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拇指醫藥
文:稿王
「699元的套餐,目前折扣是最高的,只有一折多一點。」在向美年大健康諮詢體檢時,每家門店的工作人員都會推薦這個體檢套餐,並說:其他套餐都不如這個優惠力度大。
2020年的第二天,美年大健康牡丹園店裡,往來體檢的客人有不少,只有保安比較謹慎地望著每一個來人,生怕出了什麼岔子。門口掛著「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系統「的大牌子,雖然安翰科技科創板上市未成功,但美年大健康董事長俞熔對它還是不離不棄。
這是美年大健康在北京最大的一家門店,日接待體檢的能力是500人左右,現場看到的情況是,這家單店的上客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圖為美年大健康北京牡丹園店)
但市場可能等不到美年健康去慢慢提升上客率。公司三季報顯示,2019年前三個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62.78億元,增幅7.89%,而2018年同期,公司收入增幅高達43.04%。表面上看,公司業務收入還在增長,但考慮到併入公司財務報表的體檢門店數在增加,每家門店的平均業務是在下滑的。
更為重要的是,美年健康這幾年來大肆併購,積累了大量商譽。剛剛宣布2019年業績爆雷的湯臣倍健,正是因為高達10億元的商譽減值,拖累公司2019年預虧3.7億元左右。
美年健康的商譽高達51億元以上,門店收入下滑,達不到盈利預期,減值在所難免。
2020年,美年健康必定不會好過。
1
單店收入下滑的事實,美年健康一直隱而不報。
2015年借殼上市以來,美年健康幾乎一直處於併購擴張的狀態。根據公司年報,2017年末公司控股門店數為208家,參股家數為170家,2018年底時控股門店數為256家,參股292家。而2019年中報裡,公司控股門店數為288家,參股家數305家。
之所以強調控股門店數,是因為按照會計制度,控股門店營業收入計入公司報表,而參股門店只按持股比例計算投資收益。
簡單計算不難看出,2019年上半年美年健康體檢服務實現收入34.78億元,公司每家控股門店平均實現1200萬,平均每天6.67萬元的收入。按照公司披露的平均客單價500元/人計算,每家控股門店平均每天接待量是122人。
而2018年年報中,體檢服務收入為81.83億元。計算下來256家控股門店每家實現收入為3200萬元,平均每天8.78萬元。如果還按500元/人計算,每家控股門店每天接待165人。
單店接客數量半年之內下降了25%,這就是美年健康最大的隱患。
2018年時,美年健康還在年報中披露,「根據衛健委數據統計,我國體檢人次由2007年1.85億人升至2017年4.06億人,近5年複合增長率為2.05%,進入穩步增長階段。」顯然,目前美年遭遇的不是穩步增長帶來的體檢紅利,而是體檢人數下滑的危機。
美年健康2018年所有門店的體檢數量是2778萬人次,計劃2019年實現3600萬人次的目標。而在2019年半年報中,公司披露上半年體檢人次1038萬,和2018年的「超過1000萬」差不多,實現3600萬人次似乎有難度。
也就是說,在門店增加的情況下,美年健康體檢人數沒有增長。而且經營性現金流也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實際體檢業務現金流入和去年相當。
不進則退,單店接客數量下降可以坐實。
下滑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美年管理層應該比拇指君更清楚。但下滑的結果是可以預見到的:單店業績不及預期,收購門店面臨商譽減值的壓力。2019年中報,美年健康披露公司商譽高達51.29億元,這些都是溢價收購體檢中心產生的,按規定每年年底進行減值測算。
高價收來的體檢中心,要是被證明根本不值那麼多錢,那麼當年付出的高價就要被打回原形,這道理很簡單直白。
湯臣倍健就是一次性減值商譽10億元,才宣布業績預虧的。連續4年每年都利潤增長的美年健康,是否禁得住一次商譽減值測試?
2
美年健康的商譽「堰塞湖」是怎麼來的呢?
有一種說法認為是為了滿足借殼時的對賭需求,而大肆收購門店擴充利潤。2015年借殼時,美年健康承諾2015-2018年,公司扣非後淨利潤將分別達到2.23億元、3.31億元、4.24億元和4.88億元。
(借殼時的業績承諾和完成數)
收購參股門店,是美年健康完成業績承諾的方式之一。2017年開始,美年健康大量收購各地的參股門店。這些門店建成規模有的尚不到1年,有的還處於虧損狀態,美年健康就按評估價值最高的方式溢價收購過來。
這些參股門店類似於美年健康的加盟店,絕大部分由加盟商出資成立,美年健康佔股15%左右,成立後一兩年,美年就溢價收過來併入上市公司。對於加盟者來說,這樣短平快的退出方式比IPO更實際。
那麼美年健康收購用的錢從哪裡來呢?靠大量的借款。
截至2019年三季報時,美年健康短期借款高達24.37億元,1年內到期的總流動負債高達67.6億元,流動比率僅有0.877,顯示公司資產流動性極差。
更為奇怪的是,公司在業務幾乎沒有增長的情況下,2019年前三季度付給工人的工資卻增長了10%,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也增長了10%。這直接使得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為負的6.59億元,與上年同期正的8.62億元現金流入形成巨大反差。
(2019年三季報的現金流量表部分摘錄)
這麼說起來,美年健康的體檢業務真的不掙錢了。
這讓人聯想到俞熔與安翰科技的關係,此前安翰科技被媒體指出上市材料存疑,至今安翰科技登陸科創板還沒有下文。而安翰的最大客戶:美年健康也被指參與安翰業務量造假。俞熔本人更是被指持有安翰股份,兩公司構成關聯關係。
儘管美年健康隨後否認,但俞熔從安翰科技2013年參加創業大賽開始,就一直看好這家公司,並將胃鏡膠囊業務接入美年健康,提供為安翰提供了大量業務收入,可以說一手促成了安翰科技敲門科創板。現金流的奇異變化,是否與安翰的業務有關聯,值得做更深推敲。
與美年健康一樣,俞熔可能也缺錢。
1月1日21世紀20年代的第一天,美年健康發布公告,稱股東天億資產再次質押了公司股份。作為俞熔的投資平臺,天億資產已經將其持有的股份幾乎全部質押,而俞熔和天億投資、天億控股等一致行動個人也已經將所持股份的72.53%質押。
俞熔缺錢的說法是從2019年10月阿里入股美年健康開始的。俞熔和一致行動人共向阿里和杭州信投轉讓美年健康16.16%的股權,俞熔套現73億元。
隨後就有消息傳出,俞熔的73億元並非完全可以自由支配,很大一部分要看阿里的眼色行事,投向指定項目。
另外從2016年開始,美年健康還四處設立產業基金,以槓桿方式投資或新建體檢中心。天億系等俞熔實際控制的資方是這些產業基金的主要參與者,另外還有大量外部資金,這些產業基金有分紅、退出等周期限制,同樣需要錢。
融資、投建、上市公司收購、收入和利潤擴大,這一切的前提都有賴於體檢業務的一直向好,俞熔的美年事業才有可能形成閉環。
但現在,閉環中最大的缺口已經打開了,美年的這個年關顯然不太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