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企校聯合發表首篇工程建造成果論文 獻禮中俄科技創新年

2020-12-15 人民網

人民網莫斯科7月16日電(記者張曉東)2020年6月由中建一局和莫斯科國立建築大學聯合撰寫的論文《BIM技術在歐洲古建修復工程中的應用》在俄羅斯國際學術期刊《工業和民用建築》今年第六期上發表,莫斯科國立建築大學副校長普斯多夫加爾、高級研究員阿達姆採維奇,中建一局中共「六大」會址修復項目工程師袁文岑、朱蓉蓉為主要作者。這是中俄企校聯合在俄羅斯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首篇工程建造成果論文,也是為中俄科技創新年獻禮。

據普斯多夫加爾介紹,BIM技術的核心是一個計算機三維模型資料庫,可應用於工程測繪、設計、建造和運維等工程建造的全生命周期,推進工程建造上下遊各企業間的高效溝通和交流,實現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2015年前,BIM技術在俄羅斯還未廣泛應用,在古建修復類工程中的應用次數更為少見。

《BIM技術在歐洲古建修復工程中的應用》一文以中共「六大」會址修復工程為成功案例,總結了BIM技術在傳統歐式古建修復中的應用成果。正是這一技術在「六大」會址修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應用,有效解決了工程建造中結構修復、裝飾裝修、機電安裝過程中出現的系列難題,項目團隊只用293天就完成了中共「六大」會址全部修復任務,比計劃提前10天竣工,創造了俄羅斯古建修復的「第一速度」。

中共「六大」會址原為俄貴族莊園主樓,位於莫斯科市聖三一行政區五一村,始建於1827年,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屬於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期間這座古建經歷了多次火災,損毀嚴重,要在不到一年時間「修舊如舊」、精準復原,難度很大。

袁文岑表示,2015年9月中建一局獲得施工許可時,離計劃竣工時間只剩不到300天,又正值俄羅斯進入冬季,按屬地管理要求須停工5個多月。「最大的難題不只時間,還要在沒圖紙、只有廢墟遺址的情況下收集可實現精準復原的各類建造數據。」面對挑戰,中建一局特別組建了BIM團隊,應用國際領先的古建修復三維掃描技術解決上述難題。會址建築的穹頂是俄羅斯古典弧形建築,結構複雜,團隊建立了穹頂結構BIM 模型,將模型進行3D列印交由廠家製作成實物模型,用於現場人員進行技術交底,確定修復實施方案。

《工業和民用建築》期刊是1923年創辦的科學、技術和生產領域的國際性學術期刊,德國、芬蘭、波蘭、捷克、白俄羅斯、立陶宛、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中國等多國科學家和學者在期刊上發表論文。在期刊創辦85周年之際,俄羅斯工程院授予期刊俄羅斯最高工程獎——「工程榮耀勳章」。

中建一局2005年進入俄羅斯市場,15年間先後建造完成歐洲鋼混結構第一高樓——俄羅斯聯邦大廈A 塔、中國政府在獨立國協國家和東歐地區設立的第一家多功能文化中心——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中國在歐洲的第一個境外魯班獎——聖彼得堡斯多克曼涅瓦商業中心、俄羅斯古建修復「第一速度」——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中國企業在俄羅斯的首個優質工程獎——莫斯科中國貿易中心等一項又一項質量過硬、廣受讚譽的工程項目,成為中俄世代友好的見證者。

相關焦點

  • 中俄企校首次聯合發表工程建造成果論文
    新華網布魯塞爾7月17日電(記者潘治)由中建一局和莫斯科國立建築大學雙方專家聯合撰寫的論文《BIM技術在歐洲古建修復工程中的應用》,於近期在俄羅斯國際學術期刊《工業和民用建築》發表。中建一局說,「這是中俄企校聯合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首篇工程建造論文,時值中俄科技創新年,這也成為中俄科技創新合作的新成果。」莫斯科國立建築大學副校長普斯多夫加爾、高級研究員阿達姆採維奇,中建一局中共「六大」會址修復項目工程師袁文岑、朱蓉蓉為論文主要作者。BIM是「建築信息模型」的英文縮寫。
  • 重磅發布 | 中俄科技創新年黑龍江大學系列學術活動啟動
    」直播的方式啟動,標誌著我省正式開啟中俄科技創新年系列活動。黑龍江省作為對俄科技合作的重要省份,在中俄科技創新合作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我們要以中俄兩國舉辦科技創新年為契機,推動黑龍江省與俄羅斯多個州區的科技創新合作,發揮中俄學術聯盟、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作用,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加強創業投資、成果轉化等方面協作,讓中俄科技創新合作結出更多碩果。
  • 校長邱勇出席中俄科技創新年開幕式並與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在線籤署...
    8月26日下午,由科技部主辦、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承辦的中俄科技創新年開幕式通過視頻連線方式順利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分别致信祝賀中俄科技創新年開幕。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與俄羅斯副總理戈利科娃共同出席開幕式活動。
  • 中俄科技創新結碩果 寧大牽手莫斯科大學
    啟迪控股是依託清華大學設立的科技投資控股集團。2017年,該公司在鎮海投資打造寧波啟迪科技園。今年1月15日,啟迪控股與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共建的「啟迪-莫斯科大學(中俄)創新聯合體」項目揭牌,該項目旨在聯合中俄兩國創新資源,共同打造「基礎科學-應用科學-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鏈條科技服務平臺。
  • 校長邱勇出席中俄科技創新年開幕式並與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在線籤署合作協議
    8月26日下午,由科技部主辦、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承辦的中俄科技創新年開幕式通過視頻連線方式順利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分别致信祝賀中俄科技創新年開幕。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與俄羅斯副總理戈利科娃共同出席開幕式活動。
  • 加強共建共享 攜手領創未來——中俄數學中心助力兩國科技創新合作再上新臺階
    2020年9月7日,第十八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網上大會及深圳論壇主論壇舉行。本屆大會是中俄科技創新年重要活動之一,主題為「中俄科技創新合作」。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平文院士在深圳論壇主論壇發表主旨演講,回顧了北京大學與俄羅斯的合作歷史,重點介紹了北京大學和俄羅斯高校合作的品牌項目——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和中俄數學中心。中俄數學中心——這一中俄兩國科技創新合作的裡程碑,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第三屆中俄(工業)創新大賽總決賽...
    來自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的劉旭華說,她要在5分鐘的時間裡全面呈現「閃電匣」項目的優點。「藉助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我們另闢蹊徑,真正實現高效、快速、無損的變壓器絕緣監測,精度高達99.8%。歷時12年研發,這項技術已取得15項發明專利。」劉旭華思路清晰、落落大方,視頻上俄方評委——聯合儀器製造公司組織發展部副總經理特蘭科夫斯卡娜女士邊聽邊點頭。
  • 中俄在莫斯科大學共同舉辦青年科學家創新論壇
    新華社莫斯科7月12日電(記者盧濤)中國科學技術部和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日前在莫斯科大學共同舉辦了「中俄青年科學家創新論壇」。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在論壇開幕式上說,青年科學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中俄青年科學家交流對促進兩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現代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 北京大學和莫斯科國立大學籤署中俄數學中心聯合培養協議
    2020年11月25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以視頻連線方式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與俄羅斯副總理戈利科娃出席,共同籤署會議紀要並見證了有關領域5個合作協議的籤署。會上,北京大學校長郝平、莫斯科國立大學校長薩多夫尼奇代表兩校籤署中俄數學中心聯合培養協議。
  • 中俄70年 | 中俄人文交流:日益緊密,水平持續提升
    △ 2019年5月17日,黑龍江黑河,俄羅斯人民藝術家吉霍米洛夫紀念館揭牌開放。這是國內首個以俄羅斯藝術家名字命名的藝術館。2011年,兩國元首再一次將兩國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於2014年宣布「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入新階段」。2013年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俄羅斯的積極支持,並於2015年兩國元首籤署了《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
  • 中俄科技創新年黑龍江大學系列學術活動啟動
             中俄科技創新年黑龍江大學系列學術活動於8月29日以「線下+線上」直播的方式啟動,標誌著我省正式開啟中俄科技創新年系列活動。
  • 燕山大學加入中俄工科大學聯盟
    ,簡稱「阿斯圖」)成立於2011年,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牽頭成立,開創中俄同類高校聯盟先河,納入國家「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工作機制和框架。聯盟內中方院校含C9聯盟4所、「985工程」高校16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16所,以及澳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 燕山大學加入中俄工科大學聯盟!
    中俄工科大學聯盟(Association of Sino-Russian Technical Universities,簡稱「阿斯圖」)成立於2011年,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牽頭成立,開創中俄同類高校聯盟先河,納入國家「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工作機制和框架。
  • 中俄聯合遠程寬體客機正式命名為CR929 C和R為兩國英文首字母
    根據商飛提供的資料,CR929,C和R分別是中俄兩國英文名稱首字母,代表該款寬體客機是兩國企業合作研製的先進商用飛機。「929」中的「9」是最大的數字,寓意長長久久,代表雙方合作深遠而持久,也代表該款飛機壽命期會更長、運營期會更久,合資公司發展規模會更加壯大;「2」表示該款飛機由兩國企業攜手合作、聯合研製。-500/600/700是飛機序列號,分別代表縮短型、基本型和加長型。
  • 中俄高校聯手打造「數學中心」加強數學領域合作
    這一中心將聯合中俄兩國高校及科研院所力量,建設世界一流的數學機構,推動數學領域合作交流,培養數學領域的領軍人才。據悉,此舉是2020年至2021年舉辦的中俄科技創新年的重要活動之一。中俄院校相關人員通過視頻連線,共同見證中心成立。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繼平院士出任中心主任。
  • 中俄海上聯合軍演的含義
    2005年,中俄曾在上合框架下組織了「和平使命2005」大型聯合海上軍演。事隔7年後,中俄才再次組織了這次「海上協作2012」聯合海上軍演,引起各方關注。但這種低層次的聯合演習,只通過普通海事電話、信號燈、旗語進行聯絡,不需要也禁止啟用制導雷達等主戰電子設備,以防止已方電子信號特徵為對方所獲知。 所以,此次中俄黃海聯合軍演更傾向於軍事盟國之間的聯合演習,說明中俄兩國具有較高的戰略互信。
  • 特區40年|深北莫積極鑄造特色專業與創新平臺,中俄教育合作在深屢結碩果
    深北莫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京達成重要共識創建,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北理工」)和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以下簡稱「莫大」)合作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承載著國家「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的光榮使命,致力於開展精英教育以及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創新活動,為中俄戰略合作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提供高水平學術成果。
  • 哈爾濱工業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中俄聯合校園奠基儀式舉行
    近年來,在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的正確引領和直接推動下,中俄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全方位交流合作取得豐碩成果。黑龍江省作為中國對俄合作的橋頭堡和排頭兵,依託區位、歷史和文化傳統優勢,積極促進兩國多元化、多層次合作,哈爾濱工業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中俄聯合校園就是為促進中俄教育交流合作,推動雙方優質資源深度融合的實際舉措。
  • 中俄聯合閱兵傳承二戰合作共贏精神
    在這一有特殊意義的年份,中俄兩國將共同舉辦一系列慶祝和紀念活動。習近平主席出席5月9日在莫斯科舉行的大型閱兵慶典,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首次參加受閱行列,就是向國際社會宣示,中國與俄羅斯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堅決捍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堅決維護戰後國際秩序,決不允許否認和歪曲侵略歷史,決不允許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捲土重來,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 中國海洋大學與聖彼得堡大學聯合主辦「第八屆中俄北極論壇」
    郭培清教授在「北方可持續發展論壇」全體會議上作主旨演講  2019年9月26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聖彼得堡國立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八屆中俄北極論壇」在俄羅斯薩哈「第八屆中俄北極論壇」作為其中的一場專題論壇,有來自中國的6位學者和俄羅斯的6位學者分別做主旨發言。中國海洋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宋文紅代表中國代表團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並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學校國際合作、極地研究的成果。與會人員就面向21世紀北極發展的新形勢,以及新形勢下如何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與會人員普遍認可「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續」是21世紀北極政策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