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萬花筒| 小學生一周四節皮影戲課,究竟學到了什麼?

2021-01-08 上觀

神仙跳進水裡,撈出一把金斧頭,問砍柴小夥兒程實,「這可是你剛才掉進水裡的斧頭?」

 

程實搖搖頭。

 

神仙又跳進水中,撈出一把銀斧頭……

 

當這個傳統寓言故事《金斧頭》中的場景被搬上齊賢學校的皮影戲表演舞臺上,臺下的觀眾不禁拍案叫絕。令人稱讚的除了幕布上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和流暢的動作,還有幕後參與表演的小演員,他們中年齡最大的不過12歲,卻已經學習皮影製作和皮影戲表演三年有餘。

 在小演員的操作下,皮影神仙將斧頭還給了皮影程實。

 

如今,在奉賢區金匯鎮的齊賢學校,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便要開始接觸皮影戲。各年級每周3、4節專業課不等,平均花在皮影戲上的時間大約2小時。

 

而對於五年級的表演者王甜甜來說,學習皮影還會延伸到課堂之外。「我們20多名表演隊的同學,每周六上午還要進行皮影戲的課外訓練。」

百年傳承,傳統戲劇有了接班人

 

齊賢皮影戲屬浙江海寧派,以本地方言、本地山歌夾雜海寧皮影戲曲調,形成了無固定文字、曲目的口授劇本,由業餘藝人排練演出,至今有上百年的歷史。

 

傳統的表演方式以2人操縱為主,另有1名副手(俗稱翻箱子)專門傳遞人物道具。樂隊由「細樂」(嗩吶、笛子、二胡、琵琶或三弦)和「粗樂」(鼓板、鑼、鈸)組成,一人身兼數件樂器。表演者手、腳、口並用,加以樂隊烘託,熱鬧異常。

 

上世紀30年代,在當地藝人的共同開拓下,齊賢皮影戲達到了發展的巔峰。每當農閒季節,演出邀請絡繹不絕,還常常與塘北、七寶一帶的皮影戲班聯袂演出。此後,因表演班子後繼無人,一度衰落。

 

80年代末,當時的奉賢縣文化局把胡橋滾燈、齊賢皮影戲、奉城刻紙列入特色藝術搶救範圍。通過齊賢文化站的組織力量,把散在各村的皮影戲藝人召集一起,形成了以唐寶良為班首的「齊賢唐家班皮影戲」,在齊賢茶館等地恢復演出。

 

到2001年,奉賢共有兩套皮影戲表演班子。一個是中老年人演出隊,主要演出傳統皮影戲劇目;一個是業餘文藝演出隊,主要演出兒童課本劇。

 

2007年,齊賢皮影戲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後,皮影戲開始走進學校,在教師隊伍中形成了頗具規模的演出隊。

 

2012年,齊賢學校正式面向學生開設皮影戲課程。在低年級學生中進行皮影戲的文化和歷史教育,同時開設簡易的製作課程。而高年級學生則學習相對複雜的人物設計和描繪,並開始自編劇本,自導自演。

教學創新,讓學生與皮影更貼近

 

在齊賢學校,製作皮影戲是同學們最喜愛的課程之一。因為授課老師胡丹會從最基本的繪畫一點點教起,確保每一位學生能夠漸進式地了解皮影。「小學生的動手能力並不強,要迎合他們的能力安排課程,否則學生很快就會喪失興趣。」胡丹說。

 

傳統的皮影製作採用牛皮削薄刻制,人物頭、手、肢體分別製作再以線聯合,配以諸般道具(扇、刀槍劍戟等),最後繪色,經久耐用。不過,這種製作方法需要專門的工具和相對複雜的工藝,且造價較高,不適合學生練手。「牛皮太厚,學生們剪都剪不動,更別提在上面刻花了。」

 

為了讓每個學生接觸皮影製作,齊賢學校向海寧當地的皮影製作廠引入了一種輕便易操作的材料——硫酸紙。「把人物在硫酸紙上畫好、雙面塗色,隨後再用塑料膜塑封、裁剪,這樣既可以保證作品能長期重複利用,也使學生操作更輕巧。」

 

繪製好的皮影要進行扎孔、穿線、打結,然後再拴上富有韌性的竹條或塑料杆,便可進行表演了。不過,這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大有講究。王甜甜說,她第一次製作的皮影作品就是因為沒有掌握好打孔位置,使得人物四肢比例不協調,動起來十分滑稽。

 

而低年級的學生則往往要在學習打結技巧上花不少時間。「小小一個結,打得緊了,人物四肢不靈活;太鬆了,人物結構松垮不美觀。這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胡丹說。

 

好在齊賢學校的皮影戲課程貫穿了每個學生的小學時光,這給了孩子們充分的時間練習、創意,以及領悟這門傳承百年的傳統技藝。

 

胡丹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展示了高年級學生用硫酸紙製作的皮影作品。有少數民族人物、歷史人物,還有一些卡通形象。其中,有的是臨摹老師的樣板而成,有的則是自己的創意作品。個別班級甚至還排演了一出完整的作品,所製作的每個人物和道具都為劇本服務。

學生用硫酸紙製作的皮影人物,插上竹竿即可表演。

薪火相傳,老藝人帶新「藝人」

 

除了教授皮影戲製作,齊賢學校還在高年級學生中挑選並組成了一支能嫻熟操作皮影的表演隊伍,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訓練。近幾年裡,在奉賢區各類傳統文化展演的舞臺上,都有他們的身影。

 

胡丹說,目前孩子們能熟練操作的都是一些劇本完整的傳統短劇目。未來,還會根據他們的喜好,加上《守株待兔》等一些兒童皮影劇。

 

這些劇目雖短,卻很考驗表演者的功力。一位在傳統劇目《金斧頭》中負責操作神仙爺爺上肢和頭部的女學生告訴記者,整幕戲中最難表現的橋段是神仙爺爺投水撿斧頭。三次投水,神仙都要先低頭再俯身,動作必須一氣呵成。而且因配樂的旋律變化,控制神仙每次待在水下的時長不同,撿起斧頭的時間點也不同。光是這一個角色,她就練了好幾個星期。

 

為了讓學生的表演更加流暢生動,齊賢皮影戲非遺傳承人嚴建秋和嚴忠陽每周六上午還會輪流到少年宮為孩子們上表演指導課。

 

嚴忠陽說,傳統的皮影戲表演有樂隊配樂,使得表演更具有現場感和節奏感。而如今的表演則是通過錄音帶來配音,一旦聲音與表演動作不協調,觀眾就會覺得出戲。「今後我們的一大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和其他表演班子將說唱與操作全部現場化,而且還要把金匯獨特的方言融入其中。」

 

(圖片來源:金匯鎮提供    視頻剪輯:杜晨薇  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

相關焦點

  • 長春:傳統皮影戲成時尚名品購物節亮點
    簡介:  10月13日,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辦的首屆長春秋冬時尚名品購物節上,「民俗文化一條街」展現在人們的眼前,捏麵人、剪紙、草編藝術等傳統手工藝吸引眾多市民駐足觀看,而其中最火爆的,當屬皮影戲的展位。
  • 弘揚傳統文化 兒童通過皮影戲《完璧歸趙》學歷史
    皮影戲《完璧歸趙》。王明月 攝  長城網邯鄲8月18日訊(記者 王自娟 通訊員 王明月)為提升幼兒素質化教育,鼓勵幼兒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8月17日,邯鄲市博物館皮影戲劇社到邯鄲市永年區安琪兒富苑幼兒園演出皮影戲《完璧歸趙》。
  • 皮影戲進校園:讓孩子們從製作到演繹感受地方傳統文化魅力
    皮影戲進校園:讓孩子們從製作到演繹感受地方傳統文化魅力  【解說】走進一間50平米左右的教室,牆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皮影,桌子上擺放著製作皮影的材料、工具,中間有一個簡易的舞臺,白色幕布後面,三五個學生拿著自己製作的皮影,正在演繹現代皮影戲「足球小將」。
  • 傳統文化之皮影戲
    擁有這些特點的當然是皮影戲了。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 小夥創新皮影戲表演 為小學生創作皮影童話劇
    孫衛的堂姐孫向向笑稱,如果現實一點考慮,學皮影遠遠不如學一門容易上手、掙錢快的手藝,「比如當一個技工。」 孫向向26歲,如今也跟著堂弟學習皮影,「當然,還是因為我弟弟愛這一行,他有這個天資。」 皮影戲最講究的是細節和小動作,不能有絲毫瑕疵。「用一副筷子練。」孫衛說,每個皮影背後有3個杆,用筷子練習旨在鍛鍊手指的力量、速度和穩定度。
  • 走近皮影戲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走近皮影戲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11-30 16:35:26   來源:淮北新聞網
  • 皮影戲進幼兒園,傳統文化潤童心
    老師給幼兒演示皮影戲《西遊記》中的人物——孫悟空(攝影 袁靜)  教室裡頓時熱鬧起來。幼兒被皮影戲所吸引(攝影 繆宏偉)  有趣的皮影體驗活動,別樣的幼兒課堂。幼兒們的想像力在瞬間得到激發。東營區文馨幼兒園負責人介紹:「弘揚傳統文化,幼兒園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 傳統文化「皮影戲」走進槐蔭區實驗幼兒園
    此次活動幼兒園特邀了山東奇韻皮影藝術團來園演出,為孩子們提供了近距離感受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機會。  皮影戲藝術團的成員們為小朋友們表演了《孫悟空大鬧紅孩兒》《仙鶴與烏龜》等皮影戲,小朋友們目不轉睛地盯著製作精美、栩栩如生的皮影,充滿了好奇,更被這種民間藝術深深吸引。
  • 皮影戲是傳統的文化,對於它你了解和知道多少?
    目前中國有特別多的傳統的文化,這樣傳統的文化我們有的時候是不知道的,對於這樣的文化我們能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下中國的傳統的文化皮影戲是什麼樣子的。皮影戲國內出現特別早操的戲曲的一種表現形式。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皮影戲走進小學課堂
    圖為市第76 小學的學生正在體驗皮影戲。4月26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陝西華縣東陽鄉農民魏金全來到市第76 小學,為學生們表演皮影戲。魏金全老師用皮影戲的形式,講述了成語按圖索驥的故事,孩子們在臺前笑得前仰後合。幕後,一個個人物道具在老師的操作下,活靈活現。市第76 小學王裕城第一次看到皮影戲,他說,用左手和右手配合起來就能講述一個故事,感覺非常的神奇。
  • 小學生談中秋節只知「吃月餅」 媒體籲重視傳統文化
    原標題:小學生談中秋節只知「吃月餅」 媒體籲重視傳統文化  新華網長春9月20日電(記者 趙丹丹)中秋小長假第一天一大早,長春某小學四年級學生周東就背起書包出門了,這個小長假對他來說格外「充實」,因為他要上英語班、作文班、數學班、書法班和遊泳班。  問及中秋節是什麼,周東除了「吃月餅」外一無所知。
  • 傳統記憶:皮影戲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但皮影戲的魅力光環正在逐漸黯淡。。。皮影戲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皮影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當年的製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年逾百歲,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
  • 皮影戲的困境與出路:曾是中外文化交流先驅
    在電影、電視、卡通漫畫、流行音樂等各種現代文化樣式的衝擊下,中國傳統藝術面臨著嚴峻考驗,歷史上熠熠生輝的文化藝術正在被邊緣化,有的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以皮影戲為例,上世紀50年代,僅湖南一省就有皮影戲班社1500多個,而目前全國建制齊全、有傳承能力的皮影團體不足20個。
  • 皮影戲進校園 垃圾分類總動員
    來源標題:皮影戲進校園 垃圾分類總動員 一、二年級的200多名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學習了垃圾分類知識,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皮影戲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在垃圾分類主題宣講的開場環節過後,專業演員帶來了皮影戲《垃圾分類總動員》。「大家都很重視垃圾分類,這個戲很有教育意義,培養小朋友們自覺分類和環保意識。」負責此次皮影戲演出的領隊張自成告訴記者:「劇本和道具都是精心設計的,從劇本誕生到排練成熟需要10天左右,製作道具大概5天。」
  • 光影舞翩躚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推廣之走近皮影戲
    光影舞翩躚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推廣之走近皮影戲 2020-11-25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傳統文化升溫 老外臺兒莊古城耍皮影戲
    4月6日,在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古城景區,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秘書長利庫裡斯正陶醉於皮影戲帶來的樂趣之中。(齊魯網發 高啟民攝)
  •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淺析出神入化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乂叫「影子戲」「燈影戲」「上影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是集造型藝術、表演藝術、音響藝術為一體,用燈光把人影映現在布幕上的一種戲劇形式。最初的影人和舞臺布景用厚紙雕刻,風格類似民間的剪紙。
  • 開無人機、玩帆船、學皮影戲...廈門中學選修課「上天入海」
    開無人機、玩轉帆船、編織掛毯、學習天文、表演皮影戲、看電影、讀新聞、彈吉他……最近,廈門不少中學選修課陸續開課。五花八門的課程,讓人忍不住感嘆:廈門學生的選修課可謂上天入海、包羅萬象了!比如,湖濱中學物理老師劉榕澤開的吉他課。在學生眼中,這名90後老師彈起吉他「還是挺厲害的」。劉榕澤是學校吉他社團的指導老師,每周五下午還會上一節吉他選修課。他的吉他課開了三年多,每次選課時學生都要「拼手速」。  「我自己很喜歡吉他,高中時就開始自學。因為感興趣,做起來就不會累。」劉榕澤說,他想把這種快樂帶給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可以放鬆身心。
  • 皮影戲、木偶劇、造紙術 江西學童感受傳統文化迎「六一」
    皮影戲、木偶劇、造紙術 江西學童感受傳統文化迎「六一」 (1/6) "← →"翻頁
  • 書香讀書會,當經典繪本遇上傳統皮影戲,會發生什麼事情
    近日,湖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辦的書香讀書會——《七隻瞎老鼠》融入到皮影戲中。當經典繪本遇上傳統皮影戲,天真童趣遇到傳統文化,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手藝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