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校服百花齊放,身著旗袍長衫、百褶裙、水手服的女生,以及襯衫西褲、白襪黑鞋的男生,看起來盡情展示青春年少風採,卻也暗藏規範,裙長、襪高、皮帶扣,這些細節都有講究。
說起香港校服的故事,可追溯至百年之前。校服不僅是學生身份的象徵、青蔥歲月的印記,也是學校的招牌,校風校格融於一件衣衫。
長衫——斯文
80多歲的林松坡是香港老牌校服公司「金綸」的創辦人,經營校服生意超過半世紀,委託其製作校服的200多所香港中小學、幼兒園中,不乏拔萃、聖士提反、協恩、德望等名校。
林松坡抖開一件蔚藍色的長衫。 「這是協恩女子中學的,略微收腰。聖保祿的裙角不同,真光的是淺藍色。教會學校或佛教團體辦學要求嚴格些,裙長最短也要及膝,或過膝兩、三英寸,這也對,斯文些嘛!」
這種形似旗袍、帶有民國風味的長衫,以香港真光中學的校服為典型代表之一。該校由1872年在廣州創立的真光書院發展而來,二戰後確立長衫校服,一直沿用至今。真光希望將學生培養成淑女,創校之初曾提倡「語禁高聲,喜禁大笑,行禁闊步」的校風。
「一看穿長衫就知是老牌中學了,女孩子穿上不會大步流星。」林松坡笑說。據他觀察,越是歷史悠久、聲望高的學校,越不會輕易改動校服,有人認為這是保守,但學生和家長大多認同。畢竟,穿上這身校服也是種榮耀。
連衣裙——耐穿
學生統一著校服,被視為體現「一視同仁」的教育理念。香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服的誕生,據說緣於八九十年前,由幾個家境優渥的學生設計長衫校服並建議學校採納,以提倡儉樸之風,減少貧富歧視。
「質優價廉,最重要耐穿。」林松坡認為這是校服的首要原則。他拎出一件裙擺帶藍色滾邊並配有一條藍腰帶的白色連衣裙——這是拔萃女書院的夏季校服,售價100多元(港幣,下同)。看上去像棉布質地,林松坡摸了摸,搖頭說:「不是純棉,是人造纖維「的確良」,不會縮水掉色,還不易起皺。」
香港中學生置辦一套冬季校服,包括襯衫、羊毛衫、外套、西褲、領帶等,再加上運動服,總共花費七八百元,夏季則差不多是一半價錢。
通常,香港學校會通過招標形式,請多間校服公司報價,如何選擇,全由家長決定,學校不會強制要求在某一家校服店購買。林松坡說,校服加價幅度每年不會超過通脹。
時裝——個性
自上世紀50年代起見證香港校服「進化史」,林松坡感慨道,校服款式層出不窮,走向時裝化和個性化。上世紀70年代,金綸曾為新法書院設計了一套水手服——白色百褶裙,配海軍風藍色襯衫,「可以說引領一時潮流。」
隨著新法書院停辦後,藍色的水手校服亦成為絕響,但他說,近年很多校服用料已改變,例如有圍邊、格仔花紋,顏色亦不再深沉。
慢慢地,學生、家長也可參與到校服設計中,還有學校專門請公關公司做形象顧問,為學生設計校服。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曾開風氣之先,設計了一系列T卹、裙子和西褲組成的校服,學生可自由配搭,一周五天不重樣。
同時,近幾年學生校褸亦有換新裝的趨勢,例如不少學校放棄舊款絨校褸,改用外形新潮、仿效運動外套的新款夾棉校褸。林松坡表示,夾棉校褸的表面為聚酯纖維(Polyester),較舊款絨校褸輕身和舒適,亦較為保暖,加上與運動外套相若,故近年深受家長、學生歡迎,學校亦紛紛改用新校褸。
他說,「部分學生特別抗拒校褸,冬天寧願穿多件冷衫,特別是中學的女生,覺得校褸又厚又不漂亮,但我始終覺得絨制校褸有校徽、西裝款式較為好看,感覺新款夾棉校褸太似運動服,例如參加典禮時也有礙觀瞻。」他又笑說,校服另一變革就是尺碼越做越大,「現在多了肥仔肥妹,男生腰圍不少是30或以上,皆因小孩營養充足快高長大。」
歸屬感最重要
金綸現時為超過200間學校設計和縫製校服,當中不乏如拔萃男女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德望學校等名校。林松坡說,「我比較喜歡名校校服,一方面學校歷史悠久,傳統無得代替亦不可以輕易改變,一望校服便知是什麼學校,見校服即知尊重,學生亦想讓人知道自己是名校生,校服已是名牌代表,一穿上身就有一種榮耀感。」
他指出,傳統名校如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協恩、英華女校等,多年來以藍色旗袍作校服,另如女拔萃則為藍領白色全身裙,歷史較悠久的學校堅持長衫、旗袍,反映學校對傳統重視。不過,不少學生總愛束裙剪褲衝破限制,但林松坡強調,校服是規範的象徵,是屬制服的一種,不可能像時裝一樣新潮美麗,最重要是有歸屬感,不可太靚、太潮盲目追逐潮流。
哪間學校的校服最漂亮、你最喜歡?面對這樣的問題,「老行尊」林松坡先是答:「我無所謂的。」緊接著,他說,「學生穿件件都好看,有句話說得好,十八無醜女。」
本文轉自公眾號:香港傳真
從香港看中國。我們在維港內外為你捕捉劇變中國全景圖背後的微表情,或許陌生,卻不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