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子女?可以向歷史上的這幾位父親學習一下

2020-09-17 老泉說歷史

孩子應該怎麼教育?這是一個困擾著許多父母的問題。在這個全民為&34;而集體焦慮的時代,無數家長為此操碎了心,愁白了頭。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解答出很多令人困惑的問題。透過歷史上的人物和事跡,我們可以找到一切懸而未決的答案。今天,小編就來說一說歷史上的幾位父親的故事,看一看他們到底是如何進行家庭教育,並由此一代一代的詩書傳家,薪火相傳的。



要激發孩子的興趣

想要讓孩子在一個領域有所專長,激發孩子的興趣非常重要。孩子的每一個舉動其實都蘊藏著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興趣。面對孩子一些古怪的想法和行為,父母不應當打擊,而是應該進行正面的引導和鼓勵。


說一個閻毗和閻立本父子的故事,就可以證明這個問題。


閻毗是隋朝時期的一位著名的畫家、雕刻家。他的兩個兒子閻立德閻立本,也都是唐朝初年著名的畫家和建築藝術家。尤其是閻立本,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歷代帝王圖》——閻立本畫


閻立本小的時候很喜歡畫畫,但是由於性格內向,身材矮小,經常受到同齡人的欺負。有一次,閻立本被玩伴們欺負了,心裡的怨氣沒處發洩,就躲在屋子裡把玩伴們欺負他時的樣子畫在了紙上。他很有畫畫的天賦,把玩伴們都描繪成了張牙舞爪,面容可憎的模樣。


可是,這張畫卻不小心被他的父親閻毗看到了。閻立本以為父親會批評他醜化玩伴的行為,支支吾吾不敢說話。誰料閻毗非但沒有批評他,反而認為他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的精妙,把他大大的表揚了一番。這樣一來,就激發了閻立本心中的描繪人物肖像的興趣,從此以後,閻立本跟著父親閻毗專心學習繪畫,一步步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大畫家。因為畫工精妙,閻立本甚至還成為了唐朝的宰相。

《步輦圖》—閻立本畫

閻立本尤其擅長人物肖像的繪畫,他曾經創作過《凌煙閣功臣圖》、《歷代帝王圖》、《步輦圖》等傳世名畫,每一個人物的形象和表情都被他刻畫的活靈活現。而這一切的成就,都和他父親閻毗的鼓勵和引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有很多父母,面對孩子們的一些古怪的舉動,選擇了一棒子打死的態度。殊不知,這其實是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興趣,最終讓孩子變成了只知道學習的應試機器。

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想要孩子有所成就,就要以身作則的成為孩子的榜樣。這一點在北宋文學家蘇洵教育孩子的事跡上就可見一斑。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小時候非常的貪玩,不喜歡讀書,對此蘇洵並不是打罵和批評,而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其進行言傳身教的引導。


每當蘇軾和蘇轍貪玩的時候,蘇洵就默默的拿起一本書來,坐在旁邊靜靜的閱讀,不管兄弟倆怎麼打鬧,蘇洵都是聚精會神,不為所動。但當這兩兄弟圍攏過來時,蘇洵就連忙把書藏起來,不讓他們看。久而久之,蘇軾和蘇轍發現了父親這個奇怪的行為,認為父親肯定是在瞞著他們讀一本很有趣的書,於是便趁著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偷偷的把這本書翻出來閱讀。就這樣,蘇軾和蘇轍在閱讀中發現了樂趣,把讀書當成了一種割捨不掉的人生習慣。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一同讀書,一同學習,最終都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

蘇洵教子

北宋的嘉佑元年,20多歲的蘇軾和蘇轍進京赴考,並且雙雙進士及第,轟動了當時的北宋文壇。父子三人還一同入選了&34;,成為了彪炳史冊的文壇領袖,而這所有的光環,都是源於蘇洵以身作則教育兒子的方式和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句話一點也不假。現在很多父母一邊刷著手機,一邊還責備孩子不認真學習,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誤行為。


要教會孩子吃苦的精神


說起對孩子的吃苦教育,就不得不提一提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王羲之小時候跟隨他的姨母衛夫人學習書法。衛夫人反覆的告誡王羲之,想要在書法上有所成就,就必須捨得吃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王羲之天天刻苦的練習寫字,寫完就在家中的池子裡洗筆,最後把整個池子的水都洗成了墨汁的顏色。他在走路的時候腦子裡也全想的是書法,一邊走一邊用手指在衣服上劃寫,由於用力太猛,久而久之竟然把衣服給磨出了一道口子。

王羲之通過刻苦的練習,成為了天下聞名的大書法家。後來,他的兒子王獻之也要學習書法,王羲之首先準備了18口大缸,裡面裝滿了清水。他告訴王獻之,想要練成一手好字,就必須用毛筆染黑這18缸清水。王獻之一開始還以為練字是一種很輕鬆很好玩的事情,但一看到這18缸水,頓時感受到了其中的艱辛。在父親的不斷激勵下,王獻之也刻苦的練字,最終真的將18缸清水全都染成了墨色,並且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家。

在東晉時期,王家是權傾朝野的世族門閥。王羲之本來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安逸的享受一生的榮華富貴。但是他卻廢寢忘食的練習書法,並把這種精神灌輸給了自己的兒子們。也正因如此,王羲之和王獻之才可以青史留名,並且留下了&34;的美譽。


王羲之書法


為孩子鋪路,但千萬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有很多家長喜歡為孩子鋪設好未來的人生軌跡,要求孩子必須按照既定的路線去發展。但事實上,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同樣重要。


班彪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他一生都在潛心於史學研究,並且收集了很多西漢的歷史資料。班彪的兒子班固借鑑了父親收集的史料,進行了編繪和修訂,最終著成了《漢書》。後來,班彪的女兒班昭又對《漢書》進行了續補。最終,班固和班昭因為《漢書》的成就,也都成為了青史留名的歷史學家。可以說,班固和班昭的成就,其實都是遵循了班彪為他們鋪設好的人生軌跡。


可是,班彪的二兒子班超卻是一個另類。班超雖然也讀過很多書,但並不想遵循父親的意願當一個史官,而是希望像西漢時期的張騫一樣去西域開疆拓土,建功立業,這就是著名的&34;的故事。面對班超的選擇,班彪並沒有任何的阻撓,反而非常的支持和鼓勵。


最終,班超在父親的支持下參加了軍隊,隨著竇固出兵徵討北匈奴,並且奉命出使西域。經過31年的辛苦經營,班超收復了西域50多個國家,官至西域都護,並被封為了定遠侯。


通過家庭的薰陶和教育,班彪把自己的一對兒女都培養成了史學家,但是面對班超的另類志向,他又表現出了極力的支持。我們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個人選擇時,或許應該多一些鼓勵,少一分阻撓,學習一下班彪的這種方式。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梁啓超是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文學泰鬥,他教育出的子女更是個個都很優秀。長子梁思成是中國近代建築學鼻祖,次子梁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五子梁思禮是中科院的火箭系統專家;他的其他幾個子女也各有所長,在各自的領域都很有建樹。


梁思成和林徽因


那麼,梁啓超到底是怎麼教育子女的呢?他曾經在寫給兒女的信中說:


&34;


他還引用了曾國藩的一句名言教育孩子,那就是&34;。他對兒女們反覆強調,做事不能只想著索要回報和酬勞,更不能急於求成,而是要盡力把事情做好。只要點點滴滴的做好每一件事,耕耘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這樣積累下來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梁思禮先生

梁啓超的這幾段話可謂是教育子女的至理名言。看一看我們周邊,很多家長都抱有太強的功利心,在孩子教育方面急於求成,總是希望孩子短時間能就出成績,甚至不惜超齡教育,填鴨教育。這樣不僅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而且還拖垮了自己。


或許,那些急功近利的父母們真的應該借鑑一下梁啓超的這種心態: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把孩子當做一朵花來培育,只要給予陽光和雨露,總會有開花結果的時刻來臨。


歷史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可以發現很多的哲理。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不應該只看熱鬧,還應該總結出一些規律和經驗。歷史上這五位父親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對今天的父母們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父母們,請學會向子女道歉!
    胡適先生曾說:「……孩子自己並不曾自由主張要生在我家,我們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裡糊塗的給了他一條生命。……我們糊裡糊塗的替社會上添了一個人,這個人將來一生的苦樂禍福,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的功罪,我們應該負一部分的責任。
  • 90後作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90後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嬰幼兒時期注重陪伴、用故事啟發孩子心智、培養各種生活能力、建立簡單美好的世界觀,上小學注重孩子的學習態度,上中學注意培養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上大學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整個上學期間注重培養孩子崇高的品質和健康的身體,為以後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 王陽明與父親——成年子女與父母最好的關係
    悟空問答上有一個問題得到很多人的關注:子女優秀、遠在天邊和子女平庸、守在身邊,哪一種更容易接受?但是子女成年後是否優秀,是遠在天邊還是守在身邊,這是命運各種機緣巧合促成的局面,並非個人意願可以左右。因此,相對來說,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對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是,成年後的子女是否對父母充滿感恩之心,是否還保留了幼年時對父母的敬與愛。
  • 曹操教育子女的方法,堪稱一流,劉備應該自愧不如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有句教育子女的至理箴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若是真的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深遠,做長遠打算,不要怕孩子吃虧受罪。今天琢磨君和大家分析一下曹操和劉備在教育子女方面,誰更勝一籌?01、對比曹操和劉邦的臨終遺言,或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
  • 盤點歷史上幾位優秀的母親,學習怎樣做一個好媽媽
    今天盤點一下歷史上的幾位母親,學習怎樣做一個好媽媽吧。首先想到的便是孟母三遷的故事。故事出自西漢劉向編著的《列女傳·卷一·母儀》: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ǎ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處子也。」
  • 早期海外華人子女接受何種教育?不是「空氣很甜」,值得現今學習
    1853年,時任加州州長畢加勒直接呼籲,美國政府應該禁止中國人再進入美國,以剎住中國人的移民淘金浪潮。然而,就在越來越嚴重的排華風潮之下,一代華人穩定下來,隨之誕生出華僑二代。華僑二代生於美國,是被美國文化包裹著成長的,他們既不同於美國人,也已不同於故土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如何對他們進行教育,進行怎樣的教育,就成了他們的父母亟待考慮的問題!
  • 榜樣老爹梁啓超:子女最好的幸福和財富,是有個懂愛懂教育的父親
    很多人都覺得這個結果太不可思議了,但是很殘酷,這就是現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父親,都覺得自己努力多給家裡賺錢就可以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想法。正如李嘉誠所有: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但在我國清朝的時候,有一位了不起的父親,直到現在,他的教育理念仍然堪稱範本,他就是梁啓超。
  • 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學習成績的關係研究
    對此,學校和教師進行了自省反思,學校和老師是有責任,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不免質疑: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比學校和老師,他們的教養方式究竟和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多大關聯度?父、母雙方應採取怎樣的教養方式才能配合學校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他們的父母的教養方式有什麼特點呢?學業不良的學生到底是受到了教養方式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 父母遭遇不孝子女,怎樣維權?
    兒子打父親?  提起這事,王老漢沒有痛哭流涕,而是平靜地回憶:「他(指二兒子王寶林)在街上拿棍子打了我以後,又把我從路西拖到路東,照我臉上開始扇!」  王老漢的大兒子也難過地回憶了這件事:「當時我正在地裡種地,他(二弟)從我那邊過,明明有路他不走,非得從我的地裡過,然後我們就打起來了……後來他又打我父親……」  為啥打?爭地!
  • 子女教育百年大計,父母必須五不得
    教育好子女是每對夫妻共同的責任。 教育好子女是天下父母對孩子關愛的重要內容。 教育好、關愛好子女也是一件非常重要卻又不易做好的大事情。看世間不少夫妻,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能夠成為有用之才,可謂是嘔心瀝血、含辛茹苦、操碎了心。然而,不是每對夫妻都能夠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好自己的子女的。
  • 電影中家庭教育的智慧:子女成才的關鍵,父母應該做到這三點
    因此在影片中看到父親決定訓練女兒為摔跤手後,被村民、同學嘲笑「女孩家應該呆在廚房」、「女孩怎麼有資格跟男孩比」。 如果中國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轉移到子女身上,或者強迫培養子女所不喜愛的東西,可能並不會帶來好的效果。有新聞報導,有家長強迫孩子練鋼琴,每天必須練夠多少小時,練不好就打罵。這種「愛」的教育,會讓孩子成為負擔,甚至可能成為傷害。
  • 父母言傳身教都會成為子女學習的點滴
    這是不能改變的教育原則。有些父母,孩子做錯了事情說不定還給他獎勵,孩子做對的時候,卻給他難看,把因果關係整個扭曲,孩子就無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父母也要注意一點,孩子做得好,不要公開獎勵,怎樣做呢?父親透過母親,母親透過父親跟他講出來。
  • 女兒夜不歸宿被父親當街暴打,父母教育子女的法律邊界在哪裡?
    廣東河源,一父親當街暴打女兒,扯頭髮扇耳光。據悉,父親之所以當街暴打女兒,是因為女兒夜不歸宿,父親氣急之下對女兒大打出手。女兒夜不歸宿,父親教育自己的女兒,這無可厚非。但是,這位父親採用當街暴打的教育方式,難道就無可指責嗎?
  • 廣西黃陳陽殺父母,《深度報》評論區大神主打:怎麼教育單生子女
    你靚我亮……從中國歷史上看,傳統的獨生兒子是有姐妹的,和計劃生育只有一胎的單生子女,還不一樣。傳統的獨生兒子的教育,對父母來說都是難題。而現在我們面對單生子女,是個更大的難題。父母如何教育生活學習在國內的單生子女?如何教育生活在國內,學習在國外的單生子女?所有的單生子女的父母,都沒有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得到過經驗,都是第一次:李雙江夢鴿夫婦是第一次,陳麗琴黃貴普夫婦是第一次,社會上的絕大多數夫婦也是第一次。
  • 教育子女是夫妻共同的責任,把孩子培養成才是做父母的最大的事業
    我想起來了,曉嵐是一個漂亮女生,班主任同我介紹過她的一些情況,說她總是光注重穿衣打扮,沒心思學習,經常是獨來獨往,沒有什麼要好的同學。我曾經找她談過話,教導她多把精力多用在學習上。她態度很冷漠,說自己就喜歡標新立異,穿戴與眾不同。
  • 父母名下的宅基地,城市戶口的子女可以繼承嗎?應該怎樣去操作?
    父母名下的宅基地,城市戶口的子女可以繼承嗎?應該怎樣去操作?說來也是非常的奇怪,以前大家都以自己農村戶口而自卑,很多人拼了命都想把戶口遷到城市裡去。很多子女都很困惑,自己將農村戶口遷出去以後,還能夠繼承農村父母的宅基地嗎?因為現在城市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很多農民的子女都選擇去大城市發展,在大城市打拼幾年後,因為讀書工作等各種原因,就會選擇將自己的戶口也遷到城市中。而且現在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大多都是獨生子女,農村父母也就這麼一個寶貝兒子和女兒。
  • 對當下穆斯林父母教育子女的一點思考
    賈比爾·本·賽穆賴傳述:安拉的使者(願主福安之)說:「畢竟一個人教育其子女要比施捨一沙阿物品還要好。」[羸弱的]      安優卜·本·穆薩據其父、祖父傳述:安拉的使者(願主福安之)說:「父親給予子女的贈品沒有比良好的教育更有價值的。」[羸弱的]——《提爾米濟聖訓集》     穆斯林教育子女分為許多方面,如教門信仰
  • 講述了一個如何為人父母、如何為人子女的故事,每個人都應該讀讀
    《愛,不釋手》主要講述的是如何為人母,如何為人子女,女孩因為父母對她過分的嚴要求,產生了逆反心理讀完這部小說,讓我想起了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個故事。應該是我在上初中時,有一次考試沒有考好,出來成績後,被母親說了一頓。家長都是希望孩子能考出一個好成績的。
  • 【家庭教育3】​7位名人父親給子女的信,感人至深
    家長到位,正確的理念到位,中國的教育問題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儘早開始家庭教育更加重要。這是因為孩子性格的養成與家庭教育緊密相關。那麼家庭教育有哪些特點?又有哪些內容?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 鄭淵潔小學輟學,他父親的做法值得當下家長學習
    現在的人除了要還房貸以外,還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教育孩子永遠會讓人頭疼,看著別人的孩子非常成功,家長也會忍不住想要學習,但是那也只是教育上的個例,比如說鄭淵潔就算是小學四年級輟學,也成了故事大王,他的兒子在小學也退學了,現在也有一番成就,他們究竟是怎樣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