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歲的楊蘭蘭,是禮泉縣石潭鎮大同村一名普通農民。多年來,她一直傳遞著尊老、愛老、敬老、孝老的正能量,在對待公公婆婆兩位癱瘓在床的老人面前,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孝道,印證著她的孝心,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淳樸真誠的坦蕩胸懷,詮釋著一個農村婦女博愛、仁慈、善良的美麗形象。
楊蘭蘭出生在農民家庭,父母老實淳樸、厚道正直、孝敬老人、與鄰裡相處和睦,在村中威信很好。楊蘭蘭在父母的教育薰陶下,在鄰裡眼中她從小就是一個懂事乖巧、知書達理、善解人意的乖女兒。
2010年,楊蘭蘭嫁入石潭鎮高家村。楊蘭蘭與丈夫恩恩愛愛,隨著孩子的出生,一家人過的其樂融融,婆媳關係也非常融洽,全村人都很羨慕這個和諧幸福的家庭。
天有不測風雲。婚後第五年,公公患上嚴重腦梗,雖然全力治療,但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生活不能自理,大部分時間在家中療養,基本天天在床上躺著。起初,公公都是由婆婆照顧,楊蘭蘭主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和丈夫在地裡勞作。僅僅兩年後,在楊蘭蘭懷孕第二個孩子時,其婆婆在夜間照顧公公時不慎摔倒,經診斷也是高血壓引起的大腦出血,成了癱瘓在床需要服藥的病人。
一個家庭兩個癱瘓的老人,一雙年幼的兒女,收入微薄的果園,外債纍纍的經濟現狀。面對家庭的變故,楊蘭蘭曾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當她看到一雙可愛的兒女,看到可憐的老人,看到無奈的丈夫時,楊蘭蘭感覺到自己不能垮,兒女需要她,老人需要她,倔強的她重新樹立起生活的希望。她與丈夫商議,丈夫出外打工改善家用,自己一人在家照顧兩位老人和兩個孩子。
從此照顧家人的重擔就落在她瘦弱的肩膀上,每天早上,她總是第一個起床,先去公公、公婆房間,給他們取好當天的用藥,再去灶房做飯。其間,她要為兒女穿好衣服,經管他們吃早飯,吃完飯便騎著電動車送兒女去三公裡外的鎮中心小學上學,然後趕去地裡幹活。雖然她人在地裡幹活,心裡一直放心不下家中兩位老人。為了照顧方便,她給老人買了老年機。中午孩子在學校吃飯,她回家給兩位老人做好午飯,下午五點多又去學校接兩個孩子回家。臨睡前她為老人放好便盆,經管完吃藥,才回房間休息,看到一雙熟睡的兒女,她又看到了明天的希望。這基本就是近幾年楊蘭蘭每天「三點一線」式的生活。
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何況楊蘭蘭是一個兒媳,但她是一位明白事理的家庭主婦,她知道「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的理,做事說話總想著一家老小,農活再忙也要給兩位老人做好一日三餐,她從不頂撞老人,為老人梳頭、理髮、捶背、剪指甲,精心侍候,鄰居都羨慕地說:「楊蘭蘭就好像是你們的好閨女」。
兩位老人逢人便說:「有好兒不如有個好兒媳婦,我家兒媳待我比親父母還親。」
十多年的朝夕相處,楊蘭蘭從沒有和公婆紅過臉,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就連丈夫的姐妹都常說「我們在親生父母面前做得真不如一個兒媳婦」。丈夫有時從外地回來,看到家裡井井有條,他由衷感謝娶了一個好妻子,特別是聽到父母對楊蘭蘭的稱讚,更加促進了夫妻的感情。
孝在堅持中凸顯厚重,楊蘭蘭用多年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孝道,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淳樸真誠的博大情懷。
鹹陽日報全媒體記者:馬沅聰
作者/來源:愛鹹陽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