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多年來,人們從原先的一個村子或者一個鎮子才有的一個萬元戶,發展到如今的可能一個人的月薪資就能達到1萬元,而對於很多普通的職員來說,工資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了。
很多人畢業後都想要找一份高薪的工作,起碼在同學聚會的時候可以說得出口,而工資也是很多人努力前進的動力了,很多人在外奔波一天就是為了那一份工作,可以賺到一份餬口的工資,有的人還是為了一個家庭在外打拼,可見這個時代,工資是很多人的基礎,雖然經濟的快速發展,物價的上漲和房價的上漲,而我國的居民工資也在不斷地上漲。
如今的我們比起30年前已經在生活上有個很大的改變,而在工資上也有了不小的飛躍,要知道在35年前的人們,一個月普通工人的工資一個月也就幾十元,而在當時,幾十元的工資已經是非常高薪的了,很多人一個月可能只能賺幾塊錢,而到了2019年的時候,我國的居民人均總收入在10410美元差不多相當於人民幣7.1萬元,而按照月份來說,也就是人均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
要知道在很多城市6000元的月收入已經不是一個小數目了,而美國橋水投資董事長瑞·達利歐則表示,在自己來中國的35年裡,中國的人均收入已經比35年前增長了22倍,這是一個巨大的增長速度。可見我國的居民收入比起30多年前已經有了質的飛躍,而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要知道在30多年前,也就是80年代的時候,那個時候處於改革開放的前端,人均收入低,物價也低,很多人都是為了溫飽在努力,當時的房子可能幾百上千塊錢就能買,就算是在北京這樣的地方,也就幾萬而已,然而如今很多人的收入有了質的飛躍,但是薪資的上漲還是趕不上房價的上漲,很多人如今即便是有著月收入上萬也是生活壓力極大,在很多一線城市工作的人更是如此,所以對於「月平均工資」很多人表示,這不能代表我們真的是有如此高的收入的。
按照網友表示,在一線城市,就算一個月月入1萬元,首先房租起碼也有2000元左右,吃喝也要1500元,還要出行也起碼500元,然後再加上一個月買的東西,可能到最後手裡其實還不到5000元,而對於很多三四線城市來說,人家月入6000元,還是在家工作,可能真的是月入6000,起碼人家不需要租房,也不需要吃喝,可見很多人的生活壓力大。
按照我國在2019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看,在我國有超過4.26億人是沒有勞動能力的,這裡面65歲以上老年人群體佔1.76億人,而0-15歲的兒童群體佔2.5億人,還有再加上各種15歲以上還在讀書的學生、以及因為身體殘疾不能工作的人群等等,我國真正的勞動力還不到9億人。那麼按照這樣來算,我國真正的「平均薪資」有多少呢?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中,還有另外一組數據,那就是在2019年,我國居民可支付收入為30733元,相當於月人均可支配收入2560元,這才是我們每個人每個月真正的「平均收入」。
看到這組數據,很多網友都炸鍋了,很多人表示,2000多元,在一二線城市生活都不夠,而如今在三四線甚至是縣城生活的人來說,可能2000多元確實夠了,但是對於很多大城市工作的人來說,這個收入可能只夠他們交交房租吧。
那麼2000多元的月收入,在我國算是什麼收入水平呢?
我國多年來按照收入水平不等,劃分為高收入群體、中等偏上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中等偏下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這幾類,按照數據來進行劃分,其中高收入群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6401元,相當於每個月可支配收入為6367元;而中等偏上群體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230元,相當於每個月可支配收入為3269元;而中等收入群體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035元,相當於每個月可支配收入為2086元;而中等偏下收入群體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777元,相當於每個月可支配收入為1315元;最後是低收入群體,這個群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380元,相當於每個月能支配的收入才僅僅只有615元。
並且按照數據,我國在低收入群體的人群有起碼20%,也就是有差不多2.8億人,而中等偏下收入群體及以下在我國佔比為40%,約有5.6億人,這些人都是月收入非常低的人群了,要知道按照按照一線城市來說,月收入1315元,在這裡根本生存不下去的。
而高收入群體在我國佔比也才只有20%,如果你的月可支配收入能達到6367元,那麼你就已經是高收入群體了,超過全國80%的人群,但是真正能做到的能有幾個呢?
可能會有人說,按照這樣的標準,起碼周圍的朋友大部分都是這個月收入了。他們那只是月薪資,而不是可支配收入,你除去每個月亂七八糟還要還貸款等等,你看看還有多少錢呢?最後你會發現,周圍的人群還都是「窮人」啊,很多人根本達不到這個目標。
所以,網友們能達到這個目標的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