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在新學期開設的一門"似是而非"課,在網絡上成了新聞事件。據報導,復旦大學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 12 位教授在今年新學期一起開設了一門通識課程——"似是而非"課,旨在以人們司空見慣和熟視不思的現象為例,闡述什麼是"偽科學"。
在"似是而非"第一節課《用數學發現謬誤》上,教授樓紅衛提出一個疑問:"某防火用具推銷員說,家裡發生火災時,不能往衛生間跑,因為統計表明,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對與不對,不在於論據的對錯,而是在於從論據『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到論點『不能往衛生間跑』的推理邏輯謬誤。"樓紅衛說,不論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是不是最多,都無法推斷火災時是不是應該往衛生間跑。
他又舉了類似的例子:特別有名的三甲醫院每日死亡的人數超過了社區衛生中心,是不是意味著看病要避開前者只去後者呢?
這個問題我替大家分析一下,三甲醫院死亡人數超過社區衛生中心,不是因為三甲醫院的醫術太糟糕,而是因為三甲醫院的就醫人數遠遠超過了社區衛生中心。打個比方,三甲醫院一天接待了 1 萬個患者,其中有十名患者死亡,而社區衛生中心一天接待了 100 名患者,有一名患者死亡,你能就此說社區醫院的醫術更高明嗎?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恰恰就栽倒在了邏輯問題上。我們主張寧可信其有,我們熱衷於陰謀論,我們還願意給任何事情都找一個前因後果,然而恰恰是這樣的思維方式,讓我們掉進了一個個陷阱。而復旦大學開設的這門"似是而非"課,恰恰是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似是而非課"這聽上去很有趣,其實換一個名字,這門課的意義就清楚了,這就是一門通識教育課。通識教育有什麼用?它既不能讓我們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也不能幫我們提高收入,但它卻可以幫我們看清這個世界。
這門課並不試圖告訴你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而是想要告訴你什麼樣的方法才有助於我們認識世界。有句老話叫做"謠言止於智者",這話的意思不是說智者什麼都知道,而是智者掌握了一套思維方式,來辨識謠言的真偽。隨便拿來一個事物,也許智者從未接觸過,但這並不影響智者通過有效的方法做出判斷。
所以這門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幫學生們打開封閉的專業學習,獲得起碼的常識。或者說,是為了讓學生們學會在這個複雜的現代社會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成年人。與成年人相對應的,自然就是兒童了。在兒童的心目中,任何現象的背後都有目的,就像羅大佑的歌裡唱的:為什麼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山裡面有沒有住著神仙?
長大之後我們仍然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強隊輸給了弱隊?為什麼好人卻不得好報?我們需要一個理由,一個目的。在生物學家沃伯特看來,這種一切都是有目的的論點,是一種童稚狀態。而通識教育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擺脫童稚狀態。
有時候想想也悲哀,本來在中小學階段就應該完成的通識教育,卻在名牌大學背熱捧,這意味著我們的通識教育多麼缺失。像我自己,感覺自己初步掌握了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都是在工作以後了,但這其實反過來也告訴我們,想要跟上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終身學習。
歷史學家許倬雲說過,科學對中國人來說,是種外來的東西,所以我們對它的理解,有過種種偏差:始則驚為洪水猛獸,繼而當巫術去理解,再後來把它看作一種宗教,拜倒在它的面前。他說這些理解都是不對的,科學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他的一位學生補充說:"除了學習科學已有的內容,還要學習它所有、我們所無的素質。我現在不學科學了,但我始終在學習這些素質。這就是說,人要愛平等、愛自由,人類開創的一切事業中,科學最有成就,就是因為有這兩樣做根基。對個人而言,沒有這兩樣東西,不僅談不上成就,而且會活得像一隻豬。"這位學生叫王小波。
新文化報評論員 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