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叫朱厚熜,在位45年,因年號「嘉靖」,所以後世稱他嘉靖皇帝。而嘉靖皇帝的皇位,其實是「撿」來的。
公元1521年4月,臥病在床的正德皇帝陷入彌留狀態。正德皇帝沒有後嗣,生前又沒指定接班人,這讓內閣首輔楊廷和覺得事關重大,必須早做決斷。經與正德皇帝的母親張太后商量,決定由正德皇帝的堂弟興獻王朱厚熜繼承皇位,並以正德皇帝的語氣起草了遺詔。
4月20日,正德皇帝駕崩,遺詔公布,以定國公徐光祚為首的一行人前往興獻王的封地湖北安陸接朱厚熜進京即位。當時,15歲的朱厚熜剛剛襲封興獻王,而且正在為父親居喪守孝。
當朱厚熜一行人浩浩蕩蕩走到北京城郊時,前來接駕的太監傳達了內閣制定的禮儀程序:第一步,請朱厚熜以太子身份由東華門入宮,暫住文華殿;第二步,由朝中大臣上表「勸進」,懇請興獻王繼承大位;第三步,擇日舉行登基大典。
朱厚熜覺得這個程序不合情理,所以拒不入城。他認為,正德皇帝的「遺詔」說的是「嗣皇帝位」,所以從「遺詔」發布那天起,他就已經是皇帝了,憑什麼讓他走太子走的東華門,住太子住的文華殿。他既已是皇帝,又何必搞什麼「勸進」之類的活動。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張太后出面做思想工作,讓雙方各讓一步。最終,朱厚熜在郊外接受群臣的「勸進」,以皇帝身份由南城門也即大明門入宮,並於5月27日登基視事。這件事兒,讓人們見識了這位小皇帝的性格:不僅任性,而且善辯,有主意。
登基後,少年天子立即下令,讓群臣討論一下正德皇帝的諡號及自己生父興獻王的名號。以楊廷和為首的朝臣援引漢哀帝生父劉康和宋英宗生父趙允讓的先例,主張朱厚熜應該尊奉正統,以正德皇帝的父親為「皇考」,祭祀生父時則應自稱「侄皇帝」。隨後,禮部尚書毛澄等60餘名朝臣將此議上奏嘉靖皇帝。
讓自己尊別人的父親為父親,稱自己的父親為「皇叔」,這是嘉靖皇帝無法接受的,雙方再次形成僵持局面。恰在此時,新科進士張璁上疏聲援嘉靖皇帝。他認為,漢哀帝和宋英宗雖然都是由小宗入大宗,但都是先被立為太子,而後才接班繼位,這等於已辦理了過繼手續,與嘉靖皇帝的情形不太一樣。再說,嘉靖皇帝繼承的是皇統,而不是嗣統。皇統未必父子相繼,所以嘉靖皇帝沒必要稱正德皇帝的父親為「皇考」。張璁的奏章講得有理有據,讓嘉靖皇帝禁不住感嘆道:此論一出,我和父親的關係可以保全了!
考慮到張璁人微言輕,難以撼動朝中群臣的主流意見,嘉靖皇帝暫時擱置了這項爭議。但在另一項爭議中,他卻寸步不讓。
這個秋天,嘉靖皇帝準備將母親接入宮中,在入京禮儀規格上,與楊廷和再起爭端。嘉靖皇帝在朝堂上痛哭流涕,說你們請我來當皇帝,又不讓我以皇太后的禮儀奉迎母親入宮,這不是有違孝道嗎?既然這樣,這個皇帝我不幹了,回安陸孝敬老娘去。在此情勢下,楊廷和不得不做出讓步。看這個小皇帝如此難侍候,楊廷和連續數次申請退休。嘉靖皇帝假意慰留幾次後,最後還是批准了楊廷和的申請。
把楊廷和打發回四川老家後,嘉靖皇帝詔諭禮部重新議定父母應享有的名號,禮儀之爭再起波瀾。時值早朝結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和楊廷和之子楊慎當庭呼喊:為大義而死,就在今日。隨後,二百餘朝臣在左順門前跪地請願,直至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圖迫使嘉靖皇帝改變主意。嘉靖皇帝大怒,命錦衣衛將挑頭兒的8個人逮捕下獄,使矛盾進一步激化。群臣蜂擁而上擂門大哭,「聲震闕庭」。嘉靖皇帝毫不退縮,毫不手軟,命將四品以上官員86人停職停俸,接受審查;命將五品以下官員134人下獄責罰,其中有16人竟死在廷杖之下。
經過此次彈壓,反對派終於緘默不語,嘉靖皇帝如願以償地為父母爭得「皇考恭穆獻皇帝」和「聖母章聖皇太后」的名號。歷經三年多的「大禮儀之爭」落下帷幕。在權力轉換的變局中,聰明果決的小皇帝順利完成了立威集權與重建人事格局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