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纂修《四庫全書》?

2021-02-07 文匯報

這是文獻學家、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教授的專著,收錄他的35篇講演,分為四個部分:1.給青年學子們,有自身的求學之路,經驗分享,更有給同學們如何治學、如何做人的真誠建議。2.給教師們的話,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如何做好學科建設,亦有切實的行動記錄。3.學術主題發言,包括《清人著述總目》《十三經註疏匯校》《日本藏中國古籍總目》等大型學術項目的成果匯報和經驗總結,均是杜澤遜教授最負盛名的領域。4.其他。在其他學術會議的發言,亦有較大的信息量。

《治學之道與著述之道——杜澤遜教授講演錄》

杜澤遜著

中華書局出版

關於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的起因,有這麼幾條:第一個原因,盛世修書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太平盛世要修書,修書幹什麼?作為文化事業,傳之於後代,好讓後代人知道他重視文化。這個是中國的習慣。大家看宋朝,北宋初年修過《太平廣記》,這書五百卷,裡面有很多的小說。同一時期修過《太平御覽》,有一千卷,「太平」就是這書修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御覽」就是皇上看。在修書的過程中皇上說一天來一卷,一共一千天就覽完了,所以這個一千卷的書叫《太平御覽》。這書名好。《文苑英華》也是北宋初年修的,也是一千卷,裡面收的是文學作品,具體來說就是詩和文,文學精華,研究唐朝文學的話,這部書可以說是第一重要的書。什麼叫第一?就是沒有比這個再重要的了,《文苑英華》是研究唐代文學頭等重要的書。北宋初年還修了《冊府元龜》一千卷,是歷史方面的資料,歷代君臣的事跡這裡面都有。「元龜」就是大龜,「冊府」就是圖書館,「冊」就是書。明代修的《永樂大典》大家都熟悉,明朝朱洪武是第一個皇帝,選他一個孫子來接班,結果沒接好,讓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給篡權了,就是永樂。永樂皇帝在位的時候修了一部大書叫《永樂大典》,這部書有一萬多冊,現在存於人間還有400多冊,也就是4%,據說絕大部分都被八國聯軍破壞了,這個有各種說法。總而言之八國聯軍進北京那一年,存放《永樂大典》的翰林院失火了,現在根據材料看,破壞者確實是洋人。

歷史上太平盛世要修書,有這麼一個傳統,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清朝的帝王喜歡文化,喜歡傳統文化。從順治到康熙,從康熙到雍正,從雍正到乾隆,乾隆到嘉慶,他們在不斷地修書,這些書絕大部分都流傳到了今天。歷史上,武則天也修過上千卷的大書,《三教珠英》,沒流傳下來,武則天的大臣許敬宗也修過《文館詞林》,一千卷,在日本傳下來很少一部分。三國的時候曹丕修過一本書叫《皇覽》,有八百多萬字,也沒傳下來。清朝的皇帝繼承這個傳統很成功。《康熙字典》大家都知道。《康熙字典》收了多少個字?5萬多個字。現在常用字大概3000個就夠了,這就是收字比較多的,而且字形規範化,自從有了《康熙字典》,中國的出版物就有了一個新的標準。以前也有標準,康熙時有了新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基本貫穿到現在,所以《康熙字典》是一個裡程碑。作為字典來說不僅僅是查字的,還有一個統一文字字形的問題,跟秦始皇一樣,是一大貢獻。《全唐詩》是康熙時候修的,有九百卷。《佩文韻府》,一部工具書,非常大,這部書後來也被收入了《四庫全書》,是《四庫全書》裡最大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康熙末年修的,雍正時出版的,這個書有一萬卷。康熙皇帝是乾隆的祖父,雍正皇帝是乾隆的父親。祖父和父親都有這麼巨大而且重要的大書,乾隆皇帝就想著有所提升,他當了皇帝以後就一直在琢磨一個科研課題,這個課題得提升一下,有所進步。

清代的帝王特別重視修書,這是第二個原因,對乾隆皇帝造成巨大的影響,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杜澤遜教授

第三個原因是乾隆皇帝有雄才大略,要樹碑立傳。乾隆皇帝這個人在位的時間很長,60年,他又當了4年太上皇,加起來就是64年。康熙皇帝在位是61年,他說不能超過他祖父。那時候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可謂是太平盛世。這個時候修書,無論是文化上學者的人數、學者的水平以及經濟上的能力都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樣就有了修一部更大的書這樣一個基礎條件。

乾隆皇帝在任期間,在《四庫全書》以前也做了好多的文化工程,其中對現在影響比較大的,就是乾隆初年把從康熙到雍正這期間,皇上主修的經書的註解匯成了《御纂七經》。在此之前,人們都看程頤和朱熹等注的《四書五經》。《御纂七經》在註解上有擴大,比方說把漢朝的注、唐朝的注也收進來了,告訴人們除了朱子還有更早的,還有更古的。有解放思想的作用。乾隆皇帝曾經刻過《十三經註疏》,這個非常好,錯別字很少,全部加了標點符號,需要打標點符號的地方就打一個圈,我感覺這是一個開創。同時它也創造了《二十四史》,現在說《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這個規模是乾隆時期定下來的,這個也非常漂亮,部頭非常大。

這是第三個原因,乾隆皇帝這個人是有雄才大略。他的詩量非常大,乾隆的詩很可能和《全唐詩》差不多。詩的水平不太高,但是他的史料價值很高,到了什麼地方會題詩,無形之中保存了很多的歷史,所以也有很重要的歷史資料價值,是不朽的。

第四個原因是學術發展到了那個階段,對文化事業,尤其是對修《四庫全書》這類的文化事業有推動。以前都是修什麼?類書。從《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永樂大典》,都是把很多書打散了,根據新的分類來重新編排。比如九九要談一談菊花,寫篇《九九話菊》。類書把關於菊花的所有材料、詩歌都放在一起,寫文章的時候可以說是材料用不完,那太多了,現在寫博士論文有這樣的書就好了。到了乾隆時期觀念變了,要求看原典,不要求看資料彙編,認為資料彙編是沒學問。這樣的觀念在清朝有一個形成的過程,比方說由明入清的大學者顧炎武,有部書很有名叫《日知錄》,專門考證歷朝歷代你不太清楚的事,你清楚的他就不考證了。《日知錄》影響特別大,屬於考據學,不是談思想的,而是考證歷史事實的,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所以《日知錄》影響巨大。他還有一部書叫《音學五書》。顧炎武在清朝初年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古代的語音體系,這叫音韻學。他在清朝怎麼知道唐朝聲母有幾個、韻母有幾個、聲調有幾個?今天聲調大家都知道,唐朝有幾聲呢?顧炎武知道。他還知道先秦《詩經》那個時期有多少聲母、韻母和多少聲調。這個人了不得。畢竟當年沒有錄音機,得通過沒聲音的材料總結有聲音的歷史,這就太難了。顧炎武不僅辦了,而且辦到現在都認為是非常科學的,所以這個人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學者。

顧炎武在學術上有繼承者,這個人叫江永,也是研究古典學問的,尤其是音韻學。江永有一部書叫《古韻標準》,他定了一個標準。這部書的出版者是乾隆年間山東的一個學者,叫李文藻。戴震又是江永的學生,他接受了江永的一個觀點,他說搞經學,就是搞核心性的學問,有三難。第一種困難是淵博難。第二難是識斷難。第三難是精審難,就是不出錯、精密難。當時重要的學者給你標出杆來了,這三點是搞學問的三大難關,如果突破了這些難關就是一流的學者,如果沒有突破這三大難關就是普通學者。就像跳高一樣,提出了那個標準。這樣對學術有了一個引導,第一追求淵博,第二追求判斷力,第三追求嚴密度,這種導向形成了清朝的乾嘉學派,一直影響到今天,叫做考據學。考據學比較成功的就是《日知錄》,它有了綱領,有了追求的目標。

當時還有一位詩人叫朱彝尊。朱彝尊修了一部巨大的《經義考》,一個人完成300卷,歷朝歷代在儒家經典方面有什麼著作,這些著作的大概情況怎麼樣,全部籠絡在一起了。要研究《詩經》就到這裡找材料,要研究《易經》也到這裡找材料,研究《四書》到這裡來找材料,300卷,全是相關的資料。這個書的問世又是一個挑戰,你知道的事這裡都有了,這就是資料,對資料的突破就像現在一樣,數位化一出來,好多搞資料的人都愁壞了,上網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了,打破了你的神秘。在當時也同樣存在這樣一種新的要求,就是資料要求特別地淵博,這個時候沒有電腦,就需要有大的資料庫。學術發展客觀上推動,也是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內在的,甚至是他自己覺察不到的原因。為什麼修這樣一部大書呢?說了四條:第一盛世修書是中國的傳統;第二清代帝王特別重視修書;第三乾隆皇帝雄才大略,要超越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第四學術發展有客觀的推動。

——摘自《治學之道與著述之道——杜澤遜教授講演錄》,中華書局出版


作者丨杜澤遜

編輯丨JohnnyQ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史:乾隆皇帝訪求遺書,組織編纂《四庫全書》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乾隆皇帝訪求遺書,編纂《四庫全書。》乾隆帝繼漢、隋之後,通過大規模的訪求遺書活動,而使當時的國家藏書量得到極大的增長,還通過組織全國學者編纂《四庫全書》,而對古典文獻進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整理。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即開始組織學者修史,編撰各種書籍。
  • 國圖館藏故事:鎮館之寶文津閣《四庫全書》
    一、文津閣《四庫全書》概說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纂修的古代文化典籍的彙編,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在中國文化典籍史乃至學術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國家圖書館藏文津閣本《四庫全書》,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乾隆內府寫本。
  • 「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文津閣本與文淵閣本相較,兩者在篇、卷,文字,《永樂大典》輯佚本,序、跋、附錄,書前提要等方面存在差異,可互相補正。3.《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及《補編》,齊魯書社,2001年。所謂「存目」就是《四庫全書總目》中「止存書名」,不收其書的書籍。此叢書主要收錄清乾隆以前《四庫全書》之外的書籍。
  • 《四庫全書》的前世與今生
    可以說,「中國的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四庫全書》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那麼,《四庫全書》到底是一部怎樣的書,本文試圖以圖文的形式,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一、為什麼要編《四庫全書》?
  • 項旋、高樹偉丨《四庫提要》早期纂修史事新證
    比勘目前已見翁方綱、姚鼐《四庫提要》分纂稿,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四庫提要》底稿內容與之基本一致,修訂文字則未見於其他分纂稿,且部分修訂文字為《四庫全書總目》定稿採用。考訂可知這批底稿抄寫時間在乾隆三十八年六月至乾隆三十九年九月間,修訂文字形成於乾隆三十九年七月至九月間。
  • 資源服務|「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文津閣本與文淵閣本相較,兩者在篇、卷,文字,《永樂大典》輯佚本,序、跋、附錄,書前提要等方面存在差異,可互相補正。3.《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及《補編》,齊魯書社,2001年。所謂「存目」就是《四庫全書總目》中「止存書名」,不收其書的書籍。此叢書主要收錄清乾隆以前《四庫全書》之外的書籍。
  • 《四庫全書》免費向社會開放!
    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四庫全書》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303冊,6144函,分別陳列擺放在128個書架上 。
  • 四庫全書到底全不全?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在乾隆皇帝的親自主持下廣泛展開,紀昀和陸錫熊出任總纂官。《四庫全書》的底本有四個來源:一是內府藏書,二是清廷官修書,三是從各地徵集的圖書,四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
  • 許超傑丨《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例說
    而自乾隆六十年(1795)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正式刊行以還,《四庫》學成為文獻學研究中頗為重要的一個專門領域,成果頗豐。就《四庫》提要而言,除正式結集而成的《四庫全書總目》這一最終彙編本外,各閣書前提要以及《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等各階段稿本、抄本的不斷發現與刊行,為我們研究《四庫》提要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
  • 《四庫全書》今何在?七大藏書閣故事
    乾隆年間,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第一本抄寫本於1781年完成,計有經史子集3.63萬卷。此後一共抄寫了7部,分別藏於「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和「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這些藏書閣取名也幾乎都有「水」字偏旁。但晚清及近代,中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戰亂不已,怕「火」的《四庫全書》與藏書閣,也難逃焚毀的厄運。迄今,《四庫全書》只有文淵閣、文津閣、文溯閣版本於世,令人感慨萬千!
  • 經典十課丨山大文學院院長杜澤遜:《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
    談到乾隆皇帝為什麼要修《四庫全書》,杜澤遜講道,首先是中國有一個文化傳統,即「盛世修書」,皇帝希望傳之於後代,讓後代知道他們重視文化。杜澤遜教授以「北宋四大部書」(分別為《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和明代的《永樂大典》為例,向在場聽眾論證盛世修書的傳統。
  • 《四庫全書》與寧波天一閣有啥淵源?為何它要「回歸」入藏
    《四庫全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卷帙最為浩大的叢書,清朝乾隆皇帝耗時十年編纂成這部舉世聞名的巨著。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總字數約十億。它基本上收錄了中國上古至清初的重要文獻,內容涉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所有領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文獻集成,對保存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促進當時及後世的中國學術與文化,作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
  • 他曾監修《四庫全書》,家徒四壁,卻建立了古代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說起《四庫全書》,大家腦海裡想到的肯定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的紀大菸袋。不錯,《四庫全書》的總編纂者是紀曉嵐,但是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其參與者有數千人之多,其中就包括了周永年。乾隆三十六年,也就是1771年,周永年考中進士,並開始參與編修《四庫全書》。在編修過程中,周永年對兵、農、天算、術數等諸類都非常精通。《清史稿》曾這樣評價周永年:「四部兵農天算術數諸家,鉤稽精義,褒譏悉當,為同館所推重。」桂馥在《周先生傳》中亦云:「先生於經史百氏之言,覽括略盡,視其大義,不讎章句。」大體意思就是周永年精通數類,且能抓住要理,字字珠璣。
  • 事業單位文史常識之由「四庫全書」見「經史子集」
    清朝乾隆年間,為彰顯國威,命人編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共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分,書中收錄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各類考試中也是屢見不鮮,因此對這部分知識有所了解至關重要。一、初窺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
  • 【常識積累】四庫全書
    B項錯誤,《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 仿真版"四庫全書"價值1500萬 擺放一套需幾百平米
    兩年拍攝期+十年修圖期+4年研發雷射列印宣紙技術  近日南京圖書館新入藏了一套原大原色原樣複製的《四庫全書》,而從10月13日起至10月30日,《四庫全書》的專藏室向讀者開放。昨天,記者來到南圖五樓,一位南大學生告訴記者,「第一次親身感受古人書籍製作的精緻。」也有讀者對於原大原色原樣技術很好奇。在得知引進這套書需要1500萬時,有讀者發問:「為什麼這麼貴?」
  • 海南大學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四庫全書》
    他認為:「世界第一大書《四庫全書》薈萃中國古籍精粹。」《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 《生死訣》《走馬陰陽》《四庫全書》..........
    14元風394《排龍立穴》32開483頁      韓少清    18元風407《地學答問》32開416頁,荊門魏青江先生著     實價 11元               乾隆甲辰二酉堂古藏版上中下冊合刊
  • 趙龍丨四庫館臣對宋人筆記分類的早期認知——從《四庫全書初次進...
    摘 要:《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是「四庫學」的重要文獻之一,處於四庫館臣纂修分類稿與《四庫全書總目》的過渡階段,有承上啟下的特點。《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撰者在對前代書目分類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搭建起較為完整的圖書分類體系,反映了四庫館臣對傳統學術史和學術體系的基本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