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麗娜
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讓肌膚保持健康,甚至具有美白功效——許多消費者對這些常識並不陌生。以植物原料為主要成分的純天然護膚品,也借著「水果護膚」的常識而大賣特賣。水果到底是吃到肚子裡更護膚,還是做成護膚品更護膚?「水果護膚品」裡,又到底有多少真材實料的水果?
「飢餓營銷」遭遇瘋搶
最近,去年的一則舊聞再次被多家媒體曝光:某款提取牛油果「滋潤果脂」作為主要原料的護膚品,在官網上線之後,2小時被搶了1萬瓶,而這款產品每年僅限量銷售10萬瓶。而且商家對「飢餓營銷」法則似乎運用得也比較嫻熟:賣完就下架,多一瓶都不賣。但商家的理由聽上去也比較合理,因為牛油果資源有限,還存在產地限制。
而瘋狂搶購這款護膚品的消費者,幾乎都是被該產品的宣傳語所吸引:適合乾燥皮膚,塗上3秒就滋潤,18小時超長保溼。
一位哈爾濱的消費者說,她已經連續三年「蹲守」這款產品,一上架就會買,因為抹到臉上「一整天都很滋潤」。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對抗乾燥的產品,買家不僅有北方消費者,在溼潤的南方也很受消費者歡迎,原因是「滋潤,但不油膩」。
發稿當日,記者登錄該產品官網發現,該產品的月銷量為1.5萬瓶,庫存4萬餘瓶。簡單計算,今年的「限額」似乎並沒有10萬瓶,而從銷量來看,似乎也沒有宣稱的2小時賣1萬瓶那樣火爆。
「果油」名稱不在冊
據該護膚品的產品經理介紹,研發期間,他們進行了上百次試驗,就為找到「最滋潤的成分」。試驗的方法也是「簡單粗暴」:用吹風機吹臉半小時,再抹上產品,看看哪種成分的滋潤效果更佳。而牛油果的「果脂」就在這些實驗中脫穎而出。
牛油果油的保溼滋潤功效已經得到專業人士的確認。據介紹,將牛油果油直接塗抹在皮膚上,能在皮膚表層形成保護層,防止水分流失,有效提高皮膚的保溼功能。同時,牛油果油還能為皮膚補充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能起到滋養細嫩肌膚的重要作用。
然而,「網紅級」牛油果護膚品裡,到底有多少牛油果油的真材實料?
記者在該產品配方介紹中看到,45克規格的一瓶牛油果護膚品,核心成分標註為鱷梨油、牛油果樹果脂和冰川保護蛋白,並沒有標出每種成分的具體含量。
而細細推敲,這種成分介紹也有很多值得玩味之處。
首先,核心成分有三種,那麼,「非核心成分」又是什麼?
其次,很多消費者都知道,鱷梨就是牛油果,為什麼成分表中刻意使用了同一水果的不同名稱,即「鱷梨油」和「牛油果樹果脂」,而不是「牛油果油」和「牛油果樹果脂」?從字面看,這兩種成分分別來自牛油果的「果」和「樹」,但據專業人士介紹,牛油果樹果脂並不是從牛油果樹的「樹幹」提取,也是從果實中提取的。那麼,鱷梨油也就是牛油果油,又是從哪裡提取的呢?
經過了解,記者得知,「鱷梨油」和「牛油果樹果脂」是同一種物質。商家為什麼要「幾碗湯盛一種藥」,真實目的也不得而知了。
另外,記者查閱國家食藥監局頒發的《已使用化妝品原料名稱目錄》,第00719項中文名稱是「牛油樹脂」。也就是說,「鱷梨油」「牛油果樹果脂」這種命名並不在國家規範目錄中。
拋開名稱,從功效角度看,化妝品專家認為,普通消費者沒有能力去辨別護膚品中到底有什麼成分,只能通過親身使用去感知。不同膚質對同一產品的耐受性不同、反應也不同,沒有所謂的「誰抹都好用」的「萬金油」,有些消費者甚至對牛油果會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