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遠離「似是而非」偽科學,復旦大學這門課「火」了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上海10月24日電(記者許東遠 吳振東)「學過物理都知道,水不是鐵磁性物質,無法被磁化……」在復旦大學最近一次「似是而非」課上,該校物理系教授盛衛東以「磁化水」「量子波動速讀」等舉例,揭露當下「時髦」的科學騙局,引來聽者陣陣笑聲。

今秋新學期,「似是而非」課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課表上。這門由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的課程,集結了文、社、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包括「人體健康、免疫、疫苗中的偽科學」「基因能夠算命嗎」「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等等。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本學期開設其中的14講。

每到周二晚上六點半,復旦大學第三教學樓3409教室都一座難求,不少學生只能沿牆站著,或趴在窗外。「許多同學六點前就來佔座了。」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曹瀟告訴記者,這門課一開就「火」了,258人的課程容量,選課人數超過一千。

在第一節課「用數學發現謬誤」上,樓紅衛提出一個疑問:某防火用具推銷員說「家裡發生火災時,不能往衛生間跑,因為統計表明,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這個說法對不對?

「對與不對,不在於論據的對錯,而是在於從論據『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到論點『不能往衛生間跑』的推理邏輯謬誤。不論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是不是最多,都無法推斷火災時是不是應該往衛生間跑。」樓紅衛接著舉例,「一家有名的大醫院每天的死亡人數大於小診所,是不是看病就要去小診所呢?」

樓紅衛表示,如今無論是在現實生活還是網絡世界,似是而非的「科學論斷」層出不窮,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面對一些常識性問題時,有時也會缺乏必要的判斷能力。「開設這門課程,不僅僅是為了駁斥一個偽科學,講一個知識點,而是教授一種更科學的思維方式,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生活中運用。」

「不學邏輯就不懂邏輯嗎?不是的。」作為授課人之一的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郝兆寬也表示,希望青年學生能通過這門課進一步樹立科學精神,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

談起開課的初衷,樓紅衛說,是此前幾位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介紹美國的大學開設課程的文章,進一步了解發現,那門課與大家醞釀已久的想法不謀而合。但與「美國版」課程由生物系和信息學院兩位老師講授不同,「似是而非」課集結了更多學科力量,以幫助學生糾正涉及不同學科的偏見,帶去更多思維滋養。

「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不應該盲目把現象或片面的知識上升到普遍真理,而是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去尋找答案。」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本科生楊軼聰在聽課後說。

不少學生表示,一些問題老師並沒有在課上給出明確答案,卻啟發了自己的深入思考,看到了自己對待科學問題時的不嚴謹。

據悉,「似是而非」課將通過撰寫小論文的方式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這門課的作業,可能會讓不少本科生寫出人生第一篇論文,體會做科研、做學問的意義。」樓紅衛說。

「光看名字就很吸引人」「希望能有網課」「全網跪求資源!」……網際網路上,「似是而非」課也已「圈粉」無數。

有學者指出,信息爆炸的時代,青年人並不缺乏獲取知識類信息的渠道,但也比過去更加需要基礎理論及科學思辨來支撐起整個知識體系的框架。「似是而非」等類似課程,呼應了不少青年人的「思辨飢餓」,是一次有益的教學變革探索。(參與採寫:欒歆 王宛藝)

相關焦點

  • 復旦這門「似是而非」課火了,教你鑑別偽科學,公眾也該聽聽
    日前,復旦大學的一門通識課火了。這門被冠以「似是而非」之名的爆款課,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通過司空見慣的案例,比如「比特幣——技術革新還是龐氏騙局」「電磁輻射與電離輻射:手機輻射有危害嗎」等,教育學生如何鑑別「偽科學」。
  • 火了!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網友紛紛在線求課
    究竟是怎樣一門課,會引來如此多人的豔羨?據新民晚報報導,「似是而非」是復旦大學今年新學期開設的一門新通識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樓紅衛希望,這門課能夠糾正不同學科裡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偏見,提供一些思考方式。而一周後,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孫興文則以「『改變』世界的分子」為題,從截然不同的角度闡述「思辨」。為何要推出這門課?糾正偏見,提供思考,或許正是樓紅衛開設這門課的初衷。
  • 復旦大學開設「似是而非」課 這是什麼神秘的課?
    最近復旦大學就開設了一門叫作「似是而非」的課程,是不是聽起來感覺一頭霧水。不過這個課程在開設後卻很快收到了同學們的歡迎,每堂課都爆滿。那麼這門課究竟為同學們上的是什麼內容呢?  據報導, 似是而非 是復旦大學今年新學期開設的一門新通識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
  •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火了
    文|張雪瑜新學期,復旦大學開設了一門新通識課程,叫「似是而非」,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走上講臺,向學生闡述什麼是「偽科學」。據悉,這門課程在復旦十分受歡迎,選課人數超過1000,每周都有站著聽課的學生。座無虛席的教室 來源:復旦青年根據課程表,學生在這門課上可以了解多個學科的「偽科學」:計算機系教授講授「比特幣——技術革新還是龐氏騙局」,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講授「基因能夠算命嗎」,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講授「漢字是象形文字嗎」等等。
  • 又是別人家大學!復旦開了門「似是而非」課,火到站著聽課
    新學期,@復旦大學 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走上講臺,開設了一門新通識課程,叫「似是而非」,向學生闡述什麼是「偽科學」。選課人數超過1000,站著聽課的學生每周都有。不得不讓人感嘆:又是別人家的大學!
  • 紅星評論|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火了,火得正是時候
    復旦大學新通識課程《似是而非》火了,據媒體報導,在課程容量為258人的情況下,《似是而非》選課人數超過一千,每周都有學生站著聽課。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是一門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課程上的新課。他們讓「似是而非」課成為一股清流,幫我們藉助科學「撥雲見霧」,還我們一個風清月朗的世界。在學生綜合素質普遍高的復旦大學,一門新課能被學生喜愛並受追捧,實屬不易。其關鍵在於課程設置貼近現實,有科學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如此突破與創新,是課程火爆的根源。
  •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 選課人數超過一千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 選課人數超過一千 2019-10-18 11:23:15 來源:光明網  |  作者:佚名 |字號:A+ | A- 【復旦開似是而非課】新學期復旦的一門新通識課程火了,叫「似是而非」
  • 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火了,大人小孩都需要這樣的反偽科學課!
    近日,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登上了微博熱搜榜,一時間引起網友的關注與好奇。一門名叫《似是而非》的課程火了!座無虛席的jiao'shi2019年秋季學期,《似是而非》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的課表上。這門課程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似是而非》這個課程的難度以「通識」作為標準,然而,如何在眾多院系學生面前把握好這個標準,仍需要探索。偽科學這種事,只要逛一圈父母朋友圈簡直不要太多。
  • 復旦「似是而非」課為何這麼火?記者替網友們去聽了
    2019年秋季學期,「似是而非」課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的課表上。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本學期開設其中的14講。
  • 我們離「偽科學」有多近?復旦大學「似是而非」新通識課一座難求
    近日,復旦大學開設《似是而非》的新通識課。教室一座難求!場面火爆!這門課有多火?在第一輪選課中,1000多人選了這門課,最終通過隨機篩選的方式選定258個幸運兒。開課一個多月以來,大多數學生提前半小時或一小時,就到教室佔座。
  • 復旦「似是而非」課,一門遲到的「通識教育」
    復旦大學在新學期開設的一門"似是而非"課,在網絡上成了新聞事件。據報導,復旦大學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 12 位教授在今年新學期一起開設了一門通識課程——"似是而非"課,旨在以人們司空見慣和熟視不思的現象為例,闡述什麼是"偽科學"。 在"似是而非"第一節課《用數學發現謬誤》上,教授樓紅衛提出一個疑問:"某防火用具推銷員說,家裡發生火災時,不能往衛生間跑,因為統計表明,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 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一座難求 教學生「去偽存真」
    一門名叫《似是而非》的課程在復旦大學校園裡火了起來。每到周二18時30分,《似是而非》的開課教室便「一座難求」。第一輪選課過程中,在課程容量為258人的情況下,《似是而非》選課人數超過1000人。2019年秋季學期,《似是而非》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的課表上。
  • 復旦大學開設「似是而非」這門課,讓你樹立科學的眼光看世界!
    復旦大學開設了一門新課程,名字叫「似是而非」,這門課程由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的課程,這門課程集結了文、社、理、工、醫等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這些專題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的關注。
  • 復旦大學新課似是而非,如果回到大學,你理想中的課程是什麼?
    今年復旦大學開設了一門新的課程,叫做「似是而非」。聽這門課的名字,肯定有人很好奇這是一門講什麼的課。似是而非是由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共同講授的一門新課程,它主要是向學生闡述什麼是偽科學?在第一輪選課時,人數就超過了1000人,但是這門課程的教室只能容納258人,所以座無虛席。每次上課都有很多同學站到門外的走廊裡來聽課。復旦大學的教授說,取名「似是而非」並不是想博取大家的眼球吸引注意,而是希望學生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選課的熱情相匹配,使這門課程能夠延續下去。大多數人對於一些生活中的常識會有很多的錯誤認識,並且缺乏判斷力。
  • 「似是而非」課教學生明辨是非
    循規蹈矩者有之,平平淡淡中缺少了點吸引力;突破創新者亦有之,有些課從教室火到網上,不但報名者摩肩接踵,網友們也是叫好聲一片。最近,復旦大學開設的「似是而非」課成了時下熱門的課程,十二位教授聯袂授課,以生動、鮮活的內容,向學生們闡述什麼是「偽科學」,以此提升學生的鑑別能力。  僅看課程表,就知道這門「闢謠課」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
  • 火爆全網的復旦「似是而非」課,到底講些啥?
    2019年秋季學期,「似是而非」課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的課表上。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本學期開設其中的14講。
  • 復旦開了門新課叫「似是而非」……學啥的?
    新學期開始,復旦大學開設的一門新課引發熱議。課名叫……似是而非。相信大家和小新一樣,很多人看到這樣的課程名,是一臉懵的。啥課啊?教啥的啊?其實,課名雖叫「似是而非」,但課程初衷並非博人眼球,而是為了「反偽科學」。
  •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 網友:似是而非課是用來講什麼的?
    新學期,復旦大學的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走上講臺,開設了一門新通識課程,叫「似是而非」,這門掛靠在數學學院的課程。網友好奇似是而非課教森麼,表示又是別人家的大學,昨天才看了廈門大學的攀樹課雪人利用技能幫助人,今天就看復旦大學開名字如此有趣的課程。   似是而非課教什麼?
  • 教育時評|「似是而非」課教學生明辨是非
    循規蹈矩者有之,平平淡淡中缺少了點吸引力;突破創新者亦有之,有些課從教室火到網上,不但報名者摩肩接踵,網友們也是叫好聲一片。最近,復旦大學開設的「似是而非」課成了時下熱門的課程,十二位教授聯袂授課,以生動、鮮活的內容,向學生們闡述什麼是「偽科學」,以此提升學生的鑑別能力。
  • 復旦的「似是而非」課火了,常識啟蒙仍有必要繼續
    復旦大學在新學期開設的一門「似是而非」課,在網絡上成了新聞事件。據報導,復旦大學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在今年新學期一起開設了一門通識課程——「似是而非」課,旨在以人們司空見慣和熟視不思的現象為例,闡述什麼是「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