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的父母都是習慣採用「否定式教育」或「批評式教育」
什麼是「否定式教育」?就是通過指出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要求孩子改正。簡單來說,就是先改變孩子的錯誤認知,然後讓孩子改變錯誤的行為。
「否定式教育」理念忽視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改變人的固有認知沒有那麼容易。
俗話說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孩子的認知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建立的,因此也不能指望通過父母講幾個道理,就能夠改變孩子的固有認知。
而且要改變孩子的認知,就是在否定孩子,但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否定,這種排斥是天然的。但凡誰要被別人否定,被指責說做的不對,孩子的本能就是要反抗,證明自己是對的,漸漸就會發現,通過講道理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更難了。
所以,「否定式教育」表面上是可以通過改變孩子的認知來改變孩子的行為,實際上卻存在很大的問題。
「肯定式教育」:改變教育方式
孩子寫作業拖拉,父母往往的教育方式就是指出孩子拖拉的毛病,然後開始上綱上線的教育,希望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避免孩子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樣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問題嗎?
看似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家長就會發現這種教育方法不起作用。孩子的問題在於接受短暫的批評後,能夠一時的進行改變,但是究其根源並不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這時,家長會變得更加暴躁,對孩子進行批評打罵。因為在家長的心中「我已經告訴你有什麼問題了,你也明白是什麼問題了,但是你卻不改變,這是故意的,是叛逆的」。正是基於這種心理,在父母看來: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只能通過更加嚴厲的措施想去促使孩子改變。
「否定式的教育」達不到我們預期想要的效果,只有改變教育方式,採用「肯定式教育」,才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肯定式教育」是相對於「否定式教育」而完善的,理念卻是截然相反的。「肯定式教育」不是通過指出孩子的缺點,讓孩子改變從而變得更加優秀,而是通過肯定孩子的優點,發揮孩子的長處,讓優點更加突出,從而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簡單的說,「肯定式教育」就是放大優點,忽視缺點。
一直以來,我們採用的都是「否定式教育」,原理其實就是「木桶效應」(木桶效應: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之為短板效應。),孩子哪裡不足,我們就補哪裡,孩子缺點越來越少,相對的孩子自然也就變得越來越優秀了。
但是結合事實,「否定式的教育」在長期的影響下,沒有辦法解決孩子的根源問題。同時,我們從另一方面看到,優秀的人並不是沒有缺點,他們也有突出的缺點,只不過優點更加突出。
所以,「木桶效應」下的「否定式的教育」只能保證我們能培養一個各方面沒有太大缺點的孩子,但不一定能保證我們培養優秀的孩子。而我們如果要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肯定式教育」就更加適合。
肯定式教育:塑造孩子的認知
與「否定式教育」不同,「肯定式教育」是先改變孩子的行為,進而通過行為塑造孩子的認知。
這時有的人可能會懷疑,改變行為可以改變人的認知?下面我們先看一個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招募學生測試的認知失調實驗:
費斯汀格招募了一批學生,把他們分別帶入實驗室做一系列任務。
這些任務是讓學生重複性的做一些簡單枯燥的活動,比如讓他們重複的纏繞線圈30分鐘,然後反方向再纏繞,總之任務內容是非常地枯燥乏味。
完成這些任務後,真正的實驗才剛剛開始。費斯汀格將完成任務的學生分成三組:
對第一組的學生說,「你是實驗的第一組,在實驗前沒有得到任何有關的信息,但這個實驗還有另外一組,我們將會給他們傳遞這些信息:這個實驗非常有趣。而這一信息本來由一名實驗人員告訴他們,但是現在那個傳話的人員有事,現在只好由你代替他傳達。為了表示感謝,我們將贈送1美元作為酬勞。」
然後對第二組的學生說了同樣的話,但是贈送20美元做酬勞。
對於第三組學生,讓他們實事求是的傳遞信息,不用撒謊,也沒有獎勵。
傳遞完信息後,費斯汀格再對這三組學生進行訪談,談談他們對於實驗任務的看法。
實驗結果則是:相對於那些得到20美元和沒有撒謊的第二、三組,得到1美元的第一組更喜歡這個實驗任務。
實驗說明,人有追求行為和認知一致性的本能,當人的認知和行為不協調時,人要不就改變自己的行為,使得行為符合認知;要不就改變認知,使得認知符合行為。
總而言之,人們要儘可能的維持認知和行為的一致性。當人的認知和行為不一致時,人就會處於焦慮之中。這也是為什麼有微表情心理學的原因,因為當人們撒謊時,本能的一致性也會使得人們的行為和認知統一起來,儘管人們千方百計的掩飾,但是很多本能卻掩飾不了。
任何人都有本能的追求成就感、歸屬感和卓越感的追求,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孩子也不例外。當我們順應孩子的本能,給予他們表揚,激發他們的成就感、歸屬感和卓越感時,孩子就會更加的有激情,不用我們監督就會積極的去自我實現。
所以說,「肯定式教育」,這一種顛覆你現有教育理念的教育方式,可以塑造孩子的認知,喚醒孩子的內在渴望,真正的達到培養優秀孩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