樹影婆娑的園林,描繪出古城平江一片興盛和繁華景象。

四、嚴密設城防

平江城南北長、東西短,城牆周長近二十公裡。吳國時築起了夯土城牆,為取土順勢挖了護城河,設置了二條防線。隋朝開鑿大運河時,疏通、擴大了城西護城河。

平江有城門五座(即盤門、葑門、婁門、齊門、閶門),每座城門旁邊有水門一座,所以水門也有五座。城門這個內外來往道口,是稽查、防守的要地。城門上建城樓,用來暸望和守備。有的城門外又加設甕城,如盤門,甕城門開在另一側,進城須經過二個轉折,二道關口,並全暴露在城上側射火力的攻擊之下,在當時是很有效的防禦工事。

蘇州古城城門與水門圖

宋代已使用攻城火炮,平江城在土牆外面再包一層磚,是內土外磚的城牆。城牆上築有向外突出的馬面,射擊用的堞牆,這些都標明在《平江圖》上。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赫連城的馬面,認為馬面密,城牆可減薄,敵人攻城也難。若馬面短而疏,敵方便於抵達城下。《平江圖》上有五十餘座馬面,與排列整齊的雉堞相配合,防禦設施完善。

府城中央有衙城,稱為子城,為府城衙門之所在。相傳子城也是為伍子胥所築,經考證,至少唐代已經修建。子城內有府院、廳司、兵營、教場、庫房、廟宇、住宅和園林。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上。子城四周有城牆,牆有城壕,是南宋一般州府城常用的布置形式。

修復後的蘇州古城相門城牆

《平江圖》的繪製,運用了傳統的地圖畫法。從平面位置上把府城各類構築物的輪廓、規模、立面造型等作了簡練生動的描繪,能清晰地看出城市面貌。此圖有一定的比例尺度,測繪水平較高,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設的寶貴資料。

相關焦點

  • 盤門的古蹟眾多,景觀豐富,蘇州古城的標誌,久負盛名!
    盤門景區位於蘇州古城西南隅,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豐富。景區內瑞光塔、水陸城門、吳門橋分別為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水路城門 看水門、陸門、甕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巧妙作用。全景 座落於蘇州古城區西南隅的盤門景區,擁有久負盛名的瑞光古塔、享譽海內外的吳門古橋,分別為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石拱橋 古人在此廟做佛事,白天必在夾石中立杆掛幡旗,晚上則掛起長命燈,「凡入城者必敬禮之」。正門 現存的盤門與南宋《平江圖》碑所繪,總體布局和建築結構基本保持元末明初舊觀,水陸兩門南北交錯並呈曲尺形。
  • 提到中國最古老的城市地圖,蘇州必須擁有姓名
    在此基礎上,前人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張重建完成後的「城市現狀圖」,它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平江圖》。平江圖碑▲平江圖碑 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李壽明主持刻繪了《平江圖》,即宋代平江城(今蘇州)的城市地圖。
  • 蘇州平江路,電視劇《都挺好》中石天冬飯店就藏在這裡,你來過嗎
    平江路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平江路位於蘇州古城的東北角,與平江河一起,由南向北綿延數裡,是蘇州古城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域八百多年來,蘇州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條平江路,卻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堪稱「古城縮影」。對照南宋《平江圖》及明末《蘇州府城內水道總圖》,平江路基本延續了唐宋以來的城坊布局,裡面居民也仍舊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因此有了「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的說法。
  • 蘇州碑刻博物館,這家博物館太高冷了!
    「良材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在蘇州,碑刻製作是蘇州古老的一種傳統技藝,再加上自古以來蘇州文人輩出,文學和書法創作的盛行,也促進了蘇州碑刻工藝的發展。不得不提到的是,來蘇州碑刻博物館最值得看的「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四大宋碑」。蘇州人所熟悉的《平江圖》就是其中之一。
  • 蘇州最有名的兩條古街,一處山塘街、一處平江路,你喜歡嗎?
    導語:蘇州最有名的兩條古街,一處山塘街、一處平江路,你喜歡嗎?文/旅遊風物誌蘇州久負盛名,地理位置優越,在富裕的江南地區,蘇州仍然是數一數二,自古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說起蘇州這座城市,歷史淵源久遠,最有名的要屬伍子胥建造吳國闔閭大城。到了中唐時期,姑蘇逐漸繁華,其發達程度僅次於長安,不輸於當時的揚州。而著名的詩人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都曾來此擔任過蘇州刺史,留下來眾多名勝古蹟,其中山塘街便是歷史的見證,如今成為人們喜歡的旅遊景點之一。
  • 蘇州下雨天去哪玩?蘇州這些適合賞雨景點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是現存歷史較為悠久的江南園林。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並稱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代表著宋朝的藝術風格。滄浪亭佔地面積1.08公頃,園內有一泓清水貫穿,波光倒影,景象萬千。滄浪亭主要景區以山林為核心,四周環列建築,亭及依山起伏的長廊又利用園外的水畫,通過復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溝通園內、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
  • 蘇州文化地標Top10,來蘇州必去的地方
    到蘇州遊什麼?園林自然是第一代言人,然後呢,平江路、山塘街、同德裡,這些網紅地方?其實這座2500年的古城,可以仔細探尋的遠不止這些。比如這些地標,就藏著蘇州深厚的文化底蘊。01.蘇州戲曲博物館關鍵詞:評彈、崑曲、戲曲可視化蘇州戲曲博物館包括了蘇州評彈博物館和中國崑曲博物館。說起蘇州的這兩樣藝術,如今已經和蘇州園林一樣存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 臺灣青年平遙古城「尋寶」:追尋中華文化蹤跡
    臺灣青年平遙古城「尋寶」:追尋中華文化蹤跡 2018-02-03圖為參與活動的臺灣青年在平遙古城合影留念。 張曉曦 攝   中新社山西平遙2月3日電 題:臺灣青年平遙古城「尋寶」:追尋中華文化蹤跡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主題為「相約冰雪·放飛青春」的2018年臺胞青年冬令營2月1日在山西正式開營。
  • 蘇州古城旅遊「雙面繡」現象解讀
    關於目標要求,蘇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提出,蘇州擔負著探索古城保護新模式的重任,必須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再創新、再出發,以更寬廣的保護視野、更大的保護力度、更完備的保護機制,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到一個更高的水準,走出一條既保護古城風貌、傳承歷史文化、延續古城文脈,又促進文商旅融合發展、群眾得實惠的新路子,真正成為全國的示範。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蘇州:古代吳國的都城,至今有西施的足跡
    直到公元589年,姑蘇作為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才取得蘇州這個名稱。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近這個起源於吳國的古城,不過吳國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紀,國土範圍在長江下遊。當時吳國下令擴建都城,這也為蘇州兩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一起運動打卡最美健身路線——蘇州16公裡環古城護城河(步道)
    人們熟知「姑蘇」是蘇州古稱,但其實以前的蘇州並不包括如今蘇州的很多地方,最初的「姑蘇城」其實只有14平方公裡,就是如今被護城河環繞的這一區域,蘇州的歷史文化腹地區域。雖然以現在的目光來看,14平方公裡根本不能算是一個城市,但在當時,蘇州的規模其實已經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大都市了。
  • 蘇州最美古街 與青島八大關齊名 被譽為活著的「清明上河圖」!
    說到蘇州,很多朋友都非常熟悉,但是說到平江路,怕是很多朋友都不知道。素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聞名天下的古城蘇州,其棋盤式布局2500年未曾改變,堪稱中國古代城垣活的標本之一。而位於古城東北的平江路,是蘇州古城內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域。
  • 大理古城部分建築風貌完成改造(附對比圖)
    大理古城風貌提升改造專項整治工作於2017年11月正式開啟以來備受社會各界的關心和關注大理古城風貌提升改造工作進展如何?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古城風貌提升改造工作初顯成效截止目前,大理古城風貌提升改造工作已經初顯成效。紅龍井部分商鋪已經完成建築風貌提升改造工作,圍擋、鋼架、現場也已經完成清理工作,一些商家恢復了正常營業。護國路209號商鋪,已經完成了瓦面鋪蓋、門窗更換、牆體彩繪、圍擋鋼架拆除等工作。
  • 蘇州古城文創園花開遍地 廢舊廠房「變身」熱門打卡地
    本報訊 園外蘇州人民路車水馬龍,園內「老瓶裝新酒」別有洞天。2019年12月31日,蘇州市姑蘇區藍·芳華文化創意產業園舉辦開放日活動,一個幾乎被廢棄的破舊廠房搖身一變,成了有設計感的文化創意園,引人矚目。
  • 蘇州「陸巷古村」——感受原始的氛圍和古樸的風貌
    蘇州「陸巷古村」——感受原始的氛圍和古樸的風貌蘇州作為長江三角洲發展迅速的城市,也是處於我國重要經濟帶上的二線城市,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所以說,在城市化如火如荼的進程中,留存好一方原始古樸的古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今天我們要尋訪的位於蘇州的古村落,就實現了完好的保護和隔離。那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陸巷古村,感受這裡原始的氛圍和古樸的風貌。陸巷古村位於蘇州市的東山鎮的後山太湖邊,距離東山鎮中心有十二公裡的距離,開車前往只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而且在東山鎮還有專門開往陸巷古村的旅遊大巴,交通條件較為便利。
  • 蘇州這處鮮為人知的「寶藏」園林修繕一新,今後可以來這裡體驗古城蘇式生活
    園內景色桃園修繕工程從去年10月開工,歷時8個月,這也是蘇州古城保護建設「姑蘇樣板」的一次成功推進和有效探索。精細化改造使其更體現蘇式建築傳統風貌承擔此次修繕工程的是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更新置業有限公司。
  • 廣東梅州修復整治民國老街 恢復古城風貌
    廣東梅州修復整治民國老街 恢復古城風貌   中新網梅州3月14日電(唐林珍 羅娟娟 廖曉)記者14日從廣東梅州市有關部門獲悉,梅州城區一江兩岸景觀提升二期工程正式啟動,對梅江北岸民國老街凌風東路建築物及相關配套設施進行修復和整治,恢復古城風貌。
  • 蘇州人氣最旺的3條街,千百年繁華不斷,你去過嗎?
    山塘街蘇州地處江南,水鄉資源豐富,山塘街的由來,便離不開水,唐朝時期,白居易任蘇州刺史,組織修建了山塘河、山塘街,世人皆知西湖有白堤,其實蘇州當地的百姓還稱山塘街為白公堤,這裡自古以來文人薈萃,連清代乾隆皇帝都對山塘街十分青睞,要想了解蘇州,山塘街可以說是必去的景點
  • 蘇州古城區,要大大大大變樣了!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詩,請您到姑蘇的街頭走一走,在青石板橋上留一留,在煙雨中遇見一個丁香般的姑娘,許你一個關於江南的美夢……蘇州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文化是姑蘇古城的千年底蘊,位於蘇州核心的姑蘇區,則是皇冠上最質樸又最華美的,一顆明珠,細數時光,歷久彌新。
  • 一條巷子兩位真龍天子,新春即至,親臨千年古城大宋文明的起源地
    在這座宋韻流淌的千年古城裡,一磚一瓦都打上開封烙印,走進巷子,踏入故宅,細細感受歷史的過往才不枉新年假期對歷史的崇敬……而雙龍巷正是最好的去處,經過數年來辛苦的修整,修舊如舊的開封第一巷正式開街。這裡有著開封市純正質樸的民居民俗文化,是開封古城風貌保護、歷史文脈延續的重要一環。但隨著歷史的變遷,這條歷史文化名巷漸漸衰老,人口的遷徙、居住條件的變化和自然風雨的破壞,讓老巷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過歲月的侵蝕,這條老巷已經面目全非,門樓消失,老房倒塌,四合院慢慢變成了大雜院,不過近幾年經過一系列的復建終於再現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