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開設「似是而非」課 這是什麼神秘的課?

2020-12-15 華商網

  似是而非是一個成語,指好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即事物似真而實假,或似正確而實錯。最近復旦大學就開設了一門叫作「似是而非」的課程,是不是聽起來感覺一頭霧水。不過這個課程在開設後卻很快收到了同學們的歡迎,每堂課都爆滿。那麼這門課究竟為同學們上的是什麼內容呢?

  據報導, 似是而非 是復旦大學今年新學期開設的一門新通識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

  它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以 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本學期開設其中的14講。

  簡言之,這是一門向學生闡述什麼是「偽科學」的課程。由不同學科的老師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講述有關「偽科學」的事例。

  似是而非 部分課程內容

  根據課程表安排,計算機系陳翌佳講授「比特幣」是技術革新還是龐氏騙局,物理系盛衛東講授「電磁輻射與電離輻射」:手機輻射有危害嗎,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講授「漢字是象形文字嗎」,課程組織開設者樓紅衛自己則講授用簡單數學發現謬誤。

  這門課都講了啥?

  在《似是而非》第一節課用數學發現謬誤上,樓紅衛提出一個疑問:某防火用具推銷員說家裡發生火災時,不能往衛生間跑,因為統計表明,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第一節課 用數學發現謬誤

  樓紅衛說,對與不對,不在於論據的對錯,而是在於從論據「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到論點「不能往衛生間跑」的推理邏輯謬誤:不論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是不是最多,都無法推斷火災時是不是應該往衛生間跑。

  他同時指出,這種邏輯上的錯誤廣泛存在於大量統計數據和新聞報導之中。它們站不住腳,經不起爭論,卻讓人印象深刻並難以抗拒。樓紅衛希望,這門課能夠糾正不同學科裡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偏見,提供一些思考方式。

  而一周後,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孫興文則以「改變世界的分子」為題,從截然不同的角度闡述思辨 。

  為何要推出這門課?

  糾正偏見,提供思考,或許正是樓紅衛開設這門課的初衷。樓紅衛表示:太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於一些常識性的東西,時常會有錯誤的認知,缺乏必要的判斷能力,尤其是當他們面對本專業之外的一些爭議時。

  開設「似是而非」課的靈感來自於幾位老師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題為《美國大學開了一門課,名字叫「抵制狗屁」》的文章,發現這門課與大家之前的想法不謀而合,當即起意開設一門復旦版「抵制狗屁」課程。

  不過,樓紅衛坦言,復旦的這一課程並非美國翻版。美國華盛頓大學「抵制大數據時代狗屁」課程 (Calling Bullshit In the Age ofBigData)由信息學和生物學兩名老師貫穿始終,老師試圖從邏輯和傳播渠道的角度揭開偽科學如何產生與傳播,介紹「狗屁」的類型、常見的分辨方法、孕育「狗屁」的生態系統等。

  而「似是而非」則集結了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管理學、計算機科學、醫學、文學、哲學、政治學、歷史學在內的眾多學科骨幹教師,講課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元,意圖普及思維和糾正偏見。

  科學的謬誤應該終結在大學校園裡,我們的學生未來走上社會時,不僅應該具備用科學和邏輯的眼光分辨身邊世界的能力,也應該對這個世界產生更積極的影響,而不是仍然帶著對科學謬誤的深深認同。樓紅衛說,這也是他和許多同事的共同想法。

  這門課程的接受度如何?

  據悉,僅四堂課,「似是而非」就在復旦火了。每到周二18:30,「似是而非」的開課教室H3409一座難求,站著聽課的學生每周都有。第一輪選課過程中,在課程容量為258人的情況下,「似是而非」選課人數超過1000人。

  不過也有退課的同學表示:課程形式有點像講座,內容不能深入,對我批判性思維的幫助不大。

  如何避免「似是而非」成為一門「水課」,也成了值得研究的話題。

  為此,樓紅衛強調了課程論文的重要性。本學期,該課程採取「課程論文60%+平時表現20%+參與課內外研討情況20%」的考核方式。論文寫作是重頭戲。這門僅有兩個學分的課程,將安排三位常規助教和十幾位來自不同專業的研究生組成助教組。助教組的工作主要是幫助學生寫出合格的課程論文。

  希望課程本身的架構能夠變得更加合理,內容更加完善,教師隊伍更完整。未來,希望有更多的學校開設類似的課程。這是樓紅衛的期待。


編輯:李欣童

相關焦點

  • 帶你遠離「似是而非」偽科學,復旦大學這門課「火」了
    今秋新學期,「似是而非」課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課表上。這門由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的課程,集結了文、社、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包括「人體健康、免疫、疫苗中的偽科學」「基因能夠算命嗎」「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等等。
  •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網友紛紛在線求課
    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但不少網友在了解真相後紛紛實名羨慕在線求課這是一門什麼課?究竟是怎樣一門課,會引來如此多人的豔羨?據新民晚報報導,「似是而非」是復旦大學今年新學期開設的一門新通識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
  • 復旦大學開設「似是而非」這門課,讓你樹立科學的眼光看世界!
    復旦大學開設了一門新課程,名字叫「似是而非」,這門課程由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的課程,這門課程集結了文、社、理、工、醫等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這些專題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的關注。
  •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火了
    文|張雪瑜新學期,復旦大學開設了一門新通識課程,叫「似是而非」,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走上講臺,向學生闡述什麼是「偽科學」。據悉,這門課程在復旦十分受歡迎,選課人數超過1000,每周都有站著聽課的學生。座無虛席的教室 來源:復旦青年根據課程表,學生在這門課上可以了解多個學科的「偽科學」:計算機系教授講授「比特幣——技術革新還是龐氏騙局」,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講授「基因能夠算命嗎」,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講授「漢字是象形文字嗎」等等。
  • 復旦「似是而非」課,一門遲到的「通識教育」
    復旦大學在新學期開設的一門"似是而非"課,在網絡上成了新聞事件。據報導,復旦大學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 12 位教授在今年新學期一起開設了一門通識課程——"似是而非"課,旨在以人們司空見慣和熟視不思的現象為例,闡述什麼是"偽科學"。 在"似是而非"第一節課《用數學發現謬誤》上,教授樓紅衛提出一個疑問:"某防火用具推銷員說,家裡發生火災時,不能往衛生間跑,因為統計表明,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 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一座難求 教學生「去偽存真」
    這門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的課程,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本學期將進行其中的14講。「火爆不能只是表面的,我們希望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與選課熱情相匹配,使得本課程今後有持續下去的必要。」樓紅衛說。
  • 又是別人家大學!復旦開了門「似是而非」課,火到站著聽課
    新學期,@復旦大學 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走上講臺,開設了一門新通識課程,叫「似是而非」,向學生闡述什麼是「偽科學」。選課人數超過1000,站著聽課的學生每周都有。不得不讓人感嘆:又是別人家的大學!
  • 火爆全網的復旦「似是而非」課,到底講些啥?
    10月22日晚6時30分,復旦大學邯鄲校區三教內的「似是而非」課如期而至,物理系教授盛衛東當晚從虛假廣告講起,課堂用「似是而非」的案例來鍛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本學期,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程開課,每到周二,教室裡便會出現「一座難求」的盛景。22日晚上6時左右,學生們已開始搶座位,正式上課後,仍有很多同學因沒有座位而站在教室後排,甚至教室外也圍了不少學生。
  • 「似是而非」課教學生明辨是非
    循規蹈矩者有之,平平淡淡中缺少了點吸引力;突破創新者亦有之,有些課從教室火到網上,不但報名者摩肩接踵,網友們也是叫好聲一片。最近,復旦大學開設的「似是而非」課成了時下熱門的課程,十二位教授聯袂授課,以生動、鮮活的內容,向學生們闡述什麼是「偽科學」,以此提升學生的鑑別能力。  僅看課程表,就知道這門「闢謠課」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
  • 復旦「似是而非」課為何這麼火?記者替網友們去聽了
    水不是鐵磁性的,那麼水穿過磁場時發生了什麼?盛衛東正在講解。  2019年秋季學期,「似是而非」課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的課表上。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本學期開設其中的14講。  在「似是而非」第一節課《用數學發現謬誤》上,樓紅衛提出一個疑問:「某防火用具推銷員說,家裡發生火災時,不能往衛生間跑,因為統計表明,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 網友:似是而非課是用來講什麼的?
    新學期,復旦大學的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走上講臺,開設了一門新通識課程,叫「似是而非」,這門掛靠在數學學院的課程。網友好奇似是而非課教森麼,表示又是別人家的大學,昨天才看了廈門大學的攀樹課雪人利用技能幫助人,今天就看復旦大學開名字如此有趣的課程。   似是而非課教什麼?
  • 復旦的「似是而非」課火了,常識啟蒙仍有必要繼續
    復旦大學在新學期開設的一門「似是而非」課,在網絡上成了新聞事件。據報導,復旦大學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在今年新學期一起開設了一門通識課程——「似是而非」課,旨在以人們司空見慣和熟視不思的現象為例,闡述什麼是「偽科學」。
  • 復旦開設美國同款「抵制狗屁」課,全網求資源!
    新學期開始,復旦的一門新通識課程上了微博熱搜,這門課名字叫「似是而非」。僅四堂課,「似是而非」就火起來了。
  • 紅星評論|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火了,火得正是時候
    復旦大學新通識課程《似是而非》火了,據媒體報導,在課程容量為258人的情況下,《似是而非》選課人數超過一千,每周都有學生站著聽課。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是一門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課程上的新課。他們讓「似是而非」課成為一股清流,幫我們藉助科學「撥雲見霧」,還我們一個風清月朗的世界。在學生綜合素質普遍高的復旦大學,一門新課能被學生喜愛並受追捧,實屬不易。其關鍵在於課程設置貼近現實,有科學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如此突破與創新,是課程火爆的根源。
  • 復旦大學新課似是而非,如果回到大學,你理想中的課程是什麼?
    今年復旦大學開設了一門新的課程,叫做「似是而非」。聽這門課的名字,肯定有人很好奇這是一門講什麼的課。似是而非是由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共同講授的一門新課程,它主要是向學生闡述什麼是偽科學?在第一輪選課時,人數就超過了1000人,但是這門課程的教室只能容納258人,所以座無虛席。每次上課都有很多同學站到門外的走廊裡來聽課。復旦大學的教授說,取名「似是而非」並不是想博取大家的眼球吸引注意,而是希望學生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選課的熱情相匹配,使這門課程能夠延續下去。大多數人對於一些生活中的常識會有很多的錯誤認識,並且缺乏判斷力。
  • 教育時評|「似是而非」課教學生明辨是非
    循規蹈矩者有之,平平淡淡中缺少了點吸引力;突破創新者亦有之,有些課從教室火到網上,不但報名者摩肩接踵,網友們也是叫好聲一片。最近,復旦大學開設的「似是而非」課成了時下熱門的課程,十二位教授聯袂授課,以生動、鮮活的內容,向學生們闡述什麼是「偽科學」,以此提升學生的鑑別能力。
  • 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火了,大人小孩都需要這樣的反偽科學課!
    近日,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登上了微博熱搜榜,一時間引起網友的關注與好奇。一門名叫《似是而非》的課程火了!座無虛席的jiao'shi2019年秋季學期,《似是而非》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的課表上。他希望這門課能夠糾正不同學科裡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偏見,提供一些思考方式。將課程取名為「似是而非」,任課教師們並非想博眼球,「反偽科學」才是主要的初衷。其實一般的常識、通識類教育,不應該在高校這個階段還在普及,無論中西,無論國內外。在中小學,我們就應該有常識通識課程。
  •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 選課人數超過一千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 選課人數超過一千 2019-10-18 11:23:15 來源:光明網  |  作者:佚名 |字號:A+ | A- 【復旦開似是而非課】新學期復旦的一門新通識課程火了,叫「似是而非」
  • 「似是而非」課一座難求,大學生更要走近科學
    摘要中青評論在教科資源豐富的大學開設「似是而非」課,由資深科研工作者現身教學,可謂對偽科學的正面回擊。近日,復旦的「似是而非」課「一座難求」,每周都有站著聽課的人。據媒體報導,這門課屬新通識課程,「似是而非」是其獨闢蹊徑的名字,目的是破除一些「偽科學」。「似是而非」讓人想到以往「網紅課」:下地「種」學分的種田課、大快朵頤吃火鍋的「美食課」、把婚戀那些事兒搬上講臺的「戀愛課」。
  • 復旦這間教室座無虛席,上的是「似是而非」,什麼情況?
    大學是你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重要階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觀的課題非常龐大。但在這裡,我們不是探討它的任何『一觀』,而是試圖給你們建立一個正確的『是非觀』。通過以下似是而非的例子,讓我們看看有誰有意誤導人們的認知。」盛衛東教授講述了磁化水騙局、輻射量數據、反疫苗運動等案例,從專業角度,通過偽科學觀點加以分析批判,提高學生辨別偽科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