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跳進水裡,撈出一把金斧頭,問砍柴小夥兒程實,「這可是你剛才掉進水裡的斧頭?」
程實搖搖頭。
神仙又跳進水中,撈出一把銀斧頭……
當這個傳統寓言故事《金斧頭》中的場景被搬上齊賢學校的皮影戲表演舞臺上,臺下的觀眾不禁拍案叫絕。令人稱讚的除了幕布上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和流暢的動作,還有幕後參與表演的小演員,他們中年齡最大的不過12歲,卻已經學習皮影製作和皮影戲表演三年有餘。
在小演員的操作下,皮影神仙將斧頭還給了皮影程實。
如今,在奉賢區金匯鎮的齊賢學校,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便要開始接觸皮影戲。各年級每周3、4節專業課不等,平均花在皮影戲上的時間大約2小時。
而對於五年級的表演者王甜甜來說,學習皮影還會延伸到課堂之外。「我們20多名表演隊的同學,每周六上午還要進行皮影戲的課外訓練。」
百年傳承,傳統戲劇有了接班人
齊賢皮影戲屬浙江海寧派,以本地方言、本地山歌夾雜海寧皮影戲曲調,形成了無固定文字、曲目的口授劇本,由業餘藝人排練演出,至今有上百年的歷史。
傳統的表演方式以2人操縱為主,另有1名副手(俗稱翻箱子)專門傳遞人物道具。樂隊由「細樂」(嗩吶、笛子、二胡、琵琶或三弦)和「粗樂」(鼓板、鑼、鈸)組成,一人身兼數件樂器。表演者手、腳、口並用,加以樂隊烘託,熱鬧異常。
上世紀30年代,在當地藝人的共同開拓下,齊賢皮影戲達到了發展的巔峰。每當農閒季節,演出邀請絡繹不絕,還常常與塘北、七寶一帶的皮影戲班聯袂演出。此後,因表演班子後繼無人,一度衰落。
80年代末,當時的奉賢縣文化局把胡橋滾燈、齊賢皮影戲、奉城刻紙列入特色藝術搶救範圍。通過齊賢文化站的組織力量,把散在各村的皮影戲藝人召集一起,形成了以唐寶良為班首的「齊賢唐家班皮影戲」,在齊賢茶館等地恢復演出。
到2001年,奉賢共有兩套皮影戲表演班子。一個是中老年人演出隊,主要演出傳統皮影戲劇目;一個是業餘文藝演出隊,主要演出兒童課本劇。
2007年,齊賢皮影戲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後,皮影戲開始走進學校,在教師隊伍中形成了頗具規模的演出隊。
2012年,齊賢學校正式面向學生開設皮影戲課程。在低年級學生中進行皮影戲的文化和歷史教育,同時開設簡易的製作課程。而高年級學生則學習相對複雜的人物設計和描繪,並開始自編劇本,自導自演。
教學創新,讓學生與皮影更貼近
在齊賢學校,製作皮影戲是同學們最喜愛的課程之一。因為授課老師胡丹會從最基本的繪畫一點點教起,確保每一位學生能夠漸進式地了解皮影。「小學生的動手能力並不強,要迎合他們的能力安排課程,否則學生很快就會喪失興趣。」胡丹說。
傳統的皮影製作採用牛皮削薄刻制,人物頭、手、肢體分別製作再以線聯合,配以諸般道具(扇、刀槍劍戟等),最後繪色,經久耐用。不過,這種製作方法需要專門的工具和相對複雜的工藝,且造價較高,不適合學生練手。「牛皮太厚,學生們剪都剪不動,更別提在上面刻花了。」
為了讓每個學生接觸皮影製作,齊賢學校向海寧當地的皮影製作廠引入了一種輕便易操作的材料——硫酸紙。「把人物在硫酸紙上畫好、雙面塗色,隨後再用塑料膜塑封、裁剪,這樣既可以保證作品能長期重複利用,也使學生操作更輕巧。」
繪製好的皮影要進行扎孔、穿線、打結,然後再拴上富有韌性的竹條或塑料杆,便可進行表演了。不過,這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大有講究。王甜甜說,她第一次製作的皮影作品就是因為沒有掌握好打孔位置,使得人物四肢比例不協調,動起來十分滑稽。
而低年級的學生則往往要在學習打結技巧上花不少時間。「小小一個結,打得緊了,人物四肢不靈活;太鬆了,人物結構松垮不美觀。這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胡丹說。
好在齊賢學校的皮影戲課程貫穿了每個學生的小學時光,這給了孩子們充分的時間練習、創意,以及領悟這門傳承百年的傳統技藝。
胡丹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展示了高年級學生用硫酸紙製作的皮影作品。有少數民族人物、歷史人物,還有一些卡通形象。其中,有的是臨摹老師的樣板而成,有的則是自己的創意作品。個別班級甚至還排演了一出完整的作品,所製作的每個人物和道具都為劇本服務。
學生用硫酸紙製作的皮影人物,插上竹竿即可表演。
薪火相傳,老藝人帶新「藝人」
除了教授皮影戲製作,齊賢學校還在高年級學生中挑選並組成了一支能嫻熟操作皮影的表演隊伍,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訓練。近幾年裡,在奉賢區各類傳統文化展演的舞臺上,都有他們的身影。
胡丹說,目前孩子們能熟練操作的都是一些劇本完整的傳統短劇目。未來,還會根據他們的喜好,加上《守株待兔》等一些兒童皮影劇。
這些劇目雖短,卻很考驗表演者的功力。一位在傳統劇目《金斧頭》中負責操作神仙爺爺上肢和頭部的女學生告訴記者,整幕戲中最難表現的橋段是神仙爺爺投水撿斧頭。三次投水,神仙都要先低頭再俯身,動作必須一氣呵成。而且因配樂的旋律變化,控制神仙每次待在水下的時長不同,撿起斧頭的時間點也不同。光是這一個角色,她就練了好幾個星期。
為了讓學生的表演更加流暢生動,齊賢皮影戲非遺傳承人嚴建秋和嚴忠陽每周六上午還會輪流到少年宮為孩子們上表演指導課。
嚴忠陽說,傳統的皮影戲表演有樂隊配樂,使得表演更具有現場感和節奏感。而如今的表演則是通過錄音帶來配音,一旦聲音與表演動作不協調,觀眾就會覺得出戲。「今後我們的一大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和其他表演班子將說唱與操作全部現場化,而且還要把金匯獨特的方言融入其中。」
(圖片來源:金匯鎮提供 視頻剪輯:杜晨薇 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