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題精選
一、概念題
1偉烈亞力[北京大學2019年研]
答:偉烈亞力是著名的英國漢學家,倫敦傳道會傳教士。1846年來華,致力於傳道、傳播西學,主編《六合叢談》並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1877年返回倫敦定居。他一生著述甚豐,有關中國的著作有《滿蒙語文典》《中國文獻紀略》《匈奴中國交涉史》等。歸國前所藏中西文書籍718卷悉捐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圖書館。他不但對西學東漸作出重要貢獻,而且在東學西漸方面也是功不可沒,是公認的漢學家。
2哈瓦斯社[華中師範大學2019年研;南京大學2008年研;華師2007年研]
答:哈瓦斯社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訊社,同時也是二戰前法國最有實力的通訊社。該社於1835年由夏爾·哈瓦斯創辦於巴黎。哈瓦斯從1825年起就開始從各國的報紙上翻譯、編輯新聞供給巴黎。1832年成立翻譯事務所,專門經營翻譯外報新聞的業務。1835年,翻譯事務所正式定名為「哈瓦斯通訊社」。哈瓦斯社最初的新聞稿是複寫或用石印印行的,每日一份,後來增加到每日數份,自稱「報紙的報紙」。其供稿原則是「迅速和優質」,初期靠快馬傳送,後陸續用信鴿、電報等傳遞消息。進入20世紀,哈瓦斯社的業務繼續發展,但是20年代後期隨著經濟危機的到來,它的財政趨於惡化,依靠政府補助維持,新聞播發日益明顯地體現官方意向,被人們視為半官方的通訊社。1940年德軍侵佔法國,哈瓦斯社隨之瓦解。
3掏糞運動[華中師範大學2019年研]
答:掏糞運動是指20世紀初以雜誌為主體發起的運動,主要是揭露醜聞、譴責腐敗、呼喚正義與良心。這一名稱來源於當時的總統羅斯福,他把寫揭露新聞的記者比作英國約翰·班揚的小說《天路歷程》裡的主人公,埋著頭拿著糞耙收集汙物,而不願抬頭看天主。以《麥克盧爾雜誌》三組文章——《美孚石油公司的歷史》《城市的恥辱》《工作的權利》為開始,後一系列雜誌加入到這場運動中,包括《世界主義者》《柯裡爾雜誌》《人人雜誌》等。雖然部分文章帶有煽情主義的色彩,但是其巨大的影響使20世紀第一個十年成為大聲疾呼改革的時代。
4萊茵報[中國人民大學2019年研]
答:《萊茵報》創辦於1842年1月,全名《萊茵政治、商業和工業日報》,是由萊茵省科倫市的一些資產階級民主派人士出資創辦的。馬克思從5月開始為該報撰稿,10月被聘為主編。馬克思任主編後,《萊茵報》的政治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報紙連續討論了許多重大的社會問題,如農民問題、報刊檢查問題、德國統一問題等,對普魯士的反動統治和官僚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由於報紙日益明顯的革命傾向性,它的影響日增,發行量曾經達到3400份。它同時也多次遭到檢察官的刁難、政府當局的職責和資產階級股東的埋怨。馬克思不甘屈服,於1843年3月辭職,不久報紙也被查封。萊茵報是德國第一家具有廣泛影響的資產階級反對派報紙,被恩格斯稱為德國現代期刊的先聲。
5產消者[中國人民大學2019年研]
答:「產消者」是指那些參與生產活動的消費者,他們既是消費者(Consumer)又是生產者(Producer)。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託夫勒(Toffler,1980)在其《第三次浪潮》中首次提出Prosumer一詞。並將那些為了自己使用或者自我滿足而不是為了銷售或者交換而創造產品、服務或者經驗的人命名為產消者(Prosumer)。2006年阿爾文·託夫勒又在《財富的革命》一書中提出產消合一經濟。
6第三人效果[四川大學2019年研;南京大學2018年研]
答:第三人效果是指一些事件在社會層面(對其他人)上的影響與個人層面(對我)上的影響大相逕庭,前者的影響要比後者大。第三人效果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戴維森教授於1983年提出,它的假設是人們傾向於誇大大眾媒介消息對其他人態度和行為的影響。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對你我這樣的人沒有什麼效果,但是一般讀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響」。其假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與感受有關,假設「人們認為,大眾傳播的消息對其他人會比對自己有較大的效果。」另一個部分與效果有關,因為有了這樣的感受,人們會採取各種行動。這些行動就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雖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其心理學依據是人的「自我強化」理論,包括對自己盲目樂觀、虛幻的優越感、自我服務式歸因三個方面,但受到信息的性質、信源的性質、社會距離、個人因素的制約。
7法蘭克福書展[四川大學2019年研]
答:法蘭克福書展是德國舉辦的國際性圖書展覽,1949年由德國書業協會創辦,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三至第二個星期一在法蘭克福舉行,為期6天。其展覽宗旨是:允許世界上任何出版公司展出任何圖書。書展的主要功能是推進版權貿易。法蘭克福書展是世界上最大規模、最享盛譽的書展,被譽為「世界出版人的奧運會」。書展由德國書商及出版商協會的子公司法蘭克福書展會展公司負責籌辦。它為來自世界各國的出版商、代理商以及圖書館人員提供一個洽談版權交易、出版業務及展書訂書的場所。
8阿帕網[清華大學2019年研]
答:阿帕網(ARPANET)於1969年問世,是現在網際網路的前身。「阿帕」(ARPA),是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的簡稱,其使用僅限於軍隊和為軍方服務的高校科研機構。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利用ARPANET發展出TCP/IP通訊協議,出資建立名為NSFNET的廣域網。至此,網際網路基本擺脫軍方控制,並且逐漸成為一種便捷的「民用」媒介。20世紀90年代開始,商業機構開始大舉介入網際網路,從而進一步推動其民用化趨勢,充分挖掘了網際網路通訊、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至此,網際網路的基本平臺已經搭建完成,接下來全球資訊網(即World Wide Web——WWW,又稱Web)和網絡「瀏覽器」的普遍使用使它的發展又步上一個新的臺階,網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播媒介,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生態與傳播生態,其中自然也對兼及社會與傳播的新聞媒介產生巨大的影響。
9沃爾特·克朗凱特[清華大學2019年研]
答: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主持人史上留下了不朽豐碑。其1916年出生於密蘇裡,在德克薩斯長大,並在合眾通訊社(即後來的合眾國際社)接受了職業記者訓練並供職十餘載。1950年加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並從1962年起,憑藉其沉穩的聲音主持新聞節目,開始報導並評論美國大大小小的重要事件。
1981年退休後仍活躍於新聞界,並且撰寫書籍和到各地演講。在職期間,克朗凱特報導過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如前總統甘迺迪被殺、國內動蕩、越戰、冷戰、太空人登上月球等事件,始終秉持用自己獨到的立場和見解,對新聞事實真實、客觀、負責地進行嚴肅報導,樹立了新聞典範,在1972年美國的一次民意調查中,獲評「美國最值得信任的人」,被公認為「美國新聞良心」。
10《每日紀聞》[清華大學2019年研]
答:《每日紀聞》(Acta Diurna),是公告式的官方公報。公元前59年,尤利烏斯·凱撒當選為羅馬執政官後,下令每日要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會的議事記錄,並將其用尖筆書寫在羅馬議事廳外一塊塗有石膏的特製木板上。當時的名稱是「阿爾布(Album)」,後來人們稱之為《每日紀聞》。其內容多為政府要事,政治性強,目的在於爭取民眾支持,擴大政治影響。
11符號資本(symbolic capital)[四川大學2019年研]
答:符號資本是指一種受到社會認可的,能夠生產、再生產和長期積累的榮譽、聲名、精神等以符號化方式存在的稀缺性資源,最先由布爾迪厄在《區隔》一書中提出。這類資本不是實體性的,而是無形的、象徵性的,它能增強信譽和可信度的影響力。布爾迪厄將符號霸權的實現形式確定為符號與行動主體人的統一,這不僅有效地解決了泛符號與符號霸權的內在矛盾,也突出了符號使用的主體性與社會性,從而達到揭示、批判符號霸權的意識形態性的目的。
12新聞信[華中師範大學2018年研]
答:新聞信是指傳遞、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是西方古代歷史上流傳最廣的手寫傳播形式。早在公元前500年,古羅馬就開始有新聞信,直至西羅馬帝國滅亡,新聞信綿延不絕。因為這個奴隸制國家幅員廣闊,無論是官方還是私人,都要靠新聞信保持聯繫。官方的新聞信常有傳遞政情軍情的性質。私人的新聞信主要流行於上層社會。內容多是記述當時許多重大事件和人物、羅馬的生活、外省行政、鄉村情況,以及民間習俗、競技遊樂等等。這些信件,現在是可貴的歷史資料,當時則是相互傳遞信息的新聞信。
13曾格案件[華中師範大學2018年研;南京師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2002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07年研]
答:「曾格案件」是關於美國新聞出版自由的一起著名案件,是後來美國憲法中「新聞自由」的偉大開端。約翰·彼得·曾格是紐約一個普通印刷商,1733~1734年間,他的《紐約周刊》由於披露政府腐敗而遭到起訴。1734年法庭審理此案時,當時的著名律師安德魯·漢密爾頓主動出庭為他辯護。曾格案件在人類法律史上首次奠定了兩個法律原則——「新聞自由」和「陪審團否決權」,這兩個原則後來在英美的憲法中都得到確認。
曾格案件被稱為美國新聞史上的裡程碑,它在美國新聞訴訟的司法實踐上確立了三條基本原則:①誹謗必須是捏造事實,陳述事實的不是誹謗;②對誹謗罪要有事實真偽的證據,不能憑空指控;③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誹謗中傷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須由陪審團做出裁決,不得由法官個人決定。這三條原則實際上標誌著「批評政府無罪的原則」在美國初步確立。隨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制定並於1791年批准生效,美國的新聞自由第一次被寫入憲法,其法制化進程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麻煩大家關注+點讚,謝謝!!
考研真題、考資格證、考試題庫就選才聰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