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現出粘人、愛哭,是情感表達敏感期到了,3個方面正確應對

2020-12-18 涵妮媽媽育兒經1

昨天跟朋友聊天時,她說到最近有一次因為工作原因沒有到幼兒園接四歲的女兒貝貝。

一開始,貝貝並沒有著急,和其他幾個小朋友在教室裡玩。後來,當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長接走之後,貝貝便坐在座位上哭了起來。老師見狀,趕緊走過去安慰她,而她卻哭著說:「媽媽不要我了,怎麼辦?」

老師安慰道:「別著急,媽媽是有事給耽誤了,一會兒就來接你了。」為了轉移她的注意力,老師還播放了她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但是貝貝卻一直悶悶不樂的。

後來,朋友去接貝貝時,她並沒有像往常那樣高興地跑過去,而是委屈地大哭起來,並抽泣著問:「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朋友急忙說:「傻孩子,媽媽就你一個寶貝,當然要你了。」

「那你以後能不能早點來接我呢?」

「沒問題,媽媽下次一定會準時來接你的!」聽到媽媽這樣說,貝貝停止了哭泣,跟著回家了。

當孩子到了四五歲的時候,會進入情感表達敏感期:突然非常依戀父母、黏著父母,對父母的態度、情緒非常敏感、脆弱,會因一點兒小事而哭哭啼啼。

作為父母,我們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懂他的情緒,並儘量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解讀孩子的情感表達敏感期

情感表達敏感期:4-5歲的孩子,進入該時期,會表現出非常依戀父母、粘人;對父母的態度、情緒非常敏感;變得比之前脆弱。

像上面朋友家女兒貝貝,如果放在4歲以前以前,也許不會有如此的表現,但是當她對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之後,就會對父母的態度變得敏感,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覺得委屈,甚至認為媽媽不要自己了。毫無疑問,這就預示著孩子進入了情感表達敏感期。

情感敏感期是孩子從依戀走向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父母要儘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只有獲得情感滿足,孩子才能安安心心的走向獨立,他要有足夠的愛來確定,無論如何父母都是愛他的,支持他的,然後才能獨立。

孩子為什麼會經歷這樣一個特殊的敏感期呢?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與父母的分離

在孩子三四歲之前,父母一直用自己無微不至的愛陪伴著他成長,他已經習慣了父母給予他的愛。但是,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孩子要上幼兒園了,這意味著他要離開朝夕相處的父母,要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這種改變自然會讓他表現出不安、恐慌。

其二,認識到表達情感的喜悅

當孩子逐漸意識到包圍在身邊的愛時,他內在的情感世界被喚醒了,他突然發現,情感世界是可以互動的。

所以,他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用親吻、撫摸等形式向喜歡的人表達自己的情感。當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愛後,就會有一種情感得到釋放後的巨大喜悅。

其三,對感情有了深刻認識

對於三歲之前的孩子來說,當他與父母分離時,會大聲地哭鬧,這是因缺乏安全感而自然流露的一種情緒反應。

但是,到了四歲之後,他有了豐富的情感,對情感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果父母沒有陪伴他,沒有及時去幼兒園接他放學,他就會傷心、哭泣,會覺得這是父母不愛自己的表現。

然而,面對孩子在這一敏感期的種種表現,很多父母因為不理解將其定義為脆弱、承受能力差、愛哭等,會因此而無視他的感情,甚至會壓制他把自己的情感表露出來。

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為,任何一種情感只有表達出來,才有積極的意義,而且,人的生命是依靠愛來生存和發展的,一個人的童年情感經歷將會決定他將來的情感狀態。

所以,當孩子的情感表達敏感期到來的時候,我們要儘量滿足他的情感需求,要學會接納他的感情,從而讓他擁有更豐富的情緒和更有意義的愛。

對於黏人的孩子,父母要給予表達情感的自由

孩子特別喜歡黏著媽媽或爸爸,對媽媽的態度、情緒非常敏感,非常依戀。

這說明孩子並不是脆弱的,而是開始表達情感,關注父母是否愛他。

孩子在0~3歲之間,接觸最多的人就是媽媽,所以他對媽媽的依戀是任何人所無法替代的。

在親子交往中,依戀是一種充滿情感的、積極的心理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情感世界會被父母喚醒,他會特別喜歡黏著媽媽或爸爸,享受著來自父母的愛與溫暖。

敏敏從3歲開始上幼兒園,一開始表現得挺積極,每次都會愉快地揮著手跟媽媽說「再見」。一年之後,她突然變得特別黏人,每次媽媽送她上幼兒園,她都會拉著媽媽的衣角不讓走,並且會不停地叮囑媽媽:「媽媽,記得早點來接我,別忘了。」當媽媽來接她放學的時候,她會興奮地來到媽媽身邊,纏著媽媽,讓媽媽帶她玩,並給媽媽講幼兒園的事情。如果媽媽去做飯,她也會一直跟在媽媽身邊。總之,敏敏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媽媽來陪。

如果家裡有像這個敏敏一樣的「小黏人」,恐怕很多父母都會感到麻煩,甚至會拒絕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

其實,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是在表達她自己的情感,關注我們是否愛她,也是在向我們發出信號:我想跟你們在一起,我需要你們的陪伴。

這種出於本能的對母愛、父愛的需求恰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恰當的「黏人」,也有利於孩子日後的人際交往

所以對於孩子的「黏人」表現,我們要這樣做:

1、要讀懂孩子對情感需求的行為

對於處在情感表達敏感期的孩子來說,我們一定要讀懂他的行為。不然的話,很容易誤會孩子,從而使他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比如,孩子明明自己會穿鞋子,卻撒嬌地讓我們幫他穿;我們剛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他就要撒嬌地讓我們抱抱。

這時候,如果我們認為這是孩子懶惰、依賴的表現,那就真的誤解了他。因為,孩子的真實意圖很可能是想從我們這兒獲得關愛。

2、儘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當孩子向我們索求關愛時,如果我們沒有滿足他的情感需求,他幼小的心靈就會受到傷害,甚至認為爸爸或媽媽不再愛他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地滿足他的情感需求,向他表達我們對他的愛。

有一次接女兒從幼兒園回家,一進門,她就央求我道:「媽媽,你陪我玩會樂高吧」,我本來想去做飯的,聽到女兒這樣說,便一口答應道:「好,媽媽陪你玩一會,不過,只能玩10分鐘哦,我們定個鬧鐘,因為我還要做我們的晚飯。」

其實,我們一旦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們就會堅定地相信,爸爸或媽媽是愛我的。

如果我們因為忙於自己的事情而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那麼就要向他說明原因,得到孩子的諒解,並在忙完事情後及時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3、給孩子表達情感的自由

孩子在這一敏感期,除了特別在意父母是否愛自己之外,還常常會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達愛。

比如,有段時間女兒特別喜歡往我懷裡鑽,還喜歡親吻我的臉,有時還會給我梳辮子。在這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或心情好壞作出反應,而是要讀懂孩子的行為舉止,高高興興地接受她的愛,積極主動地配合孩子。

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用哭泣表達情感

瑞士和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阿爾戴·索爾特告訴我們:哭泣是對自我修復的天然工具。尤其是孩子,當他們還無法準確的用語言表達情緒的時候,他們只能用哭。即使是大人,有些時候也需要哭出來來表達情感。

每個孩子都會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孩子在3歲之前,一般會因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哭泣,如餓了、尿溼了、身體不舒服了等,很少因為情感因素。

當孩子處於情感表達敏感期的時候,他對委屈是非常敏感的,比如,我們沒有及時去幼兒園接他,小朋友沒有叫他一起出去玩,他失去了一件心愛的玩具,我們誤解了他等等。這時候,孩子都會用哭泣來表達內心的委屈。

有次帶女兒去公園玩,在花壇邊不小心摔倒了,膝蓋擦破了一層皮,並且也流血了。

因為有點疼,女兒掉眼淚抽泣著,我一邊把她抱在懷裡,一邊對她說:「媽媽知道你摔倒了有一點疼,不過,等咱們回到家,就給你把傷口包紮好,不會覺得疼了。」她點點頭停止了抽泣。

回到家後,婆婆看到女兒的傷口,大聲說:「帶孩子得好好看著點,都擦破皮流血了,孩子能不疼嗎?」一邊心疼地安慰女兒說:「摔疼了吧,快讓奶奶看看」。

沒想到,婆婆的這種安慰方式卻惹得女兒嚎啕大哭,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樣。

女兒的這種委屈是在婆婆的過分渲染中被激發出來的。因此,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用理智的態度對待他,要理解、關愛他,從而驅除他內心的委屈。

1、認同並理解孩子的委屈

當孩子受了委屈之後,他希望對最親近的人傾訴,作為父母的我們自然就成了他的首要傾訴對象。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需要我們為他做主,或替他討回公道,只需要我們理解他的感受,認同他的委屈。

有一次,去幼兒園接女兒,路上碰到女兒的同學曉彤在傷心地哭泣,連忙問曉彤:「發生什麼事情了?」

曉彤哭著說:「我看到寧寧在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我也想加入,他們不讓我一起玩。」

在一旁的曉彤媽媽聽了哈哈大笑說:「傻孩子,就這麼點事情,還值得哭。好了,咱們趕緊上車回家吧。」

媽媽的話並沒有打開曉彤的心結,她反而哭得更傷心了。

在這裡,曉彤之所以會哭得更傷心,是因為媽媽沒有理解她的感受,沒有認同她的委屈。長久下去,孩子就會漸漸不願意向父母傾訴內心的委屈了。

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孩子內心的委屈得不到及時消除,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當孩子向我們傾訴他的委屈時,我們要耐心地傾聽他講述,讓他把內心的委屈一吐為快。當孩子傾訴完內心的委屈之後,我們不要急著講大道理,而是要對他的委屈表現出同情和理解。

比如上面曉彤的事例,我們可以這樣說:「他們不讓你玩,你很不高興,媽媽能夠理解」。用這樣理解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心有所依,心裡就會好受一些。

然後,我們再給孩子分析一下事情發生的原因以及正確處理的方法,他就會更容易接受我們的建議,內心也不會留下陰影。

2、允許孩子用哭泣表達情感

哭泣,是一種情緒表達方式,任何人都有權利用哭泣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然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哭泣是一種脆弱、懦弱的表現,會強制性地剝奪他哭泣的權利,尤其是對於男孩。

事實上,孩子任何一種情感的產生都是有理由的,也是正常的,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哭泣。而且,哭泣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減輕痛苦,釋放壞情緒。

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用哭泣表達情感,表達內心的委屈。

不過,凡事都要有個度,如果孩子特別愛哭,我們就不能坐視不管了,而是要尋找他愛哭的原因,並對症下藥。

比如,孩子試圖用哭泣的方式引起我們對他的關注,那麼,我們就不要只在他哭的時候才關注他,在平日裡也要多給予他關注,這樣,孩子就會慢慢遠離哭泣。

涵妮媽媽寄語:

父母在發覺孩子可能進入「情感敏感期」的時候,要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背後的原因,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能指責孩子,更不能置之不理。

相關焦點

  • 孩子表現出粘人、愛哭,是情感表達敏感期到了,3個方面正確應對
    情感表達敏感期:4-5歲的孩子,進入該時期,會表現出非常依戀父母、粘人;對父母的態度、情緒非常敏感;變得比之前脆弱。孩子為什麼會經歷這樣一個特殊的敏感期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與父母的分離在孩子三四歲之前,父母一直用自己無微不至的愛陪伴著他成長,他已經習慣了父母給予他的愛。但是,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孩子要上幼兒園了,這意味著他要離開朝夕相處的父母,要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這種改變自然會讓他表現出不安、恐慌。
  • 每個孩子都有情感表達敏感期嗎?孩子變得愛哭、脆弱,家長看這裡
    其實,將上述案例中,豆豆這樣的表現,就表明這個孩子進入了情感表達敏感期。那麼什麼是情感表達敏感期呢?下面就讓我們具體來探討一下吧!一、情感表達敏感期是什麼?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情感表達敏感期主要出現在孩子四歲半到五歲半這個時期。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具體表現為喜歡哭哭啼啼、碰到一點小事情就要哭著喊著找媽媽、對大人的依賴感更加強烈。
  • 孩子出現吃醋嫉妒,是因為"情感敏感期"到了,家長要多陪陪孩子
    顯然方方吃醋嫉妒了,有自己的小情緒了,其實這是孩子的情感敏感期。一、 當孩子進入「情感敏感期」,都是有哪些表現?1、0-3歲的情感敏感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小,經常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所以會非常依賴父母,希望能從父母那裡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愛。
  • 孩子情緒敏感期的到來,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幫助孩子應對
    孩子情緒敏感期的到來,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幫助孩子應對孩子在一個階段有著一個階段的狀態,這都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對於教育孩子,其實還有很多的路要走,很多的課程要學習,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就會進入一個情緒敏感的時期。
  • 寶寶到了敏感期的3個表現!寶媽要知道
    當寶寶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就會在某個時期表現得對父母非常的依戀,而且怕生,這時寶寶是敏感的,對於媽媽的舉動都很在意,如果感到媽媽對自己不夠關注就會很不安,甚至生氣。 此時家長和老師要真正去了解走進寶寶的內心世界才可以。
  • 孩子嫉妒心重怎麼辦?可能是情感敏感期到了,家長需用心陪伴
    當孩子開始長大後,比如父母去抱差不多年齡的小孩時,孩子會通過哭鬧阻止父母去抱別人,從而來關心自己;到孩子開始能自己玩耍的時候,父母在孩子面前誇獎其他小孩,也會引起孩子的嫉妒心從而產生敵意。孩子產生嫉妒心有可能是到了情感敏感期。
  • 膽小、害羞、愛哭、粘人、「難搞」,孩子到底怎麼了?
    為什麼孩子到了新環境後很難適應?為什麼周圍一有變化他的情緒就變動?為什麼每次哭鬧都沒完沒了?膽小、害羞、愛哭、粘人、「難搞」,孩子到底怎麼了?在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一些膽小愛哭的孩子,他們的表現為:​3、害怕新環境,難以融入。4、害羞、怯懦,不敢自我介紹。5、怕打雷、怕鞭炮聲等。6、怕蟲子、怕動物。7、常常挨欺負,既不敢爭吵,也不敢還手,只有哭。8、經不起挫折,抗挫能力特別差。9、膽小愛哭易流淚。
  • 讓孩子不再粘人的3個步驟,四大性格孩子的引導注意點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通過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從這篇文章開始,我選擇了5個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從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層面,發展孩子的獨立性。這節課,我將和你一起解決的問題是「孩子粘人怎麼辦」。你家孩子有過以下這類表現嗎?
  • 孩子愛哭、粘人還膽小,這幾個特點超過一半,恭喜碰見高需求寶寶
    每個媽媽都想要自己生個天使寶寶,但是孩子的脾性還真的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即使夫妻兩人都是天使型寶寶,你家孩子依然有可能是個高需求寶寶,高需求寶寶愛哭、粘人、難帶,但是父母要知道這是天生的,真的是天生的。什麼是高需求寶寶?
  • 孩子到了語言敏感期,家長這麼做,提升寶寶語言表達能力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在某一個時期內總愛嘮嘮叨叨,會不停重複說某一句話、提某一個詞或者重複不停的問為什麼。這時候,家長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出現什麼問題了。其實,這只是孩子進入語言敏感期的一種表現。有的家長可能不知道什麼是語言敏感期?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從小「愛哭」和「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大到讓人戳心
    「愛哭」與「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2個差距:1、情緒調整能力強福原愛六歲就開始練桌球,每次練習都會被打的哭鼻子,可以說是一邊哭一邊練球,表現的意志力很堅強。等她長大以後,即便是在世界級賽事上,面對著比賽的壓力和賽場上的失利,她自然地哭了出來,並沒有因此而覺得丟臉。
  • 孩子黏媽媽、反覆問「你愛我嗎」,是怎麼回事?
    ,會因為成人的不耐煩而感到受傷、落淚,還會在他人的情緒低落時用擁抱表達安慰,總之這個階段是兒童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關鍵期,也是兒童加強安全感的關鍵期,也是情商發展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一個時期,然而很多成人對兒童情感敏感期的到來沒有意識,對兒童的一些行為表現不理解,所以會採取錯誤的應對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 男孩愛哭並不是壞事,長大後3個方面更突出,父母該開心
    其實,針對男孩子愛哭的問題,已經有人員進行了研究,最後得出的結果是,愛哭的男孩子,長大後3個方面會比其他孩子更出色,因此父母應該開心,不應該去批評孩子。男孩愛哭並不是壞事,長大後3個方面更突出1)情商更高首先,父母應該想想孩子為什麼會哭,想想孩子哭的原因。
  • 讓孩子學會表達的4個步驟,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這節課,我將為你提供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適合各種性格的孩子,教你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比如有的人話不多但是擅於寫作,有的人肢體語言很豐富,有的人喜歡用畫畫來描繪情感。3歲左右的孩子,口頭表達和肢體語言表達是最常使用的兩種表達方式。你可以有意引導,豐富孩子的表達方式,也有助於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激發孩子表達的願望。
  • 孩子成長路上的3個敏感期,爸爸媽媽都知道嗎?
    從呀呀學語的兒童,到風華正茂的中學生,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和心理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也有所謂的敏感期。孩子成長路上的3個敏感期,爸爸媽媽都知道嗎?什麼是敏感期呢?敏感期是指孩子在連續相接短暫的時間裡,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
  • 孩子膽小、愛哭又粘人?5種方式,徹底治癒「玻璃心」
    為什麼孩子到了新環境後很難適應?為什麼周圍一有變化他的情緒就變動?為什麼每次哭鬧都沒完沒了?........膽小、害羞、愛哭、粘人、「難搞」,孩子到底怎麼了?➊ 高敏感度兒童,會表現出的共性特徵有:• 性格內斂,小心謹慎• 不願冒險,喜歡按部就班• 不喜歡驚喜、改變•
  • 孩子特別粘人?掌握這4個方法,比啥都管用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爸爸媽媽都會發現,當寶寶到了半歲左右以後,會非常黏人。尤其是主要由媽媽照顧長大的寶寶會特別依賴媽媽,簡直時刻不能離,媽媽去洗個澡、蹲個廁所,寶寶都要哭鬧著四處尋找,而且哭得那個撕心裂肺啊,仿佛媽媽不要自己了一樣。寶寶這麼黏人是怎麼了呢?
  • 孩子這些表現明顯,可能到了自主意識敏感期,這樣引導利於成長
    小孩子的敏感期家長現在都非常熟悉了,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敏感期。其中一個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的自主意識敏感期了,到了這個時候,孩子仿佛變得非常的偏執,尤其是面對一件事時有著迷之執念,家長想改變似乎很困難。如果不想讓這份「執念」變質,父母就需要正面引導,幫娃順利度過自主意識敏感期。何為「自主意識敏感期」?
  • 我的孩子為什麼愛哭、粘人、固執、不自己吃飯(2歲8個月)
    經過幾天的反覆思考,自省我終於找到了孩子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源。首先說孩子為什麼愛哭,原因是媽媽就愛哭,情緒不穩定。言傳身教孩子在面對困難、問題的時候自然就是哭。餵完飯他和幾個小朋友在小廣場上玩,跑來跑去,追逐打鬧,後來又因為和一個比他年齡小但是個子大的小女孩爭站的位置,兩個使勁擠在一起,他因為體重和體力不如小女孩而快堅持不住的時候他又開始哭了,一邊哭一邊叫媽媽,我和小女孩的家長都在勸阻他們,也沒有過多幹涉,他後來帶著哭腔跑到我面前,我摸到他頭上已經滲出了汗珠。
  • 說明口腔敏感期到了,三招輕鬆應對
    顯然,甜馨愛吃腳丫的舉動就是口腔敏感期的一種表現。1.咀嚼動作頻繁細心的寶媽會發現小寶寶進入到口腔敏感期後,他們身上會表現出頻繁的咀嚼動作。對於一些方便咀嚼的食物,孩子也會更加青睞有加。不過,這時候寶寶對於咀嚼的內容並沒有太多的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