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情介紹
德育原則是德育這一章節的重點內容,在考試中主觀題、客觀題都會涉及。客觀題主要一單選、多選、填空、判斷等形式呈現,多以名人名言和例子來考查。主觀題主要以案例分析題的形式呈現。
二、知識點剖析
(一)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由於學生 正處在品德形成的階段,可塑性強,這就要求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比如,小學生在讀一年級時,讓他們學習國旗、黨旗, 從小走黨的路線。
(二)疏導原則
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 積極向上。 側重疏通與正面教育。比如,孔子善於誘導。他的學生顏回對孔子循循善誘做了極高的評價。顏回說: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體現的便是疏導原則。
(三)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既要尊重信任學生,又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把嚴和愛有機結合起來。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要儘量多的要求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注意:反對兩種傾向,只嚴不愛與只愛不嚴。
(四)知行統一原則(理論與生活相結合原則)
既要重視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鍊,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比如,我國古代教育家歷來倡導學、行結合,重視「言行一致」。 孔子強調人的道德行為培養。他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訥於言而 敏於行」。比如,朱熹認為:知與行不可偏廢,「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致知、力行, 用功不可偏,偏過一邊,則一邊受病」。
(五)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比如,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需要正面教育,同時伴有中小學日常行為規範約束學生的行為。
(六)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長善救失原則)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於依靠、發揚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 比如,《學記》中提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七)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德育工作中應主動協調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統一認識和步調,有計劃、有系統的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品德。 注意:家校社相結合。比如,5+2=0說明沒有做到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老師聯繫緝毒幹警,對學生進行一次「關愛生命,遠離毒品」的課外教育活動體現了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八)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比如,陶行知說的「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儘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比如,朱熹的「夫子施教各因其材」。比如,《論語》中,還有一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也是對因材施教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