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國家寶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

2020-12-10 大河網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峰

  12月6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正式播出,當第一期播出後,故宮博物院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分別由靳東、張子楓、馮小剛三人為觀眾們呈現出來後,觀眾再次被豐厚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折服。

  作為3300年華夏文明的載體,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也將亮相《國家寶藏》第三季,按照慣例,哪三件文物會亮相節目?12月7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官方渠道獲悉,陶三通、亞長牛尊和YH127甲骨窖穴將成為本季《國家寶藏》的「河南嘉賓」。

  與《千裡江山圖》、婦好鴞尊、賈湖骨笛、雲夢睡虎地秦簡、越王勾踐劍等名聲炸裂的文物相比,這三件文物貌似平平無奇,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看來,殷墟博物館選擇這三件文物大有深意,能夠以點帶面,向觀眾講述文物背後故事的同時,展現中國考古學的成長史。

  (圖源自:「河南安陽殷墟」官網)

  一號嘉賓 陶三通

  1972年,陶三通出土於安陽殷墟白家墳,水管每節長42釐米,管外徑21.3釐米。出土時三通水管呈「T」形,南北一條水管保存17節,全長7.9米;東西向的一條保存水管11節,全長4.62米。兩者交接處有一個三通水管連接,表明當時鋪設地下排水管時已形成網絡分支。

  選擇理由:

  何毓靈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陶三通能夠入選《國家寶藏》可能大家感到比較意外,很多人認為把它當做殷墟博物館的國寶是否有失水準?但選擇哪件文物參加節目,一個主要的落腳點是想通過它來表達哪些主題。

  陶三通其實就是下水管道的一個組件,如今是很普及的東西,人們普遍認為是現代產物。何毓靈介紹,事實上陶製水管在考古中發現得很早,比殷商早近一千的龍山文化時期就有發現。通過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以點帶面的去講述殷商時期城市規劃理念,從而呈現商代王朝都城的面貌,人們會發現當時的城市文明已經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圖源自:「河南安陽殷墟」官網)

  二號嘉賓 亞長牛尊

  2000年寒冬,有安陽當地村民向考古隊反映,在殷墟宮殿區迤南約500米的麥地裡,夜間有人行動詭秘,很可能是盜掘古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隊工作人員決定進行搶救性發掘,並於當晚就派五個人在墓口上面搭建工棚,輪流看守,經過發掘後,發現這是一座長方形豎坑墓,墓主人頭向正北。墓口南北長5米,東西寬3.3米、深7米有餘,在墓中發現了截至目前,殷墟發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器——牛尊。

  牛尊呈寫實的牛形,保存完好,體態健壯、肥碩。牛抬頭前伸,微張口,口內中空。背微下凹,上有長方形口,有銅蓋扣合其上。腹部渾圓,四腿粗短。臀部上通長40釐米,帶蓋高22.5釐米,腰圍52.5釐米,注口長12.9釐米、寬9.1釐米,重7.1千克。

  這座墓的主人身份是誰?判斷墓主人身份,最直接的線索就是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婦好墓一樣,這座墓共有131件青銅器上鑄有銘文「亞長」二字。「亞」字可能專指帶兵打仗的武官;「長」是墓主人家族的姓氏。經過對比分析,考古人員發現墓主亞長的地位可能僅次於武丁王的王后婦好,與另一位叫亞址的貴族地位相當。

  所以該牛尊也被稱為「亞長牛尊」。

  選擇理由:

  首先可以通過亞長牛尊來考證殷商時期的畜牧業狀態,據研究,牛尊的橫截面呈三角狀的短角、短粗有力的四足、渾圓的體態,生動展現了一頭成年水牛的雄姿,從此可以推斷,殷商時期的水牛與黃牛不同,仍為野生,尚未馴化。甲骨卜辭中常常記載商王外出狩獵,捕到一種叫「兕」的動物。法國甲骨文研究者、漢學家雷煥章指出,「兕」不是犀牛,是野生水牛,而甲骨文中的「牛」字應專指黃牛。家養水牛很可能是公元前1000年前後從南亞西北部首先傳入中國的,中國本土水牛從未被馴化。

  何毓靈介紹,亞長牛尊呈現了殷商時期青銅鑄造的頂峰狀態,選擇它一方面是因為文物本身保存狀態和價值比較好,另外墓主人亞長很有故事性,他的墓葬沒有被盜掘,而且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光是玉器、青銅器就有200多件,通過研究,我們可以大體上了解亞長應該是35歲的男性,死亡原因是戰爭,所以關於他的故事延展性應該很好。

  (圖源自:「河南安陽殷墟」官網)

  三號嘉賓 YH127甲骨窖穴

  YH127窖穴是殷墟考古工作最偉大的發現,1936年6月12日,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組織的第13次殷墟發掘中,發現了殷墟小屯村編號為「YH127」的甲骨窖穴。這個窖穴裡出土卜辭甲骨共17096片,其中完整的龜甲300多片。這是殷墟歷次科學發掘以來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這些甲骨上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田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

  YH代表殷墟灰坑,127是編號。所謂灰坑是考古學術語,表示古代人類留下的一種遺蹟。窖穴裡除了有大量的甲骨外,右邊還有一具人的遺骸,考古人員推測,人骨可能是管理甲骨文的人員,他與這堆甲骨一起被埋葬了。

  選擇理由

  何毓靈介紹, YH127甲骨窖穴是解放前開始發掘的,現在仍未停止對其中甲骨文的研究,我們希望通過對YH127甲骨窖穴的介紹,把整個殷墟發掘史呈現在觀眾面前,「殷墟的發掘史也是中國考古學的成長史,我們想讓觀眾了解什麼是真正的考古學,」何毓靈說,「另外,YH127甲骨窖穴的發現是在解放前,那個年代還有很多人發生了很多故事,比如發掘YH127甲骨窖穴的學者,都很有故事性,我們也想通過這些角度講述歷史故事。」

  節目組已去殷墟拍外景,明星都有誰?

  據介紹,11月中旬,《國家寶藏》第三季的攝製組已到殷墟博物館拍攝外景,但用怎樣的故事呈現這三件文物,有哪些明星出演?會不會有河南籍明星演繹中原文物故事?目前還處於保密狀態,何毓靈說:「按照播出順序來看,第一期播出的是有600年歷史的故宮博物院,擁有3300年歷史的殷墟博物館是歷史最悠久的,應該是最後一期壓軸亮相。上個月拍攝外景時,明星也還沒有來。」

  談到殷墟博物館和《國家寶藏》的結緣,何毓靈介紹,這是一檔有歷史,有溫度的節目,第一季走遍華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看遍五千年孕育的生機,第三季側重於遺址性博物館,「《國家寶藏》的收視率非常高,我們想與這個好平臺合作,把殷墟博物館做一次很好的宣傳推介,所以在前期候選時,殷墟博物館就與節目組積極溝通,爭取亮相的機會。」

  殷墟博物館和綜藝節目的結合,對如何讓文物發揮價值、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探討殷墟大遺址保護等工作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能夠讓殷墟、甲骨文更加廣為人知,帶動古典文化「活」起來、「潮」起來。殷墟博物館黨總支委員、副館長韓曉紅介紹,「《國家寶藏》走進殷墟,將對殷墟的保護、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提升殷墟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及影響力,下一步我們將積極作為,讓更多的歷史符號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通過綜藝吸引青少年,博物館成為大課堂

  和往季相比,《國家寶藏》第三季最大的變化是「主角」變了。九位「主角」選擇的是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六百年的紫禁城、九百三十年的西安碑林、一千年的蘇州園林、一千三百年的布達拉宮、一千七百年的莫高窟、兩千兩百年的秦始皇帝陵、兩千五百年的孔廟孔林孔府、三千二百年的三星堆、三千三百年的殷墟。

  據節目組介紹,這季節目聚焦的不是某一個博物館建築的室內空間,而是從博物館裡的文物出發,聚焦遺址和遺存,如此可以完成一種更具文化場景的時空穿梭體驗。同時,因為每期節目的三件文物都來自於同一個遺產,因此它們之間是彼此關聯、相互映照的,講述的是同一片土地甚至是同一個時間上發生的故事,彼此有延續性和交互性,會讓觀眾產生看「連續劇」的奇妙感。從整個人類文明的長河裡看,中華文明到底為世界貢獻了什麼;何謂華夏?何以中國?這樣的疑問,將由億萬觀眾和九座歷史文化遺產聯袂「解題」。

  據統計,《國家寶藏》觀眾的主體構成人群集中在20歲到25歲之間,15歲到20歲的緊隨其後排名第二,年輕觀眾的追捧使得《國家寶藏》充分爆發「網紅體質」和「裂變屬性」。「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已達成共識,博物館蘊藏著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教育的特殊資源和重要陣地。

  2015年,我國就頒布實施了《博物館條例》,其中明確規定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向孩子們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講述著文物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使青少年在文化的薰陶中獲得豐富的精神滋養,從而堅定了文化自信,這也是包括《國家寶藏》在內的文博類綜藝節目的最終使命。


相關焦點

  • 《國家寶藏》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 國家寶藏3嘉賓文物簡介
    《國家寶藏》第三季定檔播出了,該節目自開播以來就受到觀眾們的喜歡,第三季將視野延伸到中華大地上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那麼,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九大博物館是什麼?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國家寶藏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2020年12月6日起,每周日晚20:30檔央視綜藝頻道正式開播,節目共10集,每集100分鐘。
  • 三星堆博物館3件鎮館之寶將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
    本報訊(成博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12月4日,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發布本季節目亮相文物名單,來自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金杖、青銅縱目面具、一號青銅神樹從眾多精美文物中脫穎而出,將在節目中與全國觀眾見面。
  • 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音頻版上線喜馬拉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回望祖先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揮灑的情感、堅守的風骨,更能讓我們體認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今天的我們究竟該為後世子孫留下些什麼?本季『國家寶藏』將與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攜手作出回答。」《國家寶藏(第三季)》的「001號講解員」張國立說。
  • 第三季歸來的國家寶藏,依然是個寶藏節目
    影視綜藝一旦做了N季,觀眾就會又期待又忐忑,怕一直以來追求的質量不再。不過,第三季歸來的《國家寶藏》沒有讓人失望,依然是個寶藏節目,帶著老情懷和新驚喜而來。001號講解員國立老師的開場白一出來,再加上那一句經典的「我們依然是一個年輕的節目。
  • 《國家寶藏》Logo文物是什麼?靳東張子楓揭秘故宮國寶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這個周末,《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的消息令文博鐵粉十分期待,不少觀眾都搬好了小板凳,坐等節目開播。12月6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首期節目來到了故宮博物院,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亮相,靳東、張子楓帶領觀眾感受紫禁城的脈搏。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國寶背後的故事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焦翊丹報導「從清朝乾隆年間用於觀測天體運行的國寶金嵌珍珠天球儀,到如今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面,從古至今,中國人從未停止對這片廣袤星空的仰望和探索。」12月6日晚20:30,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與觀眾如約相見。
  • 海報中的《國家寶藏》第三季:手繪遺珍 線描國寶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第三季千呼萬喚始出來,終於要跟億萬寶萌喜相會了。12月6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每周日晚八點半檔,《國家寶藏》第三季將與九座文博機構聯手,再度為寶萌們奉獻「精彩演出」。在節目播出倒計時之際,我們先從本季海報挖掘一番,看看其中都暗藏了哪些珍寶。
  • 《國家寶藏》第三季回歸,兩大亮點一個彩蛋,愛了愛了
    《國家寶藏》是央視推出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該節目第一季播出後,在口碑和熱度方面,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今年,終於迎來的《國家寶藏》的第三季。和前兩季一樣,本季節目剛一播出,就取得了極佳的口碑。《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一期,一共有兩個亮點,一個彩蛋。本季《國家寶藏》第一期節目,選的兩件國寶和一處建築文物,分別是明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以及建築文物紫禁城的午門。這三件文物的國寶守護人,分別是靳東、張子楓和馮小剛。亮點一:三件國寶選的好。
  • 《國家寶藏》第3季來了!
    暌違電視屏幕多時的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終於,來了!《國家寶藏》第1季2017年12月開始播出。《國家寶藏》讓文物不再只是藏在博物館裡的物件,而是揭開了文物背後湮沒在歷史中的人物和鮮為人知的故事。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讓人動容,今生傳奇,讓人敬佩不已。《國家寶藏》,讓一個個博物館火了,讓一件件文物活了。
  • 《國家寶藏》第三季回歸,聚焦「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
    「讓國寶活起來,闊別兩年,赤子歸來,我們依舊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我們究竟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演員張國立熟悉的開場詞一出,觀眾們熱盼一年的那個節目又回來了。12月6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播出。明星飾演國寶守護人也是《國家寶藏》的一大節目特色。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靳東、張子楓、馮小剛為你解讀文物的前世...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去故宮賞金嵌珍珠天球儀、到敦煌研究院看敦煌遺書、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欣賞一號青銅神樹……12月6日晚8點半,備受期待的《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正式開播。不用四處奔襲,《國家寶藏》帶你看四方文物的前世今生。首期節目就為大家呈上超強陣容。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分別由靳東、張子楓、馮小剛三人為觀眾們解讀歷史密碼。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神仙」開場白堪稱作文典範
    央視的《國家寶藏》,如約而至。不知不覺,《國家寶藏》這檔綜藝,已經播出到第三季了,隨著第三季的開播,你會發現,儘管已經播出了三季,但是《國家寶藏》還是原來的味道,打開綜藝,那份厚重的歲月感就會普遍而來。 在前兩季《國家寶藏》,我們看到的都是全國各地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 《國家寶藏》第三季歸來 靳東張子楓精彩演繹國寶前世傳奇
    「真·寶藏節目」果然沒讓我們失望!12月6日,《國家寶藏》——這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優秀大型原創IP,被譽為「開啟中國古典文化綜藝元年」的現象級節目,歷時兩年醞釀與沉澱,在央視綜藝頻道翻開了第三季的風華開篇。以史為鏡,可鑑今朝。
  • 《國家寶藏》第三季歸來 靳東、張子楓精彩演繹國寶前世傳奇
    「真·寶藏節目」果然沒讓我們失望!12月6日,《國家寶藏》——這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優秀大型原創IP,被譽為「開啟中國古典文化綜藝元年」的現象級節目,歷時兩年醞釀與沉澱,在央視綜藝頻道翻開了第三季的風華開篇。以史為鏡,可鑑今朝。
  • 豆瓣9.5,央視神仙綜藝《國家寶藏》第三季回歸,好看到爆!
    ——《國家寶藏 第三季》 當然除了這些精品的展覽,不可錯過的還有這檔央視出品的文物科普類神仙綜藝——《國家寶藏》第三季。 「讓文物活起來」這句話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通過對文物前世今生的講述,讓觀眾更好的了解到藏在文物背後的故事和遺留至今的精神和感動。 如今《國家寶藏》第三季歸來,又在「故宮600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點上,節目的精氣神變得更加氣勢磅礴,目前豆瓣評分9.5、B站評分9.9,好評度遠超上兩季,稱得上「大國風範,精髓盡顯」。
  • 被贊「神仙樂曲」《國家寶藏》第三季原創音樂插曲《懷歸》上線
    「或許回望祖先們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揮灑的情感,堅守的風骨,更能讓我們感悟,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12月6日,伴隨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滿懷深情的「告白」,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開播。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景德鎮這件瓷器作為開篇!讓張國立、靳東...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景德鎮這件瓷器作為開篇!讓張國立、靳東驚嘆! 讓國寶活起來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
  • 國家寶藏第三季來了 沒有兩把刷子怎敢當守護人
    2017年,國家寶藏首次亮相。本以為是一個普通的文化科普節目,沒想到吾小朵看了一期後就沉迷其中,瘋狂打call,真香無疑。國家寶藏目前已經推出了兩季,每一季聯合九大博物館,每個博物館甄選三件國寶,每件國寶都有一位明星國寶守護人,他們通過情景劇表情為觀眾講述國寶前世的故事,除此之外,每位守護人會請出一位與國寶相關的專家或團隊講述國寶今生的故事。
  • 《國家寶藏》第二季 八大博物館全新接棒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新打造的重要精品項目之一,《國家寶藏》第一季以前所未有的「紀錄式綜藝」節目模式,創造性地踐行了「讓文物活起來」的指示精神,獲得了社會各界及海內外的熱烈反響。歷經半年多的探索磨礪,備受期待的《國家寶藏》第二季於金秋時節再次吹響持續打造精品節目的號角。10月9日,第二季節目啟動儀式在故宮博物院成功舉行。
  • 《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一期畫外音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講一點編外故事 第一集中的三件寶物: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故宮午門以鼎代表皇權古已有之,各大博物館裡有許多青銅時代出土的鼎,最早的青銅鼎傳說是黃帝鑄造於荊山,今河南靈寶荊山黃帝鑄鼎原還保存下來一塊唐貞元十七年(801年)立的《軒轅黃帝鑄鼎碑》,由虢州刺史王顏撰文,書丹者是曾出使南詔的袁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