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曉
和「聲音者」殷瑜的訪談,是一次極致的耳朵盛宴。充滿磁性的聲音,仔細斟酌的遣詞造句,不時傳來的低沉笑聲,整個訪談始終保持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偶爾說到盡興處,他也會即興模仿或還原一些聲音狀態。在他身上,聲音者的專業、學者的儒雅、媒體人的擔當,以及為人父的溫暖,渾然一體。
全媒體時代成功撕開了配音圈的一道口子,只是相比行業工種內裡邏輯被挖掘探究,市場更多窺見的是在邊緣遊走或者興趣至上的非專業人群。從觀眾「最熟悉的陌生人」到如今的「非專業呈現居多」,很難說清到底是不是一件幸事——不過對殷瑜來講,絕對不是。
殷瑜並不是這兩年市場中聲名鵲起的配音演員之一,雖然他接連兩年拿下了中國廣告金獅獎最佳配音金獎,是東方、江蘇等衛視的頻道聲,配音內容涉及紀錄片、綜藝、廣告等多個領域,原本他更想「安安靜靜做個幕後工作者」: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與配音這個集天賦與愛好於一體的工作「痴纏」。
讓他決心走到大眾視線下的,是新媒體端逐漸被「臆測化」的配音。殷瑜閒暇時也會看短視頻消解工作壓力,但其中充斥的大量非專業人士對配音的展示,尤其是一些低俗化的表達,讓這個在配音領域摸爬滾打十餘年的專業人士感到了一絲焦慮:「我覺得需要一個人站出來講講真正的配音是什麼樣子的。」
配音該是何種模樣?殷瑜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答案,或者說一言難以蔽之。他所謂的「站出來」,也不是好為人師的說教,而是以坦誠的姿態剖析自己在配音道路上最真實的感悟。極致熱愛中留有鋒芒與態度,沒有過度渲染藝術也有商業原則,他堅持「站著把錢掙了」——這或許是成年人的理性,這句話也頻繁出現在訪談中。
聲音的火種:不斷跳躍燃燒的小火苗
配音這條道路,殷瑜正在走出生命的長度。可能每個人小時候都曾握空拳假裝是話筒放在嘴邊,惟妙惟肖模仿電視裡的人進行主持,但殷瑜卻在這裡燃起了關於夢想的火苗。
殷瑜的老家是在東海黃海交界處的一個小村莊,到鎮上騎自行車需要一個小時,訂報紙可能都要滯後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他形容那裡是一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看電視,成為唯一的消遣,他最愛的便是《正大綜藝》《綜藝大觀》,正大劇場也是他小時候認為的「最帶勁的存在」,僅僅是這兩檔節目就聚集了包括姜昆、趙忠祥、倪萍、楊瀾等多個國內頂尖主持人。
這是一片模仿的沃土,種下了夢想的種子。年齡大一點之後,懷揣配音夢的殷瑜模仿的聲音也越來越多,體育頻道、中央電視臺等都在其中。在殷瑜的描述中,這是一個「耳濡目染」的過程,他感覺自己當時模仿的很形象。話語間,他模仿起中央電視臺的配音,感觸良多。
沒有一帆風順的夢想,這個小火苗也曾短暫的熄滅過。讀初中的時候,江蘇廣播電視學校在縣城裡招收一個名額,殷瑜與之失之交臂,並選擇了師範學校學習畫畫,也曾有過關於畫畫的美好想像,比如進入中央電視臺美術星空去做編導之類的。
讓他放棄畫畫再次回歸配音懷抱的,是在一名上海畫家家裡學畫畫的經歷。殷瑜形容那段經歷是回到了封建社會,而自己像個古代的門徒,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地級市電視臺舉辦的《十佳螢屏秀》讓他做出了決定,一首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將他送回聲音的舞臺,並在畢業後順利進入電視臺成為主持人。一年之後殷瑜輾轉去到南京電視臺,生活逐漸走入正軌。
在電視臺工作的三年,他擁有了不錯的生活條件,但從早到晚枯燥的工作、一眼就能看到老的狀態,讓他感覺自己是個行屍走肉,甚至還一度輕度抑鬱,易怒易哭。辭職成了唯一的選擇,成為自由配音員的他開始給一些城市形象片配音,他誤打誤撞,成為網際網路配音的第一代人,但當時他這樣做也只是「為了維持生計」。
做著曾經想做的工作,或者說是「賺錢機器」,殷瑜並不快樂。改變他的是著名播音員李易老師在北京開辦的學習機構,殷瑜毅然北上,開始思索自己的未來。學習結束後的一周,他在上海和南京之間來來回回,為自己選擇一個可以紮根的地方。
而彼時時間已經進入2009年,最終他選擇了距離家鄉更近、資源更多的上海,為了不給自己退路,「我來了就不要回去」,他咬牙在上海買了一套房,真正開始背水一戰。也是自此他的配音生涯逐漸步入正軌,並迅速在上海打開了自己的新天地。
絕處逢生中:頻道聲和馳騁綜藝場
背水一戰絕處逢生,幸運女神開始眷顧他。剛到上海不久,江蘇衛視方就有人聯繫了殷瑜,邀請他開始做一些頻道聲的工作;兩年後,也就是2012年,和東方衛視的合作也正式達成。「他們需要一個更加年輕、洋氣的聲音。」
就這樣,十年來他的聲音始終陪伴著我們,從頻道包裝、宣傳片到廣告標版、跨年晚會宣傳片等,都有他的存在。當然他也會為不同的頻道尋找不同的聲音風格,比如東方衛視背靠國際大都市,它的頻道聲凸顯洋氣國際化,而江蘇衛視就更加溫潤大氣。
十年之間,殷瑜參與了全國上百家電臺的包裝。「我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我們的生命。好的聲音,應該是有社會責任感的,比如發音是否準確、價值觀是否正能量等。」他不主張過度追求聲音個性化的表達,不能「譁眾取寵」。
電視臺合作之外,迎來大爆發的還有他的綜藝配音版圖。「有點臉紅,我見證了綜藝節目最井噴的年份」。作為配音圈的知名選手,殷瑜希望成為配音界的「萬金油」,不斷解鎖各種聲音風格也讓他迅速在綜藝場殺出一片天地。
據不完全統計,由他配音的綜藝作品超過25檔,其中不乏《最強大腦》《歡樂喜劇人》《蒙面歌王》等多元風格綜藝。在殷瑜的回憶中,2015年到2016年這段時間,由他配音的節目包攬了各大頻道,尤其是周末黃金時段,東方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同一時間段都在播出由他配音的綜藝。
「憑本事吃飯」,殷瑜形容這個時間段,綜藝井噴下市場對聲音者的需求更加多元。而輕鬆掌握各種聲音風格,尤其是對年輕活力甚至是鬼畜、懸念感十足等極其符合當下選秀綜藝語境的聲音風格的精準拿捏,也讓其憑藉《創造營2019》《這就是街舞》等爆款綜藝殺入年輕人市場。
不過談及綜藝市場代表作,殷瑜從不掩飾對於《夢想改造家》的喜愛。「它是一個民生類真人秀,又有點紀錄片式,我希望多一些人文關懷在裡面,希望我的聲音我說的話能夠真正走到觀眾的內心。」他為這檔節目選擇的風格是娓娓道來式的嘮家常,不打擾也不讓人反感。
甚至於他不想用「匠心」來形容自己對於這檔節目的鐘愛,因為「俗了」。《夢想改造家》的播出是在夏季,他甚至會在為節目配音前沐浴更衣,希望自己身心都處在一種純淨乾淨的狀態下,用聲音去消解夏天的悶熱,帶給觀眾最純淨的視聽感受。時光不負,殷瑜的聲音早已是《夢想改造家》的標配。
成年人不做選擇:藝術和商業花開並蒂
商業廣告和紀錄片,是殷瑜職業生涯中的花開並蒂,前者帶來了他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後者代表藝術追求和人文追求,是他未來仍然想要致力於深耕的領域。而殷瑜也從來並不避諱用聲音賺錢,配音於他是愛好也是謀生手段,而這一點也體現在他不同階段對紀錄片和商業廣告的不同側重。
「在有限的時間裡多做一些有價值的事兒」,拆解來看便是年輕時候要有養家餬口的能力,行至中年溫飽問題之餘也要有自我的藝術追求。雖然殷瑜沒有明確說明,但廣告配音顯然承擔著早期養家餬口的功能,僅僅在新片場個人展示頁面,由他配音的商業廣告多達47個。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商業性壓倒藝術性,在他看來廣告配音應該是一次較量,既要符合產品調性滿足客戶需求,又要有自己的堅持無論是職業操守還是審美。而即使是廣告,他也希望傳達出來的聲音像一把小銼刀,一點點銼進觀眾的心房,在他們的心尖上掠過一絲暖意。
「我希望發自內心讓人感覺到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而不是刻意去渲染去徵服感動。我的情感是充沛的,但我的表達是很輕的。」以助力他拿下金獅獎的怡寶廣告為例,在殷瑜的形容中,廣告中那份徵服大眾的濃鬱情感和散文詩式的表達,最大的魅力在於它不是外放的而是堅忍的。
如今的殷瑜,面對各種廣告配音早已駕輕就熟,而年齡和心態的變化也在作用於他的作品中。也曾是「設備控」的殷瑜在長白山徒步臨時租住的酒店茶几上,窗簾一拉圍了個圈,以便攜設備完成了騰訊20周年的宣傳片,當然在此之前他已經反覆錄製了多個版本。
偶爾會喝口小酒的他在面對酒產品廣告配音時也別有心得,水井坊的廣告配音更是被他自評「完美」,尤其是其中對於中華傳統底蘊的傳遞。「白酒的廣告真的是一種飽讀詩書的狀態,一種長者睿智的狀態,或者說是上帝視角,那種微微醺的狀態下,很多的東西都需要融合在裡面,才是一個完整的作品。」
「配音需要一個人有相對的閱歷,相對的閱讀,相對的才華,相對的氣質,方方面面綜合在一起,更多是你自身的天賦,你的聲線音色能否駕馭這個產品,你的風格是否多元等。」無知者無畏,而越是深耕其中,殷瑜對於配音的理解也就愈發深刻,當然不僅限於廣告配音。
相比廣告的駕輕就熟,在紀錄片領域殷瑜自謙「新人」,雖然他也有《戚繼光》等代表作。他沒有過多去談及自己的作品,而是站在行業發展的長線上,分析紀錄片配音從過去的腔調十足、恢弘壯闊到當下平實接地氣表達背後的時代變遷,也在此間為自己尋找一方天地。
他用來舉例的是這兩年大火的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其中的配音並不專業,甚至普通話都不標準,但恰恰是那種人間煙火味徵服了大眾。——而這是專業選手如何凹造型都難以達到的效果,「因為你的聲音已經有刀砍斧劈的痕跡了。」
當然殷瑜的這段話並不是為了推舉非專業配音或是如何,相反他更明白無論是哪種風格,最終都是要契合時代變遷,緊跟時代潮流。「接受並擁抱它,然後堅持自己的審美以及原則性的東西,這也是專業者需要做的。不能全部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或是喪失自我,那就是一種悲哀了。」
談及未來在紀錄片領域的發展,殷瑜只說了一句:在我個人職業生涯裡,希望紀錄片能達到曾經做廣告配音的境界,因為好的紀錄片是能夠作為文化遺產百代傳承的。
除此之外,市面上越來越多的有聲產品也吸引了殷瑜的目光。他在影視劇配音、廣播劇領域的布局,也在進行中。走出舒適區,對各種聲音產品持續探索,是他現在的方向。
配音員可以走到臺前:但配音圈不能屈服於流量
和殷瑜的交談一直很舒服,就像他的聲音一樣,溫暖陪伴潤物細無聲,他的故事也是緩緩道來不疾不徐,只是但凡談及行業發展或是畸形業態,便會感受到溫暖聲線中傳遞過來的態度,溫暖但也有力度。
殷瑜一定是個好父親,「女兒」是頻繁出現在訪談中的關鍵人物。2013年,也就是他剛剛在上海打出一片天地的第三四個年頭,他開始瘋狂咳嗽,本人更是對此諱莫如深,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留給三四歲的女兒一些「有聲記憶」。於是他一邊咳嗽一邊錄製親子類文章,這也奠定了之後他在親子類產品上的布局。
所幸那只是老天爺開的一個玩笑,在做醫生的母親的建議下他做了微創手術,但這次經歷也讓他明白工作需要取捨。七年後,殷瑜穩居配音領域頭部,多元化配音版圖戰績赫赫,親子、遊戲、有聲小說等布局漸入正軌,人到中年的他再次面臨考驗:這是一個從業者的呼籲,一個父親的自白,一個媒體人的擔當。
「可能我們沒有科學家這麼偉大高尚的事業,但也要有自己的擔當和堅守。」人到中年的殷瑜,很喜歡的一句話是姜文的「站著把錢掙了」,相比毫無底線多掙錢,他更希望挺直腰杆正氣一點,上對得起父母下對得起孩子,老老實實的出一分力賺一分錢。
回到配音行業,影視劇市場颳起的偶像風潮,也盛行於廣播劇領域。新媒體時代下從業者良莠不齊、從業門檻低等亂象也都在困擾著行業發展,而被「百萬調音師」和「外行」支配的論調、人工智慧的來勢洶洶,也在打擊真正埋頭深耕配音領域人的熱情,甚至是搶佔他們的生存空間。
不可否認的是,粉絲經濟已經進入到配音行業中,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配音行業,聲優偶像等新事物如雨後春筍不斷衝擊這這個行業。配音的考核標準開始從實力滑向了流量。粉絲經濟充斥著整個市場,想把行業推向另一個方向。
配音行業的未來,充滿著變數,也讓的工作模式發生改變,行業的曝光度越來越高,配音演員走向臺前變成了大趨勢。這個殷瑜口中尚是一座「孤島」的行業,在出圈的路上難免跌跌撞撞。
「堅守自己的審美,堅持好行業的底線,把自己經營好,就不會懼怕任何外來的侵襲,還是希望大家擰成一股繩」。殷瑜是自豪和自信的,他堅信有溫度有靈魂的聲音是無可取代的。
「努力在不同領域做到極致,發揮自己的價值,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