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南大歷史系教授劉成:創建和平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記憶...

2020-12-16 中國江蘇網

劉成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主持人,和平學研究所所長,英國與大英國協國家研究所所長。兼任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兼和平學中心主任、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和平研究協會理事、國際和平城市聯盟理事。

和平的內涵遠遠超過沒有戰爭

「過去我們對和平的理解,認為沒有戰爭、沒有屠殺,就實現了和平。事實上,和平的內涵遠遠超過沒有戰爭。」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兼和平學中心主任劉成,接受新江蘇•中國江蘇網、「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專訪,就「和平學」與南京的實踐進行了深入探討。

劉成主修世界史,是英國史專家,為何會成為中國和平學的開拓者與引領者?時間還要回到18年前。

「考文垂大學建立了一個和平學中心,想找中國的一所大學來合作。他們認為南京這座城市是最適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工業城市考文垂遭受了納粹德國空軍的無差別狂轟濫炸,大量平民在轟炸中傷亡,城市主要區域幾乎被夷為平地。

兩座城市在戰爭中相似的創傷經歷,讓和平學合作項目落地南京大學。憑藉英國史方面的學術背景,劉成成為考文垂大學訪問學者,開始和平學的系統學習。

「和平,意味著消除極端貧困,消除性別不平等,消除種族宗教之間的對抗、屠殺等等。但是,沒有戰爭只是消極的和平。人類要做的,更多的是『增加』,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種族之間的合作、國家之間的合作,去實現積極和平,這樣才能消除多層面、多範疇的與和平不相容的社會現象和世界現象,人類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平。」

和平學在中國生根發芽

英國歸來,在劉成推動下,2004年和平學第一課在南大開講。同學們的反應超出了劉成預料。

「哲學系一個學生,聽了課以後,組建了一個和平社團,希望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作為理念傳給更多的人。」

博士研究生黃牧宇至今記得課堂上帶來的震撼:「對和平的重新認識改變了我,我意識到和平不是虛無縹緲的夢想,而是切實有效的行動。」

2006年,劉成編著了國內第一本《和平學》教材。在他努力下,30餘本國外著名的和平學教材、專著也陸續引入國內。和平學成為南京大學本科生的通識課程,並拓展到碩士與博士研究生階段。

「我們一直在構建中國的和平學教學體系,從課程、教材、培訓,到『南京和平論壇』,慢慢齊全起來。」劉成還與國內外同行走進其他高校,通過講座的形式普及和平學。

和平學在南京和中國的生根發芽和蓬勃發展也吸引了外國研究者的關注、認同與支持。

一位在澳大利亞讀書的德國學生,得知中國有人在研究和平學,千方百計聯繫上劉成,把自己的碩士論文題目定為中國的和平學。現在他又回到德國繼續攻讀和平學博士。

在一次亞太和平研究協會年會上,一位美國教授主動找到劉成:「我對中國的了解都是通過美國的新聞媒體,在他們的信息中,中國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今天我聽到了你的和平講演,中國政府還支持你。劉教授,你徹底改變了我對中國的看法!」

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推進中外交流

2017年,劉成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邀請,參與到「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項目。這是一個面向中外學生、團體的公益性組織,旨在通過舉辦講座、培訓、邀請證人證言等多種形式拓展人們對歷史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傳播和平理念。

「除了講史實,更多地是講授和平。中國人民是真正熱愛和平的,我們建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讓那麼多人去參觀,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和平。」面對來自各個國家、年齡不盡相同的年輕面孔,劉成覺得任重道遠。

「一次課程結束後,一位東京大學的日本學生主動過來和我握手道別。她說,劉老師你讓我們了解了南京大屠殺,南京人民也不是像我想像的一樣,我回國後要組織同學們到南京來參觀。」

在更小的孩子那裡,劉成也感受到和平的力量不斷增長。「2019年,我給琅琊路小學四年級的小朋友們上課,他們對和平的理解,甚至超越了普通人。他們說,和平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友愛,而不是沒有戰爭;是所有的人都有糧食、吃到更好吃的東西……這些都是積極和平的內容!」

「和平學是面向未來的一個學科,世界未來是孩子們的,和平的世界要靠今天的年輕一代。他們能夠在很小的時候就進行系統的和平學教育,世界會為之改變。」

「創建和平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記憶」

圖片來源:UNESCO和平學教席

2017年,南京大學設立了中國唯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同年9月9日,南京成為第169座國際和平城市。

「有些人認為南京是一個『創傷城市』。創傷代表戰爭,和平與它是對立的。一味地強調創傷,會讓一些人認為,你是不是在宣揚仇恨、是不是要為過去的創傷尋找渠道去報復。」

「為什麼南京是中國第一個國際和平城市,而不是其他的城市?這個問題會帶著人們去了解南京的歷史,發現原來南京歷史上有過創傷。這種主動式的了解學習,會讓南京大屠殺歷史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

「我們只有把國家的記憶變成世界共同記憶的時候,創傷的歷史才會與和平相連,不同國家甚至敵對的國家之間才會實現和解。」

「南京有歷史創傷的記憶,但我們有更大的責任去倡導和平,因為創建和平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的一種記憶和修復。」

「歷史不能遺忘,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但是如何記憶呢?就是要大力宣傳和平、踐行和平、進行和平研究、開展和平教育,在不同的層面開展各種形式的和平活動。兩方面工作同時做。」

南京成為首座中國國際和平城市後,有不少城市表達了想要申請加入的意願。這讓劉成非常欣慰:「越來越多的城市願意從事和平工作,就會連成一個和平之網!」

把和平基因注入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年10月,2020南京和平論壇舉行。論壇圍繞「構建全面、多元與持久的和平願景」主題,分析關於持久和平建設的關鍵因素,探討通過政府和社會之間的多方對話,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鑑,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等積極和平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未來三年,南京每年都要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和平論壇,我們決心把它辦成中國和平的『達沃斯』,讓南京搭起和平的大平臺,讓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來這裡講和平。對話理解、相互認同,然後才可以合作,讓南京與世界連成一體。」

為何要大力推廣和平學、推動和平?劉成十分看重其中「實踐性的意義」:「中國全面實現小康、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共建一帶一路、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都是世界性的影響。人類之間不和平,是不可能實現『共同』願望的。」

「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一帶一路』走的更遠,需要一個學科支撐,和平學是最好的載體之一。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強烈的和平基因。新時代裡,把和平基因注入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裡,是有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

「踐行和平學不只是為了一個學科,而是從國家層面考慮,甚至是從世界的未來考慮。我接觸過很多外國同行,他們認為中國將成為世界未來的引領者。西方發達以後,給世界帶來的是掠奪、殖民,以及無窮盡的戰爭,是對人類完全的傷害。他們希望中國能夠把這個世界引領到一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更好的、和平的方向。」

「中國創造了工業化以來人類物質財富增長的巨大奇蹟,現在是時候把我們深厚的傳統文化和積極和平的內容做有機的結合,用中國智慧與中國方式為人類和平提供公共產品,彰顯大國責任。這將是中國為世界做出的又一個偉大貢獻。『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中國文化獨有的!」

 

相關焦點

  • 國家公祭日 | 南大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新視角、新機制,為世界和平...
    ▲左下為劉成教授,正在參加雲端會議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徐春暉喻婷童棹凡)「歷史的記憶、歷史的教育,應該與和平的教育、和平的未來相聯繫。」北京時間12月12日,在「南京——從世界殘墟城市到國際和平城市」雲端國際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南京大學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教授作《和平學視閾下世界和平的機制與展望》報告,從戰爭的文化原因、區域合作的機制、戰爭禁忌、創建國際和平城市四部分展望和平。
  • 國家公祭日 南大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新視角、新機制,為世界和平之...
    ▲左下為劉成教授,正在參加雲端會議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徐春暉喻婷童棹凡)「歷史的記憶、歷史的教育,應該與和平的教育、和平的未來相聯繫。」北京時間12月12日,在「南京——從世界殘墟城市到國際和平城市」雲端國際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南京大學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教授作《和平學視閾下世界和平的機制與展望》報告,從戰爭的文化原因、區域合作的機制、戰爭禁忌、創建國際和平城市四部分展望和平。回顧戰爭史,劉成認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模式,是戰爭和暴力出現的最重要原因。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國家公祭日12.13國家公祭日,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緬懷逝者,讓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國家存在的目的和價值,體會到國家統一強大的重要,使民族精神提升。殘酷的戰爭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
  • 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
    這段歷史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記憶,是每個南京人刻骨銘心的傷痕。經歷過苦難的南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在推動和平理念傳播方面不遺餘力。201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首次舉行;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17年,南京成為全球第169座、中國唯一一座國際和平城市;今年,南京和平論壇在南京舉行。
  • 南京創建國際和平城市的實踐與啟示
    國際和平城市及創建規則南京大學和平學研究所所長劉成教授認為:「『和平城市』有六個基本要素:一是共享和平理念的城市,以和平建設為共同的願景、任務和目標;二是開展和平教育、和平研究與和平活動;三是通過媒體、網站等媒介傳播和平,保存和平文化遺蹟;四是尋求和平建設的合作夥伴,進行開拓性的和平建設;五是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場所舉辦和平主題展覽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天(閏年第348天) 離全年結束還有18天 同時也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 而在83年前的12月13日 日軍的暴行才剛剛開始 並且持續了6周
  • 國家公祭日 | 景泰市民:銘記歷史 堅守和平 奮發圖強
    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行公祭,拉近了遠去的硝煙,重溫了民族的苦難;國行公祭,不為宣揚復仇與怨恨,是為喚起對和平的嚮往與堅守,許下復興的心願:吾輩當自強。」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緬懷過去,更是撫慰民心,是珍視和平,更是不忘屈辱。
  • 國家公祭日,這幾件事一定請孩子銘記!
    每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都是這段歷史的活證人,他們是歷史真相的捍衛者,更是和平與正義的守護者。截至2020年8月15日,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者只剩 73 人。見證者正在凋零,血與淚的記憶卻不能忘,不敢忘!
  • 致敬英烈 守望和平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公祭活動
    2014年,國家決定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國家的名義舉行公祭活動和相關紀念活動。今天是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以「致敬英烈守望和平」為主題,與全國多家抗戰主題紀念館同步舉行悼念活動。
  • 揭秘「國家公祭鼎」
    新華社 圖據新華社電 昨天的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國家公祭鼎”揭幕。國家公祭鼎的規模與形制如何?由誰設計製造?設置國家公祭鼎的意義是什麼?據設計者之一、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鄔烈炎介紹,鼎上頸部和兩耳側面紋飾以南京市常見綠色植物的枝葉為圖案元素,象徵著綠色和平、生命重生;銅質底座部分鑄有南京標誌建築城牆圖案,象徵首次國家公祭舉辦地;鼎頸部紋飾為傳統雷紋,鼎足上端採用犀角紋,足下端為象腿足形,兩足在前,一足在後,圓睛張目,粗獷有力,象徵中華民族在歷史記憶中覺醒,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 今天是國家公祭日,那段殘酷的歷史這樣講給孩子聽
    今年是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81周年,12月13日是第五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兒童易受傷害,學者早就注意到,接觸恐怖事實的兒童,可能產生創傷後應激反應障礙症候,有人產生抑鬱,甚至終身受折磨。 兒童認知能力有限,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複雜性,很難全面科學地把握。對10歲到14歲的兒童,可以簡要敘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基本框架,但不應涉及具體殘酷事實。
  • 國家公祭日!寄託哀思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祈願和平!
    國家公祭日!寄託哀思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祈願和平!連日來市、區社會各界人士自發舉行紀念活動寄託哀思、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祈願和平張純如對二戰中最令人髮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顧,彌補了所有英語國家對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的空白,有力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醜惡嘴臉。大家紛紛對這位勇敢女性感到敬佩。南陳集衛生院醫護人員周燕表示:「張純如女士讓我們有機會去接觸這段歷史,帶我們去認識、正視這段歷史。張純如女士對於歷史的求真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 和平:從民族國家記憶到人類共同價值的關鍵詞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記憶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心靈上無法消弭的傷痛。中國舉行國家公祭儀式,重溫抗戰歷史,緬懷同胞先烈,不是為了要延續仇恨,而是要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主張,並向整個人類社會傳遞銘記過去、傳承記憶,守望和平、面向未來的堅定信念。
  • 國家公祭日是警醒更是鞭策
    公祭日當天,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僑華人社團將同步悼念。在12月13日上午時,我國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國家公祭儀式,以舉國之禮真誠緬懷81年前遇難的同胞,記住他們曾經遭逢的生命苦難和承載其上的民族屈辱,化悲痛歷史為奮鬥力量,為和平發展護航,為民族復興聚力。「民之難,國之殤,國之祭,民之願」。
  • 特別關注|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83年過去了,見證者正在凋零,血與淚的記憶卻不能忘,不敢忘! 他們一生背負血淚記憶,深藏著中國那段最屈辱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和輝煌。歲月流逝,他們逐漸凋零,但歷史不容忘卻。每一個中國人都該銘記!
  • 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國家公祭日在即,南師附中燕子磯校區舉行系列活動
    在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南師附中燕子磯新城學校初中部舉行了以「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為主題的系列活動。12月8日上午全校師生列隊在學校操場,參加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升旗儀式首先以詩朗誦《和平的名義》開場,七年級的學生代表以少年的名義、以名族的名義、以和平的名義呼喚同學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孫宅巍教授進行題為《不忘國恥 振興中華》的國旗下講話。孫教授是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江蘇省髙端智庫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
  • 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國之名,永遠銘記!
    滴滴答答的12秒中,人們停駐腳步,靜默凝息:對這座城市、這個國家而言,彌散在人群中的慘痛記憶到底意味著什麼?「活一天,就要講一天!」時間流逝,歷史見證者正在「凋零」,截至目前,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73人,雖已是鮐背之年,他們卻從未停止過揭露真相,經歷創傷的老人用畢生告訴世界——勿忘歷史,祈願和平。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活動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以「致敬英烈 守望和平」為主題舉辦公祭日悼念活動。  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公祭現場,社會各界代表整齊列隊參與悼念活動,現場氣氛莊嚴肅穆。全體人員秉燭祈禱,低首肅立,為死難同胞默哀。學生代表齊聲朗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鏗鏘有力的朗誦,聲聲入耳,直擊人心,這是孩子們對銘記歷史、珍視和平意願最直接的表達。隨後,參加公祭日悼念活動的各界人士代表,緩步列隊將手中的蠟燭敬獻在寓意著民族英烈浩氣長存的臥碑前,以表哀思。
  • 國家公祭日|請給孩子講述這段不能忘記的歷史
    公祭日的由來,不能忘!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 「桐祭和平之願」國際和平城市倡議暨雕塑揭幕儀式舉行
    2017年,南京成為中國首座國際和平城市。和平大鐘、和平女神,見證了南京堅持和平的理念。拉貝、馬林、辛德貝格等無數國際友人在這座城市的足跡,讓人們看到人性的光輝永放光芒。今天(12日)下午,「桐祭和平之願」國際和平城市倡議暨雕塑揭幕儀式在南京圖書館舉行,「桐祭和平之願」大型現代雕塑揭開面紗,中外人士向全世界發出了和平倡議:「反對戰爭,共創和平!守望相助,祈願和平!關心關愛,守護和平!」在活動儀式上,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30名中學生齊聲誦讀和平倡議,發出「和平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