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松鼠,歡迎來到松鼠聊心理!
無論是從事心理學的人,還是熱愛心理學的人,在學習心理學的人,亦或是希望從心理服務當中獲得成長的,還有許多對心理學關注的朋友,其實都有一個困惑:那就是心理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特別是中國的心理界。
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個與大家息息相關的內容。
在我們所有人看來,心理界是一團和氣,但在這團和氣之下,心理界的一些內幕,其實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方面:
一、其實,整個心理界,特別是中國心理界,並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那麼光鮮,那麼美好,那麼值得可信。雖然整個心理界有很多很好的積極的主流,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這是我們每個學習者,每個希望在這個行業有所發展的人,以及我們每位對心理學感興趣或者想求助於心理學的人,都是要小心要注意要警覺的,因為這些都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很多東西都是表面光鮮,但可以用一個詞來歸納,那就是藏汙納垢。
二、無論是從事心理學的人,還是熱愛心理學的人,在學習心理學的人,亦或是想要求助於心理學的人,尤其要注意,你踏進了這個門,走在這個路,會有許多許多這樣的陷阱,你要特別的注意。
我先從求助於心理服務這個點上來給大家分享:
2019年8月8號,我在武漢的街道上,收到一位大學同學的電話,現任X大學的副教授,當時在電話裡,她很急切的說:她的侄女正在上高二前幾天強烈要求自己的父親帶自己去看心理醫生,孩子的父親不知道怎麼處理,就求助於她,說是要帶孩子到當地的精神衛生中心醫院去看。我告訴這位同學,勸告她不要把孩子送到這樣的醫院,因為一旦進了醫院,大部分都是要求直接住院或者直接吃藥。正好我二天後要去孩子所在城市,可以先約個時間看看孩子了解基本情況以後再說。
二天後見到了當事人,孩子17歲,高二,小巧清秀,但是孩子面部表情僵硬,心情十分低落。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中得知:孩子已經去了一趟精神衛生中心醫院,做了焦慮和抑鬱測評,診斷結果是輕度抑鬱,並要求住院。因為聽了我的電話,所以家長並沒有同意住院,但開了藥吃了一次,吃了藥後,孩子反映非常不舒服,所以後面就沒吃了。
在我跟孩子交流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其實就是在這樣一個青春期年齡階段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正常的心理壓力,在生活中學習中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導致心情十分低落、焦慮,孩子的心理其實是完全健康的正常的,就是一個正常的人面對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辦時而產生的一些情緒,僅此而已。而這樣一個正常的孩子在去了醫院後,做了幾個測評簡單問詢了幾個問題後就給她下了診斷,根本就沒有像我們一線心理諮詢去收集資料、花時間做訪談,去了解孩子內心狀態。
我為什麼要講一個這樣的例子呢,因為這不是個例,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每年都會遇到幾十個這樣的求助者,多半都是家裡什麼人有什麼樣的狀態,去了什麼醫院,而去了醫院後,通常會做四個問卷測試,或者輔助一些檢查,根本不會去花時間做訪談,了解當事人的內心,做完之後,基本上就一個結果,就是吃藥或者住院。前幾天我遇到一對醫生朋友,他們的孩子也是有些類似問題,因為在行業內,他們知道去了醫院就是這樣處理,心裡也有些模糊的認識,所以諮詢到我。
在中國,大家都有一個普遍認識,就是當身邊的人出現這樣的類似的問題時,通常反應就是送到精神醫院去,由精神科醫生去處理,而不是求助於心理諮詢師,他覺得精神科醫生這才是專業的,可信的,恰恰相反,目前中國國內的醫療衛生系統的,哪怕就是精神科醫生,其實對心理學對心理諮詢知之甚少,甚至是茫然無知的,但是人們覺得他們才是權威的專業的,其實他們只有常規的病與非病的思維,以及長期的西方的習慣模式診斷。這麼多年形成的,來了之後就是診斷然後通過藥物幹預。
這就是現狀。
所以我們任何人,遇到了心理問題,會自然而然首先想到的是精神科醫生,但他只會把你當病人,認為是你的生物大腦出現問題,認為通過吃藥住院就能治療。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一種誤診,並會被貼上精神障礙標籤的,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說所有精神病院和精神醫生全都是這樣的,只是說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服務思維的精神醫生鳳毛麟角,除非你非常幸運,才有可能遇到一個。我這麼說,並不是否定精神病院存在的價值,人真正出現心理異常,真正到了心理疾病的範圍,還是需要到精神病院去就診的。
那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該怎么正確求助呢?
精神類的問題,我把它分為兩大類。
一、精神病——已經出現了精神的,他的思維意識都完全不正常,沒有自控能力,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種必須通過精神衛生病院和精神醫生來診斷治療。心理諮詢對這類人暫時沒有什麼好的方法。
二、嚴重的非精神病——嚴重的人格障礙、嚴重的焦慮、嚴重的強迫症、嚴重的抑鬱症,當這些嚴重的病情對他本人和他周圍的人帶來傷害的時候,在先期也要通過精神病院來治療,醫院的方案和藥物對這些嚴重的病人有一定作用,但是藥物並不能真正解決導致他出現問題的心理原因,這類人往往會被要求長期吃藥,而長期吃藥又會影響病人正常的生活工作。而這類人在後期也是需要心理諮詢幹預的。
對於我們要求助的人來說,遇到困惑遇到心理問題,去找精神醫院和精神醫生必須慎之又慎,通常這不是你的第一選擇。
而對於我們要學習心理學關注心理學的人來說,千萬要注意,你想要學習心理學學習心理服務學習心理諮詢,不要去學習精神病學的那套東西。你的目的是學習心理學,精神科的那些東西是告訴不了你心理學心理諮詢的,甚至有可能是相矛盾和衝突的。
朋友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