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橋邊的千年之謎:孟婆是誰?她在陰間處於什麼地位?

2021-02-08 國家人文歷史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本       文       約   4701 字


閱       讀       需       要

                                                                            

12 min

相傳地府中有條河叫「奈河」,河上有座橋為奈河橋,橋上有個老婦人孟婆在賣孟婆湯,凡過此橋者都要喝一碗孟婆湯,以此來遺忘前世記憶。

 

 

孟婆,這個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人物,她常駐在奈河橋邊為前往投胎的亡魂提供孟婆湯,以消除它們前世的記憶。清代王有光所著的《吳下諺聯》中有一段相關的生動描繪:


「人死去第一處是孟婆莊。諸役卒押從牆外經,赴內案完結。生前功過,注入輪迴冊內,轉世投胎,仍從此莊行過。有老嫗留進,生階入室,皆朱欄石砌,畫棟雕梁,珠簾半捲,玉案中陳。嫗呼女孩,屏內步入三姝:盂姜、孟庸、孟戈,皆紅裙翠袖,妙常笄,金縷衣,低喚郎君,拂席令之坐。小鬟端茶,三姝纖指捧既送至,手鐶丁丁然,香氣襲人,勢難袖手。才接杯便目眩神移,消渴殊甚,不覺一飲而盡。到底有渾泥一匙許,抬眼看時,嫗及三姝皆僅立骷髏,花層雕牆,多變成荒郊,生前事一切不能記憶。一經墮地,即是懵懂小孩矣。」



人們對孟婆的認識基本上就是知道她掌管亡魂記憶,然而孟婆究竟是誰?她從哪裡來?她的身份究竟是什麼?關於孟婆的由來,民間一般有三種說法:

 


這是元代非常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相傳孟婆便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長城之後,眼見長城之下屍骸無數,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屍骨。為了能忘記這些痛苦萬分的記憶,就熬製了能使人忘記記憶的孟婆湯。後來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動地,就免了她的輪迴之苦。讓她在奈河橋畔熬製孟婆湯,讓參與輪迴的陰魂們忘記前世的一切。

 

電影劇照劇照《孟姜女》1986年版

 


根據清代的《玉曆寶鈔》所記載:孟婆生於西漢時代,自小研讀儒家書籍(然而其實佛經在東漢才被翻譯成漢文。)長大後成日念佛誦經,過去的事情不記、未來的事也不想,一心只思佛法,後來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人人便叫她孟婆老奶。孟婆直至81歲仍是處女之身,之後她入山修行一直到東漢時期。當時世間有人能知前世因果,洩露許多天機,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成為幽冥之神。 

 


根據明代作家田藝衡的《留青日札》所記,他認為《山海經》中有一處提到了孟婆的真實身份:「帝之二女,遊於江中,出入必以風雨自隨,以帝女故曰孟婆。」 在後世諸多記載中孟婆都與風有關,比如明代楊慎《詞品》中提到:「俗謂風曰孟婆」;《康熙字典》解釋說:「孟婆,宋汴京勾欄語,謂風也。」 因此孟婆也被認為是風神。


 

如果孟婆的真實身份是神,為何會淪落為一個在冥府橋邊賣湯的老婆婆呢?上述三種說法差距甚大,存疑甚多,可見孟婆的身份有待探討。


根據上述三種說法,孟婆的生卒時段分別是三個不同的朝代:


1. 孟姜女的說法:孟婆生於秦朝、死於秦朝。

2. 幽冥之神的說法,孟婆生於西漢,離開人間已是東漢。

3. 風神的說法:眾所周知《山海經》所記皆是遠古神話,鬼才知道孟婆的生卒年代。


推斷的年代一個比一個還古老,那麼問題來了:在這些不同的朝代地府的情況是怎樣的?孟婆又是什麼時候到地府賣湯的呢?

 


中國自先秦時期開始有關於幽冥世界的描述。

 

「黃泉」可能是中國宗教信仰中最早出現的關於幽冥世界的概念,最早見於《左傳.隱公元年》中鄭莊公的「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其次還有《楚辭·招魂》有一段關於「幽都」的記載:


「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約,其角禁繁些。敦膿血拇, 逐人駐些。參目虎首, 其身若牛些。此皆甘人,歸來兮, 恐目遺災些。」


屈原在《招魂》中詳細描寫了幽冥世界的面貌,在這個地下世界裡, 有頭長尖角面目靜貯的土伯,他掌管著整個幽冥世界。還有一種叫「敦脄」的妖怪,以指攫人,因此爪子上經常沾染著人類的鮮血。「土伯」和「敦脄」還喜歡將人肉當做美食,在這個幽冥世界中只有恐怖與血腥,不存在輪迴或者轉世,甚至不論好壞,靈魂進入這裡只有稱謂土伯和敦脄的大餐。

 

顯然,幽都只是兩人合夥的機構,這裡還用不上孟婆,畢竟亡魂入境的命運只有一個­——被吃。

 


在兩漢魏晉時期,民間傳說人死後將魂歸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人們認為它是天與地的連結場所,是神仙的聚集地同時也是人死後靈魂的歸所,譬如西晉陸機曾作《泰山吟》:


泰山一何髙,逐迢造天庭。峻極周已遠,曾雲鬱冥冥。梁甫亦有館,萬裡亦有亭。幽塗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概激楚聲。


基本上,兩漢以前民間對幽冥世界的想像都是圍繞著「泰山冥府」展開的。


人們普遍視泰山為亡魂歸宿,這個概念一直到唐代以前都沒有根本性變動。《幽明錄》便記載過中國最早的遊冥故事­——趙泰遊歷泰山冥府。故事內容大略就是凡人趙泰因暴卒入冥,因奉佛免受冥罰。值得注意的是,泰山冥府的冥王是泰山府君,而不是土伯,並且根據故事記載我們知道還有「都錄使者」給趙泰記錄生前的善惡禍福。顯然和幽都比起來,泰山冥府開始有一些較為簡單的機構設置。


泰山府君畫像


我們可以從魏晉時期的志怪小說的遊冥故事來考查當時人們對於冥府的想像。魏晉時期志怪小說非常盛行,其中《幽明錄》《列異傳》等收錄了不少遊冥題材的故事,總體上這些遊冥故事對冥界的想像比較簡單,冥界的機構單純、官職設置簡單,官員職數也較少,基本上是以泰山府君為主宰,下設有主簿、錄事、伍伯等冥官及若干冥吏的一套簡單的官僚機構,相當於人間官府在地下的翻版。

 

然而此處仍不見孟婆的蹤影。我們知道,孟婆是在「地府」任職的,而泰山冥府顯然是在山上,由此推斷孟婆入職地府的時間肯定要晚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據此,我們再度考察關於孟婆身世的說法,前兩者給出了孟婆明確的生卒時代,如果孟婆就是孟姜女,那麼她離開人世時肯定要變成孤魂野鬼失業上一陣子了;其次若孟婆是幽冥之神,那麼上天提拔她卻沒給她安排地方工作,這個說法不甚合理。


相較之下,風神的說法或許較為靠譜,畢竟作為一個超脫生死、自由自在的神,啥時任職都憑她老人家開心嘛。

 

2018電視劇《靈魂擺渡.黃泉》中何花飾演的孟婆三七


那麼,如果魏晉以前人們常說的幽冥世界指的是「泰山冥府」,所謂「地府」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需要討論「地府」的概念,按語境來說,「地府」與「地獄」是一樣的。兩漢之際佛教的傳入,給中原人民帶來了印度本土的「地獄」概念。「地獄」一詞在漢譯佛經中音譯為「泥梨耶」「奈落逝」(梵文為Niraya或Naraka)意為沒有喜樂和福德的地方。印度語境中的地獄是有著龐大的管理組織結構的。閻羅王作為地獄的最高統治者擁有輔佐之臣十八人主領著十八地獄,為的是對進入地獄的罪人進行拷問判罰,以完成地獄的「懲惡」功能。


其實《幽明錄》中趙泰的故事已經引入了佛教的概念,泰山冥府是有一定的懲戒作用的但是宗教色彩仍不濃厚。此時正是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後逐漸與傳統的儒道思想碰撞、融合,而泰山冥府的概念也與地獄的概念發生了轉換與融合,一直到唐代才基本完成了佛教「本土化」的過程,而此時人們對幽冥世界的概念也有了巨大的改變。

 

首先,泰山冥府隨著地獄觀念的影響,冥府被移入地獄之中,而最大的改變是原來作為領袖的泰山府君大權旁落,被移民過來的閻羅王取代了。


1986年電視劇《西遊記》中劉江飾演的閻羅王


閻羅王其實原來是印度的毗沙國王,他與維陀始王共戰,兵力不敵因此立誓願為地獄主。此時期佛教「閻羅地獄」說逐漸與本土「泰山治鬼」信仰合流,人們把閻王和地獄完全漢化,再融入佛教「六道輪迴」說,從而附會出許多新的傳說,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奈何橋,孟婆湯等等,其他還有牛頭、馬面、黑無常、白無常、勾魂牌等,甚至出現了中國特有的判官。這些在中國語境下全新構建起來的傳說人物逐漸演變成為中國地獄信仰的主流,它們都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才出現的。

 

閻羅很忙


現在我們可以確定孟婆是在隋唐時期入職地府的,此時期出現了大量以遊冥為題材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一幅相當完整的地獄景象。


舉個例子,唐代變文《唐太宗入冥記》寫的是唐太宗因李建成、李元吉在冥間訴冤屈,生魂被拘入冥府的故事,他的案件由冥判崔子玉審判。明代《西遊記》對這個故事做了許多改動,對地獄的景象描繪得更詳盡,還加入許多戲劇化的元素,譬如唐太宗進入冥間之後,先後見到的人物有通事舍人、高品、閻羅王、判官崔子玉、六曹官、善惡童子、功德使等。這個故事為讀者開列了一張比較完整的冥間官吏名單。此外還有唐太宗還陽路上冥府景象的描述,從背陰山到十八層地獄、奈何惡水等等。

 

通過大量的唐代遊冥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冥界的機構組織龐大且明確,基本上體現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閻羅王或泰山府君,即冥界之主。第二層次是崔判官、善惡童子和六曹官,他們是審判升任死後鬼魂的主要角色,隸於冥王的屬吏。這些冥官以判官為代表,在廣大民眾中影響廣泛,在民間冥界信仰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譬如直至明清的某些小說中,判官的名字仍然是崔子玉。第三層次下層負責勾捕的小吏,一般的描述多為黃衫使者等,衣服顏色多是不尊貴的淺色。他們負責奉命勾捕魂魄進入地府世界。


黑白無常二爺的日常

 

在多數民眾的信仰中,閻羅王加判官、小鬼(冥卒)的冥界構成是最為簡單、最為普泛、最為穩定的冥司系統。中晚唐時期,幽冥世界的建構再度發生了變化,冥界之主由單一的閻羅王演變為地獄十王,閻羅王為第五殿冥王。地獄十王由地藏菩薩統領,地藏菩薩既是幽冥世界的救贖者,也是主宰者,十王麾下各有若干冥官冥吏。這種幽冥世界的建構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十殿閻羅都很忙


然而大致從宋始,冥府的宗教色彩便漸趨淡化,遊冥故事所承載的倫理教化與懲戒功能相比前期大為加強,然而遊冥府的題材並未減少,直至明清時期仍有非常多遊陰曹地府的故事,如《西遊記》《聊齋異志》等內容豐富、情節曲折離奇的小說。大致上明清時期的作品對陰曹地府的描繪更加生動、詳盡、且富有情節性,而那些唐代開始出現的判官崔子玉、孟婆、牛頭馬面等神話人物也就此通過神話傳說中流傳下來。

 


通過概覽冥府的官階體制,我們發現,其實孟婆並不在固定的三層冥司系統之中,她既不是負責審判、也不是一般任鬼使喚的冥卒,孟婆的形象一般是受人尊敬的,顯然孟婆在地府的工作其實有更高的自主權,儘管她顯然在體制外。

 

眾所周知,孟婆的管轄範圍是至關重要的,是亡魂的必經之處,相當於現代的出入境管理,主要任務就是收過路費。這就非常矛盾,那麼重要的關口,閻羅王居然沒有安排冥司體制內的正職陰間使者,而將管理權全交付於孟婆?


重慶市豐都縣名山寥陽殿前的奈河橋


其次,孟婆賣孟婆湯的收入最終有沒有歸入冥司的財務體系也實在讓人起疑,難道閻羅王默許孟婆亙古的商業壟斷之舉?這人讓我們不禁懷疑孟婆在冥府機關內的地位,孟婆究竟為何能夠掌握如此大的權力?

 

或許這與孟婆的真實身份有關。根據《山海經》,孟婆是帝堯的女兒,亦是風神,如此尊貴的身份自然怠慢不得。要知道,地府只有一位神衹,也就是閻羅王,若將她聘為冥府官員,顯然不符合孟婆自己神的身份。


一山不能容二虎,這樣推測或許只有一種比較合理的說法,即閻羅王知道孟婆的真實身份,因此不將其聘為冥府的正式官員,而是將其安插在冥府最關鍵的出入境關口,賦予局長的實權以為重視。另外,孟婆自身擁有非常高的技術優勢(熬的湯特別好喝),可以說是軟硬實力兼備,所以得以憑一己之力實現冥府出入境關口的商業壟斷。


至於孟婆賣湯掙的錢最終有沒有歸入冥司體制內,咱們不知道,咱們也不敢問啊。

 

參考文獻:

範長風、王琳豔《從孟婆湯神話看中國社會的遺忘邏輯》

吳垠:《志怪小說中幽冥世界的嬗變》

曾雯雯:《漢唐之間中國冥界觀的變化研究》

李維:《中國古代遊冥故事中的冥界官僚體系論略》

程廣昌:《唐人小說中冥官形象背後的思想文化意蘊》

劉麗:《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遊地府故事研究》

鄭紅翠:《中國古代遊冥故事的分布及類型特徵探析》

高小強:《西遊記冥界考述》




相關焦點

  • 奈何橋上道奈何,三生石前無對錯 ,望鄉臺邊會孟婆
    在中國,傳說人死後,會有陰間的捕快黑白無常來捉拿人的魂魄。把他們帶到陰曹地府去接受陰間大法官閻羅王的審判:以決定他們是升天做神仙;或再次投胎做人;還是打入十八層地獄去受苦。他們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更不能到陰間,只能再黃泉路上遊蕩,等待陽壽到了後才能到陰間報到,聽候閻羅王的發落。在黃泉路上有火紅的彼岸花。彼岸花是一般認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
  • 奈何橋上有一個女子,她的名字叫孟婆
    忘川彼岸曼陀花開,奈何橋上有一個女子,她的名字叫孟婆。傳說一碗孟婆湯了卻生前身後事,有關孟婆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冥界是人間界的延伸,人間界的因果輪迴最直接的體現就在於那一碗孟婆湯,那一遭奈何橋。人間的溫暖在於塵世間的煙火氣,而冥界則是終點和起點的開端。
  • 孟婆和孟婆湯的故事
    孟婆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她居住在奈何橋邊,每天忙得事情就是給過往的行人(死人)送去一碗湯,幫助他們忘記前塵,然後消除記憶,投胎到人世間。那麼神話傳說中的孟婆是怎麼來的?關於她的由來又是怎麼回事?  關於孟婆由來,民間有四個傳說,第一個就是鴻蒙初開,世間分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間即所謂的陽世人界,地即為陰曹地府。
  • 上古神話中奈何橋上的孟婆什麼來歷?《山海經》記載她另一層身份
    其中冥界作為人死之後重新投胎轉世的地方,在此之前需要過奈何橋,而在奈何橋上會有一位神婆賜予一碗湯,喝完湯後就會忘卻前世的種種恩怨情仇而後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神婆是孟婆,湯自然就是孟婆湯了。那麼這個被大眾所熟知的孟婆,她是什麼來歷?
  • 彼岸花,奈何橋,孟婆湯,你知道鬼魂去陰間要經過什麼地方嗎?
    很多人都知道人死後,去陰間的時候,會經過一些地方。有些人知道要經過鬼門關,有些人知道走上奈何橋,有些人知道要喝一碗孟婆湯。其實,在道教文化裡,凡是死後之人,去往陰間的時候,都要把上面那些地方走一遍。彼岸花第三關:三生石奈何橋邊有塊青石叫三生石,石身上的字鮮紅如血,最上面刻著四個大字「早登彼岸」。
  • 人死後的世界,要經歷這些才到陰間
    人死後到陰間的路上第一關便是鬼門關,過了鬼門關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黃泉路,路邊會盛開一種花叫彼岸花,這條路要走很久很久,到了路的盡頭便有一條叫忘川河的小河,河上有一座叫奈何橋的石橋,橋的對岸有一個叫望鄉臺的土臺,望鄉臺邊有個叫孟婆亭的小亭子,有個叫孟婆的女人在那裡守候並遞給每個經過的路人一碗孟婆湯,喝下孟婆湯讓人忘了一切。
  • 孟婆有三種不同身份,她是如何從天庭步入地府的?或與三生石有關
    只要提到孟婆,很多人都會提到奈何橋、三生石、孟婆湯等各種故事。傳說孟婆湯可以使人忘卻前世的記憶,看起來很神奇的樣子。那麼問題來了,如此厲害的老婆婆,她究竟是什麼來歷?偏偏這個孟婆,起源非常複雜,搜遍古書之後,我們發現她姓甚名誰,芳齡幾何,家住哪裡,是否婚配等等,一直很混亂。在各地的民間傳說中,至少有三個不同版本的孟婆。存在最早同時也是流傳最廣的當屬風神孟婆。
  • 開,落各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奈何橋前可奈何,三生石前定三生
    奈何橋前可奈何,三生石前定三生。《蝶戀花·彼岸花》彼岸花開開彼岸, 獨泣幽冥,花豔人不還。塵世忍離誰再念? 黃泉一路凝淚眼。葉落花開花獨豔, 世世輪迴,花葉空悲戀。望鄉臺旁邊有個孟婆,手裡提著一桶孟婆湯,每個人都要走上奈何橋,孟婆都要問你是否喝碗孟婆湯。孟婆湯是用忘川水熬成,也叫忘情水,喝下去就會忘記今生今世。一生的愛恨情仇,一世的浮沉得失都會隨著這碗孟婆湯忘記得乾乾淨淨.今生牽掛之人,今生痛恨之人,來生都形同陌路,相見不識...... 不是每個人都會心甘情願地喝下孟婆湯。 因為這一生,總會有愛過的人不想忘卻。
  • 鬼門關,黃泉路,彼岸花,忘川河,奈何橋,孟婆湯,三生石
    花葉生生兩不見,相念相惜永相失,路盡頭有一條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臺叫望鄉臺。望鄉臺邊有個亭子叫孟婆亭,有個叫孟婆的女人守候在那裡,給每個經過的路人遞上一碗孟婆湯。忘川河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喝下孟婆湯讓人忘了一切。三生石記載著前世今生來世。走過奈何橋,在望鄉臺上看最後一眼人間,喝杯忘川水煮今生。。。
  • 彼岸花開前世緣,奈何橋上淚徒然
    導語:彼岸花開前世緣,奈何橋上淚徒然,步步石階步步嘆,相思玉人幾時還,淚碎落花花亦傷,花欲尋葉思斷腸,緣起緣盡三生路,因果註定兩相無,千年輪迴千次淚,千年尋葉花無歸,奈何橋頭孟婆在,魂落忘川再千年。彼岸花開身上紋,從此再無意中人;左肩深紋彼岸花,從此生命再無他;有花不見葉,葉生不見花,生生世世,奈何橋邊,再無牽念。有一種花叫彼岸花,有一種草叫斷腸草,有一種湯叫孟婆湯,有一座橋叫奈何橋,有一種石頭叫三生石,有一個人叫夢中人,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有一種思念叫永遠,有一種希望叫餘生安好。
  • 關於奈何橋三生石的古風悽美句子
    1、時光斷我姻緣路,來生等你奈何橋2、油盡燈枯至彼岸,奈何橋上孟婆湯。思君念君君不知,惟恐忘君獨輪迴。3、奈何橋邊長恨歌,心願未了欲斷情。人間三月芳菲盛,獨把愁思付清明!4、奈何橋邊,你輕嘆,許我來世情緣;三生石邊,你微笑,約我共享韶華。5、彼岸花開心已碎,奈何橋上相思淚;一飲而盡孟婆湯,三生石上永沉睡。6、油盡燈枯至彼岸,奈何橋上孟婆湯。思君念君君不知,惟恐忘君獨輪迴。
  • 孟婆只是一個地府上的小混混,為何六界之中,卻無人敢找她麻煩?
    而且這個引渡的中國神話,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它就是在奈河橋上的孟婆。人類死亡後,都要到陰間去投胎轉世,重新做人。但魂魄在出世前,必須經過奈何橋,在奈何橋上喝一碗孟婆湯。孟婆湯讓他們忘了前塵往事,忘了一切苦甜,重新進入下一個生命階段,孟婆這個位置沒什麼了不起,可是那些鬼神不敢招惹她。
  • 閻王爺、孟婆、黑白無常,最早出現在歷史何時何處?
    那麼誰是閻王爺呢?民間傳說至少有4個人做過閻王爺,分別是隋初大將韓擒虎,他曾在隋朝統一時,親率人馬滅了南陳立下了不世之功。第二個是宋真宗時的宰相寇準,寇準是個清官,曾經審過潘楊案。第三個是北宋名臣範仲淹,他曾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也是一個清官。
  • 黃泉路,彼岸花,忘川河,三生石,奈何橋上,請許我三生不忘
    過了鬼門關,便踏上了黃泉路,人的魂魄到陰間報到要走很長一段路,過很多的關,黃泉路就是靈魂最後這一程漫漫路途的總稱,在黃泉路上,靈魂要經歷諸多關卡,最後才可以轉世投胎。彼岸花是自願墮入地獄之花,花開時無葉,葉在時花凋,花葉永生永世兩不相見,生生相錯。相念相惜永相失。佛經記載有「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因此只在黃泉路上開花。過了彼岸花盛開的地帶,就到了忘川河旁,忘川河的水是血黃色的,裡面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布滿了蟲子和蛇,腥風撲面,即使是鬼魂也不願意在此多停留。
  • 彼岸花,相思淚,孟婆湯,奈何橋,美女「孟婆」降臨《非人學園》
    有一種花叫彼岸花,有一種淚叫相思淚,有一種湯叫孟婆湯,有一種橋叫奈何橋。一泯消煩惱,二泯消恩仇,三泯笑前生。三生石彼岸花,鬼門關奈何橋,黃泉路上孟婆湯。轉生前,人世苦短,醉飲孟婆湯,黃泉路上斷前生,釋然!
  • 抖音男版《孟婆的碗》是誰唱的 經典情歌《孟婆的碗》讓人的眼淚不...
    抖音男版《孟婆的碗》是誰唱的 經典情歌《孟婆的碗》讓人的眼淚不聽話時間:2019-05-08 12:26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男版《孟婆的碗》是誰唱的 經典情歌《孟婆的碗》讓人的眼淚不聽話 抖音已經成為了當下最火爆的視頻軟體,在抖音裡不少的歌曲都受到了觀眾的喜愛
  • 《靈魂擺渡·黃泉》世上最後一個孟婆的千年傳奇愛情故事
    該片講述世上最後一個孟婆的千年傳奇愛情故事。描述了趙吏成為鬼差之前的經歷,同時還將講述一個情竇初開的唯美愛情故事,兩條線交纏在一起,互為因果。將解鎖「靈擺」系列故事的新篇章。孟婆作為中國人熟知的一位陰間人物,以其「忘卻前生事,投胎入輪迴」的孟婆湯著名。
  • 孟婆的前世今生:她本是堯帝的女兒,死後被封幽冥之神,造迷魂湯
    而關於孟婆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最早的記錄顯示,孟婆本是堯帝的女兒,是一代風神,因為行走總會有風雨相隨,又因為它是古代帝王之女,人們便叫她「孟婆」,算是一個尊稱。《山海經》:「帝女遊於江,出入必以風雨自隨;以其帝女,故稱孟婆。」這時候的孟婆還不是掌管生死輪迴的幽冥之神,而是負責行風布雨的風神。
  • 魔道祖師:江厭離的生辰,死後也要做孟婆繼續熬湯
    江厭離,江家長女,生於湖澤之鄉雲夢,歿於血海之域不夜天,離世時碧玉年華。短短二十餘載,父母雙亡,丈夫早逝。雖厭離,然盡嘗人生別離。被鋒利一劍洞穿喉嚨時,江厭離沒有想太多,那半句未曾說出口的話也隨著最後一口氣一起消散在血腥的空氣中。
  • 奈何橋上嘆奈何,望鄉臺前遙望鄉!
    是這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與色彩,指引你通向幽冥之獄。前世,今生,來世,三生石上寫三生;忘川河上有一座奈何橋,奈何橋的盡頭是望鄉臺。奈何橋上嘆奈何,望鄉臺上遙望鄉。望鄉臺邊有位姑娘,她名孟婆;走上奈何橋,孟婆問你是否喝碗孟婆湯,一飲忘前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