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做學問不能只是停留在課本上,還要深入實踐加以應用。
陸遊的此句詩體現了認識與實踐的關係,認識指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與動力,人們認知的發展都是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不斷重複的一個過程。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是否是正確的,要接受實踐的認證與檢驗。
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放在學業之中,就是應試能力與動力能力的關係,有些人天生就是為了學習和考試而生,大考小考全不在話下,且門門都是優,但是到現實生活中,實際動手能力卻為0 ,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書呆子,高分低能的現象。
1985年,湖南常德一個貧苦的家庭收到了來自湖南醫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份錄取通知書,仿佛是一束光,照亮了這個貧苦家庭,成為了家人們的希望。
這份錄取通知書的主人公叫做張進生,他出生於一個貧苦人家,作為家裡的老么,上面還有三個哥哥以及兩個姐姐,張進生自小就顯示出超強的學習天賦,家人從他的身上看到了改變命運的曙光。
知識改變命運,再窮不能窮教育,為了讓張進生可以好好學習,哥哥姐姐都紛紛輟學去打工,舉全家之力,共同培養張進生,而張進生也沒有辜負家人對他的期待,從小成績一直優異,名列前茅。
在1985年更是被湖南醫科大學錄取,在那個年代能夠被湖南醫科大學錄取,絕對是一個學霸,考神級別的人物,在錄取通知書到達那一刻,家人仿佛看到了光明的前途與未來,美好的生活在召喚。
考入大學的張進生,在學校中學業對他而言,學起來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五年的校園時光就在歡樂中,漸漸地走向尾聲,大學畢業後,由於優異的學習成績,張進生被分配到天津一所醫院工作。
脫離學校,走向社會,步入職場的張進生感覺到無所適從,在學校裡面他只要應付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在醫院裡工作,不只是照搬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跟病人溝通,與同事交流,而這一切都讓他力不從心。
在學校作為學霸的光環不復存在,學校與社會的待遇天差地別,給他造成巨大的落差感,使他受挫,產生了挫敗感,因此他有些抑鬱,雪上加霜的是,張進生患有暈血症,這對一個醫生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根本就無法勝任醫生這個崗位。
原本指望張進生發家致富的家人很無奈,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原本張進生喜歡的是土木工程,家人覺得當醫生比較有前途,因此極力支持他報考醫科大學,不曾想事與願違。
無法勝任工作的張進生,選擇繼續求學深造,他就是為了學習與考試而生的,通過努力,1992年他被北大錄取,攻讀研究生,在學校裡他應對自如,如魚得水,因此碩士畢業之後,他繼續讀博士。
在張進生讀博士期間,英國皇家學院看到了他的學習天賦,向他發出了留學的邀請,但是留學費用20萬,讓家徒四壁的家人無法支付,留學之路只能戛然而止,這使得張進生受挫,於是在博士上肄業。
重新進入職場的張進生根本就沒有對之前失敗的經歷進行反思,以及審視自己的內心,他繼續以高知的身份呈現出高高在上的姿態,眼高手低的他高不成低不就,最後去了蘭州一家不知名的醫院工作。
在當時博士的工資市場價是5000多,而張進生的月薪只有1000多,在工作期間,他與一名護士談起了戀愛,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護士看出他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目空一切,因此提出分手。
女友直言不諱地指出他的缺點,刺痛了他,他打了女友一巴掌後離開了醫院,來到了姐姐家,在姐姐家待業的18年裡,閉門不出,連身份證都弄丟了,當地政府為了辦了低保,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靠救濟金生活,現狀讓人唏噓。
如今的教育都是為了應試而生,追求成績,追求高分,卻忘記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抗挫能力的塑造以及對思想品格的引導,如此在只會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學生。
在應試教育之下,除了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更要綜合發展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出國家和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