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民政廳對此進行了認真研究並提出了回覆意見。
廣東省民政廳公布的回覆意見為: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先後出臺《關於促進粵東地區實現「五年大變化」的指導意見》《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等文件,有力促進了粵東地區協調發展、一體化發展。按照我省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部署要求,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體化發展,實現與珠三角沿海地區串珠成鏈。廣東省民政廳稱,行政區劃調整涉及面廣,必須充分研究,深入論證。省有關部門將加強行政區劃戰略研究,更好地發揮行政區劃調整在促進粵東地區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感謝您對粵東地區發展的關注和建言獻策。
以上是澎湃新聞近日的報導。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經濟(或GDP)是否能夠快速發展,關鍵看工業。
改革開放後,汕頭、揭陽、潮州工業發展遠遠不如深圳、東莞、佛山、珠海和中山等珠三角城市,原因為何?
本圖來自教科書
我們來分析主要因素:
1.勞動力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和東莞等勞動力並沒有優勢,1979年深圳常住人口只有31.41萬,東莞也只有100萬多些,絕對沒有汕頭、揭陽和潮州的勞動力豐富。
2.資本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和東莞等都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地區,跟汕頭、揭陽和潮州比,肯定也沒有資本優勢。
3.原料
深圳、珠海、東莞、中山都位於珠三角平原地區,區域面積都沒有汕頭、揭陽、潮州大;佛山面積大些,但也沒有揭陽大。所以,從本地原料的角度看,珠三角這些城市跟粵東的這三個市比,也沒有優勢。
4.能源
這裡的能源主要是指電力,珠三角的電力只會比粵東更緊張。
5.輸送
這裡的輸送主要是指運輸,珠三角的運輸條件要比粵東的好,這是肯定的。
陸運方面:珠三角有京廣線、京九線兩條鐵路大動脈,而粵東三市沒有;珠三角的高速公路網也比粵東三市要密集很多。
水運方面:珠三角和粵東三市都臨海,都可以發展海運。但珠三角的水運優勢要強很多,原因有三:第一,珠三角的海運與珠江的河運是可以連接起來的,實現江海聯運,水運可深入內地,這點粵東三市是做不到的;第二、珠江口水域面積廣闊,港口數量遠比粵東三市多,港口規模也遠比粵東三市的大;第三,與水運關聯的陸運條件,珠三角要比粵東三市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