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
臺灣光復75周年在即,島內有親日團體想在陽明山設置天皇紀念碑,結果遭臺北市有關部門拒絕。
有人想在陽明山給天皇立碑
據臺灣《中國時報》19日報導,今年年初,「陽明山公園管理處」(簡稱「陽管處」)把已故日本昭和天皇1923年來臺時在陽明山種下的緋寒櫻花分株,由「內政部營建署」代表送回日本栽種,以此祝賀日本天皇德仁登基。
日方為表達感謝,決定在東京皇居北之丸公園設立「緣之櫻紀念碑」園區,預計明年3月揭碑。親日團體「櫻花返鄉會」向民進黨當局表示想在陽明山設立「昭和天皇櫻之緣」紀念碑,與日本皇居附近石碑相呼應。
陽明山
「陽管處」婉拒在「陽明山公園」立碑,但建議可設立在陽明公園,理由是它在日本殖民時期是臺灣礦業巨子山本義信擁有的「羽衣園」,把石碑設立在此符合「櫻花返鄉會」希望有賞花人潮,也能與日本石碑的層級對應。
報導稱,「櫻花返鄉會」背景強大,臺灣會長是前「政務委員」黃石城,日本方面則是前首相安倍晉三母親安倍洋子,相關事宜和「駐日代表處」一直有聯絡。不過權責單位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處18日婉拒,表示「不理解在陽明山為何要設立昭和天皇紀念碑?」公園處強調,除了對臺北市轄公園均有既定規劃外,同時鑑於2017年發生民眾燒熔「陽明山公園」的蔣介石銅像,因此傾向不在公園立碑。
這個日子快被「臺獨」抹沒了
值得注意的是,親日團體「櫻花返鄉會」的這個提議,恰恰發生在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聯合新聞網19日評論稱,類似送花贈樹禮尚往來也就罷了,要在重要景點設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政治領導人有關的紀念碑,無論如何都應該審慎研議,更何況臺日之間還牽涉錯綜複雜的歷史糾葛,更有殖民者的欺壓與被殖民者的血淚,「由此來看,真該給拒絕立碑的公務員掌聲」。
1945年10月25日,在臺灣北部中山堂,舉行了一場註定載入史冊的重要儀式,那就是臺灣對日本的受降典禮。這場典禮的舉辦,標誌著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
但「臺灣光復」成為現實,則是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的1945年10月25日。為了紀念這一重要時刻,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臺灣光復」一詞,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
但對於「臺灣光復」這個詞,島內「臺獨」勢力一直將其視為「眼中釘」。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陳水扁在臺掌權二十年間,都想極力抹滅這段臺灣先賢的光輝抗日史實。李登輝推行「去光復節」政策,取消「臺灣光復紀念日」為法定假日,並廢棄「臺灣光復紀念日」,將其竄改為「終戰紀念日」。陳水扁則竄改歷史教科書,其目的就是在意識形態上,切斷臺灣人民的兩岸歷史連結記憶,斷絕臺灣人民對祖國的認同。
今年的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但民進黨當局卻不舉辦任何活動,中國國民黨批評這是非常荒謬的情況,因此國民黨今年要借錢擴大辦光復節紀念活動,同時打算邀請蔡英文參加,但卻碰了釘子。蔡辦發言人張惇涵17日稱,並未收到相關活動訊息跟邀請,且蔡英文也已規劃公務行程。
在民進黨當局刻意淡化臺灣光復紀念的情況下,2005年10月,大陸高規格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引起外界極大關注。當時,有評論指出,此舉不僅著力於現實政治的需要,更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在回歸歷史真相的基礎上尋根溯源,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論述,最重要的是這種緬懷歷史尋找真相的舉措,正是對「文化臺獨」史觀最直接的批駁和反擊。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日前表示,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臺灣於1945年10月25日光復,回歸祖國的懷抱。這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抗戰取得的重要成果。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兩岸同胞以多種方式紀念臺灣光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緬懷先烈歷史功績、回顧共御外侮的英勇鬥爭、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環球網、中國臺灣網、海峽新幹線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編輯:黃榮亮
第一時間給你最全臺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