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4日,南京成為全球第169座、中國首座國際和平城市。南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蒙難最為深重的城市之一,南京更懂得和平的珍貴、南京人民也更理解和平的深刻含意,這構成了南京創建國際和平城市的重要基礎。在南京市委市政府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在南京大學及智庫近20年來的持續努力下,南京在創建國際和平城市方面的實踐卓有成效。本文通過闡述國際和平城市及創建規則、梳理和總結南京創建國際和平城市的歷程和經驗,為中國城市品牌定位與國際傳播提供了啟示和借鑑。
2017年9月4日,國際和平城市協會向全球發布公告,南京成為第169 個國際和平城市(中國第一個)。這是南京市委市政府、高校研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國際組織共同努力的結果。國際和平城市作為南京城市品牌最合適的定位,必將在南京市國際形象傳播、軟實力和話語權提升等諸多領域發揮核心作用。同時,南京市創建國際和平城市的實踐及其總結,對中國城市品牌定位與國際傳播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和借鑑。
國際和平城市及創建規則
南京大學和平學研究所所長劉成教授認為:「『和平城市』有六個基本要素:一是共享和平理念的城市,以和平建設為共同的願景、任務和目標;二是開展和平教育、和平研究與和平活動;三是通過媒體、網站等媒介傳播和平,保存和平文化遺蹟;四是尋求和平建設的合作夥伴,進行開拓性的和平建設;五是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場所舉辦和平主題展覽;六是提交城市的和平倡議。」
「和平城市應遵守的共同宗旨:促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和平文化,致力於建設和平,調解,預防和化解衝突,和平教育,有關非暴力、寬容、接納與尊重的教育,文化和宗教間的對話與和解。」
為此,劉成教授將「和平城市」定義為:「在特定的城市行政區內, 政府、 高校、社會團體和城市市民緊密結合,以和平為城市發展理念, 共同倡導和平與和解,融合歷史、記憶、遺蹟中的和平元素,通過調停(peacemaking)、維和(peacekeeping)、和平建構(peacebuilding)的途徑,開展形式多樣的和平項目,全面提升城市發展並推動國際和平的一種城市形態。」
從城市品牌和形象來看,創建國際和平城市是具備相關條件的城市進行城市品牌定位的戰略性選擇。那麼,如何成為國際和平城市呢?
從目前來看,成為國際和平城市有以下幾項規則。
第一,由該城市的和平組織及負責人向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提出申請書, 內容包括但不限於:一是帶有籤名的意向書;二是儘可能詳細的願景、任務和目標聲明;三是本地事件、位置或歷史事件的照片和標題;四是負責人的照片和簡歷;五是關於該城市的和平遺產的聲明(如果可行的情況下)。
第二,國際和平城市協會對申請書進行討論並提出修改意見,申請人修改申請書至符合要求為止。
第三,國際和平城市協會在官方網站上的專門網頁,向全體會員和全世界公告成為國際和平城市的消息。
南京創建國際和平城市的歷程
南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蒙難最為深重的城市之一。侵華日軍製造的南京大屠殺,是人類史最黑暗的一頁,凝結著民族的共同記憶,是人類文明遭受戰爭踐踏及城市遭遇戰爭蹂躪的典型例證。因此,南京更懂得和平的珍貴,南京人民也更理解和平的深刻含意。這是南京創建國際和平城市的重要基礎,也是符合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採用的十條標準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南京大學及智庫近20年來在和平文化建設方面持續努力,南京市委市政府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一直給予鼎力支持。
自2001年起,南京就開始進行和平城市的創建活動,其主要標誌是南京大學率先開始和平學教育和研究培訓工作。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和平學教育。2001年,南京大學歷史系與考文垂大學和平與解決研究中心建立了正式合作關係;2003年,和平教育課程被引入南京多所大學的教室和南京的公民教室;2004年,多所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了和平研究課程,並在南京大學招收了和平研究碩士和博士學位。
第二,與著名的國內外和平機構共同舉辦和平訓練班。2014年8月,東北亞區域和平建設研究院(NARPI)和平研究夏令營;2015年6月,「湄公河和平之旅——青年公共外交項目」培訓班;邀請國內外學者在中國高校作近100場演講;將和平研究推廣到中國東南、西北、東北、西南和中南部地區的20多所大學;在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等南京的中小學開設和平研究課程;劉成教授出版中國第一本《和平學》教科書和中小學的第一本「和平成長」叢書(三冊)。
第三,召開六屆國際和平研究研討會。2005年3月,人類歷史上的對抗、衝突與解決國際研討會(南京•中國);2011年5月,和平研究視角下的宗教、和平與戰爭國際研討會(南京•中國);2012年4月,和平、戰爭與和平國際研討會世界歷史上的衝突解決(西安•中國);2013年1月,亞太安全與衝突解決國際研討會(哈爾濱•中國);2014年4月,戰爭、衝突與非暴力解決方案國際研討會(湘潭•中國);2015年4月,南海衝突與和平解決國際研討會(南京•中國)。
第四,大力開展中外交流與合作。如南京大學已與英國、日本、德國、美國、韓國、澳大利亞、挪威、加拿大、荷蘭、波蘭、印度、奧地利、以色列、緬甸和柬埔寨的大學的和平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其中,國外合作大學包括考文垂大學、喬治梅森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大學、舊金山大學、聖地牙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立命館大學、國際基督教大學、明治學院大學、雪梨大學、韋切塔大學、加爾各答大學、印度朗姆酒克裡希納Kalanda教會大學、柬埔寨和平與衝突研究中心。
劉成教授不僅是以上和平教育、培訓、研究與交流活動的核心人物,而且在多個國際性和平組織中擔任職務(例如國際和平協會理事),在國際和平事業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劉成教授與國際和平城市協會負責人建立了長期交流和溝通關係。
值得提及的是,在2006年9月24日—25日召開的南京國際和平論壇上, 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紛紛建議把南京打造成一座國際和平城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等專家也提出了《南京和平城市在建及其戰略構想》的報告。還有專家指出,目前南京正致力於讓和平教育進社區、和平講壇進大學課堂,並舉行和平集會、和平宣傳,這將有助於將南京建設成國際和平城市。
此外,2016年3月1日,南京大屠殺歷史與國際和平研究所成立,隸屬於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殺受害者紀念館,致力於南京大屠殺史、日本侵略史、抗日戰爭史、中日關係史和和平研究等方面的研究;2017年2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省文史委員會主任謝波提交了《關於創建南京「國際和平城市」的提案》,內容包括創建基礎、創建意義和創建方法;2017年3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落戶南京大學,劉成教授擔任主持人,目標是建立一個包括和平研究、培訓、信息交流和文獻彙編的綜合系統,將促進中國、亞太地區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大學、機構的著名學者與教學人員之間的合作。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南京大學和平學研究所、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聯合,正式向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提交了申請。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於2017年9月4日向全球公告,南京成為第169個國際和平城市。作為中國首個國際和平城市,這既表明國際了社會對南京和平城市建設工作的積極肯定,也標誌著南京和平城市建設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隨後,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於2018年9月18日至20日,在全球第169座、中國首座且唯一一座國際和平城市——南京舉行,本次活動主題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和平城市建設是為了歷史得到更好的傳承,更是為了促進面向未來的積極和平的目標」(劉成,2017)。這將不斷擴大和平建設的影響力,進而帶動全國乃至全球的和平文化建設,用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中國是世界和平的積極倡導者和建設者。
對中國城市品牌定位與國際傳播的啟示
南京創建國際和平城市的成功實踐,對中國城市品牌定位與國際傳播有較大的啟示和借鑑。
首先,從城市歷史中提煉出某個詞彙,率先將其作為城市品牌定位的核心概念。根據企業品牌定位理論,最有效的品牌定位在於尋找到一個詞彙, 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把該詞彙植入目標受眾的心智中,使目標受眾在該企業與該詞彙之間建立緊密、持續的聯想。這個思路和方法完全可以照搬到城市品牌定位實踐中。而城市如何提煉出具有上述功能的詞彙呢?一般而言,這需要從該城市獨特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中尋找。例如,南京市找到「和平」,這是因為南京是二戰的殉難城市;揚州市找到「運河」、西寧市找到「涼爽」,這是由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如果全面挖掘城市歷史和文化, 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任何一個城市都應該找到一個適合自身的特定詞彙, 並將其作為本城市品牌定位的核心概念。
其次,有意識和有規劃地開展城市外交活動,圍繞核心概念打造城市國際品牌。國家公共外交是塑造和提升國家品牌和形象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其中,以城市為主體的公共外交(即城市外交)是塑造和提升城市品牌和形象的重要途徑和方式。當尋找到合適的詞彙作為城市品牌的核心概念時,該城市必須有意識和有規劃地開展城市外交活動,持續不斷地圍繞這個核心概念打選城市國際品牌。
如南京市構建「和平城市」的過程,經歷了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單個機構到多機構聯合、從無總體規劃到有總體規劃的多個階段。早在2001年, 劉成教授從英國訪學歸來,認為引進和平學教育到南京大學和南京市是一件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工作。在南京大學和其它機構的支持下,和平學被引進到中國各地高校和南京市中小學校,也創辦了南京大學和平學研究所。在後來的和平研究國際交流活動中,打造南京市「和平城市」品牌就成為南京大學和平學研究所有意識的行為。同時,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殺受害者紀念館及其附屬的南京大屠殺歷史與國際和平研究所是南京創建「和平城市」的另一個重要組織。早在2006年,其主辦的南京和平論壇就提出了創建「國際和平城市」的構想。因此自2015年起,南京大學和平學研究所和南京大屠殺歷史與國際和平研究所就聯合起來共同向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提出申請。
再如揚州市確定「運河歷史文化」為城市品牌核心概念的同時,通過三條主線來打造城市國際品牌:一是從2007年作為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起, 到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並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是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暨運河名城市長論壇自2007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三是2009年揚州牽頭成立「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
最後,加入或創建國際組織,鞏固和提升城市品牌影響力和話語權。國際組織是全球治理的主要行為主體,具有全球性影響力和話語權。國際組織類型多種,各行各業都有其國際性組織,數量達到10萬級,並且在不斷地增長。對某個特定的城市而言,加入或創建相關的國際組織無疑是鞏固和提升城市品牌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最有效(當然也是難度最大的)途徑和方式。
如南京以加入國際和平城市協會的方式,與全球近200個和平城市共同聚集在同一個國際平臺上。這不僅是對南京市多年來和平城市建設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更是南京市藉助國際和平城市協會這個平臺極大地鞏固和提升南京城市品牌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再如揚州市以創建「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的方式,集合了近百個中外運河歷史文化城市,以運河為紐帶,促進運河城市間經濟文化交流,共享發展經驗,推動互利合作,促進運河城市共同發展和繁榮。通過該組織,揚州市的品牌影響力和話語權得到不斷鞏固和提升。
柯銀斌:察哈爾學會首任秘書長、高級研究員。
文章來源於《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