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如2017年9月份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布之前一樣,如今包括高校在內的社會各界都在翹首以盼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消息,稍微有點風吹草動都會大肆宣傳,任何跟「雙一流」沾點邊的新聞都會引起各種揣測,原因很簡單,根據「每五年一個周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與國家五年建設規劃同步實施」的要求,2020年是首批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成效驗收之年,也是新一輪建設醞釀準備之年。
眾所周知,上一輪「雙一流」建設為了保證穩中求進、繼承創新,因此除了個別調整,參與建設的學校名單與之前的985、211高校基本上是無縫銜接。但是根據「競爭開放、動態調整,打破身份固化,強化績效激勵」的要求,在每個建設期末,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及整體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
這恰恰是進入2020年之後撩動很多高校師生包括社會公眾敏感神經的地方:第一,具體檢查驗收的內容和評價方式是什麼?第二,動態調整機制之下,新一輪「雙一流」名單中誰上誰下?第三,在當前的形勢下,新一輪「雙一流」的支持力度如何?
第一個、第二個問題暫時還沒有答案,但現在來看,由於國際形勢與新冠疫情的影響,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支持的資金強度很有可能要比上一輪要低,這其實從近期在中央「過緊日子」的要求下,很多高校的財政撥款普遍降低的情況也能夠看出端倪。
當然,在現實情況下,新一輪「雙一流」名單選擇其實也面臨著兩條路線的重大選擇,那就是效率優先還是公平優先。
如果選擇效率優先,那就是在建設總經費強度降低的情況下,減少入選名單的高校,強調「讓一部分高校先強起來,再帶動其他高校一起強起來」,這樣做的好處是優中選優,重點扶持,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這樣比較適合發掘先進模板和優秀發展路徑,而且分配到具體建設高校的經費不但不會降低,甚至有可能增加。一旦「樣板間」立起來,其他高校也能找到發展的方向,這是比較符合「雙一流」建設的初衷和既定目標的模式。
如果選擇公平優先,那就是在建設總經費降低的情況下,保持現有或增加參與建設的高校數量,支持費用相應的也會攤薄。從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的普及階段,中國高等教育需要的是整體上的質量提高,而不是為少數人辦精英大學,公平和質量才是高等教育普及階段的基本追求,這也就意味著應該有更多的學校加入到「雙一流」的建設隊伍和支持體系中。
無論是哪種路線,無論支持經費是增是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每五年一個周期,---,與國家五年建設規劃同步實施」的原則不會變。「雙一流」建設與985、211不同,它是一項長期戰略性工程,要堅持久久為功,是從工程建設的思路轉變為制度支持,形成長期穩定持續增長的投入機制,通過持續重點支持,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統籌考慮學校中長期發展目標和各階段建設任務,積極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規律,既要堅持中國特色,又要參考國際公認的標準;既要在可比辦學指標上和世界一流大學相當,更要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既要擁有世界一流學科,更要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和先進的大學文化。
尤其是在與發達國家的科技比拼中,讓我們更深刻認識到,對於科技發展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高校的支持決不能停止,甚至要進一步提升。
當然,「雙一流」建設關鍵還是要落到「建設」兩個字上,也就是最注重的還是效果。目前來看,首期「雙一流」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中國高校在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根據中國高校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2015年—2019年,前100名實現了0到4的跨越,清華、北大、浙江、上交大成功躋身「百強俱樂部」,2020年除了中科大、復旦大學進入百強榜,其他四所高校也有了明顯的進步。前200排名段的中國高校數量從2015年的7所擴大到了現在的17所,前500排名段中國高校的增長速度令人矚目,基本保持了每年6所以上的增長速度,2020年共有71所中國高校進入世界500強,中國大學在全球大學500強中的比例高達14.2%。這可以說,是中國高等教育大踏步前進的鮮明體現。
根據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世界15位,亞洲排名第三)、復旦、上交大三所中國大學獲得了其QS排名史上的最高排位,中國內地共有6所高校進入世界前100,41所高校進入世界前1000名行列。而在2015年,中國大陸僅有7所高校入選世界前200,清華大學排名第25位。
而更令人驚喜的是在人才培養方面,在「雙一流」建設的助推和配合下,高等教育堅持立德樹人,以本為本、打造「金課」,強基計劃等,科技與人才評價破除四唯、五唯,研究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總之,無論新的名單誰上誰下,都要深刻的認識到「雙一流」建設不是像985、211一樣是「發帽子」「分銀子」,而要實實在在要求高校想方設法,有所作為,要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用建設成就說話,為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爭出一席之地,否則在「同等重視、同等建設、同等評價」的標準下,很有可能會被「動態調整」下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