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記者 趙習鈞)日前,一份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調研——《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出爐。
近期有媒體爆出,鄭州大學生因身陷「校園網貸」泥潭而選擇了跳樓自殺。無獨有偶,某借貸網絡平臺向女大學生提供「裸貸」,要求女學生「裸持」(以手持身份證的裸照為抵押)進行借款,逾期無法還款將被威脅公布裸照給家人朋友,且借款周利息高達30%。
大學生網貸現狀如何?大學生是否具備信用消費的能力?大學生網絡借貸究竟為何?......天津大學第十一期太雷班實踐調研團結合時下社會熱點,開展線上線下調研,共收集有效樣本800餘份,覆蓋國內30餘省份和地區。
《報告》顯示,29.03%的大學生申請過貸款,其中超過六成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貸款。網際網路借貸平臺已成為大學生群體信用貸款的主要渠道。
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觀念的逐漸轉變,信用消費、超前消費的消費模式逐漸獲得大眾認可,特別是新生代90後大學生的認可,智能電子設備、旅遊及購物、文化消費等消費熱點逐步湧現,獵奇心強的大學生群體更願意嘗試新事物,進行超前消費。
沒錢還想「剁手」 近三成大學生還款能力被高估
大學生每月預期信貸貸款額
大學生平均每月生活費金額
大學生可接受月還款金額
數據顯示,68.26%的大學生每月月均生活費少於1500元,只有12.05%的受訪學生每月生活費超過2000元,表明大學生群體整體收入較低。
在對大學生每月預期信貸額度進行了解後發現,32.94%的大學生預期每月貸款金額超過1000元,然而超過93.89%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月還款金額都不足1000元。花錢的「理想」和缺錢的「現實」落差頗大,由此看來,許多學生對自身還款能力高估。由此導致拆東牆補西牆借新貸還舊貸的窘況愈演愈烈。
「救急」和購買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成為選擇網絡信貸的兩大原因
選擇網絡信貸的原因
在被問到選擇網絡信貸的原因時,一半以上的參與者認為,「突發情況,需要錢」和「現在可支配的生活費較少,但想買大件商品」是採取網絡貸款的主要原因。近一半的參與者選擇為購買大件商品而貸款消費,也可以看出大學生群體具有較高的消費需求。
網絡信貸的主要用途
在被問及信貸的主要用途時,選擇購買手機和電腦這一項的人超過了半數,是最主要的消費方向。此外,購買化妝品、服裝的比例也達到26.99%。考慮性別因素,對數據進行交叉分析後顯示,大學女生是購買化妝品和服裝的消費主力。
近八成大學生對逾期還款的後果缺乏認知
是否了解未按時還款的後果
對於對未按時還款的後果的認知程度這一問題,有27.5%的參與者表示不了解,有一半的參與者表示了解一點,只有22%的參與者表示很了解。
對網貸逾期後果的認知不足,導致很多大學生忽視風險衝動消費。管理與經濟學部黨委副書記、宣懷學院院長施亮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現在部分網際網路信貸平臺,給學生提供高額度高利率貸款,加上一些隱藏的消費陷阱,比如手續費、服務費等,導致學生承擔了很大的風險。」
由於大學生信用等級低、償還能力弱,大部分銀行對大學生信用卡貸款的限額都控制在百元級別,而且審核程序複雜,基本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調查表明,約83% 的大學生表示曾經有過短期資金短缺,61%的大學生表示傾向於分期消費,以此解決短期內的資金短缺。大學生在市場經濟中主要扮演消費者的角色,缺少經濟來源,當面對突然性資金短缺時,高額快速方便的融資渠道成為了他們的迫切需要,而分期消費正好滿足其需求。
9月29日,教育部頒布《關於開展校園網貸風險防範集中專項教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各地高校要做好校園貸教育引導工作和風險防控工作。施亮星對此表示,天津大學在新生入學的時候會進行網絡信貸和電信詐騙的安全教育。《通知》頒布後,學校對同學們進行了針對性宣傳教育。「一方面,大學生作為成年人要提高自己的甄別能力。另一方面,網際網路金融是一個新興的產業,行業自身也在不斷調整,監管機構也要對網貸金融機構加強管理,規範校園貸市場。」
(編輯 趙習鈞 董玥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