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旅遊概念的再定意"生態旅遊";(ecotourism);一詞是由國際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義不僅是指所有遊覽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強調被觀賞的景物不應受到破壞。直到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的召開,在世界範圍內提出並推廣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之後,生態旅遊才作為旅遊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Hetzer認為所謂"生態上的旅遊"應具備四個內涵:環境衝擊最小化、尊重當地文化並將衝擊最小化、給予當地最大經濟利益的支持、以及遊客滿意最大化
Ziffer(1989)從當地社會參與出發,認為生態旅遊隱含了地方社區參與觀光發展的模式,目的在於使得地方旅遊的發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區能適當地行銷、設定旅遊規範與產業經營規範,以及合理取得財務來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區的資源與環境品質。 世界銀行環境保護署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日本自然保護協會對生態旅遊的定義是:提供愛護環境的設施和環境,是旅遊參加者得以理解、鑑賞自然地域,從而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護,為地域經濟做出貢獻。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新的旅遊形態,已經成為國際上近年新興的熱點旅遊項目。以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其生態平衡為基礎的生態旅遊具有觀光、度假、休養、科學考察、探險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生態景觀為消費客體。旅遊者置身於自然、真實、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淨化心靈。 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態旅遊峰會中指出的"生態旅遊及其可持續發展肩負著三個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經濟方面要刺激經濟活力、減少貧困;社會方面要為最弱勢人群創造就業崗位;環境方面要為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提供必要的財力。生態旅遊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為這三個重要的目標齊心協力的工作。"生態旅遊"這一概念經由國外傳入我國並逐漸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標誌著生態旅遊概念在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在過去的十年中,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馬聰玲,2002)。國內出現的"生態旅遊"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如"生態旅遊是以生態學原則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取向展開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緣性旅遊生態工程和旅遊活動。""生態旅遊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將自然環境教育和解釋寓於其中的,受到生態上可持續管理的旅遊。
《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管理暫行辦法》中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識為取向,儘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確保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公眾教育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旅遊活動。" ,生態旅遊一詞雖已得到廣泛,但是對其概念的定義仍存在很大爭議,有的定義仍沿續綠色旅遊和自然旅遊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種旅遊產品。而新的觀點則認為生態旅遊是在自然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達到可持續旅遊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關於生態旅遊的概念可分為三個範疇:; 一、;從旅遊發展戰略上對生態旅遊進行定義。這一定義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為生態旅遊核心概念,把生態旅遊看作一種旅遊發展模式,將旅遊發展與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認為只有同時具有保護資源和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功能的旅遊是生態旅遊。; 二、;基於旅遊主體行為對生態旅遊定義。這一概念傾向於市場和消費行為為生態旅遊核心,將生態旅遊做為一種旅遊產品向市場推銷,向旅遊者提供沒有或很少受到幹擾和破壞的自然和文化旅遊環境,如自然旅遊、文化旅遊、科學旅遊、探險旅遊等旅遊類型。這種類型的旅遊活動相對一般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較小,並可以增強旅遊者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從旅遊資源價值觀的角度定義生態旅遊。這一定義強調旅遊管理者、旅遊者和當地居民的行為規範和旅遊規劃與開發的資源價值觀,通過旅遊活動和旅遊教育使旅遊者和當地居民建立環境保護和環境道德觀。;總之,生態旅遊定義應包涵兩個基本內容:首先,生態旅遊是一種以自然環境為資源基礎的旅遊活動;第二,生態旅遊是具有強烈環境保護意識的一種旅遊開發方式。中國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上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遊條件的判斷和注意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二、生態旅遊的經濟意義探討; 從以上生態旅遊的定義中我們發現,旅遊資源與景觀環境,人文資源緊密相關。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地者;Kirk(1951);即指出:在被人類感知之時,環境被賦予了形狀、內聚力與意義的整體,一旦意義被賦予後,便會代代相傳(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遊景觀的概念裡,除了早期Carl;O.;Sauer;(1925);所關注的物質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異義,例如象徵(symbolic);或美學面向等隱喻的景觀概念陸續被學者們提出。他們對於文化在景觀描繪及意義賦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並對於文化和意識形態而具有選擇性對景觀觀賞行為作出分析。景觀是人類周遭可見的實體環境,也是一種可以提供人類利用的資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為人類保護它的理由,生態旅遊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經濟意義。;
(一);生態旅遊是對不可再生性資源的保護。作為一種資源從架構上進行分析,旅遊景觀不僅是一種有限的資源,而且遭到破壞就無法復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論是人口、、工具的發展,還是經濟全球化使得旅遊的"加速增長",或隨成長而來的併發症(衝擊),地球上有限資源所受的壓力日增,大量消費的結果,使旅遊資源日益趨於匱乏。從物質循環的觀點來看,物質循環是地球循環系統中的。由於地球的巖石圈所含的物質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時間內,對人為物理變化最具抗拒性,換句話說,旅遊景觀的改變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資源的性質。; (二);生態旅遊能夠滿足人類對生活品質的不斷需求。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類需求層級中,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無疑的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遊活動包括在大自然環境中的自然欣賞以及在文化環境中,對人文景觀的欣賞。從這種活動中不僅獲得適當的身心運動和鍛鍊體魄,使身體更加健康;更因為活動中的靜態休閒活動以及淨化心靈滿足人們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獲得的各種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覺幸福(Sense;of;well-being),培養人們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懷,以及對精神上的追求。這些都是人類經驗(experience)的有益面,強烈的使人獲得滿足感,強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樂。除了這些身心所獲得的感受之外,同時也獲得知識、記憶、價值、態度、信仰、感動、欲望、情調等內心的成長。這些感受的獲得正是情意教學的目標,也正是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遊資源所提供自然實習是大眾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最好教材與教學環境,也是對書本教材的有益補充。最後,由於從事旅遊活動的增加,人們對於生態旅遊和環境品質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類要求清新的空氣和純淨的水源,以及減少對旅遊資源和環境破壞的訴求。由此可見,人類的生活需要生態旅遊進行調劑,為了滿足人們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需求,人類情願花錢去獲得更好的旅遊質量。總之,不管多麼進步、工商業多麼發達,人類對生態旅遊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三);生態旅遊是對歷史資源的傳承和延續。當我們在西方文明的侵襲下慢慢失去民族傳統特點的時候,屬於我們的旅遊資源也漸漸地消失,如果我們不能以生態旅遊的理念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那麼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沒落了!旅遊資源是經由中華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夢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相當的重要的遺產。從旅遊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各個歷史階段的痕跡,這些痕跡使我們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象徵意義和潛作用力,生態旅遊也後世子孫留下最好的寶貴財富。; (四);生態旅遊的社會生態價值鏈。大自然是一切科學發展的泉源,提供科學研究的環境。無論是生物科學﹑自然科學﹑或是工程科學都可從自然中找出法則。同時,旅遊資源提供了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等人文學科的研究場所。由於無限制地不當開發及大型的人類社會活動,因此生態旅遊將有助於集水資源保護、生物的保護、人文形態的保護﹑歷史與古蹟的保護﹑原始環境的保護﹑遊覽觀光資源的保護,以及土地資源的保護等。可以避免許多人為因素所引起的災害,而成為安定的自然環境。;
(五);生態旅遊的經濟影響體現為三個方面:直接、間接和交叉影響。直接影響反映在單個旅遊者會由於生態旅遊環境和行為支出增加,而間接影響體現為提高其它的旅遊消費行為,交叉影響是生態旅遊帶來的諸如"口碑效應"等潛在影響。生態旅遊具有的可持續發展觀能夠不斷地促進區域的經濟活動,通過經濟利益的再分配過程可以使社會分工達到合理化,擴大社會就業機會。正如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秘書長艾杜阿爾多·佩德羅斯在第二屆國際生態旅遊論壇(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態旅遊在內的旅遊經濟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就業方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尤為顯著私有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除盈利外,還要保護環境,取得社區的支持。同時,厄瓜多學者奧斯瓦爾多·馬吉奧研究得出一顆50年古樹發揮生產氧氣、清理汙染、保持水土流失、為動物構建家園等作用,其價值為19萬美元的結論。可見,生態旅遊構築的價值鏈不僅僅是現實經濟意義上的,也是潛在的,長期的(聶曉民,2004)。
三、結論;
研究生態旅遊的經濟意義的目的所在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我們人類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旅遊資源是人類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質;環境則是資源的狀態;而旅遊生態就是在旅遊過程中人與自然界中各種資源之間的相互關係。可持續發展的旅遊資源觀就是資源的持續利用。通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防治汙染,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實現地區經濟和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應該維護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要求維護生態平衡。人類不可能不發展,生態不可能不改變。生態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復,只有樹立生態動態平衡維護觀才是科學的,才能為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服務。; 當我們追溯歷史,人類的文明發展史是基於自然資源的不斷開發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古國,人類才有了今天的發展。儘管人類開始懂得理解自然,親近自然,明白自然與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應該形成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現在,我們在發展生態旅遊中應該回報自然,在原生態保存完好的景區景點,應採取開發單一旅遊線路、不要過多地搞人工建築、限制遊客數量、規定活動範圍等來儘可能地減少發展旅遊業給當地生態帶來的不利影響,遵循自然法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在開發資源、增加當地收入中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