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果決的嘉靖小皇帝,靠三次大禮儀之爭,順利完成了立威與集權

2020-12-23 白某觀文史

明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叫朱厚熜,在位45年,因年號「嘉靖」,所以後世稱他嘉靖皇帝。而嘉靖皇帝的皇位,其實是「撿」來的。

公元1521年4月,臥病在床的正德皇帝陷入彌留狀態。正德皇帝沒有後嗣,生前又沒指定接班人,這讓內閣首輔楊廷和覺得事關重大,必須早做決斷。經與正德皇帝的母親張太后商量,決定由正德皇帝的堂弟興獻王朱厚熜繼承皇位,並以正德皇帝的語氣起草了遺詔。

4月20日,正德皇帝駕崩,遺詔公布,以定國公徐光祚為首的一行人前往興獻王的封地湖北安陸接朱厚熜進京即位。當時,15歲的朱厚熜剛剛襲封興獻王,而且正在為父親居喪守孝。

當朱厚熜一行人浩浩蕩蕩走到北京城郊時,前來接駕的太監傳達了內閣制定的禮儀程序:第一步,請朱厚熜以太子身份由東華門入宮,暫住文華殿;第二步,由朝中大臣上表「勸進」,懇請興獻王繼承大位;第三步,擇日舉行登基大典。

朱厚熜覺得這個程序不合情理,所以拒不入城。他認為,正德皇帝的「遺詔」說的是「嗣皇帝位」,所以從「遺詔」發布那天起,他就已經是皇帝了,憑什麼讓他走太子走的東華門,住太子住的文華殿。他既已是皇帝,又何必搞什麼「勸進」之類的活動。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張太后出面做思想工作,讓雙方各讓一步。最終,朱厚熜在郊外接受群臣的「勸進」,以皇帝身份由南城門也即大明門入宮,並於5月27日登基視事。這件事兒,讓人們見識了這位小皇帝的性格:不僅任性,而且善辯,有主意。

登基後,少年天子立即下令,讓群臣討論一下正德皇帝的諡號及自己生父興獻王的名號。以楊廷和為首的朝臣援引漢哀帝生父劉康和宋英宗生父趙允讓的先例,主張朱厚熜應該尊奉正統,以正德皇帝的父親為「皇考」,祭祀生父時則應自稱「侄皇帝」。隨後,禮部尚書毛澄等60餘名朝臣將此議上奏嘉靖皇帝。

讓自己尊別人的父親為父親,稱自己的父親為「皇叔」,這是嘉靖皇帝無法接受的,雙方再次形成僵持局面。恰在此時,新科進士張璁上疏聲援嘉靖皇帝。他認為,漢哀帝和宋英宗雖然都是由小宗入大宗,但都是先被立為太子,而後才接班繼位,這等於已辦理了過繼手續,與嘉靖皇帝的情形不太一樣。再說,嘉靖皇帝繼承的是皇統,而不是嗣統。皇統未必父子相繼,所以嘉靖皇帝沒必要稱正德皇帝的父親為「皇考」。張璁的奏章講得有理有據,讓嘉靖皇帝禁不住感嘆道:此論一出,我和父親的關係可以保全了!

考慮到張璁人微言輕,難以撼動朝中群臣的主流意見,嘉靖皇帝暫時擱置了這項爭議。但在另一項爭議中,他卻寸步不讓。

這個秋天,嘉靖皇帝準備將母親接入宮中,在入京禮儀規格上,與楊廷和再起爭端。嘉靖皇帝在朝堂上痛哭流涕,說你們請我來當皇帝,又不讓我以皇太后的禮儀奉迎母親入宮,這不是有違孝道嗎?既然這樣,這個皇帝我不幹了,回安陸孝敬老娘去。在此情勢下,楊廷和不得不做出讓步。看這個小皇帝如此難侍候,楊廷和連續數次申請退休。嘉靖皇帝假意慰留幾次後,最後還是批准了楊廷和的申請。

把楊廷和打發回四川老家後,嘉靖皇帝詔諭禮部重新議定父母應享有的名號,禮儀之爭再起波瀾。時值早朝結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和楊廷和之子楊慎當庭呼喊:為大義而死,就在今日。隨後,二百餘朝臣在左順門前跪地請願,直至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圖迫使嘉靖皇帝改變主意。嘉靖皇帝大怒,命錦衣衛將挑頭兒的8個人逮捕下獄,使矛盾進一步激化。群臣蜂擁而上擂門大哭,「聲震闕庭」。嘉靖皇帝毫不退縮,毫不手軟,命將四品以上官員86人停職停俸,接受審查;命將五品以下官員134人下獄責罰,其中有16人竟死在廷杖之下。

經過此次彈壓,反對派終於緘默不語,嘉靖皇帝如願以償地為父母爭得「皇考恭穆獻皇帝」和「聖母章聖皇太后」的名號。歷經三年多的「大禮儀之爭」落下帷幕。在權力轉換的變局中,聰明果決的小皇帝順利完成了立威集權與重建人事格局的進程。

相關焦點

  • 同樣是幾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二人誰的能力更強?
    楊廷和授意禮部,以皇太子的禮儀迎接朱厚熜,由東華門入皇宮,居於文華殿,這是皇太子的待遇。可朱厚熜不幹了,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意思是,皇兄讓我來當皇帝,不是讓我來當皇子。硬是倔著不入京,車駕停留在北京城外的良鄉。最後楊廷和不得不妥協,讓他以天子的規格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略去了「皇太子」這個程序。
  • 嘉靖皇帝,一個控制力奇強的厚黑天才
    朱厚熜到京後,暫駐城外,靜候朝廷出具有關他繼位的禮儀細節。當有關安排呈上時,朱厚熜怫然不悅:由首輔楊廷和會同禮部商議的方案,是朱厚熜將以「皇太子」身份繼位為君。這意味著,在登基之前,朱厚熜須先完成成為皇太子的儀式,然後再擇日加冕為皇帝。15 歲的少年以一種與其年齡不相稱的政治敏感,立刻表示拒絕。他說:遺詔說得很清楚,我將直接即位為君,絲毫不曾提及需要先立為皇太子之事。
  • 王陽明學識淵博,為何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分析,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指點。這就涉及到明朝另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黨派之爭了。當時正德皇帝還在位的時候,雖說後宮也有不少美女相伴,但是荒唐一生的結果就是,沒有後人可以繼承皇位。於是他的堂弟嘉靖皇帝,就可以正大光明的代替上位了。不過在嘉靖皇帝上位之後,又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出現了,嘉靖雖然成為了皇帝,但是他的父親卻被強制換人了。這個時候嘉靖皇帝是堅決不同意的,可是以楊廷和為首的朝廷重臣,卻堅持要給嘉靖皇帝換個父親。
  • 正德皇帝駕崩,嘉靖認為自己繼位理所當然?兵部尚書:另有他人
    然後,他去朝見了張太后,之後直接到奉天殿,接受群臣朝拜,三呼萬歲,便正式登基即皇帝位了,次年改元嘉靖。02嘉靖繼位理所當然?按照朱元璋所定祖訓未必!相反,嘉靖帝理直氣壯地認為,他是憲宗皇帝的堂堂之孫,按倫序就該他繼承大統,名正言順,合情合理,他繼承的是大明之正統,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在朱厚熜的內心裡,始終記得他還沒進京,以內閣為首的大臣們就想迫使他屈服,以皇太子的身份繼位。所以,這也導致了後來長達三年之久的大禮儀之爭。若要較真起來,明武宗無子嗣,就該非由朱厚熜繼位?未必!
  • 得罪皇帝,肯定得不到升遷,為何大臣們還在大禮議中反對嘉靖
    明朝大臣們在「大禮議」之爭中的表現,其實是很奇怪的。很多學者都評價說,「大禮議」之爭,其實不只是禮教的爭執,更主要的是政治鬥爭。是正德皇帝的舊臣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與嘉靖皇帝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大禮議中的大臣)既然如此,明朝大臣們那些「大禮議」之爭,和皇帝對著幹,怎麼還說他們這是在爭奪權力呢?有和皇帝爭奪權力的嗎?
  • 嘉靖皇帝怎樣折騰妃子 皇帝一次玩幾個妃子?
    細看歷史,明朝的皇帝是最有意思的,有折騰妃子、宮女的,有做木匠的,有喜歡奶媽的,還有幾十年不上朝的,如此混亂,也難怪明朝只維持了二百餘年就被清兵入關。而本文要說的,就是其中最愛折騰妃子、宮女的嘉靖皇帝。   後宮作為古代帝王制度的一大特色,一直被後人所「推崇」。後宮佳麗三千,卻只有皇帝一個,作為宮牆之內唯一的男性,皇帝的性生活沒有監管,隨時隨地,和任何一個女人行房事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嘉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遠不滿足於妃子帶給自己的「性福生活」,只要看到有好看的宮女,也依然會把她騎在身下承歡。
  • 難伺候的嘉靖皇帝說過一句話,無人知曉是什麼意思,唯獨他猜到了
    嘉靖皇帝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的皇位很輕易地就得到了,嘉靖皇帝的父親是興獻王。而上一任皇帝是朱厚照,由於朱厚照沒有子嗣。於是,朝中的首輔楊廷和與張太后一起推舉了朱厚熜繼位。本來楊廷和是將朝中的大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 嘉靖不算是庸君,因為他聰明至極,善於權謀,但治國上絕對算昏君
    ——易中天談到明朝皇帝中的心眼最多,幾十年不上朝的,那首屈一指肯定是嘉靖,此人絕頂聰明,知人善任,權謀過硬,大權獨攬,只不過他將上述優點全部用於個人享樂,以至於萬千黎民無以為生,流民紛紛嘉靖,一個完全沒有接受過帝王教育的皇帝,卻在十幾歲入繼大統,沒兩年就能在「大禮議」之爭中,鬥倒了老江湖楊廷和,繼而掌控大權
  • 張福弒母案:一起普通命案,為何會驚動東廠,讓嘉靖皇帝一錯再錯
    嘉靖皇帝大怒,下旨痛斥刑部辦案官員,魏應召待罪下獄,此案交三法司會審!熊浹是嘉靖皇帝信賴的大臣,曾經在「大禮儀之爭」中站在嘉靖帝的一邊,他現在才明白東廠錯了,他被欺騙了,但皇帝心裡還是不高興。讓一個人認錯很難,讓皇帝主動認錯更難!朝臣指責東廠犯錯,以後自己依靠東廠監督朝臣,就不可能理直氣壯了,這會影響自己的統治。
  • 《大明王朝1566》劇中到底誰最聰明?不是嘉靖,是大家想不到的他
    嘉靖是大明王朝260年裡最聰明的皇帝,這得到了歷史的公認,他將權謀詐術,帝王之術玩得爐火純青,從他17歲入京就一直牢牢的把控著大明群臣,嘉靖一朝湧現出來的絕頂政治家更是多如牛毛,但是在嘉靖朝沒有出現一個權臣,沒有一個奸宦。
  • 不務正業的嘉靖皇帝究竟有多可怕!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相互增進彼此的友誼和歡樂!如果喜歡就積極訂閱吧!也歡迎提出你寶貴的意見和誠懇的建議,看的開心可以在閱讀結束時點個在看 。說起嘉靖皇帝恐怕對明朝歷史有所了解的朋友第一印象就是嘉靖身穿道袍修仙求道的樣子。很多人認為嘉靖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
  • 前赴後繼勸諫嘉靖皇帝的大明群英命運如何?
    群臣為了自保而萬馬齊喑,純屬明哲保身之舉。史載:嘉靖中年時,對進諫者恨之入骨,導致朝野相互告誡「無敢觸忌諱。」給事中顧存仁因上疏勸諫激怒嘉靖,被廷杖六十,「幾斃闕下」,被流放保安州(今河北涿鹿)近30年;「持正不阿」的兵科給事中高金上疏直斥道教是異端邪說,請求削除「(邵)元節真人號」以使「正道昌」。嘉靖「大怒,立下詔獄拷掠。終以其言直,釋之。」
  • 宮女為什麼要勒死嘉靖皇帝?
    這句話用在嘉靖皇帝身上,是恰如其分的。貴為天子的嘉靖,當初差點被十幾個宮女勒死,命懸一線。但嘉靖的這種遭遇,並不值得同情,乃是他咎由自取。那麼,這些宮女為何如此大膽,竟然有膽殺害皇上?嘉靖皇帝的特殊癖好嘉靖皇帝由一介藩王而入承大統,和朝中百官狠狠較量了多年,才逐漸掌握了主動權。此時的嘉靖皇帝,心累了。而他信奉長生之道,不過卻不信佛,而是推崇道教。
  • 「明之亡,亡於神宗」朱翊鈞,當皇帝48年,28年不上朝
    朱載垕知道命不久矣,便把張居正等三位大臣找來,立了遺囑:「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 從此一病不起直到逝世。終年36歲。
  • 除了嚴嵩,嘉靖皇帝還有哪些「青詞宰相」
    尤其是陳寶國飾演的嘉靖皇帝一角,在劇中完全放飛了自我,其長發飄飄、道骨仙風的形象,怪異玄妙的舉止以及周遭環境道場般的裝飾,無不體現著他的孤傲和對崇道玄修的沉迷。劇中發生在嘉靖皇帝寢宮——玉熙宮精舍那關於青詞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這天是中元節,雖已入秋,天氣依然悶熱。嚴嵩牽著徐階,徐階攙著嚴嵩,半步前後往玉熙宮精舍走去。嘉靖就站在門檻裡邊微笑著看著二人!
  • 道合元始天尊,天生嘉靖皇帝:封神演義的起點,或許就在這篇青詞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號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自然更不會差,其母夢神人授藥而有孕,生時紅光滿室,驚動鄰裡。龍子龍孫傳了七八代,著名的玩鬧皇帝朱厚照駕崩之後,皇位這個大餡餅一下砸到了湖廣安陸的興獻王世子朱厚熜cōng頭上,這就是嘉靖皇帝。嘉靖寵信一個叫陶仲文的道士,後者又弄出了奇葩的「二龍不相見」之說,搞得嘉靖二十年沒立太子。
  • 明武宗英年早逝,留下皇后妙齡守寡,嘉靖對這個嫂子更是薄情寡義
    夏皇后是武宗即位第二年冊立的,自從她成為國母后,就空守宮中。武宗很少與他共枕,到後來,就乾脆將夏皇后及兩位妃子晾在一邊不管,她們也就守了活寡。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武宗駕崩。世宗即位後,尊稱夏氏為「莊肅」皇后。從此,夏皇后便真正成了妙齡守寡。與大明其他皇后不同的是,因為即武宗之後的世宗並非是子承父位,而是兄終弟及。
  • 嘉靖雖然年輕,卻很會布局
    排名第一的叫首輔或者首揆,地位既高權力也大。他起草的文件,排第二的次輔也不敢反駁。如果主持廷推,推誰不推誰,說話的分量更是比其他人重得多。楊廷和能夠讓朱厚熜做皇帝,就因為他是首輔。費宏當首輔,則對張璁和桂萼很不利。實際上在嘉靖即位後的頭三年,費宏跟楊廷和、蔣冕和毛紀的立場是相同的,只不過態度比較溫和,也不堅持對抗到底。
  • 嘉靖朝奇案:一件小案背後,牽動整個大明
    魏應召於是在宣判之前,特地去拜訪了李青,送上了一份大禮。李青接下了大禮,心中還是不滿魏應召的翻案。於是他緊急寫了一封呈文給嘉靖皇帝。在呈文之中,李青說張柱與秀蓮私通,被其母發現後殺人,並誣陷其兄阿福。皇權臣權之爭,三個枉死的百姓嘉靖皇帝當天就接到了李青的密本,嘉靖皇帝對東廠的信任超過了大臣,醉心於煉丹修道的他當即下了一道聖旨斥責魏應詔草菅人命。這就是那道聖旨的來歷。都察院御史熊浹接到聖旨,心中很是詫異,不明白當今天為何會對這樣一個平民案件關備至。其實刑部案卷條理清晰,證據確鑿,無可辯駁。
  • 嘉靖皇帝「渣」到無恥,當著眾人扒下皇后衣服,讓她被活活氣死
    說到嘉靖帝,他的故事很多,比如白撿來的皇位,由於朱厚照愛玩,到死了也沒個兒子,所以朱厚熜作為堂弟就這樣當上了皇帝。他是明朝最聰明的皇帝,他在位時有嚴嵩、嚴世蕃、徐階、胡宗憲、譚綸,戚繼光這些牛人,但20年不上朝還能玩弄大臣於鼓掌之中,牢牢的穩住手中權利,一天只知道修道成仙,吃那麼多水銀還能活那麼久,在位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