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定位導航衛星體系,是為了服務於全球用戶的,能夠為全球用戶提供精準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且擁有其它導航衛星體系不具備的短報互文傳輸功能,性能先進。北鬥衛星體系使用了35顆衛星組網,而GPS只使用了24顆衛星,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空間資源的佔用問題,太空中屬於全人類所有,並沒有分配哪個空間軌道屬於誰,因此,就形成了「先佔先得」的格局。衛星導航系統,都是需要佔據有利空間位置,GPS起步較早,佔領了好的空間地段。GPS由24顆工作衛星組成,距離地球表面約20200km的高度,採用了6個均勻分布的衛星軌道面,每個軌道面面上有4顆運行衛星,採用軌道傾角55°的傾角,這樣覆蓋全球正好需要24顆衛星就夠用了,GPS還有3顆有源備份衛星在軌運行,目的是隨時補漏。
北鬥衛星發射時間晚,只能是避開GPS運行軌道,另行安排衛星軌道,而北鬥的布局比較複雜,採取了三個衛星運行軌道,高度高於GPS衛星軌道,每條軌道面有9顆衛星運行,共有27顆衛星運行。另外,為了建立自己的導航衛星體系,搶佔空間資源,先發射了三個在我國上空運行的傾斜同步衛星,這樣就有30個軌道衛星是運動狀態的。另外,北鬥衛星體系有GPS不具備的功能,就是短報互文通信能力,不依賴地面通訊基站就可以互通簡訊,因此,需要有5個非運動狀態的同步衛星,這是北鬥衛星體系需要有35顆衛星的由來。
北鬥衛星布局時長有20年,最後的衛星數量有55顆,這是因為北鬥衛星技術進步很快,用新衛星替代老衛星,是一個性能不斷提高的過程。北鬥衛星隨著技術進步,未來還會發射更先進的衛星,使北鬥衛星系統成為世界一流的導航定位,服務於全球用戶。其實,GPS也是如此,已經發射了70多顆衛星進行替補。
北鬥衛星體系具有明顯的後發優勢,深耕潛力巨大,北鬥衛星系統中,衛星只是空間部分,還要有地部分,用戶部分構成。北鬥衛星系統是一個軍民兩用體系,多了11顆衛星除了服務於全球用戶的短報互文功能,肯定還有其它作用,開發新功能潛力巨大,我們做事一向深謨遠慮,講究事半功倍,僅僅是這個短報互文系統就可以讓你不論身處何方,都可以使用這個功能與外界聯繫。不管怎麼說,北鬥衛星數量多,有道理也有優勢,更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必然會成為全球喜愛的一個新興的導航衛星體系。
求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