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這次寒潮天氣是入冬以來的第一次。其實今年入冬以來,我國已經出現過幾次冷空氣過程,但它們都夠不上寒潮的標準。身為冬季最具殺傷力的天氣,寒潮那可是有門檻兒的。
寒潮是一種大規模的強冷空氣活動過程,主要特點是劇烈的降溫和大風,有時還伴有雨、雪、雨凇和霜凍現象。但並不是每一次冷空氣活動都是寒潮,根據《冷空氣等級》國家標準的規定,某地冷空氣過境後,氣溫 24小時內下降達8℃,或48小時內下降達10℃,又或是72小時內下降達12℃,並且日最低氣溫在4℃以下,才可稱為一次寒潮天氣過程。氣象部門會根據每次寒潮的強度,發布不同等級的預警。寒潮預警由低到高分為藍、黃、橙、紅四種不同顏色,紅色等級最高,代表冷空氣帶來的大風和降溫極強。
資料圖
說到底,寒潮就是冷到一定程度的冷空氣。那麼寒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在什麼情況下會大舉南下影響我國呢?
寒潮天氣一般發生在秋末到來年初春,最早開始於9月下旬,最晚結束於次年5月,以每年春季的3月和秋季的10月、11月活動最為頻繁。
那麼,寒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眾所周知,地球上不同緯度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是不同的。地處高緯的北極和西伯利亞地區獲得熱量非常少,冬季,北冰洋地區的氣溫經常在-20℃以下。大量冷空氣在這些區域上空聚集,形成勢力強大的冷高壓氣團,遇到合適的大氣環流形勢,就會大舉向南形成寒潮。
影響我國的冷空氣主要有三個發源地:新地島以西洋面、新地島以東洋面以及冰島以南洋面。在南下過程中,95%的冷空氣都要經過西伯利亞中部的一片區域,因此這裡也被稱為寒潮關鍵區。冷空氣在寒潮關鍵區完成積累加強後,主要通過四種路徑進入我國:
西北路:從關鍵區經蒙古國到達我國河套地區,然後南下直達長江中下遊及江南地區;
東路:從關鍵區經蒙古國到達我國華北北部,在主力繼續東移的同時,低空的冷空氣折向西南,經渤海進入華北,再從黃河下遊南下;
西路:從關鍵區經我國新疆、青海、青藏高原東側南下;
東路加西路:東路冷空氣從河套下遊南下,西路冷空氣從青海東部南下,兩股冷空氣在黃土高原東側匯合後繼續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