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的概念,它的經濟意義到底在哪裡!

2020-12-17 李掌柜的解憂鋪子

一、生態旅遊概念的再定意"生態旅遊";(ecotourism);一詞是由國際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義不僅是指所有遊覽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強調被觀賞的景物不應受到破壞。直到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的召開,在世界範圍內提出並推廣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之後,生態旅遊才作為旅遊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Hetzer認為所謂"生態上的旅遊"應具備四個內涵:環境衝擊最小化、尊重當地文化並將衝擊最小化、給予當地最大經濟利益的支持、以及遊客滿意最大化

Ziffer(1989)從當地社會參與出發,認為生態旅遊隱含了地方社區參與觀光發展的模式,目的在於使得地方旅遊的發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區能適當地行銷、設定旅遊規範與產業經營規範,以及合理取得財務來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區的資源與環境品質。 世界銀行環境保護署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日本自然保護協會對生態旅遊的定義是:提供愛護環境的設施和環境,是旅遊參加者得以理解、鑑賞自然地域,從而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護,為地域經濟做出貢獻。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新的旅遊形態,已經成為國際上近年新興的熱點旅遊項目。以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其生態平衡為基礎的生態旅遊具有觀光、度假、休養、科學考察、探險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生態景觀為消費客體。旅遊者置身於自然、真實、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淨化心靈。 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態旅遊峰會中指出的"生態旅遊及其可持續發展肩負著三個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經濟方面要刺激經濟活力、減少貧困;社會方面要為最弱勢人群創造就業崗位;環境方面要為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提供必要的財力。生態旅遊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為這三個重要的目標齊心協力的工作。"生態旅遊"這一概念經由國外傳入我國並逐漸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標誌著生態旅遊概念在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在過去的十年中,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馬聰玲,2002)。國內出現的"生態旅遊"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如"生態旅遊是以生態學原則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取向展開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緣性旅遊生態工程和旅遊活動。""生態旅遊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將自然環境教育和解釋寓於其中的,受到生態上可持續管理的旅遊。

《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管理暫行辦法》中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識為取向,儘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確保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公眾教育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旅遊活動。" ,生態旅遊一詞雖已得到廣泛,但是對其概念的定義仍存在很大爭議,有的定義仍沿續綠色旅遊和自然旅遊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種旅遊產品。而新的觀點則認為生態旅遊是在自然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達到可持續旅遊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關於生態旅遊的概念可分為三個範疇:; 一、;從旅遊發展戰略上對生態旅遊進行定義。這一定義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為生態旅遊核心概念,把生態旅遊看作一種旅遊發展模式,將旅遊發展與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認為只有同時具有保護資源和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功能的旅遊是生態旅遊。; 二、;基於旅遊主體行為對生態旅遊定義。這一概念傾向於市場和消費行為為生態旅遊核心,將生態旅遊做為一種旅遊產品向市場推銷,向旅遊者提供沒有或很少受到幹擾和破壞的自然和文化旅遊環境,如自然旅遊、文化旅遊、科學旅遊、探險旅遊等旅遊類型。這種類型的旅遊活動相對一般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較小,並可以增強旅遊者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從旅遊資源價值觀的角度定義生態旅遊。這一定義強調旅遊管理者、旅遊者和當地居民的行為規範和旅遊規劃與開發的資源價值觀,通過旅遊活動和旅遊教育使旅遊者和當地居民建立環境保護和環境道德觀。;總之,生態旅遊定義應包涵兩個基本內容:首先,生態旅遊是一種以自然環境為資源基礎的旅遊活動;第二,生態旅遊是具有強烈環境保護意識的一種旅遊開發方式。中國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上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遊條件的判斷和注意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二、生態旅遊的經濟意義探討; 從以上生態旅遊的定義中我們發現,旅遊資源與景觀環境,人文資源緊密相關。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地者;Kirk(1951);即指出:在被人類感知之時,環境被賦予了形狀、內聚力與意義的整體,一旦意義被賦予後,便會代代相傳(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遊景觀的概念裡,除了早期Carl;O.;Sauer;(1925);所關注的物質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異義,例如象徵(symbolic);或美學面向等隱喻的景觀概念陸續被學者們提出。他們對於文化在景觀描繪及意義賦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並對於文化和意識形態而具有選擇性對景觀觀賞行為作出分析。景觀是人類周遭可見的實體環境,也是一種可以提供人類利用的資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為人類保護它的理由,生態旅遊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經濟意義。;

(一);生態旅遊是對不可再生性資源的保護。作為一種資源從架構上進行分析,旅遊景觀不僅是一種有限的資源,而且遭到破壞就無法復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論是人口、、工具的發展,還是經濟全球化使得旅遊的"加速增長",或隨成長而來的併發症(衝擊),地球上有限資源所受的壓力日增,大量消費的結果,使旅遊資源日益趨於匱乏。從物質循環的觀點來看,物質循環是地球循環系統中的。由於地球的巖石圈所含的物質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時間內,對人為物理變化最具抗拒性,換句話說,旅遊景觀的改變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資源的性質。; (二);生態旅遊能夠滿足人類對生活品質的不斷需求。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類需求層級中,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無疑的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遊活動包括在大自然環境中的自然欣賞以及在文化環境中,對人文景觀的欣賞。從這種活動中不僅獲得適當的身心運動和鍛鍊體魄,使身體更加健康;更因為活動中的靜態休閒活動以及淨化心靈滿足人們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獲得的各種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覺幸福(Sense;of;well-being),培養人們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懷,以及對精神上的追求。這些都是人類經驗(experience)的有益面,強烈的使人獲得滿足感,強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樂。除了這些身心所獲得的感受之外,同時也獲得知識、記憶、價值、態度、信仰、感動、欲望、情調等內心的成長。這些感受的獲得正是情意教學的目標,也正是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遊資源所提供自然實習是大眾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最好教材與教學環境,也是對書本教材的有益補充。最後,由於從事旅遊活動的增加,人們對於生態旅遊和環境品質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類要求清新的空氣和純淨的水源,以及減少對旅遊資源和環境破壞的訴求。由此可見,人類的生活需要生態旅遊進行調劑,為了滿足人們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需求,人類情願花錢去獲得更好的旅遊質量。總之,不管多麼進步、工商業多麼發達,人類對生態旅遊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三);生態旅遊是對歷史資源的傳承和延續。當我們在西方文明的侵襲下慢慢失去民族傳統特點的時候,屬於我們的旅遊資源也漸漸地消失,如果我們不能以生態旅遊的理念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那麼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沒落了!旅遊資源是經由中華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夢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相當的重要的遺產。從旅遊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各個歷史階段的痕跡,這些痕跡使我們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象徵意義和潛作用力,生態旅遊也後世子孫留下最好的寶貴財富。; (四);生態旅遊的社會生態價值鏈。大自然是一切科學發展的泉源,提供科學研究的環境。無論是生物科學﹑自然科學﹑或是工程科學都可從自然中找出法則。同時,旅遊資源提供了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等人文學科的研究場所。由於無限制地不當開發及大型的人類社會活動,因此生態旅遊將有助於集水資源保護、生物的保護、人文形態的保護﹑歷史與古蹟的保護﹑原始環境的保護﹑遊覽觀光資源的保護,以及土地資源的保護等。可以避免許多人為因素所引起的災害,而成為安定的自然環境。;

(五);生態旅遊的經濟影響體現為三個方面:直接、間接和交叉影響。直接影響反映在單個旅遊者會由於生態旅遊環境和行為支出增加,而間接影響體現為提高其它的旅遊消費行為,交叉影響是生態旅遊帶來的諸如"口碑效應"等潛在影響。生態旅遊具有的可持續發展觀能夠不斷地促進區域的經濟活動,通過經濟利益的再分配過程可以使社會分工達到合理化,擴大社會就業機會。正如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秘書長艾杜阿爾多·佩德羅斯在第二屆國際生態旅遊論壇(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態旅遊在內的旅遊經濟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就業方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尤為顯著私有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除盈利外,還要保護環境,取得社區的支持。同時,厄瓜多學者奧斯瓦爾多·馬吉奧研究得出一顆50年古樹發揮生產氧氣、清理汙染、保持水土流失、為動物構建家園等作用,其價值為19萬美元的結論。可見,生態旅遊構築的價值鏈不僅僅是現實經濟意義上的,也是潛在的,長期的(聶曉民,2004)。

三、結論;

研究生態旅遊的經濟意義的目的所在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我們人類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旅遊資源是人類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質;環境則是資源的狀態;而旅遊生態就是在旅遊過程中人與自然界中各種資源之間的相互關係。可持續發展的旅遊資源觀就是資源的持續利用。通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防治汙染,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實現地區經濟和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應該維護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要求維護生態平衡。人類不可能不發展,生態不可能不改變。生態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復,只有樹立生態動態平衡維護觀才是科學的,才能為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服務。; 當我們追溯歷史,人類的文明發展史是基於自然資源的不斷開發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古國,人類才有了今天的發展。儘管人類開始懂得理解自然,親近自然,明白自然與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應該形成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現在,我們在發展生態旅遊中應該回報自然,在原生態保存完好的景區景點,應採取開發單一旅遊線路、不要過多地搞人工建築、限制遊客數量、規定活動範圍等來儘可能地減少發展旅遊業給當地生態帶來的不利影響,遵循自然法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在開發資源、增加當地收入中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相關焦點

  • 生態旅遊概念興起,魯君四以「健康生活」為初心促進生態旅遊發展
    可以說,這就是旅行的意義。隨著人類腳步的越走越遠,人們在逐漸認識這顆星球的過程中也逐漸認識了自己,並體悟到自身與地球的關係。於是,人們對於旅行的意義也有了更深沉的思考,即——在旅行中保護地球,留住它的美。也因此,在人類處於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工業文明後期,"生態旅遊"的概念誕生並興起。
  • 綠維文旅:地質公園的概念與意義
    一、地質公園的基本概念地質公園是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英文為Geopark,是由地質學詞首「Geo」和公園park組成的合成詞。要深切地把握和理解地質公園含義,還應從「地質公園」這一詞語的本身入手。
  • 如何在概念的意義上理解經濟範疇
    在這些解讀模式中,試圖對《資本論》做一種哲學解讀時,又都不約而同地關注了《資本論》中的「概念」問題。如何在概念的意義上理解經濟範疇,成為這種解讀模式的一個重要聚焦點。那麼,為什麼只有從概念入手解讀《資本論》的經濟範疇,才能解讀出《資本論》的哲學思想和真實意蘊?本文試圖從盧卡奇、阿爾都塞、列寧對於這一問題的探討入手,以窺見概念在《資本論》中的重要性。
  • 意義在哪裡?
    恐龍作為地球曾經的霸主,到底是如何滅絕的?人類研究恐龍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古生物學真的是一門無意義的學科?這絕對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至少在學術界,你要獲得國家的科研經費支持,你得告訴評委你的研究意義在哪裡,而不是自我覺得OK。那麼恐龍研究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 歐洲短途旅遊企業PVCP集團將生態短途旅遊概念引入中國
    歐洲短途旅遊企業PVCP集團將生態短途旅遊概念引入中國 2017-PVCP集團董事長布雷蒙先生上臺領獎_  經過由旅遊行業、酒店行業和商業領域的業界領袖構成的國際評審團的評選,巴黎自然村莊憑藉其在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方面的示範性舉措、創新概念和高效行動,從15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最終贏家。
  • 數字經濟的概念是什麼時候提出的?發展數字經濟的意義
    數字經濟的概念早期出現在1996年Don Tapscott撰寫的《數字經濟:智力互聯時代的希望與風險》上,1998年,美國商務部發布了《新興的數字經濟》報告,由此數字經濟的提法正式成型。發展數字經濟的意義在於不僅僅停留在網際網路經濟上,更多的是指發展「信息化」的經濟。
  • 生態經濟研究(上):生態經濟的理論發展及研究範疇
    工業經濟時代經過了對自然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破壞性開發環境的後果逐步顯現後,人類才開始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在《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一書中正式提出「生態經濟學」的概念。198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召開了以「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為主題的會議,並確定將「生態經濟」作為1981年《環境狀況報告》的第一項主題,由此,生態經濟概念得以逐步完善。
  • 全域旅遊的概念及規劃要點--專題解讀一
    事實證明,全域旅遊的的確確不只有革新旅遊產業的能力,更能夠將這種資源整合轉型的特性帶到其他產業,做到全域經濟體制的協同運作,資源再度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2017年,年末。騰訊攜手驢跡展開雲南大型全域項目--「一部手機遊雲南」,將雲南大部分知名景點建立聯繫,合力打造目前知名全域旅遊建設案例,實際貫徹「旅遊+」思想,整合雲南旅遊資源,該舉措將雲南旅遊業資源合併整合,有效加強景區之間的關聯。一方面給遊客以完善的出行服務,另一方面為景區周邊的服務業、交通業等帶來有效客源,盤活當地區域經濟。
  • 生態旅遊是什麼,有哪些特點?
    生態旅遊的源起生態旅遊不是創新的改革也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觀念,它是在過去生態保護的架構下逐漸衍生而成的。生態旅遊的起源眾說紛紜,粗略統計有100餘種定義,經過多年的發展也有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和框架。90年代生態旅遊概念傳入我國,引起了政府部門、旅遊業領域、學術界的廣泛關注。1993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與自然保護區會議上,中國首次以會議文件形式給出的生態旅遊相關定義:「倡導增加對大眾關注的旅遊活動。提供必要設施,實行環境教育以便旅遊者能參觀、理解、珍視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資源,同時並不對生態系統或當地社區產生無法接受的影響」。
  • 平溪村特色化旅遊助推城口生態經濟
    但因為交通限制,經濟發展一直較為緩慢。城口縣平溪村河魚鄉的農耕體驗園。鄧蕊 攝為加快經濟發展,近年來,平溪村依託自然資源稟賦,發揮生態比較優勢,大力發展以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為主導的生態經濟。2014年以來,該村先後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重慶市市級生態村、重慶市文藝創作基地等稱號。
  • 疫·鑑|重新思考產業鏈:產業生態與產業集群的現實意義
    陳憲/文 疫情後,由於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受到衝擊,業界和政府普遍擔心產業鏈大規模轉移、斷裂,甚至脫鉤,以致對未來中國經濟可能造成較大影響。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製造業大國來說,如果這一情形一旦發生,確實會導致嚴重後果。但理論和現實中的產業鏈到底是什麼狀況?這些衝擊到底會對我們造成多大影響?
  • 數字生態---數字經濟時代的 「農田」、「工廠」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正確界定最小的、基礎性數字經濟單元,是洞悉數字經濟本質的核心要義,是實施有效治理的關鍵,是制定政策和決策依據的基礎。正如我們認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所有的社會治理、社會理論都以此為出發點,衍生出家族、宗族、社區、鄉村等諸多概念,同時一夫一妻制,成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制度。
  • ●盆景園生態休閒相關概念界定
    「生態」這個概念,最初是從研宄生物個體而開始產生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被用來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漸漸出現了生態學,目前生態學己經滲透到了各個領域,不同學科領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對於「生態」的研宄方向與定義有所不同,其永恆不變的就是對自然的尊重與保護
  • 全域旅遊概念解析
    全域旅遊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 IP概念的前瞻性意義分析
    原標題:IP概念的前瞻性意義分析   IP概念日趨流行,從影視業發酵進而影響到整個文化創意產業,成為重塑產業格局的關鍵。本文通過看似繁榮的IP熱透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本質,從而把握其發展規律,使得IP對文化產業發展發揮有利作用。
  • 普洱莊園旅遊的開發方向及主題概念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聚集,以茶聞名的傳統農耕地區應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提高地區經濟水平?2014年,普洱市政府委託綠維文旅承擔《普洱莊園旅遊專項規劃》項目,旨在為普洱市提供未來15 年的莊園旅遊發展戰略思路,制定各個規劃階段莊園旅遊方面的發展目標與工作重點。
  • 智慧旅遊的概念以及發展
    關於智慧旅遊的概念,我們要從什麼是智慧旅遊說起。智慧旅遊是一種以物聯網基數、雲計算技術,通過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藉助可攜式終端,接收旅遊經濟、資源、活動等方面的信息。用以傳達給人們,及時更新所需要的信息。
  • 生態旅遊的「池北」版——長白山保護生態和發展旅遊紀實之二
    然而,長白山旅遊經濟的長足發展,絕非單純依賴生態資源。 不斷求索的創新實踐成為當地邁向全域生態休閒度假經濟的「法寶」。 金秋的長白山,紅葉滿山,甚是好看。伐木經濟在長白山地區曾扮演著很長一段時間的「頂梁柱」角色。 時代更迭,隨著國家停伐令的實行,伐木經濟迎來了還原碧水藍天生態建設的新時代。 數十年爬冰臥雪、風餐露宿的伐木工人當上了護林員。 良好的生態吸引了不少野鴨落戶長白山池北區。(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趙博攝) 雖然,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轉變,但是森工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能忘記。
  • 生態莊園經濟:鄉村振興戰略的「山西路徑」
    在山西,面對山多地少、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發展相對落後的現狀,鄉村振興的任務十分艱巨。山西鄉村振興的「路徑」在哪裡?實際上,和鄉村振興戰略主題內容相一致的實踐探索早已在路上,源於晉中進而影響全省、輻射國內的生態莊園經濟,經過十二年的發展壯大,已經在現代高效農業、綠色美麗經濟、帶動農民共同富裕等多方面產生了實際的成果和積極的現實意義,得到了國內眾多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積極肯定。
  • 東園生態休閒旅遊項目商業計劃書
    規劃中充分依託自然生態基礎,使鄉村環境真實展現,結合人文、休閒、康體、度假、觀光、體驗,形成獨特的綜合鄉村度假旅遊資源。規劃要突出人與自然,項目開發與生態環保,旅遊發展與農業產業轉型相融合的科學規劃設計理念。在總的規劃設計理念下,規劃區重點突出「鄉味」、「生態」、「野趣」、「民族」四大主題風格,積極營造社會人與自然鄉村和諧共處的生態旅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