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評論員 屈旌
近日,網貼爆料稱,南京大學一名女生明某一邊網上炫富,一邊領貧困補助。經媒體核實,明某申請到了德旺獎學金,並曾於2018-2019年度被認定為家庭貧困生,其除了日常炫耀高消費之外,名下還有一家註冊資本200萬元的公司。對此,南京大學回應,學校正在介入調查,會向各方給一個說法。(據12月5日紅星新聞)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明某的微博可以說是一部典型的「凡爾賽」文學。用10萬塊的相機,穿兩萬塊的裙子,入住高檔酒店,參加香港高校的寒假自費項目,準備自費出國留學……不管怎麼看,與「貧困」二字都完全不搭邊,與普通學生相比,說是奢侈也不為過。且不說其中內容有幾分真假,字裡行間透露出的虛榮和拜金,也與「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等獎學金評價標準相去甚遠。這樣的學生領貧困補助,實在是不知羞恥,過於諷刺。
此事並非突然爆出,此前就已經有人提出過質疑,而明某曾回應稱,其大一申請貧困生時家裡親人患病了,2020年已停止申請。然而,2020年她依然獲得了主要面向貧困生的德旺獎學金,可謂是雁過拔毛,絕不吃虧。而且,即便其所言為實,家裡有人患病與貧困能劃上等號嗎?國家對於貧困生起碼的界定標準是——能勉強支付個人生活基本費用,但無力支付學習費用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以明某炫出的吃穿用度來說,即便家人患病,也沒耽誤她大玩「凡爾賽」,以此為理由申請貧困生,實在很牽強。
貧困生資助政策,是一項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促進教育公平,傳遞關愛和希望的重大舉措。如果說,生活無憂的學生,通過鑽空子領取補助,對於那些真正貧困的學生,是一種欺負和掠奪,違背了誠實守信的社會良心,辜負了扶弱濟貧的政策初衷,更是對教育的玷汙,對公平的踐踏,對校園風氣的汙染。出了這種事,學校的確需要給大家一個說法,既是給學生和社會大眾一個交代,也是對學校聲譽和管理秩序的維護。
作為貧困生認定的重要依據,「貧困證明」存在造假現象,早已不是新鮮事。總有些人滿眼私利,泯滅良知,通過各種不當渠道,動用人脈關係,搞到一張「貧困證明」,鑽政策的空子,薅窮人的羊毛。這樣的證明,開具單位是真的,公章是真的,「貧困」卻是假的,滿滿寫著破壞規則,強取豪奪,以權謀私。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許多高校都想盡辦法,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去摸清學生的實際生活消費情況,設置嚴密、動態的審核機制,以求精準認定,精準扶助。如果明某這樣的「貧困生」大肆招搖,對於社會公義和信心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傷害,這麼大的空子,怎麼造成的,為何沒發現,如何補救?
所以,學校不僅要給說法,還不能只是就事論事,而要追本溯源。明某的家庭條件若屬實,她的貧困生資格是怎麼獲得的,是否存在以權謀私、蓄意造假的問題?明某炫富不是一日兩日,網友早就在其微博上看出端倪,學校為何直到形成輿情,才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針對經常出現的「貧困作假」現象,學校是否有採取有力措施去識別和把關?
大學精神不能被虛榮和特權心態浸染,欺騙和豪奪更不可成為年輕人的「財富密碼」,貧困生補助不應該被騙被貪,這是教育精準扶貧的底線。高校應負起責任,履職盡責,主動與相關部門聯動,嚴查每一起可能存在的「偽貧困」,對惡意騙取補助者嚴懲不貸,才能守護政策的善意,讓真正的貧困學生得到溫暖和幫助,讓守望相助之風吹遍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