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湖南電視臺《經視焦點》欄目報導永興縣「愛嬰坊母嬰店以蛋白固體飲料冒充嬰幼兒奶粉進行銷售欺騙消費者」,曝光了又一起假奶粉事件。事起今年3月份及5月份湖南郴州發生兩起大頭娃娃事件。家長因為孩子出現牛奶過症狀,到當地醫院看病後,均被醫生告知需要服用「特醫奶粉」,但在服用了醫院指定母嬰店售出的「特醫奶粉」後,嬰兒卻出現溼疹、體重嚴重下降、頭骨畸形酷似「大頭娃娃」,不停拍頭等異常情況。事後才發現,這些出現異常的嬰兒是患上了佝僂病,而直接引致嬰兒患病的「特醫奶粉」——一款名為「倍氨敏」的產品其實只是固體飲料,並不具有特醫奶粉資質。針對大頭娃娃事件,昨日湖南郴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衛健委已將郴州市兒童醫院醫生開處方推薦「假奶粉」事件定性為虛假宣傳。涉事生產企業遭處罰並須聯合醫院按退一賠三的方式向受害者家屬賠償,安排患兒進行體檢,涉事醫生停職一年。
無良商家的惡行固然可恨,但是在這個事件裡,娃娃父母的偏知偏見,也是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之一。
中國大多數的父母都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精心呵護,不讓孩子受一點肉眼可見的委屈。但是很多時候往往忽略了一些至關重要的觀念上的細節。
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奶粉是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這麼重要的事情竟然連奶粉的外包裝說了什麼都不去仔細的了解一下,就聽信了銷售人員的一面之詞,商家逐利,哪個提成高就會引導消費者去購買哪個產品,這是有利益基礎的。
但我們為人父母卻不能把自己寶寶的健康完全的放在一個素未謀面的銷售人員的銷售話術裡,你對他的品德了解嗎?
尤其是這些各種新式名詞的推銷,一定要找學醫的朋友去了解清楚才行。這就是觀念上的懶惰,想簡單直接的解決問題。
三鹿毒奶粉事件舉國震動,沒想到事隔數年,類似事件重演,而且這次識破的難度要比當年要小很多,因為包裝上都是誤導性的新的名詞,要有針對性地去查證,基本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事件中的商家已經受到了法律法規相應的處罰,可能公眾覺得處罰偏輕,因為對當事家庭造成的傷害可能是在未來幾十年都一直存在的,如果按照這個思想去追責話,基本就沒有上限可言了。也希望這個事件能夠給我們再次敲醒警鐘,對於自己或家人密切相關不懂的事物,一定要去找可信的人了解清楚,再去做出選擇或行動。
外國父母也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就是覺得有病的人才戴口罩,他們既然出去攻擊辱罵戴口罩的路人,那麼在自己家裡對自己小孩肯定也是這麼教育的,他們竟然不肯為了孩子健康,多去做一些醫學常識的了解,我們在這種思想觀念上不要學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