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主持人,和平學研究所所長,英國與大英國協國家研究所所長。兼任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兼和平學中心主任、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和平研究協會理事、國際和平城市聯盟理事。
和平的內涵遠遠超過沒有戰爭
「過去我們對和平的理解,認為沒有戰爭、沒有屠殺,就實現了和平。事實上,和平的內涵遠遠超過沒有戰爭。」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兼和平學中心主任劉成,接受新江蘇•中國江蘇網、「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專訪,就「和平學」與南京的實踐進行了深入探討。
劉成主修世界史,是英國史專家,為何會成為中國和平學的開拓者與引領者?時間還要回到18年前。
「考文垂大學建立了一個和平學中心,想找中國的一所大學來合作。他們認為南京這座城市是最適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工業城市考文垂遭受了納粹德國空軍的無差別狂轟濫炸,大量平民在轟炸中傷亡,城市主要區域幾乎被夷為平地。
兩座城市在戰爭中相似的創傷經歷,讓和平學合作項目落地南京大學。憑藉英國史方面的學術背景,劉成成為考文垂大學訪問學者,開始和平學的系統學習。
「和平,意味著消除極端貧困,消除性別不平等,消除種族宗教之間的對抗、屠殺等等。但是,沒有戰爭只是消極的和平。人類要做的,更多的是『增加』,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種族之間的合作、國家之間的合作,去實現積極和平,這樣才能消除多層面、多範疇的與和平不相容的社會現象和世界現象,人類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平。」
和平學在中國生根發芽
英國歸來,在劉成推動下,2004年和平學第一課在南大開講。同學們的反應超出了劉成預料。
「哲學系一個學生,聽了課以後,組建了一個和平社團,希望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作為理念傳給更多的人。」
博士研究生黃牧宇至今記得課堂上帶來的震撼:「對和平的重新認識改變了我,我意識到和平不是虛無縹緲的夢想,而是切實有效的行動。」
2006年,劉成編著了國內第一本《和平學》教材。在他努力下,30餘本國外著名的和平學教材、專著也陸續引入國內。和平學成為南京大學本科生的通識課程,並拓展到碩士與博士研究生階段。
「我們一直在構建中國的和平學教學體系,從課程、教材、培訓,到『南京和平論壇』,慢慢齊全起來。」劉成還與國內外同行走進其他高校,通過講座的形式普及和平學。
和平學在南京和中國的生根發芽和蓬勃發展也吸引了外國研究者的關注、認同與支持。
一位在澳大利亞讀書的德國學生,得知中國有人在研究和平學,千方百計聯繫上劉成,把自己的碩士論文題目定為中國的和平學。現在他又回到德國繼續攻讀和平學博士。
在一次亞太和平研究協會年會上,一位美國教授主動找到劉成:「我對中國的了解都是通過美國的新聞媒體,在他們的信息中,中國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今天我聽到了你的和平講演,中國政府還支持你。劉教授,你徹底改變了我對中國的看法!」
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推進中外交流
2017年,劉成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邀請,參與到「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項目。這是一個面向中外學生、團體的公益性組織,旨在通過舉辦講座、培訓、邀請證人證言等多種形式拓展人們對歷史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傳播和平理念。
「除了講史實,更多地是講授和平。中國人民是真正熱愛和平的,我們建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讓那麼多人去參觀,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和平。」面對來自各個國家、年齡不盡相同的年輕面孔,劉成覺得任重道遠。
「一次課程結束後,一位東京大學的日本學生主動過來和我握手道別。她說,劉老師你讓我們了解了南京大屠殺,南京人民也不是像我想像的一樣,我回國後要組織同學們到南京來參觀。」
在更小的孩子那裡,劉成也感受到和平的力量不斷增長。「2019年,我給琅琊路小學四年級的小朋友們上課,他們對和平的理解,甚至超越了普通人。他們說,和平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友愛,而不是沒有戰爭;是所有的人都有糧食、吃到更好吃的東西……這些都是積極和平的內容!」
「和平學是面向未來的一個學科,世界未來是孩子們的,和平的世界要靠今天的年輕一代。他們能夠在很小的時候就進行系統的和平學教育,世界會為之改變。」
「創建和平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記憶」
圖片來源:UNESCO和平學教席
2017年,南京大學設立了中國唯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同年9月9日,南京成為第169座國際和平城市。
「有些人認為南京是一個『創傷城市』。創傷代表戰爭,和平與它是對立的。一味地強調創傷,會讓一些人認為,你是不是在宣揚仇恨、是不是要為過去的創傷尋找渠道去報復。」
「為什麼南京是中國第一個國際和平城市,而不是其他的城市?這個問題會帶著人們去了解南京的歷史,發現原來南京歷史上有過創傷。這種主動式的了解學習,會讓南京大屠殺歷史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
「我們只有把國家的記憶變成世界共同記憶的時候,創傷的歷史才會與和平相連,不同國家甚至敵對的國家之間才會實現和解。」
「南京有歷史創傷的記憶,但我們有更大的責任去倡導和平,因為創建和平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的一種記憶和修復。」
「歷史不能遺忘,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但是如何記憶呢?就是要大力宣傳和平、踐行和平、進行和平研究、開展和平教育,在不同的層面開展各種形式的和平活動。兩方面工作同時做。」
南京成為首座中國國際和平城市後,有不少城市表達了想要申請加入的意願。這讓劉成非常欣慰:「越來越多的城市願意從事和平工作,就會連成一個和平之網!」
把和平基因注入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年10月,2020南京和平論壇舉行。論壇圍繞「構建全面、多元與持久的和平願景」主題,分析關於持久和平建設的關鍵因素,探討通過政府和社會之間的多方對話,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鑑,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等積極和平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未來三年,南京每年都要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和平論壇,我們決心把它辦成中國和平的『達沃斯』,讓南京搭起和平的大平臺,讓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來這裡講和平。對話理解、相互認同,然後才可以合作,讓南京與世界連成一體。」
為何要大力推廣和平學、推動和平?劉成十分看重其中「實踐性的意義」:「中國全面實現小康、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共建一帶一路、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都是世界性的影響。人類之間不和平,是不可能實現『共同』願望的。」
「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一帶一路』走的更遠,需要一個學科支撐,和平學是最好的載體之一。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強烈的和平基因。新時代裡,把和平基因注入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裡,是有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
「踐行和平學不只是為了一個學科,而是從國家層面考慮,甚至是從世界的未來考慮。我接觸過很多外國同行,他們認為中國將成為世界未來的引領者。西方發達以後,給世界帶來的是掠奪、殖民,以及無窮盡的戰爭,是對人類完全的傷害。他們希望中國能夠把這個世界引領到一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更好的、和平的方向。」
「中國創造了工業化以來人類物質財富增長的巨大奇蹟,現在是時候把我們深厚的傳統文化和積極和平的內容做有機的結合,用中國智慧與中國方式為人類和平提供公共產品,彰顯大國責任。這將是中國為世界做出的又一個偉大貢獻。『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中國文化獨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