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風趣而形象地把三種木管樂器作了這樣的形容:長笛清冷婉轉,猶如技藝高超的花腔女高音;雙簧管音色溫暖寬厚,好比戲劇女高音的歌聲;單簧管呢,柔和而幽深的獨特音色恰似一位風情萬種的抒情女高音。你最愛哪個呢?對我來說,長笛雖意韻淡雅,合乎中國人傳統的衝淡平和的審美哲學,但嫌其太冷,總是缺乏熱情;雙簧管雖撫慰人心,獨具牧歌風味,但嫌其單調而缺乏變化;只有單簧管,神秘多變的音色、溫柔典雅的聲調最令我神魂顛倒!
單簧管俗稱「黑管」,這個「黑」字用得極妙。不光這件樂器本身是黑色的,連它的聲音也令人聯想起神秘莫測的黑色。長笛象是銀色的,泛著孤高冷峻的光澤,雙簧管是黃色的,明亮暖和,帶來一陣薰風。只有單簧管,如黑夜一般寂靜,如黑夜一般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現代單簧管最早出現於大約1700年,其前身是一種名為chalumeau的只有兩個按鍵的吹奏樂器,其音域既窄又低。一名德國樂器製造商對chalumeau進行改造,增加按鍵,拓寬它的音域,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單簧管。18世紀中葉起,它開始在樂隊演奏中得以少量使用。率先意識到單簧管魅力、並寫出能充分發揮其性能的作品的,是作曲大師莫扎特。在莫扎特看來,這種聲音靈活柔韌的樂器是發音最接近人聲的。
法國作曲家柏遼茲是音樂史上著名的配器大師。他對單簧管始終懷著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名著《配器法》中他寫道:「象圓號、小號和長號一樣,單簧管是一種多愁善感的樂器。它的音調是英雄的愛情音調……用作獨奏時,它雖然在力量和強烈的光輝方面有所欠缺,但它精美風雅、瞬息萬變的色調變化以及神秘的溫柔感足以彌補而有餘。」
在交響音樂中,單簧管的神來之筆舉不勝舉。在莫扎特「第39交響曲」的小步舞曲樂章的中段、在貝多芬「第八交響曲」的小步舞曲中,都有單簧管和長笛結合在一起產生出的美妙的音色效果;在裡姆斯基-科薩柯夫「天方夜譚」中,單簧管在豎琴的支持下撒出一片閃耀的音響,仿佛東方繡品的雅致花紋;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動人的第二樂章一開始處,單簧管以寬廣抒情的獨奏帶出一股濃濃的俄羅斯風味;在他的另一首傑作「第二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中,單簧管的綿延不絕的詠嘆調如怨如慕,把聽眾帶到遙遠的俄羅斯原野……
歷來的作曲家們為單簧管而寫的協奏曲數量很少,但其中卻有一篇難得的極品——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它不僅是最早的單簧管協奏曲之一,而且出人意料的是,最早的,竟然是最好的!這首單簧管的千古絕唱將這一樂器的孤寂、溫柔、高雅、神秘的種種性格寫到了極處,情深到了極處,自此再無後人能夠超越。
樂曲共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快板,A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長度超過莫扎特大半的協奏曲。此曲沿襲協奏曲的固有形態,先由樂隊呈示主題開始,第一主題由弦樂器引出,接著管樂器加入,然後由主奏單簧管呈示溫柔嫵媚的第一主題。充分展示出單簧管柔美的音色和力度。
第二樂章慢板,D大調,3/4拍子。在弦樂器的伴奏下,單簧管平靜地奏出了主旋律。這是一首難以言傳的憂鬱的輓歌,好象天鵝臨死前最後的哀鳴。
第三樂章迴旋曲,快板,A大調,6/8拍子。這裡一改前面慢板沉重的曲調,顯得輕鬆而有趣,它以音域或節奏的對比造成幾分幽默的氣氛,在表達歡樂光彩的同時又含有一絲淡淡的哀怨。
除了莫扎特的這首單簧管協奏曲以外,與貝多芬同時代的德國作曲家馮·韋伯(即歌劇「自由射手」、管弦樂曲「邀舞」的作者)也對單簧管情有獨鍾,在1811年這一年裡一口氣寫了三首單簧管協奏曲(其中一首名為「小協奏曲」),可是名氣不大,也很難見到唱片。有興趣聽的話,可以找找拿索斯出版的一張CD(8.550378),裡面就有這三部作品。這張CD還是《企鵝指南》評為三星級的佳作呢。
為單簧管而寫的協奏曲數量稀少,在室內樂中,它卻是個活躍分子。單簧管奏鳴曲、單簧管三重奏、單簧管四重奏、單簧管五重奏……不少作曲大師均有所涉獵。或許,這是因為它柔和豐富的音色、靈活自如的技巧表現力正適合性格內向的室內樂吧?
在有單簧管參加的室內樂中,我最心愛的要數三首。一首是莫扎特的「單簧管五重奏」,作品號K581,別名「斯塔德勒」(這是一位單簧管演奏家的名字),另兩首都是勃拉姆斯的,一是「單簧管五重奏」(作品115),一是「單簧管三重奏」(作品114)。這三首傑作都是作曲家晚年的代表作,表現了兩位大師在看夠了世事滄桑後大徹大悟的心境。平和的神態、淡淡的憂鬱、深沉的暮色、成熟圓滿的構思,真是達到了室內樂創作的化境。此外,馮·韋伯寫的一首單簧管五重奏(作品34)雖不及前三者偉大,卻也是值得一聽的佳作。
在勃拉姆斯晚年的兩首單簧管作品的背後,隱藏著一則逸聞。話說1891年,勃拉姆斯57歲時,已經達到了榮譽的頂峰,聲名已不在其前輩貝多芬之下,可以心滿意足了。這時,他萌生了輟筆退休的打算,開始著手整理過去積存的草稿,甚至寫起了遺書。誰知一個偶然的機會,勃拉姆斯在拜訪一位老友時,結識了單簧管名家穆爾菲特。穆爾菲特為他表演了莫扎特和韋伯的單簧管協奏曲,令勃拉姆斯大為感動。在寫給知音克拉拉的信中,他讚嘆道:「恐怕沒有任何人能象穆爾菲特那樣把單簧管吹奏得如此優美動人了!」自此兩人結為至交,直至勃拉姆斯逝世。勃拉姆斯的「單簧管三重奏」和「單簧管五重奏」就是為穆爾菲特而創作的。是穆爾菲特卓絕的演奏技巧喚起了勃拉姆斯再度的創作熱情,使他不至於早早輟筆。看來,我們後世的樂迷都要感謝這位單簧管手!
無獨有偶,莫扎特和韋伯留下的單簧管作品也都和單簧管演奏家有關:莫扎特的「單簧管協奏曲」和「單簧管五重奏」是為單簧管名家斯塔德勒而作的,韋伯的「單簧管協奏曲」和「單簧管五重奏」是為慕尼黑的單簧管名手貝爾曼所寫的。大家看,優秀的單簧管演奏家竟然能激發出作曲家那麼大的創作熱情,引出了這麼多不朽傑作,可見演奏家的地位有時會何等重要!如果莫扎特沒有遇見斯塔德勒、勃拉姆斯沒有遇見穆爾菲特、韋伯沒有遇見貝爾曼,這些千古絕唱也就註定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