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0月24日電(記者許東遠 吳振東)「學過物理都知道,水不是鐵磁性物質,無法被磁化……」在復旦大學最近一次「似是而非」課上,該校物理系教授盛衛東以「磁化水」「量子波動速讀」等舉例,揭露當下「時髦」的科學騙局,引來聽者陣陣笑聲。
今秋新學期,「似是而非」課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課表上。這門由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的課程,集結了文、社、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包括「人體健康、免疫、疫苗中的偽科學」「基因能夠算命嗎」「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等等。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本學期開設其中的14講。
每到周二晚上六點半,復旦大學第三教學樓3409教室都一座難求,不少學生只能沿牆站著,或趴在窗外。「許多同學六點前就來佔座了。」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曹瀟告訴記者,這門課一開就「火」了,258人的課程容量,選課人數超過一千。
在第一節課「用數學發現謬誤」上,樓紅衛提出一個疑問:某防火用具推銷員說「家裡發生火災時,不能往衛生間跑,因為統計表明,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這個說法對不對?
「對與不對,不在於論據的對錯,而是在於從論據『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到論點『不能往衛生間跑』的推理邏輯謬誤。不論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是不是最多,都無法推斷火災時是不是應該往衛生間跑。」樓紅衛接著舉例,「一家有名的大醫院每天的死亡人數大於小診所,是不是看病就要去小診所呢?」
樓紅衛表示,如今無論是在現實生活還是網絡世界,似是而非的「科學論斷」層出不窮,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面對一些常識性問題時,有時也會缺乏必要的判斷能力。「開設這門課程,不僅僅是為了駁斥一個偽科學,講一個知識點,而是教授一種更科學的思維方式,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生活中運用。」
「不學邏輯就不懂邏輯嗎?不是的。」作為授課人之一的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郝兆寬也表示,希望青年學生能通過這門課進一步樹立科學精神,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
談起開課的初衷,樓紅衛說,是此前幾位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介紹美國的大學開設課程的文章,進一步了解發現,那門課與大家醞釀已久的想法不謀而合。但與「美國版」課程由生物系和信息學院兩位老師講授不同,「似是而非」課集結了更多學科力量,以幫助學生糾正涉及不同學科的偏見,帶去更多思維滋養。
「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不應該盲目把現象或片面的知識上升到普遍真理,而是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去尋找答案。」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本科生楊軼聰在聽課後說。
不少學生表示,一些問題老師並沒有在課上給出明確答案,卻啟發了自己的深入思考,看到了自己對待科學問題時的不嚴謹。
據悉,「似是而非」課將通過撰寫小論文的方式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這門課的作業,可能會讓不少本科生寫出人生第一篇論文,體會做科研、做學問的意義。」樓紅衛說。
「光看名字就很吸引人」「希望能有網課」「全網跪求資源!」……網際網路上,「似是而非」課也已「圈粉」無數。
有學者指出,信息爆炸的時代,青年人並不缺乏獲取知識類信息的渠道,但也比過去更加需要基礎理論及科學思辨來支撐起整個知識體系的框架。「似是而非」等類似課程,呼應了不少青年人的「思辨飢餓」,是一次有益的教學變革探索。(參與採寫:欒歆 王宛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