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 | 南大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新視角、新機制,為世界和平...

2020-12-14 中國江蘇網

▲左下為劉成教授,正在參加雲端會議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徐春暉喻婷童棹凡)「歷史的記憶、歷史的教育,應該與和平的教育、和平的未來相聯繫。」北京時間12月12日,在「南京——從世界殘墟城市到國際和平城市」雲端國際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南京大學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教授作《和平學視閾下世界和平的機制與展望》報告,從戰爭的文化原因、區域合作的機制、戰爭禁忌、創建國際和平城市四部分展望和平。

回顧戰爭史,劉成認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模式,是戰爭和暴力出現的最重要原因。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之下,每個國家的文化、宗教和民族雖仍存在,但已經融合。新冠疫情之後,全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事實,這種情況下,發揮和平的潛能尤為重要。「以國別、民族和宗教文明來區分文化差異性,已不再準確。所謂的差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差距,而是一種文化的時間滯後,是人類身處不同歷史階段呈現的不同表現。如果我們用發展的、整體的視角來看待,就會發現不同文化中的共同性。」

為了構建世界和平和區域合作,除了採用新視角,還要採取新機制。劉成指出,可以採用圓桌機制進行調解。「就像小孩玩的拼圖遊戲,必須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放在非常合適的位置上,才可以實現和平的遠景。」劉成還特別提到,人類的未來要從「禁止謀殺」發展到「禁止戰爭」,要有一種國際法來禁止戰爭。「不要討論要不要,而是在要的前提下進行討論。」未來的某一天戰爭會成為人類社會的禁忌,而在這個不可轉折的轉折點後,人類將不會再有戰爭,也就從根本上消除了大屠殺的可能性,和平的種子也終將長成世界的和平之林。

劉成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的父親在南京大屠殺時已經記事,親歷過那段慘痛歷史。劉成作為聯合申報人,見證了南京於2017年成為世界第168座國際和平城市,三年來這座城市一直向世界傳遞著和平願景。

和平城市的建設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記憶與修復。南京和平城市的建設承擔著和解的重託,真相、正義、寬恕、和平植於和解的全過程。「和平城市建設要辨別與彌合不同歷史記憶關係,通過對話促進『共同記憶』的生成,要揭示戰爭的本質以及研究和平的世界意義,從『批判罪惡』拓展為『倡導和平。」劉成說。

相關焦點

  • 國家公祭日 南大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新視角、新機制,為世界和平之...
    ▲左下為劉成教授,正在參加雲端會議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徐春暉喻婷童棹凡)「歷史的記憶、歷史的教育,應該與和平的教育、和平的未來相聯繫。」北京時間12月12日,在「南京——從世界殘墟城市到國際和平城市」雲端國際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南京大學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教授作《和平學視閾下世界和平的機制與展望》報告,從戰爭的文化原因、區域合作的機制、戰爭禁忌、創建國際和平城市四部分展望和平。回顧戰爭史,劉成認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模式,是戰爭和暴力出現的最重要原因。
  • 國家公祭日︱南大歷史系教授劉成:創建和平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記憶...
    劉成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主持人,和平學研究所所長,英國與大英國協國家研究所所長。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兼和平學中心主任劉成,接受新江蘇•中國江蘇網、「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專訪,就「和平學」與南京的實踐進行了深入探討。劉成主修世界史,是英國史專家,為何會成為中國和平學的開拓者與引領者?時間還要回到18年前。「考文垂大學建立了一個和平學中心,想找中國的一所大學來合作。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天(閏年第348天) 離全年結束還有18天 同時也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 而在83年前的12月13日 日軍的暴行才剛剛開始 並且持續了6周
  • 「桐祭和平之願」國際和平城市倡議暨雕塑揭幕儀式舉行
    今天(12日)下午,「桐祭和平之願」國際和平城市倡議暨雕塑揭幕儀式在南京圖書館舉行,「桐祭和平之願」大型現代雕塑揭開面紗,中外人士向全世界發出了和平倡議:「反對戰爭,共創和平!守望相助,祈願和平!關心關愛,守護和平!」在活動儀式上,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30名中學生齊聲誦讀和平倡議,發出「和平之聲」。
  • 國家公祭日 | 景泰市民:銘記歷史 堅守和平 奮發圖強
    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行公祭,拉近了遠去的硝煙,重溫了民族的苦難;國行公祭,不為宣揚復仇與怨恨,是為喚起對和平的嚮往與堅守,許下復興的心願:吾輩當自強。」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緬懷過去,更是撫慰民心,是珍視和平,更是不忘屈辱。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國家公祭日12.13國家公祭日,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緬懷逝者,讓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國家存在的目的和價值,體會到國家統一強大的重要,使民族精神提升。殘酷的戰爭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
  • 【國家公祭日】勿忘國恥 珍愛和平 和平許願牆上留心聲
    央視網消息:今天(13日)是國家公祭日。在江蘇南京,多個地鐵站點內都設立了和平許願牆。在緊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南京地鐵二號線雲錦路站,記者看到,和平許願牆設立後短短一天多的時間,牆上的大部分空間就已被各種留言填滿了。站在許願牆前,每個人都表達了勿忘國恥、珍愛和平的願望。
  • 八年級語文上冊:《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學習要點
    寫作背景 國家公祭日來源,1937年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 從1994年開始,江蘇和南京都會在每年的12月13日舉行哀悼儀式,包括撞和平鍾、敬獻花圈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層面。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國家公祭日的設立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 國家公祭日|傳遞和平,南京國際和平城市海報展走進日本
    2020年日本展覽主海報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2020年11月14日至12月12日,南京國際和平城市海報雙年展來到日本京都,為當地民眾帶去一堂特殊的和平課。前來參觀的日本民眾展廳位於日本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的1樓的中野紀念會堂,共展出100幅海報。無聲的海報跨越了國家、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向每一位參觀者堅定地彰顯立場、傳遞共鳴。
  • 建設國際和平城市 南京向世界講好和平故事
    ……經歷過苦難的南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這幾年來,南京始終懷揣捍衛歷史真相、守護世界和平的堅定信念,每年都以國家公祭為統攬,在國內外舉辦一系列和平主題活動,向世人傳播歷史真相、傳播和平理念。越來越多的國際人士也加入到這支隊伍中來,把和平的種子播撒到世界各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 國家公祭日!寄託哀思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祈願和平!
    國家公祭日!寄託哀思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祈願和平!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連日來市、區社會各界人士自發舉行紀念活動寄託哀思、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祈願和平
  • 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
    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全社會聯動,開展和平教育、和平活動、和平研究 「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祖國昌盛、世界和平」「凝聚愛國熱情、投身復興偉業!」……連日來,在雞鳴寺站、金馬路站、雲錦路站、崗子村站等地鐵站點,都設立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和平許願牆,市民紛紛駐足留言,留下自己的和平心願。
  •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說課稿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也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再次以隆重的公祭儀式悼念死難同胞。《人民日報》的記者就此事件寫了這篇新聞評論,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警醒世人,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教學後記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的學習已經結束。開課伊始,以2002年丹·史度曼執導的紀錄片《南京大屠殺》視頻片段導入新課。這部紀錄片以西方人的視角記述了日軍當年在南京的暴行,給學生一個強烈的代入感,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南京大屠殺給人們所帶來的切膚之痛。
  • 2018年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圓滿閉幕
    「一帶一路」的倡議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推動經濟發展,也為愛好和平及穩定的國家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 「全球衝突的原因是多元的,而武力並不能解決所有的衝突,而應該通過和平的對話和談判來解決。」哥斯大黎加前總統阿里亞斯指出,「中國在此方面展現了非常突出的領導力,中國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了同其他國家之間的分歧,為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強調,和平需要創建。
  • 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國家公祭日在即,南師附中燕子磯校區舉行系列活動
    在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南師附中燕子磯新城學校初中部舉行了以「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為主題的系列活動。12月8日上午全校師生列隊在學校操場,參加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升旗儀式首先以詩朗誦《和平的名義》開場,七年級的學生代表以少年的名義、以名族的名義、以和平的名義呼喚同學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孫宅巍教授進行題為《不忘國恥 振興中華》的國旗下講話。孫教授是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江蘇省髙端智庫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
  • 83名青少年代表在國家公祭儀式上朗誦《和平宣言》
    83名青少年代表在國家公祭儀式上朗誦《和平宣言》 2020-12-13 13: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 南京創建國際和平城市的實踐與啟示
    國際和平城市及創建規則南京大學和平學研究所所長劉成教授認為:「『和平城市』有六個基本要素:一是共享和平理念的城市,以和平建設為共同的願景、任務和目標;二是開展和平教育、和平研究與和平活動;三是通過媒體、網站等媒介傳播和平,保存和平文化遺蹟;四是尋求和平建設的合作夥伴,進行開拓性的和平建設;五是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場所舉辦和平主題展覽
  • 和平:從民族國家記憶到人類共同價值的關鍵詞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記憶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心靈上無法消弭的傷痛。中國舉行國家公祭儀式,重溫抗戰歷史,緬懷同胞先烈,不是為了要延續仇恨,而是要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主張,並向整個人類社會傳遞銘記過去、傳承記憶,守望和平、面向未來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