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日前,懷賢堂在四川省骨科醫院(成都體育醫院)開診。成都骨科四大流派鄭、杜、楊、何的後人聚集一堂,互相切磋,取長補短,共同為病患診病,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聽說,在此之前,成都的四大中醫骨科流派後人都在各自醫院,用獨門秘方為病人診病。
這下好了,四大流派專家來名醫館坐診,對遇到的疑難病症共同會診,各派共同發展。那麼,四大門派到底有些啥子絕學高招呢?聽記者一一道來……本報記者 劉瑤 為您講述
運動鄭派
創始人:鄭懷賢
絕學:運動醫學
傳人弟子:張世明
1958年鄭懷賢在成都創建了中國第一所體育醫院。「當骨科醫生必須要練基本功,醫生有良好的指力、手力、腿力才能幫病人進行治療和功能鍛鍊。」40多年過去了,當年一代武醫宗師鄭懷賢的話時常在其弟子、四川省骨科醫院院長張世明耳邊迴響。作為冬奧會醫療專家組成員,張世明曾為包括趙宏博在內的大部分冬奧會優秀運動員會過診。不久前張世明還應邀為女排姑娘集體診療傷病,這其中就包括一直受傷病困擾的趙蕊蕊。
一顆木球浮在水裡,雙掌下壓,讓它沉入水中,微微發力,木球在掌心均勻滾動。練習者需雙掌左右交替,輪流讓木球在掌心上畫圓,一圈一圈連綿不絕,不能讓木球浮出水面。正是這套水上木球的功夫,練就了如今張世明嫻熟的推拿按摩手法。靠這套手法,他曾不施一針,不用一劑中藥,治好了一個美國警察長達20年的腰腿疼。
推拿杜派
創始人:杜自明
絕學:杜氏特色推拿按摩
傳人弟子:遍布中醫附屬醫院、中醫研究院、東門街骨科醫院和鐵路中心醫院
在一部拍攝於1961年的科教片裡,一代中醫骨傷高手杜自明親自演示了少林功夫易筋經。當時已經85歲高齡的杜老肢體柔韌,雙足併攏,手心仍能觸地。
杜自明出身滿族醫術世家,自幼隨父習武學醫,是國家一級中醫骨傷專家。杜自明的獨女杜瓊書創立了省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和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的骨傷科。杜自明的第三代傳人杜麒已70歲高齡,他時常到祖父曾經開診所的地方——柿子巷坐坐,不用招牌也不去招攬,自然有人上門看病。杜麒的兒子杜彬和女兒杜妤則是杜氏骨科的第四代傳人。如今在中醫附屬醫院、中醫研究院、東門街骨科醫院和鐵路中心醫院都有杜瓊書的弟子。
在治療肩周炎病人時,弟子們至今仍用杜老傳下來的獨特手法推拿按摩:4指併攏,順著一根肉眼看不見的筋絡,緩緩捋過病人的肩膀。反覆4次之後,將手停在病人肩關節處,指尖發力按壓。靜止片刻,變指為掌,把病人的右手平推出去,作白蟒吐舌式,之後手掌外旋,突然間改變方向,把病人的右手向後反剪,以蘇秦背劍的姿勢靜止不動。隨後張開五指,如同彈琵琶一般在病人的筋絡和肌肉處一陣彈撥,最後用大拇指摁住病人的穴位靜止不動。不少病人在治療幾個月後,病情得到好轉。
調補楊派
創始人:楊天鵬
絕學:骨傷中醫調補
傳人弟子:周太安
2005年8月26日世紀老人楊天鵬去世,他是4大骨科名醫中最長壽的一位,享年103歲。在百歲以前楊老都要到醫院親自坐診,曾創下一天為上百病人診療的紀錄。
成都骨科醫院副院長周太安跟隨楊老34年,是楊氏骨科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周太安曾用一張楊老留下的驗方,救了一個5歲的小男孩。
10年前,一對農村夫婦把兒子背到周太安的面前時,小孩已不能走路。經過X光檢查,這個5歲男孩雙側股骨頭壞死。按照西醫的方法,股骨頭壞死需要作關節置換手術,可孩子太小,不適合作關節置換手術。周太安按照老師治傷先調補肝腎的理念,給小男孩用了老師留下的一劑單方。一年以後,小男孩跑著來到周太安的面前,他的股骨頭壞死已經完全好轉。
藝術何派
奠基人:何仁甫
絕學:藝術醫學
傳人弟子:何天祥、何天佐、何天祺、何浚治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孫子兵法變成了何氏骨科正骨秘訣。83歲的何天祥向記者演示了其父何仁甫常用的瞬時正骨法。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肩關節脫臼,由於疼痛和緊張,小夥子肌肉僵硬,此時若強行牽拉復位,容易造成新的損傷。「你從哪裡來啊?當時是怎麼受傷的?」何仁甫和病人聊著天,突然,「啪」的一聲,拍了一下病人的右肩。小夥子右肩很疼,埋怨醫生,「你幹嘛打我?」趁他扭頭看自己右肩時,何仁甫抓住他的左胳膊,以「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喀」一下,脫臼的關節重新歸位。
何氏是蒙古族,祖輩是八旗軍醫。第四代傳人何仁甫把滿、蒙、漢醫術融合,奠定了何氏骨科發展基礎。何仁甫的兒子何天祥、何天佐和何天祺則把何氏骨科發揚光大。何天祥的兒子、四川天祥骨科醫院院長何浚治是何氏骨科第六代傳人。與鄭氏骨科重運動損傷不同,何天祥父子把重點放在藝術醫學上,通過他們的治療許多優秀的舞蹈演員重返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