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 or 童話
有孩子後的日子也是我和電影電視漸行漸遠的日子,所以,在大家都感到劇荒的時候,我可能連三年前的熱播劇還沒看過。
家有這麼一個精力旺盛的「睡渣」寶寶,也是豐富了老母親的後半夜生活。只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夜,也是越來越熬不起了。所以,我一般不敢輕易追劇,因為追一次,基本半個月都恢復不過來……目前,唯一的娛樂生活大概就是吃飯或者睡前間隙刷刷朋友圈、看看關注的公眾號文章及新聞等等。
端午節前,同事們在聊《隱秘的角落》時,我也還是一如既往的聽著,覺得自己大概率的不會熬夜去看。可是,隨著朋友圈及各大公眾號被這部劇刷屏了後,我還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利用端午假期的三個後半夜刷完了這部劇。
因為白天要陪孩子,但又忍不住好奇心,所以白天會時不時的看一些網上關於該劇的評論及分析文章,然後晚上接著看劇。看到結局之前,我著實被網上各種劇透和分析文章嚇著了,但是當看完全劇,我真的是有一種生活依然美好的感覺。我甚至覺得自己白天看到那篇公眾號推文有點兒過度解讀,過度黑化朱朝陽,感覺電視結局完全就不是它說的那樣嘛。
所以,那天雖然看完大結局已經是深夜了,我還是無法安心入睡,抱著手機搜著關於該劇的一些評論文章,想找到一個真正客觀的評價,想看到關於這部劇的更多美好。可是,不看還好,越看內心越恐懼難受,躺在床上感覺兩腿發麻,真的是整個人都不好了……可就在這個時刻,睡在我旁邊的寶寶突然開始翻來翻去,最後竟然坐了起來趴在飄窗邊上透過窗簾縫看著外面,那種感覺,你懂的。
我忍不住問他:你在看什麼啊?
他:看樓房啊
我:這麼黑你能看見嗎
他:天黑了也能看見啊
我:快睡覺吧,天還沒亮呢
……
於是,那一夜真的基本是無眠的一夜,而第二天還是個工作日……中午吃飯,我還是不死心,和同事聊起了這部劇,因為我始終相信電視裡的結局,始終覺得普普和嚴良還活著。可事實是,這真的是一部讓人「細思極恐」的電視劇,每一個鏡頭、每個人說的話都藏著讓人難以捕捉的秘密。越聊越覺得我所相信的結局真的經不起推敲……之後的好幾天,我都在努力讓自己不再去想這部劇,想從劇中跳出來,可大腦裡卻時不時的閃現劇中的一些情節和臺詞。
到現在也算是已經淡化了,這段時間我也因為那幾天的熬夜追劇,精力耗費嚴重,基本每天都是把自己和孩子一起鬨睡著,所以即使是一周一篇的「後半夜」推文也沒能持續。
這兩天在想下來寫點兒什麼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這部劇,我並不想再對這部劇做什麼評論,關於劇中的細節、每一集前的簡短預告、片頭片尾曲等等的分析,網上及各大公眾號都已經分析的很透徹了。我今天再次提起它,只是想說「我選擇相信童話」!
我想劇中的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渴望一個童話般的結局,只是他們都為了一些特別怕失去的東西而做了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童話 の 童年
對於童年期的孩子來說,我想他們特別怕失去的東西一定是爸爸媽媽的愛,他們的童話生活就是有爸爸媽媽在一起的生活。因為,孩子對於父母的依戀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的內心深處對於身邊陪伴的人也是有優先級順序的,而父母一定是他們最渴望的陪伴對象,特別是精神上的陪伴。
目前,對於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都是由老人輔助照看小孩。而孩子是非常聰明的,他們也會不斷的為自己尋找安全感。我們會發現,全家人都在的情況下,孩子幾乎幹什麼都找媽媽;如果媽媽不在,就會找爸爸;如果爸爸媽媽都不在就會找照顧他們衣食起居較多的老人。
我們可能也會經常聽到老人這樣抱怨:「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可乖了,一回來就各種鬧脾氣……」。其實不是孩子鬧脾氣,也許只是一天沒有見到爸爸媽媽了,特別想在父母面前撒撒嬌或者鬧點兒小脾氣引起關注,這就是他們那一刻的心理需求。
如果我們這時還不能耐下心來陪伴他們,時間久了,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暴躁或者內向;而當你滿足他了,他便會感到心情非常愉悅且非常有安全感,下一次當你因為上班或者有事情需要暫時離開的時候,他們也會欣然接受,因為他們相信你不會騙他們,也願意為你等待!
還有一些長期和老人在一起生活的孩子,看起來貌似對父母沒有太多的依戀,但其實他們內心是非常渴望爸爸媽媽的陪伴的。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當別的小朋友都在討論自己和父母做了什麼的時候,他們內心的羨慕;當有一天走出幼兒園發現接他們的是爸爸/媽媽時他們內心的驚喜!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不要覺得孩子和你們不親,他們只是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藏了起來,假裝不在乎,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剛剛習慣了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感覺後又要面臨分離的現實……
也許我們迫於工作、生活等壓力不能常常陪在孩子身邊,但當有機會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去主動的擁抱他們,和他們玩遊戲、讀書、聊天,儘可能的融入到他們的小世界中去,了解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和需求,這樣才能拉近彼此心的距離,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因此,我們這裡所說的陪伴是指高質量的有效陪伴,並不是說天天守在孩子身旁就好了,我們需要經常和他們一起互動、聊天、做一些彼此都有參與感的事情,要更多的去關注孩子精神層面需求,和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這樣才能真正的走進他們的世界,讓他們覺得內心需求得到滿足,在未來的日子裡對我們有足夠的信任。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就是一個典型的內心真實需求和想法沒有被父母感受到的孩子。父母離異的生活本來就讓他的性格越來越內向,不喜歡和別人接觸,也沒有能讓他敞開心扉訴說心事的人;而平時母親也只關心他的學習,覺得學習好就夠了;父親偶爾見一次,也只是不走心的帶他吃一頓大餐或者問問缺不缺錢。內心感到壓抑卻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對周圍的人和事都不信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部劇中更多呈現了孩子對父愛的渴望。比如,嚴良一直都在找自己的爸爸,並且不能忍受任何人用爸爸的消息欺騙他;朱朝陽一直都渴望爸爸的愛,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因為特別怕失去爸爸的信任。
而現實生活中,似乎在育兒的事情上母親是參與更多的一方,尤其是在孩子相對小的時候。爸爸們經常會覺得孩子跟媽媽親,對於很多事情也束手無策,所以很自然的退居二線了。但我相信,他們內心都是非常渴望親近彼此的。
我想,大多數的爸爸們都是一樣的,或許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愛,或者勤勞的媽媽們不給他們插手的機會;而寶寶們除了對媽媽天生的依賴感外,也已經習慣了好多事情都找媽媽。所以,孩子和爸爸的相處自然顯得少一些。但我們要知道,爸爸的參與對於孩子的成長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他們可以從另一個視角讓孩子去看待生活中的人與事,幫助孩子建立起更加健康的人格和人際關係。
(來自資深家庭教育研究者 王莉 的《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
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個與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他們最需要我們陪伴的時光便是童年時光。我們要珍惜這段親密時光,儘量在這個時期多陪伴孩子,多和他們一起去經歷不同的生活,陪他們度過每一個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日子,為孩子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可以坦然面對生活中的聚散離合;而隨著他們一天天長大,我們也要學會適時的放手,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感,相信他們能夠獨立的處理好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好與不好。這樣,無論未來他們走到哪裡,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依然能被這份安全感與信任感所溫暖!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By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
那麼,讓我們一起努力給孩子一個童話般的童年來溫暖他們的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