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莫斯科7月16日電(記者張曉東)2020年6月由中建一局和莫斯科國立建築大學聯合撰寫的論文《BIM技術在歐洲古建修復工程中的應用》在俄羅斯國際學術期刊《工業和民用建築》今年第六期上發表,莫斯科國立建築大學副校長普斯多夫加爾、高級研究員阿達姆採維奇,中建一局中共「六大」會址修復項目工程師袁文岑、朱蓉蓉為主要作者。這是中俄企校聯合在俄羅斯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首篇工程建造成果論文,也是為中俄科技創新年獻禮。
據普斯多夫加爾介紹,BIM技術的核心是一個計算機三維模型資料庫,可應用於工程測繪、設計、建造和運維等工程建造的全生命周期,推進工程建造上下遊各企業間的高效溝通和交流,實現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2015年前,BIM技術在俄羅斯還未廣泛應用,在古建修復類工程中的應用次數更為少見。
《BIM技術在歐洲古建修復工程中的應用》一文以中共「六大」會址修復工程為成功案例,總結了BIM技術在傳統歐式古建修復中的應用成果。正是這一技術在「六大」會址修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應用,有效解決了工程建造中結構修復、裝飾裝修、機電安裝過程中出現的系列難題,項目團隊只用293天就完成了中共「六大」會址全部修復任務,比計劃提前10天竣工,創造了俄羅斯古建修復的「第一速度」。
中共「六大」會址原為俄貴族莊園主樓,位於莫斯科市聖三一行政區五一村,始建於1827年,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屬於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期間這座古建經歷了多次火災,損毀嚴重,要在不到一年時間「修舊如舊」、精準復原,難度很大。
袁文岑表示,2015年9月中建一局獲得施工許可時,離計劃竣工時間只剩不到300天,又正值俄羅斯進入冬季,按屬地管理要求須停工5個多月。「最大的難題不只時間,還要在沒圖紙、只有廢墟遺址的情況下收集可實現精準復原的各類建造數據。」面對挑戰,中建一局特別組建了BIM團隊,應用國際領先的古建修復三維掃描技術解決上述難題。會址建築的穹頂是俄羅斯古典弧形建築,結構複雜,團隊建立了穹頂結構BIM 模型,將模型進行3D列印交由廠家製作成實物模型,用於現場人員進行技術交底,確定修復實施方案。
《工業和民用建築》期刊是1923年創辦的科學、技術和生產領域的國際性學術期刊,德國、芬蘭、波蘭、捷克、白俄羅斯、立陶宛、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中國等多國科學家和學者在期刊上發表論文。在期刊創辦85周年之際,俄羅斯工程院授予期刊俄羅斯最高工程獎——「工程榮耀勳章」。
中建一局2005年進入俄羅斯市場,15年間先後建造完成歐洲鋼混結構第一高樓——俄羅斯聯邦大廈A 塔、中國政府在獨立國協國家和東歐地區設立的第一家多功能文化中心——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中國在歐洲的第一個境外魯班獎——聖彼得堡斯多克曼涅瓦商業中心、俄羅斯古建修復「第一速度」——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中國企業在俄羅斯的首個優質工程獎——莫斯科中國貿易中心等一項又一項質量過硬、廣受讚譽的工程項目,成為中俄世代友好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