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文獻學家、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教授的專著,收錄他的35篇講演,分為四個部分:1.給青年學子們,有自身的求學之路,經驗分享,更有給同學們如何治學、如何做人的真誠建議。2.給教師們的話,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如何做好學科建設,亦有切實的行動記錄。3.學術主題發言,包括《清人著述總目》《十三經註疏匯校》《日本藏中國古籍總目》等大型學術項目的成果匯報和經驗總結,均是杜澤遜教授最負盛名的領域。4.其他。在其他學術會議的發言,亦有較大的信息量。
《治學之道與著述之道——杜澤遜教授講演錄》
杜澤遜著
中華書局出版
關於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的起因,有這麼幾條:第一個原因,盛世修書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太平盛世要修書,修書幹什麼?作為文化事業,傳之於後代,好讓後代人知道他重視文化。這個是中國的習慣。大家看宋朝,北宋初年修過《太平廣記》,這書五百卷,裡面有很多的小說。同一時期修過《太平御覽》,有一千卷,「太平」就是這書修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御覽」就是皇上看。在修書的過程中皇上說一天來一卷,一共一千天就覽完了,所以這個一千卷的書叫《太平御覽》。這書名好。《文苑英華》也是北宋初年修的,也是一千卷,裡面收的是文學作品,具體來說就是詩和文,文學精華,研究唐朝文學的話,這部書可以說是第一重要的書。什麼叫第一?就是沒有比這個再重要的了,《文苑英華》是研究唐代文學頭等重要的書。北宋初年還修了《冊府元龜》一千卷,是歷史方面的資料,歷代君臣的事跡這裡面都有。「元龜」就是大龜,「冊府」就是圖書館,「冊」就是書。明代修的《永樂大典》大家都熟悉,明朝朱洪武是第一個皇帝,選他一個孫子來接班,結果沒接好,讓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給篡權了,就是永樂。永樂皇帝在位的時候修了一部大書叫《永樂大典》,這部書有一萬多冊,現在存於人間還有400多冊,也就是4%,據說絕大部分都被八國聯軍破壞了,這個有各種說法。總而言之八國聯軍進北京那一年,存放《永樂大典》的翰林院失火了,現在根據材料看,破壞者確實是洋人。
歷史上太平盛世要修書,有這麼一個傳統,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清朝的帝王喜歡文化,喜歡傳統文化。從順治到康熙,從康熙到雍正,從雍正到乾隆,乾隆到嘉慶,他們在不斷地修書,這些書絕大部分都流傳到了今天。歷史上,武則天也修過上千卷的大書,《三教珠英》,沒流傳下來,武則天的大臣許敬宗也修過《文館詞林》,一千卷,在日本傳下來很少一部分。三國的時候曹丕修過一本書叫《皇覽》,有八百多萬字,也沒傳下來。清朝的皇帝繼承這個傳統很成功。《康熙字典》大家都知道。《康熙字典》收了多少個字?5萬多個字。現在常用字大概3000個就夠了,這就是收字比較多的,而且字形規範化,自從有了《康熙字典》,中國的出版物就有了一個新的標準。以前也有標準,康熙時有了新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基本貫穿到現在,所以《康熙字典》是一個裡程碑。作為字典來說不僅僅是查字的,還有一個統一文字字形的問題,跟秦始皇一樣,是一大貢獻。《全唐詩》是康熙時候修的,有九百卷。《佩文韻府》,一部工具書,非常大,這部書後來也被收入了《四庫全書》,是《四庫全書》裡最大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康熙末年修的,雍正時出版的,這個書有一萬卷。康熙皇帝是乾隆的祖父,雍正皇帝是乾隆的父親。祖父和父親都有這麼巨大而且重要的大書,乾隆皇帝就想著有所提升,他當了皇帝以後就一直在琢磨一個科研課題,這個課題得提升一下,有所進步。
清代的帝王特別重視修書,這是第二個原因,對乾隆皇帝造成巨大的影響,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杜澤遜教授
第三個原因是乾隆皇帝有雄才大略,要樹碑立傳。乾隆皇帝這個人在位的時間很長,60年,他又當了4年太上皇,加起來就是64年。康熙皇帝在位是61年,他說不能超過他祖父。那時候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可謂是太平盛世。這個時候修書,無論是文化上學者的人數、學者的水平以及經濟上的能力都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樣就有了修一部更大的書這樣一個基礎條件。
乾隆皇帝在任期間,在《四庫全書》以前也做了好多的文化工程,其中對現在影響比較大的,就是乾隆初年把從康熙到雍正這期間,皇上主修的經書的註解匯成了《御纂七經》。在此之前,人們都看程頤和朱熹等注的《四書五經》。《御纂七經》在註解上有擴大,比方說把漢朝的注、唐朝的注也收進來了,告訴人們除了朱子還有更早的,還有更古的。有解放思想的作用。乾隆皇帝曾經刻過《十三經註疏》,這個非常好,錯別字很少,全部加了標點符號,需要打標點符號的地方就打一個圈,我感覺這是一個開創。同時它也創造了《二十四史》,現在說《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這個規模是乾隆時期定下來的,這個也非常漂亮,部頭非常大。
這是第三個原因,乾隆皇帝這個人是有雄才大略。他的詩量非常大,乾隆的詩很可能和《全唐詩》差不多。詩的水平不太高,但是他的史料價值很高,到了什麼地方會題詩,無形之中保存了很多的歷史,所以也有很重要的歷史資料價值,是不朽的。
第四個原因是學術發展到了那個階段,對文化事業,尤其是對修《四庫全書》這類的文化事業有推動。以前都是修什麼?類書。從《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永樂大典》,都是把很多書打散了,根據新的分類來重新編排。比如九九要談一談菊花,寫篇《九九話菊》。類書把關於菊花的所有材料、詩歌都放在一起,寫文章的時候可以說是材料用不完,那太多了,現在寫博士論文有這樣的書就好了。到了乾隆時期觀念變了,要求看原典,不要求看資料彙編,認為資料彙編是沒學問。這樣的觀念在清朝有一個形成的過程,比方說由明入清的大學者顧炎武,有部書很有名叫《日知錄》,專門考證歷朝歷代你不太清楚的事,你清楚的他就不考證了。《日知錄》影響特別大,屬於考據學,不是談思想的,而是考證歷史事實的,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所以《日知錄》影響巨大。他還有一部書叫《音學五書》。顧炎武在清朝初年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古代的語音體系,這叫音韻學。他在清朝怎麼知道唐朝聲母有幾個、韻母有幾個、聲調有幾個?今天聲調大家都知道,唐朝有幾聲呢?顧炎武知道。他還知道先秦《詩經》那個時期有多少聲母、韻母和多少聲調。這個人了不得。畢竟當年沒有錄音機,得通過沒聲音的材料總結有聲音的歷史,這就太難了。顧炎武不僅辦了,而且辦到現在都認為是非常科學的,所以這個人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學者。
顧炎武在學術上有繼承者,這個人叫江永,也是研究古典學問的,尤其是音韻學。江永有一部書叫《古韻標準》,他定了一個標準。這部書的出版者是乾隆年間山東的一個學者,叫李文藻。戴震又是江永的學生,他接受了江永的一個觀點,他說搞經學,就是搞核心性的學問,有三難。第一種困難是淵博難。第二難是識斷難。第三難是精審難,就是不出錯、精密難。當時重要的學者給你標出杆來了,這三點是搞學問的三大難關,如果突破了這些難關就是一流的學者,如果沒有突破這三大難關就是普通學者。就像跳高一樣,提出了那個標準。這樣對學術有了一個引導,第一追求淵博,第二追求判斷力,第三追求嚴密度,這種導向形成了清朝的乾嘉學派,一直影響到今天,叫做考據學。考據學比較成功的就是《日知錄》,它有了綱領,有了追求的目標。
當時還有一位詩人叫朱彝尊。朱彝尊修了一部巨大的《經義考》,一個人完成300卷,歷朝歷代在儒家經典方面有什麼著作,這些著作的大概情況怎麼樣,全部籠絡在一起了。要研究《詩經》就到這裡找材料,要研究《易經》也到這裡找材料,研究《四書》到這裡來找材料,300卷,全是相關的資料。這個書的問世又是一個挑戰,你知道的事這裡都有了,這就是資料,對資料的突破就像現在一樣,數位化一出來,好多搞資料的人都愁壞了,上網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了,打破了你的神秘。在當時也同樣存在這樣一種新的要求,就是資料要求特別地淵博,這個時候沒有電腦,就需要有大的資料庫。學術發展客觀上推動,也是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內在的,甚至是他自己覺察不到的原因。為什麼修這樣一部大書呢?說了四條:第一盛世修書是中國的傳統;第二清代帝王特別重視修書;第三乾隆皇帝雄才大略,要超越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第四學術發展有客觀的推動。
——摘自《治學之道與著述之道——杜澤遜教授講演錄》,中華書局出版
作者丨杜澤遜
編輯丨Johnn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