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似是而非」課,一門遲到的「通識教育」

2020-12-15 騰訊網

復旦大學在新學期開設的一門"似是而非"課,在網絡上成了新聞事件。據報導,復旦大學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 12 位教授在今年新學期一起開設了一門通識課程——"似是而非"課,旨在以人們司空見慣和熟視不思的現象為例,闡述什麼是"偽科學"。

在"似是而非"第一節課《用數學發現謬誤》上,教授樓紅衛提出一個疑問:"某防火用具推銷員說,家裡發生火災時,不能往衛生間跑,因為統計表明,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對與不對,不在於論據的對錯,而是在於從論據『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到論點『不能往衛生間跑』的推理邏輯謬誤。"樓紅衛說,不論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是不是最多,都無法推斷火災時是不是應該往衛生間跑。

他又舉了類似的例子:特別有名的三甲醫院每日死亡的人數超過了社區衛生中心,是不是意味著看病要避開前者只去後者呢?

這個問題我替大家分析一下,三甲醫院死亡人數超過社區衛生中心,不是因為三甲醫院的醫術太糟糕,而是因為三甲醫院的就醫人數遠遠超過了社區衛生中心。打個比方,三甲醫院一天接待了 1 萬個患者,其中有十名患者死亡,而社區衛生中心一天接待了 100 名患者,有一名患者死亡,你能就此說社區醫院的醫術更高明嗎?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恰恰就栽倒在了邏輯問題上。我們主張寧可信其有,我們熱衷於陰謀論,我們還願意給任何事情都找一個前因後果,然而恰恰是這樣的思維方式,讓我們掉進了一個個陷阱。而復旦大學開設的這門"似是而非"課,恰恰是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似是而非課"這聽上去很有趣,其實換一個名字,這門課的意義就清楚了,這就是一門通識教育課。通識教育有什麼用?它既不能讓我們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也不能幫我們提高收入,但它卻可以幫我們看清這個世界。

這門課並不試圖告訴你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而是想要告訴你什麼樣的方法才有助於我們認識世界。有句老話叫做"謠言止於智者",這話的意思不是說智者什麼都知道,而是智者掌握了一套思維方式,來辨識謠言的真偽。隨便拿來一個事物,也許智者從未接觸過,但這並不影響智者通過有效的方法做出判斷。

所以這門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幫學生們打開封閉的專業學習,獲得起碼的常識。或者說,是為了讓學生們學會在這個複雜的現代社會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成年人。與成年人相對應的,自然就是兒童了。在兒童的心目中,任何現象的背後都有目的,就像羅大佑的歌裡唱的:為什麼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山裡面有沒有住著神仙?

長大之後我們仍然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強隊輸給了弱隊?為什麼好人卻不得好報?我們需要一個理由,一個目的。在生物學家沃伯特看來,這種一切都是有目的的論點,是一種童稚狀態。而通識教育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擺脫童稚狀態。

有時候想想也悲哀,本來在中小學階段就應該完成的通識教育,卻在名牌大學背熱捧,這意味著我們的通識教育多麼缺失。像我自己,感覺自己初步掌握了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都是在工作以後了,但這其實反過來也告訴我們,想要跟上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終身學習。

歷史學家許倬雲說過,科學對中國人來說,是種外來的東西,所以我們對它的理解,有過種種偏差:始則驚為洪水猛獸,繼而當巫術去理解,再後來把它看作一種宗教,拜倒在它的面前。他說這些理解都是不對的,科學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他的一位學生補充說:"除了學習科學已有的內容,還要學習它所有、我們所無的素質。我現在不學科學了,但我始終在學習這些素質。這就是說,人要愛平等、愛自由,人類開創的一切事業中,科學最有成就,就是因為有這兩樣做根基。對個人而言,沒有這兩樣東西,不僅談不上成就,而且會活得像一隻豬。"這位學生叫王小波。

新文化報評論員 牛角

相關焦點

  •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火了
    文|張雪瑜新學期,復旦大學開設了一門新通識課程,叫「似是而非」,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走上講臺,向學生闡述什麼是「偽科學」。據悉,這門課程在復旦十分受歡迎,選課人數超過1000,每周都有站著聽課的學生。座無虛席的教室 來源:復旦青年根據課程表,學生在這門課上可以了解多個學科的「偽科學」:計算機系教授講授「比特幣——技術革新還是龐氏騙局」,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講授「基因能夠算命嗎」,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講授「漢字是象形文字嗎」等等。
  •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 選課人數超過一千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 選課人數超過一千 2019-10-18 11:23:15 來源:光明網  |  作者:佚名 |字號:A+ | A- 【復旦開似是而非課】新學期復旦的一門新通識課程火了,叫「似是而非」
  • 復旦開了門「似是而非」課,火到站著聽課
    新學期,@復旦大學 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走上講臺,開設了一門新通識課程,叫「似是而非」,向學生闡述什麼是「偽科學」。選課人數超過1000,站著聽課的學生每周都有。不得不讓人感嘆:又是別人家的大學!
  •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網友紛紛在線求課
    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但不少網友在了解真相後紛紛實名羨慕在線求課這是一門什麼課?究竟是怎樣一門課,會引來如此多人的豔羨?據新民晚報報導,「似是而非」是復旦大學今年新學期開設的一門新通識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
  • 復旦這門「似是而非」課火了,教你鑑別偽科學,公眾也該聽聽
    日前,復旦大學的一門通識課火了。這門被冠以「似是而非」之名的爆款課,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通過司空見慣的案例,比如「比特幣——技術革新還是龐氏騙局」「電磁輻射與電離輻射:手機輻射有危害嗎」等,教育學生如何鑑別「偽科學」。
  • 復旦大學開設「似是而非」課 這是什麼神秘的課?
    最近復旦大學就開設了一門叫作「似是而非」的課程,是不是聽起來感覺一頭霧水。不過這個課程在開設後卻很快收到了同學們的歡迎,每堂課都爆滿。那麼這門課究竟為同學們上的是什麼內容呢?  據報導, 似是而非 是復旦大學今年新學期開設的一門新通識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
  • 紅星評論|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火了,火得正是時候
    復旦大學新通識課程《似是而非》火了,據媒體報導,在課程容量為258人的情況下,《似是而非》選課人數超過一千,每周都有學生站著聽課。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是一門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課程上的新課。↑座無虛席的教室 圖片來源:復旦青年微信公眾號為何一門新課有如此大的魅力?從微信公眾號「復旦青年」的介紹來看,該課程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課程內容包括近年來網絡熱點話題「天賦基因靠譜嗎」、「手機輻射有危害嗎」、「排隊的學問」等等。
  • 帶你遠離「似是而非」偽科學,復旦大學這門課「火」了
    今秋新學期,「似是而非」課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課表上。這門由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的課程,集結了文、社、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包括「人體健康、免疫、疫苗中的偽科學」「基因能夠算命嗎」「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等等。
  • 火爆全網的復旦「似是而非」課,到底講些啥?
    10月22日晚6時30分,復旦大學邯鄲校區三教內的「似是而非」課如期而至,物理系教授盛衛東當晚從虛假廣告講起,課堂用「似是而非」的案例來鍛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本學期,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程開課,每到周二,教室裡便會出現「一座難求」的盛景。22日晚上6時左右,學生們已開始搶座位,正式上課後,仍有很多同學因沒有座位而站在教室後排,甚至教室外也圍了不少學生。
  • 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一座難求 教學生「去偽存真」
    一門名叫《似是而非》的課程在復旦大學校園裡火了起來。每到周二18時30分,《似是而非》的開課教室便「一座難求」。第一輪選課過程中,在課程容量為258人的情況下,《似是而非》選課人數超過1000人。2019年秋季學期,《似是而非》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的課表上。
  • 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火了,大人小孩都需要這樣的反偽科學課!
    近日,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登上了微博熱搜榜,一時間引起網友的關注與好奇。一門名叫《似是而非》的課程火了!這門課程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似是而非》這個課程的難度以「通識」作為標準,然而,如何在眾多院系學生面前把握好這個標準,仍需要探索。偽科學這種事,只要逛一圈父母朋友圈簡直不要太多。
  • 復旦的「似是而非」課火了,常識啟蒙仍有必要繼續
    復旦大學在新學期開設的一門「似是而非」課,在網絡上成了新聞事件。據報導,復旦大學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在今年新學期一起開設了一門通識課程——「似是而非」課,旨在以人們司空見慣和熟視不思的現象為例,闡述什麼是「偽科學」。
  • 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 網友:似是而非課是用來講什麼的?
    新學期,復旦大學的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走上講臺,開設了一門新通識課程,叫「似是而非」,這門掛靠在數學學院的課程。網友好奇似是而非課教森麼,表示又是別人家的大學,昨天才看了廈門大學的攀樹課雪人利用技能幫助人,今天就看復旦大學開名字如此有趣的課程。   似是而非課教什麼?
  • 復旦「似是而非」課為何這麼火?記者替網友們去聽了
    10月22日晚6時30分,復旦大學邯鄲校區三教內的「似是而非」課如期而至,物理系教授盛衛東當晚從虛假廣告講起,課堂用「似是而非」的案例來鍛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2019年秋季學期,「似是而非」課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的課表上。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本學期開設其中的14講。
  • 復旦開了門新課叫「似是而非」……學啥的?
    新學期開始,復旦大學開設的一門新課引發熱議。課名叫……似是而非。相信大家和小新一樣,很多人看到這樣的課程名,是一臉懵的。啥課啊?教啥的啊?其實,課名雖叫「似是而非」,但課程初衷並非博人眼球,而是為了「反偽科學」。
  • 「似是而非」課一座難求,大學生更要走近科學
    近日,復旦的「似是而非」課「一座難求」,每周都有站著聽課的人。據媒體報導,這門課屬新通識課程,「似是而非」是其獨闢蹊徑的名字,目的是破除一些「偽科學」。「似是而非」讓人想到以往「網紅課」:下地「種」學分的種田課、大快朵頤吃火鍋的「美食課」、把婚戀那些事兒搬上講臺的「戀愛課」。
  • 教育時評|「似是而非」課教學生明辨是非
    循規蹈矩者有之,平平淡淡中缺少了點吸引力;突破創新者亦有之,有些課從教室火到網上,不但報名者摩肩接踵,網友們也是叫好聲一片。最近,復旦大學開設的「似是而非」課成了時下熱門的課程,十二位教授聯袂授課,以生動、鮮活的內容,向學生們闡述什麼是「偽科學」,以此提升學生的鑑別能力。
  • 復旦大學開設「似是而非」這門課,讓你樹立科學的眼光看世界!
    復旦大學開設了一門新課程,名字叫「似是而非」,這門課程由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的課程,這門課程集結了文、社、理、工、醫等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這些專題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的關注。
  • 「似是而非」課教學生明辨是非
    循規蹈矩者有之,平平淡淡中缺少了點吸引力;突破創新者亦有之,有些課從教室火到網上,不但報名者摩肩接踵,網友們也是叫好聲一片。最近,復旦大學開設的「似是而非」課成了時下熱門的課程,十二位教授聯袂授課,以生動、鮮活的內容,向學生們闡述什麼是「偽科學」,以此提升學生的鑑別能力。  僅看課程表,就知道這門「闢謠課」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
  •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他表示,這樣的理念既是國家教育方針與北大教育實踐的結合,也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結合,還是北大的歷史傳統與新時期國家發展需要和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結合。而開展通識教育是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談到:大學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是培養出一代一代可以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培養「人才」是希望他們能夠經世致用、實現科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