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心理陰影
前一段時間,有個媽媽對我說,孩子馬上要讀小學了,讓他收拾玩具,他有的時候收不全,或者擺放不整齊,還會拖拖拉拉,讓他幫忙做點家務,也是差強人意,而平常的作息時間也不規律,按照孩子的做事品質來推測,小學的學習和作業,恐怕也不太樂觀。
如果按照媽媽的本意,對孩子嚴格一些,她認為孩子有能力做得更好。但是,又不敢對孩子提要求,怕因為自己的過度嚴格,將來孩子長大了有心理陰影。
是的,身為父母,一定聽過很多關於心理陰影的故事,甚至自己就是那個主角。也許是師長,也許是父母,也許是生命中什麼重要的他人,在我們的生命中投射了濃重的陰影,揮之不去。
我曾經聽一個鋼琴過了八級的人說,這輩子根本不想再碰鋼琴,看到鋼琴,想到的是童年練琴的枯燥,以及每次彈錯琴譜,媽媽抽打她手背的那種疼痛。
我自己也有這樣的心理陰影。我曾經寫過,在初中的時候,遇到過一個英語老師,幾乎每天在課堂上罵人,而且話說得極其尖刻,罵得每個學生都噤若寒蟬,在我的記憶中,課堂上瀰漫著一種白色恐怖的氛圍。
好不容易熬到畢業,我改學了日語,以為徹底告別了這一段。然而,這種糟糕的記憶卻永遠與英語粘連在了一起。
我曾經數次發誓我要再重新學英語,真的是信誓旦旦的那種,但最終都被這種感覺打敗了。
學英語這件事情,幾乎變成了一個笑話,我的閨蜜常常雲淡風輕地調侃我:喲,又想學英語啦?
心理陰影的討厭之處就在於,它幾乎是理智佔領不了的高地,完全不講道理。
就比如我接觸英語的瞬間,當年那種恐怖和厭惡的感覺就會瀰漫在心頭,我很清楚這種感覺的來源,但非常難以剝離出去,那種從內心深處噴湧而出的反感,消解掉了全部的學習熱情。
我自己有類似的經歷,就特別能理解這位媽媽的擔心。
我想,一定有很多父母,面對要不要嚴格的議題,都會在現實與希望之間左搖右擺,苦苦糾結。
嚴格還是嚴厲?
我仔細揣摩了這位媽媽的困境後對她說:如果我們暫時不考慮心理陰影這個因素,就遵從你的本心,對孩子嚴格要求,你真能做得到嗎?
這位媽媽的瞬間反應是:這有什麼困難的?
我繼續說:你確定能做到嗎?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根本不理會你的嚴格要求,或者敷衍了事,你會感到挫敗嗎?你會對孩子心懷埋怨嗎?你會對他發脾氣嗎?
我停頓了一下又對這位媽媽說:其實,現在的狀態,並不是孩子的本然狀態,而是你跟孩子提過無數次要求,發過無數次脾氣之後,才磕磕絆絆、勉勉強強達到的水平。
媽媽想了一會兒說:的確,這幾年一直跟孩子較勁,這麼說,我的管理效率真是夠低的。
我當時想,索性把扎心的話說到底吧,於是,我又對她說:按照你跟孩子的相處狀態來推測,就算你放開手腳管理孩子,那也不叫嚴格,充其量是嚴厲。
這位媽媽被我弄糊塗了,討論了半天「嚴格」,怎麼成了「嚴厲」呢?於是,我說了我個人對這兩個常用詞彙的區分,當然,這並不是詞典上的定義,而是基於我自己對於教育的理解。
嚴格,是高標準,高要求,但只對事不對人。當對方做不到的時候,反思自己的行為,改進管理方法,落腳點依然是如何達成目標,但不會因此對這個人生氣、不滿。
嚴厲,也是高標準,高要求,但對事又對人。當對方做不到的時候,會感到挫敗和憤怒,甚至會懲罰對方,因為方法的欠缺,最終卻未必達成目標。
在很多時候,家長的出發點是「嚴格」,但在執行的過程中,一旦孩子不合作,就會束手無策,繼而感到挫敗和憤怒,有時候用發脾氣的方式逼迫孩子去做事。
一旦這個過程中加入了這些負面情緒,對孩子這個人表達不滿和憤怒,就變成了「嚴厲」。
由此不難看出,留下心理陰影、讓孩子心生恐懼的,通常都是嚴厲,而不是嚴格。
嚴格是一種能力
有時候,我們害怕嚴厲,也躲避嚴格。甚至把嚴格看成是一個負面詞彙。
其實,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建立在高標準的基礎之上,其中都隱藏著嚴格的氣質。
就比如做家務這件事情,在我的觀察範圍內,大部分孩子都做的比較少,這樣的話,小時候的確比較輕鬆。
然而,等有一天孩子獨立出去讀書、生活,這種差別會立刻顯現,訓練有素的孩子,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而不擅長做家務的孩子,只能生活在混亂之中。
當然,這是兩種生活狀態,後一種也不算錯,只是極度影響孩子的生活體驗。
現在,很多人不敢對孩子有要求,仿佛一旦有要求,就對孩子不夠尊重和理解。其實,嚴格和尊重理解並不衝突,我們真正應該避免的,是嚴厲和粗暴。
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怎樣做到真正的嚴格?
我常常想起讀書時候的一位老教授。
每次提到他,大家都說他的學生質量很高。我一直很好奇他是怎樣做到的?
通常,大學裡培養學生的流程都差不多,比如,研究生階段導師會給學生列出書單,每周小組討論,每隔一段時間要求學生寫一篇論文。
我發現這位老教授的方法也是如此,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差別就越來越明顯。有的導師學生眾多,自己也各種事務纏身,學生沒完成任務,最終也不了了之。
而在這位老教授的門下,根本不可能矇混過關,他幾乎每周都參加小組討論,關注每個學生的讀書進度,極其認真地批閱學生的論文,絕對不允許用馬馬虎虎的態度對待學業。
如果學生隨便拼湊一篇論文交上去,等老教授再把文章還給他的時候,會讓他汗顏不已:文章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修改,連標點符號都逐一改過來。
不過,嚴格並不意味著一臉冰霜,相反,老教授為人和善,面容慈祥,學生做的不夠好的地方,他從來不批評,永遠是循循善誘。
雖然他要求很高,但學生都很尊敬他。
我認為他把對人和對事分得很清楚,真正做到了溫和對人,堅定對事,雖然他不批評、不指責,然而不妥協本身便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每當想起這位老教授,我都由衷地感嘆:嚴格是一種能力,並非那麼容易做到。
對待成年的學生尚且如此,而對待年幼的孩子,則更加不容易。
我個人認為要做到嚴格至少有四個條件:找到孩子的能力邊界,能接受事與願違,對事不對人,想出足夠多的辦法。
好的教育者,會通過反覆的觀察和揣摩,找到一個孩子的能力邊界,如果超越這個邊界對孩子提要求,那就是強人所難。
我們可以提要求,但孩子未必一定響應,這時候,只有能接受事與願違的父母,才能躲過憤怒的反應,不至於跌落到嚴厲的陷阱之中。
無論孩子做得怎樣,都不動搖我們對孩子本人的態度,這難度係數極高,意味著家長的內心深處,對孩子有一種獨立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因為孩子的某一個行為而改變。
在要求孩子的時候,面對孩子的各種反應,我們需要有足夠多的應對辦法,才能最終達成目標。
我們常常關心怎樣才能給孩子養成好習慣,其實,嚴格最容易形成好習慣,而嚴厲則不行。
嚴格的父母,最少摻雜負面情緒,最大限度贏得孩子的尊重,這也是最不容易引起對抗的溝通方式,因此,孩子能比較平順地把嚴格內化成自己的標準和要求,形成自律。
我也評估了一下我父母對待我的方式,他們不嚴厲,也不嚴格,總體來說,我是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長大的,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話,我認為他們對我是輕度放縱。
假設生命給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在嚴厲和輕度放縱的選項中,我還是會選擇輕度放縱。但假設在輕度放縱和嚴格的選項中,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嚴格。
為什麼我願意選擇嚴格?
從我的切身體會來看,哪怕是輕度放縱,也給我的成長製造了太多的困難。在很多年裡,我做事總是達不到我希望的品質,常常被懊惱、沮喪和不滿的感覺所淹沒,這完全沒有什麼輕鬆可言。
相反,最近這些年我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嚴格的結果,是讓我對自己感到更加滿意。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過有品質的生活,那麼,嚴格才是坦途。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袋鼠媽媽有辦法)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