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下為劉成教授,正在參加雲端會議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徐春暉喻婷童棹凡)「歷史的記憶、歷史的教育,應該與和平的教育、和平的未來相聯繫。」北京時間12月12日,在「南京——從世界殘墟城市到國際和平城市」雲端國際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南京大學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教授作《和平學視閾下世界和平的機制與展望》報告,從戰爭的文化原因、區域合作的機制、戰爭禁忌、創建國際和平城市四部分展望和平。
回顧戰爭史,劉成認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模式,是戰爭和暴力出現的最重要原因。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之下,每個國家的文化、宗教和民族雖仍存在,但已經融合。新冠疫情之後,全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事實,這種情況下,發揮和平的潛能尤為重要。「以國別、民族和宗教文明來區分文化差異性,已不再準確。所謂的差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差距,而是一種文化的時間滯後,是人類身處不同歷史階段呈現的不同表現。如果我們用發展的、整體的視角來看待,就會發現不同文化中的共同性。」
為了構建世界和平和區域合作,除了採用新視角,還要採取新機制。劉成指出,可以採用圓桌機制進行調解。「就像小孩玩的拼圖遊戲,必須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放在非常合適的位置上,才可以實現和平的遠景。」劉成還特別提到,人類的未來要從「禁止謀殺」發展到「禁止戰爭」,要有一種國際法來禁止戰爭。「不要討論要不要,而是在要的前提下進行討論。」未來的某一天戰爭會成為人類社會的禁忌,而在這個不可轉折的轉折點後,人類將不會再有戰爭,也就從根本上消除了大屠殺的可能性,和平的種子也終將長成世界的和平之林。
劉成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的父親在南京大屠殺時已經記事,親歷過那段慘痛歷史。劉成作為聯合申報人,見證了南京於2017年成為世界第168座國際和平城市,三年來這座城市一直向世界傳遞著和平願景。
和平城市的建設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記憶與修復。南京和平城市的建設承擔著和解的重託,真相、正義、寬恕、和平植於和解的全過程。「和平城市建設要辨別與彌合不同歷史記憶關係,通過對話促進『共同記憶』的生成,要揭示戰爭的本質以及研究和平的世界意義,從『批判罪惡』拓展為『倡導和平。」劉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