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即將過半,初三學生將迎來一學期一度的期中檢測,如何有效地進行複習,成了不少學生所關注的話題。其實,只要明確初三語文的教學要求,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僅複習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且語文能力也得以提升,對於2008年中考也不無裨益。
文言的複習必須注重積累
目前,本市處於一期課改與二期課改的交替時期,就初三而言,現在有三種版本的教材在不同的學校使用,即H版、S版和新教材。估計2008年中考文言文將採取一卷三分叉的形式,即在文言文默寫、實詞解釋、課內語段的理解等方面進行分叉考試。據此,使用某一種版本教材的學生,應該集中精力、專注地學好自己所使用的教材篇目,說得通俗一些,即不能將複習的重點放在所謂的"共同篇目"上,人為地縮小複習範圍,必須從"我(本教材)"為主,從"我(本教材)"學起,在此基礎上,逐步向課外文言文擴展。
文言文的複習應按照《課程標準》、教材的要求,注重積累,《課程標準》要求初中階段背誦的文言詩文總量在2萬字左右,因此,我們應積累一定的背誦、默寫量,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當然,有些文章可全文進行背誦和默寫,尤其是經典名作;也有的文章,可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擇其名段、名句進行重點背誦和默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背誦和默寫均應以理解為前提,唯有理解深刻、透徹、背誦和默寫方能順暢、嫻熟。尤其是同學們感到難度較大的"理解性默寫",也就能應付自如了。
除了名篇,名段、名句的積累外,還應注重詞語的積累。《課程標準》要求初中階段文言實詞的積累量在150個左右,還要求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結合具體語言環境理解常見文言句式。從2005年中考試題來看,文言實詞的積累重點應放在一詞多義、詞性活用上,適當兼顧古今異義、通假字。課文中有注釋的實詞應該掌握,沒有注釋的、但在句子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實詞也應該掌握,因為這些實詞對疏通句子意思起到了重要作用,舍其則理解句意會帶來偏差。
自2003年起,文言文試題增加了課外短文的閱讀理解,有的學生感到複習無從入手,其實,課外短文的複習應得益於課內文言文的積累,因為課外文言短文所選的材料一般都很淺顯,如2003年中考的《楚人學舟》、2004年中考的《北人食菱》,其難度相當於初一、初二年級所讀過的文言文,其知識內容與課內有一定的聯繫,所解釋的字詞在課內文章均學習過,句子意思的解釋也是與初三學生認知水平接近,至於冷僻字詞,試題中會有相關的注釋,幫助學生理解。據此,只要平時認認真真地學習好課內文言文,積累一定量的詞語、句子、課外文言短文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現代文複習著力深入體驗
接受美學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之間相互對話的活動過程,讀者在閱讀中不是被動地進行"認知",而是主動地喚起豐富的情感體驗活動。在新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近年來,閱讀中的體驗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注重體驗也成了方興未艾的考試要點。
學習現代文,必須在閱讀的基礎上作深入體驗,浸潤於作品的所表達的情感之中,為之驅動、感悟,從而流瀉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吐露出獨特的個體體驗。
綜觀近年來上海市語文中考試卷,注重對文本材料的深入體驗,符合《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學習語文所提出的要求:能依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水平、知識水平,用想像、聯想等方法感受文學作品的涵義......能結合不同體裁和不同作家的語言特點和風格,感受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能就作品的思想意義、社會意義和藝術特點,語言表現力進行賞析和評價。因此,我們在複習時,可以將中考現代文閱讀試題中的文本材料作為訓練藍本,從中學會體驗、感悟。如2004年中考語文第22題,要求考生閱讀《最完美的禮物》一文後,針對文中第10自然段"郭教授將獵槍遞給大劉,聲音顫抖著對大劉叮囑了什麼"這一句子,根據文意,寫出教授叮囑的內容。這一考題旨在要求考生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感悟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又如第24題,要考生"就本文的寫作特色(如環境描寫、人物描寫、語言的表現力等),任選一個角度作150字左右的點評",或者"選擇文中令你最感動的一處,寫150字左右的感想。"這是典型的鑑賞評價,抒發體驗的考題,唯有情感注入、體驗真切,方能作出恰當的點評:只有與文中的感人事件、人物形象,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就最令人怦然動心之感點,直抒胸臆。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中考現代文閱讀均以課外文章作為文本材料編制試題,因此各區、縣的質量抽查,乃至各校的期中、期末檢測大多也選課外文章進行命題,因此,我們必須規規矩矩地閱讀文本材料,尤其要加強整體閱讀,了解文章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目前,有不少初三學生,由於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輕閱讀重解題,在沒有了解文章內容的混沌狀態中,便匆忙答題,失誤勢在必然。須知,閱讀是感悟、體驗的前提,離開了閱讀、感悟、體驗也就成了無源之水。要能深入體驗,必須要深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