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現在知道學生回到家就會看手機、打網遊,我往往會告訴他們「八零後」的童年雖然沒有手機和網遊,但是我們玩過的遊戲比你們現在玩的有趣很多。
童年印象深的一個遊戲就是玩彈珠,這些五顏六色的玻璃彈珠讓我們痴迷。那時候一毛錢可以買到四個玻璃彈珠。一般我們有兩種玩法,一種是在土地上掏個小坑,然後在三米外畫條線然後將彈珠往坑裡滾,誰先滾進去就可以用彈珠碰其他人的彈珠,碰著了就可以贏取對方的彈珠。還有一種玩法就是找一堵牆,然後在距離牆三米遠的地方畫條線,然後在牆上放手碰彈珠,彈珠滾到離線最近的可以先去碰撞別人的彈珠,碰到了可以贏取對方的彈珠。那時候周末我往往在村子裡能夠玩一天彈珠,開始總是輸,後來在家裡不斷練習,終於一個上午可以贏得十幾個彈珠。那時候為了玩彈珠有時候會忘記吃飯。記得在小學校園玩彈珠時還被教導主任沒收過,但是這遊戲一直伴隨著我的童年。
我感覺童年最「暴力」的遊戲是「鬥雞」。這遊戲一般是在每年的冬季開始後夥伴們就玩起來。用手將一條腿提過膝蓋,兩手扶好腿,另一隻腿跳來跳去,用架起的一條腿的膝蓋去撞別人。這個遊戲看起來很危險,但那時冬季大家都穿著棉衣棉褲,所以一般不會撞傷,但是校園裡是禁止玩這遊戲。儘管如此每到冬天,在躲過老師的角落裡往往十幾個男生喊著:「一二三,三二一,誰不鬥雞是傻瓜!」喊過後就「鬥成一團」。女生一般不參與「鬥雞」的遊戲,只是遠遠地看著那群瘋狂的「鬥雞」。現在想想那時我們一群穿著厚厚的棉衣棉褲的男孩子,在冬日的陽光裡喊著口號提起腿,滿頭大汗地「鬥雞」,想著想著自己不禁啞然而笑。
現在我時常還會想起拍畫片的遊戲。那時候有段時間畫片流行起來。這種畫片就是當時熱播的電視劇和動畫片的人物和精彩畫面。像當時的《葫蘆娃》《雪山飛狐》《封神榜》等等,裡面人物都是印在郵票大小的畫片上。當時村裡的小賣鋪都是大量賣這些畫片,那時大家的零花錢都是奉獻給畫片了。拍畫片很簡單,就是兩個人在地上各放幾張,然後用手拍,誰先將正面的畫片拍成反面就算誰贏,可以拿走畫片。這種遊戲看似無聊,但你當時要是在村子裡轉,就會發現一放學一群群小孩蹲在地上,你一下我一下「啪啪」地拍幾張畫片。
小時候還經常玩一種遊戲叫「打猴」,這種「打猴」有些地方是抽陀螺,但我小時玩的不一樣。遊戲需要一個用木頭做成的菜刀模樣和大小的木製模具叫「猴板」,然後用大拇指粗的樹枝截取手指長的的一段然後兩頭削尖,這就是「猴」了。這樣所用的工具全部備齊,玩的時候是畫一條線然後把「猴」放在線上「再用猴板」用力砍下去,「猴」奔起來,然後用「猴板」的板面擊打飛起的「猴」。那一小截樹枝會「嗖……」飛出去,最終看誰飛得遠就算誰贏。這種遊戲也是鍛鍊了我們的動手能力,那時放學常會看見一群男生聚在一個同學家門口用鋸子一會兒鋸木頭,一會兒用刀子削樹枝,感覺像是給家裡做家具一樣。
童年還有許許多多的遊戲,我相信它們依然停留在一些人的記憶中。這些遊戲給我們的童年帶來快樂,是屬於一代人的記憶。不知道當我們群已經成家立業的「八零後」再聚首時會不會渴望再玩玩這些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