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周禮·職方》記載,"河南曰豫州。其澤藪曰圃田"。澤在今鄭州、中牟之間。它北通黃河,東連濟水、蒗蕩渠,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自古以來,鄭州就以水相伴。
2012年10月18日,鄭州市鄭東新區龍湖正式蓄水。此處歷史上為圃田澤一部分,清末民初時期,這裡還能行船捕魚,湖水泱泱。自龍湖蓄水之日起,大河網每天一組照片,記錄著龍湖的變化。時隔數年,新龍湖儼然已是"一線鄭"崛起的標誌性區域。其實,鄭州還有很多"城中湖",如意湖、龍子湖、象湖、雁鳴湖、天健湖、帝湖……
回顧往昔,俯看鄭州,儼然已是一派"國際範兒"。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鄭州市入選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隨著中原城市群、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河南自貿試驗區、國家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相繼落地,諸多戰略利好疊加,帶給鄭州空前的機遇。現如今,千年商都站在了歷史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果說湖水是散落在城市中的一面鏡子,那麼它映射出的正是鄭州這些年的城市崛起和飛速發展。在十九大召開之際,大河網特別策劃了"綠色有我"系列報導,聚焦生態文明建設,以"湖潤綠城"為點,輻射全省。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 實習生 王梅傑)龍子湖,取"望子成龍"之意。因所在區域瀕臨15所高校園區,又被市民稱為"龍子湖大學城"。2013年8月25日,在位於龍子湖高校園區的魏河以南、東風渠以北、107輔道以東、京港澳高速路以西,項目正式啟動建設。2014年5月16日,當魏河的水匯入龍子湖蓄水池時,一個影響整個東區文化、科技和大數據發展的宏偉工程正式落地。
城市"海綿"區 扮靚大學城
龍子湖水系工程西距龍湖3km,是鄭東新區生態水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區水域面積約95萬㎡,水體規模約220萬m³。
據河南東龍控股有限公司建設管理部水系總工呂愛鳳介紹,龍子湖水系工程通過魏河及引水渠與龍湖相連接,遠期利用龍湖的出水作為主要水源,並經魏河作為輸水河道;在引渠進水口設置控制閘,由此調節入龍子湖水量。龍子湖工程區地勢低洼,湖水通過退水明渠排入東風渠;由於東風渠河堤相對較高,設置泵站抽排。龍子湖與東風渠之間設有退水閘,當發生雨洪時,退水閘關閉,防止東風渠河道洪水倒灌,同時,通過排澇泵站將龍子湖澇水排入東風渠。
龍子湖還承擔了整個大學園區的洩洪調節功能。該區域地勢低洼,城市雨洪將無法自流排洩,易造成龍子湖地區洪澇災害。該工程將利用60萬m³的調洪庫容確保龍子湖地區的城市防洪排澇安全。同時有效的積蓄雨水,減少城市河道防洪壓力,保證重複利用寶貴的雨水資源。
院區"綠肺" 居民滿意指數爆表
夏末秋初,早晨7點多的龍子湖環湖步道邊上,青草萋萋,涼風習習。正在慢跑的市民謝曼說起龍子湖讚美之情溢於言表,"這裡環境優美,我每天都會來這兒鍛鍊。不僅可以看美麗的風景,而且大學城的學習氛圍也很濃厚,我想這得益於龍子湖科學的規劃和建設。龍子湖的建設真是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再充斥著嘈雜吵鬧的噪音和單調的高樓大廈,取而代之的是靜謐的氛圍和舒適的節奏。"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陳思勤老師說,"這裡環境比較好,休閒有地方去,尤其是帶娃。這個湖為高校園區創造了優美獨特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同時為實現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提供了可能。"
在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執教30年的老教授王曉燕認為,龍子湖畔的美麗環境不僅有益於培育美麗心靈,而且是與兄弟高校比鄰,交流學習近在咫尺,還能見證鄭州最新、最好的發展。
碧玉妝成龍子湖 近40000株喬木打造親水生態
現在的龍子湖周邊,庭院建設、碎石小道、親水設施、園林小品、景觀照明,近40000株喬木鬱鬱蔥蔥,一年之中,春夏秋三季花開不絕,芬芳馥鬱。走進其中,感受到的是充滿活力、蓬勃向上的氛圍,體驗的是有山有水、心曠神怡的生態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環龍子湖的湖濱公園與周邊各高校關係密切,與各校區的景觀相互滲透。設計力求打開各校園入口與龍子湖的對景視線並拓展親水慢行體系,打造具有校園特色的濱水景觀空間,水與校園相映相生,形成"親水校園"的景觀特色。
龍子湖沿湖綠化與龍子湖水域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極大的改善了龍子湖大學園區的生態環境狀況,為各高校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並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和投資環境,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品味和競爭力,讓生態環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