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孫偉麗、趙琬微
近日,北京市110餘家圖書館聯合發起成立「首都圖書館聯盟」,並提出十項文化惠民舉措,其中包括「在高等院校圖書館逐步實現面向社會免費開放,通過辦理借閱證使讀者共享圖書資源。」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社會熱議。大學圖書館能否敞開大門,公眾「借書難」如何破解?記者就此走訪了北京部分高校圖書館。
記者了解到,加入首都圖書館聯盟的高校圖書館共有34所,其中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農學院等多所大學已經實現面向部分社會讀者開放,但開放方式不盡相同。
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校外讀者只要憑本人二代身份證以及本人有效證件(工作證、學生證等)或單位介紹信,就可以在諮詢臺辦理一張半天或一天的臨時閱覽證,但只限查閱和複印,不能外借。收費標準為半天1元,全天2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也與北大政策相似,均允許校外人員憑身份證、單位介紹信辦理臨時證件查閱資料,但開放的區域各不相同。
據統計,2011年北大圖書館接待校外讀者量3萬多人次,平均每天不到100人,而北大日均接待量為8000多人次,相當於每80位讀者中有1位校外讀者,比例並不高。
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首都圖書館聯盟副主席朱強說,「目前,高校圖書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可能還停留在小規模實踐中。將來如果要大規模實現高校圖書館向社會免費開放,還需要聯盟內部認真研究並達成共識,在具體細則出臺前,各學校還將堅持原先的校外讀者管理辦法。」
在北京一家農業科技公司擔任研究員的孟曉冬對高校圖書館開放「舉雙手贊成」。他表示,由於工作需要,常常需要查閱一些農業試劑檢測方面的科研論文和最新數據,「高校圖書館資源多且全,就是一個『聚寶盆』,如果開放,會給我的工作帶來極大方便。」
北京大學經濟系研一學生劉慶則擔心地說:「我們專業的一些書本來就沒有幾本,同學之間還要輪流看,如果被外面的人都借走了,我們的學習肯定會受影響。」
朱強告訴記者,高校圖書館永遠是把「為在校師生科研教學工作服務」放在第一位,不可能辦成農貿市場。如果把圖書館當成一個博物館、一個景點開放,那大學圖書館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
「實際上,高校圖書館裡的書並不像大家想像得那麼誘人,多數讀者可能會感到失望。」朱強表示,多數社會公眾對圖書館了解不夠。圖書館有不同分類,如公共圖書館、科研院所圖書館等,不同類型圖書館的服務對象、館藏資源差別很大。
據介紹,北大圖書館每年新進圖書約10萬冊,不到5萬種,其中有九成以上是純學術圖書,包括很多外文圖書,只有不到10%的科普讀物、小說文學等。「公眾來了以後就會發現,高等數學、超聲手冊、工程圖學、中草藥異名辭典……很多書都是他們看不懂或不感興趣的,感興趣的熱門大眾讀物因為副本有限也被借光了。」
此外,新進圖書就意味著要佔用更多的空間,以北大圖書館為例,每年進書約10萬冊,需要新增500平方米的書架來容納這些書,10年就需要增加5000平方米的空間,空間擴張的速度非常之快。
「高等院校圖書館開放已是一個趨勢,但短期內實現仍有一定困難。」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校圖書館的資金預算、館舍空間、閱覽座位、人力資源,均是根據在校師生需求而配置。如果一下子擴大開放範圍,大量接待社會讀者,高校圖書館還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待條件具備後再大規模開放。
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表示,讀者的需求是多元的、無限的,但是每個圖書館收集的資源是有限的,要讓有限的資源滿足無限的需求,就需要各個圖書館共享資源,聯合起來滿足更多讀者的不同需求,這也是首都圖書館聯盟設立的初衷。
朱強指出,「借書難」的主要原因是圖書館資源分布不均,如果能少建超大型圖書館,多建一些小型社區公共圖書館,通過虛擬網絡促進資源共享和流動,才能真正滿足更多社會大眾的閱讀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