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過去了,學生們又回到了課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香港學生的校服。
在香港,校服百花齊放,身著旗袍長衫、百褶裙、水手服的女生,以及襯衫西褲、白襪黑鞋的男生,看起來盡情展示青春年少風採,卻也暗藏規範,裙長、襪高、皮帶扣,這些細節都有講究。
說起香港校服的故事,可追溯至百年之前。校服不僅是學生身份的象徵、青蔥歲月的印記,也是學校的招牌,校風校格融於一件衣衫。
壹/白旗袍過節才穿
在真光藍旗袍前,早有白色旗袍校服,但當時此校服甚為貴重,學生不會天天穿,要有節慶才穿。在平時上課,就以上衫下裙最為普遍。圖為當時香港校服,以有領大襟上衣,女配裙男配褲,是香港最古老的校服樣式。
二戰後,學校規定學生須日日穿校服。旗袍校服由人手剪裁,一塊布裁出整件旗袍是有錢人兼名校象徵。平民化的學校,如中國遷港的西南中學,繼承國內樸素傳統,校服以「妹仔裝」、上衫下褲為主。現在香港還有一間天主中學穿此校服。
學校以每年20%增長,套用方業光一句:「行到街市個個旗袍!」所以校服款式開始轉變。受英國影響,百褶裙、領帶、西裝款校服也相繼出現。
70年代,不止香港電影有新浪潮,從外國回流的香港人,有導演也有校長!校長們將外國所見校服帶進香港,由此水手裝、樂隊裝、蘇格蘭裙百花齊放。
基本款式已沒多大變更,反而在花紋上,鍾情格子。「因為格子多變化不容易撞色。」而90年代最大貢獻,是休閒服飾終於回歸大地!由於香港天氣較熱,絨綿外套不夠實用…
80多歲的林松坡是香港老牌校服公司「金綸」的創辦人,經營校服生意超過半世紀,委託他製作校服的200多所。例如香港中小學、幼兒園中,不乏拔萃、聖士提反、協恩、德望等名校。
林松坡抖開一件蔚藍色的長衫表示「這是協恩女子中學的,略微收腰。聖保祿的裙角不同,真光的是淺藍色。教會學校或佛教團體辦學要求嚴格些,裙長最短也要及膝,或過膝兩、三英寸,這也對,斯文些嘛!」
這種形似旗袍、帶有民國風味的長衫,以香港真光中學的校服為典型代表之一。該校由1872年在廣州創立的真光書院發展而來,「二戰」後確立長衫校服,一直沿用至今。因為真光希望將學生培養成淑女,創校之初曾提倡「語禁高聲,喜禁大笑,行禁闊步」的校風。
「一看穿長衫就知是老牌中學了,女孩子穿上不會大步流星。」林松坡笑說。據他觀察,越是歷史悠久、聲望高的學校,越不會輕易改動校服。有人認為這是保守,但學生和家長大多認同。畢竟,穿上這身校服也是種榮耀。
學生統一著校服,被視為體現「一視同仁」的教育理念。香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服的誕生。據說緣於八九十年前,由幾個家境優渥的學生設計長衫校服並建議學校採納,以提倡儉樸之風,減少貧富歧視。
「質優價廉,最重要耐穿。」林松坡認為這是校服的首要原則。他拎出一件裙擺帶藍色滾邊並配有一條藍腰帶的白色連衣裙——這是拔萃女書院的夏季校服,售價100多元(港幣,下同)。看上去像棉布質地,林松坡摸了摸,搖頭說:「不是純棉,是人造纖維『的確良』,不會縮水掉色,還不易起皺。」
香港中學生置辦一套冬季校服,包括襯衫、羊毛衫、外套、西褲、領帶等,再加上運動服,總共花費七八百元,夏季則差不多是一半價錢。
自上世紀50年代起見證香港校服「進化史」,林松坡感慨道,校服款式層出不窮,走向時裝化和個性化。上世紀70年代,金綸曾為新法書院設計了一套水手服——白色百褶裙,配海軍風藍色襯衫,「可以說引領一時潮流。」
隨著新法書院停辦後,藍色的水手校服亦成為絕響,但他說,近年很多校服用料已改變,例如有圍邊、格仔花紋,顏色亦不再深沉。
當今慢慢地,學生、家長也可參與到校服設計中,還有學校專門請公關公司做形象顧問,為學生設計校服。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曾開風氣之先,設計了一系列T恤、裙子和西褲組成的校服,學生可自由配搭,一周五天不重樣。
同時,近幾年學生校服亦有換新裝的趨勢,例如不少學校放棄舊款絨校服,改用外形新潮、仿效運動外套的新款夾棉校服。林松坡表示,夾棉校褸的表面為聚酯纖維,較舊款絨校褸輕身和舒適,也較為保暖,加上與運動外套相若,所以近年深受家長、學生歡迎,學校亦紛紛改用新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