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朋友聊天時,她說到最近有一次因為工作原因沒有到幼兒園接四歲的女兒貝貝。
一開始,貝貝並沒有著急,和其他幾個小朋友在教室裡玩。後來,當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長接走之後,貝貝便坐在座位上哭了起來。老師見狀,趕緊走過去安慰她,而她卻哭著說:「媽媽不要我了,怎麼辦?」
老師安慰道:「別著急,媽媽是有事給耽誤了,一會兒就來接你了。」為了轉移她的注意力,老師還播放了她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但是貝貝卻一直悶悶不樂的。
後來,朋友去接貝貝時,她並沒有像往常那樣高興地跑過去,而是委屈地大哭起來,並抽泣著問:「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朋友急忙說:「傻孩子,媽媽就你一個寶貝,當然要你了。」
「那你以後能不能早點來接我呢?」
「沒問題,媽媽下次一定會準時來接你的!」聽到媽媽這樣說,貝貝停止了哭泣,跟著回家了。
當孩子到了四五歲的時候,會進入情感表達敏感期:突然非常依戀父母、黏著父母,對父母的態度、情緒非常敏感、脆弱,會因一點兒小事而哭哭啼啼。
作為父母,我們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懂他的情緒,並儘量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解讀孩子的情感表達敏感期
情感表達敏感期:4-5歲的孩子,進入該時期,會表現出非常依戀父母、粘人;對父母的態度、情緒非常敏感;變得比之前脆弱。
像上面朋友家女兒貝貝,如果放在4歲以前以前,也許不會有如此的表現,但是當她對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之後,就會對父母的態度變得敏感,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覺得委屈,甚至認為媽媽不要自己了。毫無疑問,這就預示著孩子進入了情感表達敏感期。
情感敏感期是孩子從依戀走向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父母要儘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只有獲得情感滿足,孩子才能安安心心的走向獨立,他要有足夠的愛來確定,無論如何父母都是愛他的,支持他的,然後才能獨立。
孩子為什麼會經歷這樣一個特殊的敏感期呢?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與父母的分離
在孩子三四歲之前,父母一直用自己無微不至的愛陪伴著他成長,他已經習慣了父母給予他的愛。但是,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孩子要上幼兒園了,這意味著他要離開朝夕相處的父母,要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這種改變自然會讓他表現出不安、恐慌。
其二,認識到表達情感的喜悅
當孩子逐漸意識到包圍在身邊的愛時,他內在的情感世界被喚醒了,他突然發現,情感世界是可以互動的。
所以,他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用親吻、撫摸等形式向喜歡的人表達自己的情感。當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愛後,就會有一種情感得到釋放後的巨大喜悅。
其三,對感情有了深刻認識
對於三歲之前的孩子來說,當他與父母分離時,會大聲地哭鬧,這是因缺乏安全感而自然流露的一種情緒反應。
但是,到了四歲之後,他有了豐富的情感,對情感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果父母沒有陪伴他,沒有及時去幼兒園接他放學,他就會傷心、哭泣,會覺得這是父母不愛自己的表現。
然而,面對孩子在這一敏感期的種種表現,很多父母因為不理解將其定義為脆弱、承受能力差、愛哭等,會因此而無視他的感情,甚至會壓制他把自己的情感表露出來。
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為,任何一種情感只有表達出來,才有積極的意義,而且,人的生命是依靠愛來生存和發展的,一個人的童年情感經歷將會決定他將來的情感狀態。
所以,當孩子的情感表達敏感期到來的時候,我們要儘量滿足他的情感需求,要學會接納他的感情,從而讓他擁有更豐富的情緒和更有意義的愛。
對於黏人的孩子,父母要給予表達情感的自由
孩子特別喜歡黏著媽媽或爸爸,對媽媽的態度、情緒非常敏感,非常依戀。
這說明孩子並不是脆弱的,而是開始表達情感,關注父母是否愛他。
孩子在0~3歲之間,接觸最多的人就是媽媽,所以他對媽媽的依戀是任何人所無法替代的。
在親子交往中,依戀是一種充滿情感的、積極的心理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情感世界會被父母喚醒,他會特別喜歡黏著媽媽或爸爸,享受著來自父母的愛與溫暖。
敏敏從3歲開始上幼兒園,一開始表現得挺積極,每次都會愉快地揮著手跟媽媽說「再見」。一年之後,她突然變得特別黏人,每次媽媽送她上幼兒園,她都會拉著媽媽的衣角不讓走,並且會不停地叮囑媽媽:「媽媽,記得早點來接我,別忘了。」當媽媽來接她放學的時候,她會興奮地來到媽媽身邊,纏著媽媽,讓媽媽帶她玩,並給媽媽講幼兒園的事情。如果媽媽去做飯,她也會一直跟在媽媽身邊。總之,敏敏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媽媽來陪。
如果家裡有像這個敏敏一樣的「小黏人」,恐怕很多父母都會感到麻煩,甚至會拒絕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
其實,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是在表達她自己的情感,關注我們是否愛她,也是在向我們發出信號:我想跟你們在一起,我需要你們的陪伴。
這種出於本能的對母愛、父愛的需求恰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恰當的「黏人」,也有利於孩子日後的人際交往。
所以對於孩子的「黏人」表現,我們要這樣做:
1、要讀懂孩子對情感需求的行為
對於處在情感表達敏感期的孩子來說,我們一定要讀懂他的行為。不然的話,很容易誤會孩子,從而使他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比如,孩子明明自己會穿鞋子,卻撒嬌地讓我們幫他穿;我們剛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他就要撒嬌地讓我們抱抱。
這時候,如果我們認為這是孩子懶惰、依賴的表現,那就真的誤解了他。因為,孩子的真實意圖很可能是想從我們這兒獲得關愛。
2、儘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當孩子向我們索求關愛時,如果我們沒有滿足他的情感需求,他幼小的心靈就會受到傷害,甚至認為爸爸或媽媽不再愛他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地滿足他的情感需求,向他表達我們對他的愛。
有一次接女兒從幼兒園回家,一進門,她就央求我道:「媽媽,你陪我玩會樂高吧」,我本來想去做飯的,聽到女兒這樣說,便一口答應道:「好,媽媽陪你玩一會,不過,只能玩10分鐘哦,我們定個鬧鐘,因為我還要做我們的晚飯。」
其實,我們一旦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們就會堅定地相信,爸爸或媽媽是愛我的。
如果我們因為忙於自己的事情而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那麼就要向他說明原因,得到孩子的諒解,並在忙完事情後及時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3、給孩子表達情感的自由
孩子在這一敏感期,除了特別在意父母是否愛自己之外,還常常會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達愛。
比如,有段時間女兒特別喜歡往我懷裡鑽,還喜歡親吻我的臉,有時還會給我梳辮子。在這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或心情好壞作出反應,而是要讀懂孩子的行為舉止,高高興興地接受她的愛,積極主動地配合孩子。
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用哭泣表達情感
瑞士和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阿爾戴·索爾特告訴我們:哭泣是對自我修復的天然工具。尤其是孩子,當他們還無法準確的用語言表達情緒的時候,他們只能用哭。即使是大人,有些時候也需要哭出來來表達情感。
每個孩子都會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孩子在3歲之前,一般會因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哭泣,如餓了、尿溼了、身體不舒服了等,很少因為情感因素。
當孩子處於情感表達敏感期的時候,他對委屈是非常敏感的,比如,我們沒有及時去幼兒園接他,小朋友沒有叫他一起出去玩,他失去了一件心愛的玩具,我們誤解了他等等。這時候,孩子都會用哭泣來表達內心的委屈。
有次帶女兒去公園玩,在花壇邊不小心摔倒了,膝蓋擦破了一層皮,並且也流血了。
因為有點疼,女兒掉眼淚抽泣著,我一邊把她抱在懷裡,一邊對她說:「媽媽知道你摔倒了有一點疼,不過,等咱們回到家,就給你把傷口包紮好,不會覺得疼了。」她點點頭停止了抽泣。
回到家後,婆婆看到女兒的傷口,大聲說:「帶孩子得好好看著點,都擦破皮流血了,孩子能不疼嗎?」一邊心疼地安慰女兒說:「摔疼了吧,快讓奶奶看看」。
沒想到,婆婆的這種安慰方式卻惹得女兒嚎啕大哭,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樣。
女兒的這種委屈是在婆婆的過分渲染中被激發出來的。因此,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用理智的態度對待他,要理解、關愛他,從而驅除他內心的委屈。
1、認同並理解孩子的委屈
當孩子受了委屈之後,他希望對最親近的人傾訴,作為父母的我們自然就成了他的首要傾訴對象。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需要我們為他做主,或替他討回公道,只需要我們理解他的感受,認同他的委屈。
有一次,去幼兒園接女兒,路上碰到女兒的同學曉彤在傷心地哭泣,連忙問曉彤:「發生什麼事情了?」
曉彤哭著說:「我看到寧寧在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我也想加入,他們不讓我一起玩。」
在一旁的曉彤媽媽聽了哈哈大笑說:「傻孩子,就這麼點事情,還值得哭。好了,咱們趕緊上車回家吧。」
媽媽的話並沒有打開曉彤的心結,她反而哭得更傷心了。
在這裡,曉彤之所以會哭得更傷心,是因為媽媽沒有理解她的感受,沒有認同她的委屈。長久下去,孩子就會漸漸不願意向父母傾訴內心的委屈了。
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孩子內心的委屈得不到及時消除,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當孩子向我們傾訴他的委屈時,我們要耐心地傾聽他講述,讓他把內心的委屈一吐為快。當孩子傾訴完內心的委屈之後,我們不要急著講大道理,而是要對他的委屈表現出同情和理解。
比如上面曉彤的事例,我們可以這樣說:「他們不讓你玩,你很不高興,媽媽能夠理解」。用這樣理解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心有所依,心裡就會好受一些。
然後,我們再給孩子分析一下事情發生的原因以及正確處理的方法,他就會更容易接受我們的建議,內心也不會留下陰影。
2、允許孩子用哭泣表達情感
哭泣,是一種情緒表達方式,任何人都有權利用哭泣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然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哭泣是一種脆弱、懦弱的表現,會強制性地剝奪他哭泣的權利,尤其是對於男孩。
事實上,孩子任何一種情感的產生都是有理由的,也是正常的,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哭泣。而且,哭泣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減輕痛苦,釋放壞情緒。
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用哭泣表達情感,表達內心的委屈。
不過,凡事都要有個度,如果孩子特別愛哭,我們就不能坐視不管了,而是要尋找他愛哭的原因,並對症下藥。
比如,孩子試圖用哭泣的方式引起我們對他的關注,那麼,我們就不要只在他哭的時候才關注他,在平日裡也要多給予他關注,這樣,孩子就會慢慢遠離哭泣。
涵妮媽媽寄語:
父母在發覺孩子可能進入「情感敏感期」的時候,要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背後的原因,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能指責孩子,更不能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