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課堂上座率不能靠發「紅包」(行與思)
上課點名本不是一件稀罕事,但近日,一種新奇的「紅包點名」方式卻走紅網絡。福州一位年輕教師每節課自掏腰包,用支付寶口令的形式,發出66元紅包,紅包數量與班上同學數量一致。在場學生領取紅包後輸入姓名和學號,這樣一來,老師就知道誰上了課、誰逃了課。
從排隊籤名到拍照打卡,再到發紅包,雖然點名方式層出不窮,但初衷都是一致的,無非是希望學生不要逃課。紅包點名,「前衛」的方式固然能讓課堂增添幾分趣味,但其背後,怎樣改變大學頻繁的翹課現象更值得我們反思。
在有的大學,出現一些「怪現象」:教室前兩排是「學霸區」、後三排是「睡覺區」、左側是「自習區」、右側是「遊戲區」;試卷上出現了奇葩考題,「主講老師是下面哪一位」,下面4張照片擺成一排;同班同學,由於一學期都沒去上過幾次課,居然出現「相見不相識」的場面……種種現象,令人擔憂。
記入期末成績的點名,在保證課堂上座率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終究治標不治本。為什麼有些課門庭冷落,有些卻座無虛席?講課內容、授課方式,甚至教師的人格魅力,都是重要的因素。如果上課只是脫離時代的照本宣科、語調平平的老生常談,那麼即便使用高成本的「紅包點名」,恐怕最多也只能保證學生的身體在課堂內,而無法贏得學生的心。我們真正需要的還是教學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