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淪落為低保戶,靠救濟金生活,應試教育下什麼才是最重要

2020-08-13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做學問不能只是停留在課本上,還要深入實踐加以應用。

陸遊的此句詩體現了認識與實踐的關係,認識指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與動力,人們認知的發展都是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不斷重複的一個過程。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是否是正確的,要接受實踐的認證與檢驗。

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放在學業之中,就是應試能力與動力能力的關係,有些人天生就是為了學習和考試而生,大考小考全不在話下,且門門都是優,但是到現實生活中,實際動手能力卻為0 ,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書呆子,高分低能的現象。

一、寒門學霸,家庭的希望

1985年,湖南常德一個貧苦的家庭收到了來自湖南醫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份錄取通知書,仿佛是一束光,照亮了這個貧苦家庭,成為了家人們的希望。

這份錄取通知書的主人公叫做張進生,他出生於一個貧苦人家,作為家裡的老么,上面還有三個哥哥以及兩個姐姐,張進生自小就顯示出超強的學習天賦,家人從他的身上看到了改變命運的曙光。

知識改變命運,再窮不能窮教育,為了讓張進生可以好好學習,哥哥姐姐都紛紛輟學去打工,舉全家之力,共同培養張進生,而張進生也沒有辜負家人對他的期待,從小成績一直優異,名列前茅。

在1985年更是被湖南醫科大學錄取,在那個年代能夠被湖南醫科大學錄取,絕對是一個學霸,考神級別的人物,在錄取通知書到達那一刻,家人仿佛看到了光明的前途與未來,美好的生活在召喚。

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考入大學的張進生,在學校中學業對他而言,學起來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五年的校園時光就在歡樂中,漸漸地走向尾聲,大學畢業後,由於優異的學習成績,張進生被分配到天津一所醫院工作。

脫離學校,走向社會,步入職場的張進生感覺到無所適從,在學校裡面他只要應付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在醫院裡工作,不只是照搬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跟病人溝通,與同事交流,而這一切都讓他力不從心。

在學校作為學霸的光環不復存在,學校與社會的待遇天差地別,給他造成巨大的落差感,使他受挫,產生了挫敗感,因此他有些抑鬱,雪上加霜的是,張進生患有暈血症,這對一個醫生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根本就無法勝任醫生這個崗位。

原本指望張進生發家致富的家人很無奈,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原本張進生喜歡的是土木工程,家人覺得當醫生比較有前途,因此極力支持他報考醫科大學,不曾想事與願違。

三、繼續深造,生活仍然毫無起色,甚至靠救濟金生活

無法勝任工作的張進生,選擇繼續求學深造,他就是為了學習與考試而生的,通過努力,1992年他被北大錄取,攻讀研究生,在學校裡他應對自如,如魚得水,因此碩士畢業之後,他繼續讀博士。

在張進生讀博士期間,英國皇家學院看到了他的學習天賦,向他發出了留學的邀請,但是留學費用20萬,讓家徒四壁的家人無法支付,留學之路只能戛然而止,這使得張進生受挫,於是在博士上肄業。

重新進入職場的張進生根本就沒有對之前失敗的經歷進行反思,以及審視自己的內心,他繼續以高知的身份呈現出高高在上的姿態,眼高手低的他高不成低不就,最後去了蘭州一家不知名的醫院工作。

在當時博士的工資市場價是5000多,而張進生的月薪只有1000多,在工作期間,他與一名護士談起了戀愛,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護士看出他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目空一切,因此提出分手。

女友直言不諱地指出他的缺點,刺痛了他,他打了女友一巴掌後離開了醫院,來到了姐姐家,在姐姐家待業的18年裡,閉門不出,連身份證都弄丟了,當地政府為了辦了低保,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靠救濟金生活,現狀讓人唏噓。

四、應試教育之下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的教育都是為了應試而生,追求成績,追求高分,卻忘記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抗挫能力的塑造以及對思想品格的引導,如此在只會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學生。

在應試教育之下,除了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更要綜合發展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出國家和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如今淪落為低保戶?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如今淪落為低保戶?導語:說起北京大學,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這是一所十分牛逼的大學,凡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很少有發展不好的。然而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北大的研究生,肄業博士生,竟然發展的很差,甚至淪落為靠國家養活的低保戶。下面就具體講一講這個故事吧!出身農村,但從未乾過農活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張進生,他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的一個小村莊裡,從小生活的非常貧苦。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這在博士畢業的張進生看來,鬱郁不得志,交了女朋友後,老是在女朋友面前抱怨者抱怨那,卻從未從自身考慮過問題,最終,女朋友也忍受不了與他分手,這讓他更加心灰意冷,最終辭職回老家待業,啃老18年,靠政府救濟度日。
  • 54歲的北大博士淪落成低保戶,曾是全村驕傲,女朋友:他眼高手低
    北大醫學博士是一個怎樣閃閃發光的代名詞,對一般人來說考上北大已經是不敢想的夢,而張進生作為最難科系之一的北大醫學院博士生,按理說應該是人生巔峰的起點,走向成功,迎娶白富美,過上幸福的生活已經是非常可能發生的事,但最終他卻落得低保戶的下場,不免令人唏噓。
  • 北大博士,全村人的驕傲,只因為一個選擇錯誤,竟然淪落成低保戶
    清華北大,作為我國最頂尖的兩所高等學府,一直是所有學子心目中的聖地。這兩所學校畢業的學生,不管是個人能力還是名校自帶的光環,都使得他們成為天之驕子,無論在哪個行業大概率都可以成為行業的頂尖人才。然而,有這麼一位學生,身為北大博士,竟然連續待業18年,最後淪落成低保戶。在他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 北大博士淪落為低保戶,「高分低能」現象應引起重視
    近日,網上有文章談及一個殘酷的真實事例,一個曾經在學習和考試上輕鬆自如的學子,一路過關斬將,成為一個時代的佼佼者,被北大錄取攻讀博士,甚至在北大學習期間還收到英國皇家醫學院的留學邀請。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學霸,當光環褪去,卻淪落到成為要靠低保維持生計的貧困戶!人生的落差,可謂是天堂與地獄的轉變,細細品來,令人不勝唏噓!
  • 名校博士為何淪落到吃「低保」還盜竊?高學歷光環成「負累」
    就算運氣再差,一個響噹噹的博士也不至於找不到像樣的工作,更別說淪落到做小偷的地步了。難怪很多網友驚呼:你咋就混成這樣了呢?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整整18年無獨有偶,前段時間「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事件,同樣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按照常理說,北大出來的醫學博士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社會精英,各個都前程似錦。
  • 讓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是誰呢?
    北大保安,現在又出了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據說是畢業後一路艱難,現在淪為了一名低保戶,引來眾說紛紜,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誰說北大的醫學博士就不能當低保戶了,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可惜,是北大的醫學博士啊,怎麼也不應該淪落到這步田地吧,有的人說就是在一個中小學裡做個老師,也不至於現在這樣啊
  • 一朝天驕學子,北大博士在家待業18年,如今竟成低保戶
    寒窗苦讀數十載,通過高考這個跳板,獲得一個視野更加開闊、機會更加充足的平臺是普通學子最快的晉升渠道。在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寒門學子親身實踐了什麼是知識改變命運。知識能改變命運,但是知識一定會改變命運嗎?離開象牙塔後的學子們能否適應「社會人」的角色?曾經的北大博士張進生由北大博士淪落為低保戶,他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 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希望
    尤其是考上了清華、北大這些名校,大家普遍認為,以後的前途也一定是非常光明的。而最近網上就有一個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的希望,女朋友的一句話說出其中真實原因。這個北大博士就是張進生,張進生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整個村子也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張進生還是頭一個,而且還考上了北大。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 北大醫學博士,17年無人識成低保戶!是不見伯樂,還是太清高?
    一位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因工作不順,生活不如意,回到農村老家生活17年,落魄成為政府救濟的低保戶,在今年高考期間,又被媒體翻出來,被貼上「在家啃老17年」的標籤,肆意消費。對一個懷才不遇的弱者,不給予同情憐憫,只有無底線的消費和嘲諷,實在不是什麼本事,是人性之惡,社會之醜。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昨天我們說到北大才子陸步軒,靠賣豬肉走向輝煌,不僅向母校捐款9個億,還被請去做成功學演講,可謂是人生巔峰。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北大,只是在學歷上,要比本科學歷的陸步軒,還要高上不少,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生張進生。
  • 95級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知識改變命運不靈嗎?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北大臨床醫學博士生淪落為低保戶,知識改變命運不靈了嗎?看到這個題目大家一定會驚呼:「北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這聲驚呼就足以說此例只是個例,不足以證明知識不能改變命運。,而如今淪落到吃低保著實匪夷所思,其背後的原因令人唏噓,也發人深省:一、張進生從小嬌生慣養,缺乏面對困難且獨立生活的能力。
  • 北大博士張進生: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如今的他過得如何?
    成功的做人水準或者及格的做人要求才是你做事的入門磚。 01 如今,中國的應試教育體系確實是最公平的教學資源分配渠道。無數的學生為了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而努力學習知識,以改變命運。然而,在應試教育中存在著以分數為主心骨,以考試來判斷成敗的情況,忽視了教育本身和育人的出發點。所以,就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讓人很遺憾。
  • 湖南「寒門學霸」曾因患病從北大博士肄業,待業19年,終成低保戶
    在中國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下,中小學階段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內容,還沒有太大的自主選擇的餘地,但從高考進入大學開始,每個人就有了選擇自己今後道路的機會,專業,基本就是你今後安身立命的前提。張進生就是畢業於北京大學並曾經攻讀醫學博士學位,然而最後一學期時,由於身體出現不適,最終只能博士肄業。1995年,正是國內對於人才最為渴求的年代。然而張進生並沒有成為什麼社會精英,甚至連一份工作都沒有,需要依靠姐姐的供養,待業19年成低保戶,雖然讀醫學普遍學歷會高一些沒並且就業方向也比較特定化,但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呢?
  • 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放下世俗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昨晚臨睡前,我刷到了一條新聞,內容是一個北大的博士,畢業後成了一名低保戶。如果只聽我上面這麼簡單的一句描述,肯定是極為片面的。很多人就會由此引出一個話題:高分低能。然後用短短的四個字,否定了這個人二十幾年甚至三十幾年在學術上的努力,以及,否定了他這個人。
  •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每年高考都會有很多考生和家長為之焦慮和糾結,「焦慮」是因為高考是一場人才選拔考試
  • 北醫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讀書要「學以致用」,否則一事無成!
    1992年,張進生順利考上了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的碩士研究生,碩士讀完之後,他又繼續攻讀內科博士學位。1998年6月,張進生因為抑鬱症而休學,時限半年他卻1年多沒去,學校因此對他做了退學處理。雖然沒能順利拿到北大博士學位,但張進生還是憑著碩士學歷在蘭州一家醫院當了一名普通的內科醫生。
  • 北大醫學博士,卻待業在家18年,每月靠200元低保生活
    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過往數十年來中國的教育體制的確是最公平的教學資源分配通道,讓無數的莘莘學子,在刻苦學習這條路上始終奮力堅持,不斷向著取得優異成績而邁進,以改變其自身的命運。但也因此誘發了許多未曾預料到的隱形的、消極的教育影響:太多的孩子感嘆在應試教育下失去了豐富的童年生活,沒有了課餘興趣和特長,「技多不壓身」已然不再是曾受到重視的主流價值觀,甚至哀嘆自身淪為了沒有感情的各種機器,考試機器、寫作業機器、背文言實詞機器等等。
  • 北大的醫學博士竟然變成了一個低保戶,張進生現在變得怎樣了?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已經54歲了,竟然變成了低保戶,現怎樣  要說大學中哪個科目最難學,考試最難過,最讓考生頭疼,大家肯定會異口同聲的說醫學,很多大學生都非常同情醫學生,不僅他們又看不完的論文,在考試的時候還有和大海一樣廣泛的考試範圍,並且就算他們學完了基本的知識去實習的時候也會顯得跟一個白痴一樣什麼都看不懂,像醫生這樣對專業有很高要求的職業,是非常需要人才的,並且還需要醫生有耐心和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