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教授,是您救了俺的命。俺沒什麼可送的,專門從河南老家做了一面錦旗,表達俺的一點心意。」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門診大樓二樓,患者王大娘手捧錦旗,送給該院肛腸外科主任傅傳剛教授。
「真沒想到,她竟冒著酷暑專程從老家趕來。比起以前,她的身體狀況恢復得好多了!」傅傳剛欣慰地說,王大娘是他們實施手術後,目前國內存活時間最長的晚期直腸癌患者之一。
一組數據見證了長海醫院肛腸外科創造的佳績:今年第一季度,該科結直腸惡性腫瘤手術量高達352臺,躍升至上海市首位,而平均住院時間為13.6天,創全市最短。
佳績的背後是一個科室對創新的不懈追求。9月下旬,記者走進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肛腸外科,探尋他們的創新密碼。
技術創新——
為科室轉型發展引來「活水」
走進肛腸外科,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片繁忙景象——
樓道裡,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及家屬;病房裡,護士們忙著鋪床、換藥、更換引流管;醫生們在查完房、開完醫囑後,一直奔忙在結腸鏡檢查治療室、門診和手術室之間,忙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
據悉,記者採訪當天,該科門診量接近400人次,實施各類手術13臺。
長海醫院的人都知道,今天肛腸外科的繁忙一幕,離不開當初的轉型與創新。當年該科在腸造口與慢性便秘等「小肛腸」類疾病治療方面形成特色,取得不少成績。可是,隨著該類手術的廣泛推廣,他們在與同行的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
傅傳剛出任該科主任後,果斷提出「強化原有特色、加速向大腸癌診治轉型」的發展思路,集中力量攻關直腸癌治療。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目前,在我國,它已成為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一顆重磅「炸彈」。要徹底排除這顆「炸彈」,必須手術切除。這也就意味著,很多低位直腸癌患者必須切除肛門,把腸管的一端引出到體表,在腹部開個口,形成「人工肛門」。
「患者肚子上插著根管子、連著個袋子,不僅增加患者的護理難度,還限制其活動範圍。」傅傳剛說:「糞便意外排出和難聞的氣味,常常使患者處於尷尬境地,有的甚至失去生活信心。」
「造口人」悲觀失望的情形,如同巨石般「堵」在傅傳剛心頭:「要是能想點法子,保留住肛門就好了。」
經過認真調研,傅傳剛發現,在國外,極少數超低位直腸癌患者做完手術後,仍可保留肛門。但在當時,國內鮮有同類手術的案例。
「外國人能做到,中國人一樣能做到。」傅傳剛一方面申請到國外進修,另一方面帶領科室的年輕醫生一起到學校解剖教研室研究攻關。那段日子裡,傅傳剛滿腦子都是人體盆腔和直腸的解剖結構圖。
終於,傅傳剛和他的團隊找到了讓超低位直腸癌患者保留肛門的辦法。截至2013年底,他們共為7000餘名患者實施了該類手術,術後治癒率達90%以上,其中200餘例病灶距離肛門小於2釐米的患者,成功保留了肛門。
創新,為科室轉型發展引來「活水」。僅在2013年,該科門診量就高達7.4萬人次,手術3000多例,其中結直腸癌手術1500餘例,在國內首屈一指。
患者至上——
醫療服務盡享「私人訂製」
「兒子,我看還是不開刀了吧。」
今年「五一」勞動節剛過,躺在病床上的79歲老人陳阿婆,一個勁兒嚷嚷著要出院。
她的兒子王先生也很糾結。陳阿婆是晚期結腸癌患者,伴有腸梗阻,之前割過膽囊,還有心臟病,手術的風險很大。
誰知傅傳剛卻輕鬆地說:「老人家,您這樣的手術我每天都要做很多臺,而且他們都恢復得很好。不要急,過幾天您就可以回家了。」
陳阿婆聽到傅傳剛的話後,心情平靜了許多。可是,傅傳剛心裡卻並不輕鬆,立即投入緊張的術前準備工作。他細緻地查看陳阿婆的每一份檢查報告,邀請麻醉科、心內科、重症監護室等科室進行大會診,並再次與家屬交流溝通,解釋手術的風險、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應對的措施。
隔日,手術正式實施,經過兩個小時的努力,陳阿婆的病灶被成功切除,隨後住進重症監護室。術後第二天晚上,陳阿婆連續出現心臟停搏,傅傳剛都在第一時間來到現場組織搶救,直至天明患者轉危為安。
「他們真是料事如神,幸虧預先做好了搶救準備,老母親才死裡逃生。」一說起這事,王先生都是感謝連連。
除了技術手段先人一步,創新診療模式也是該科快速發展的奧秘之一。他們提出「兩個尊重、四位和諧」的服務理念——尊重麻醉科的手術意見、尊重患者及家屬的知情權,構建病人、家屬、醫生、護士四位一體的和諧關係。
除此之外,他們還首創了「專病化、一體化」大腸癌診治新模式——
以前,患者就診,往往先看肛腸外科的門診,然後到消化內科做結腸鏡,若發現問題再到外科實施手術,術後還得到腫瘤科化療……程序十分繁瑣,患者總是在各個科室間奔走,到處找醫生,苦不堪言。
如今,在該科,患者從進入診室那一刻起,哪位醫生接診,從初診到結腸鏡檢查,從手術到術後化療及恢復,該醫生負責到底。「來這裡看病,全程跟著同一個醫生,不僅就醫時間大大縮短,還可以享受『私人訂製』服務!」來自浙江的患者孫先生說。
人才領航——
打造一流的「全明星」團隊
2014年4月,德國慕尼黑。
第40屆德國結直腸外科年會上,一位黃皮膚、黑眼睛的亞洲面孔引人注目。流利的英語、前沿的課題、新銳的觀點……他的發言,引來會場上經久不息的掌聲。
他,不是別人,正是此屆大會唯一受邀參加的中國專家傅傳剛。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我們始終將目光緊盯國際前沿,與國外一流肛腸外科保持交流與合作,以國際視野來引領學科發展方向。」傅傳剛說。
6月初,傅傳剛被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師協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成為國內獲得該稱號的第一人。這也是他繼成為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結直腸肛門學》雜誌唯一中國編委、歐洲《結直腸病學》雜誌唯一亞洲編委之後,獲得的又一項殊榮。
春華秋實,厚積薄發。該科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1項,獲得省部級以上醫療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19項,主編國內第一部有關腸造口書籍《腸造口治療》等6部著作。
科研成果閃耀的背後,是一支由傅傳剛領銜的「全明星」團隊——
孟榮貴教授,在國內最先提出結直腸黑變病、急性假性結腸梗阻的診斷和治療,專長於經肛門微創手術以及套疊式摘除小腸多發性息肉等手術,對普外科的疑難重症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2012年,他入選「中國名醫百強榜」。
於恩達教授,從事結腸鏡工作20餘年,改進了結腸鏡的操作技術方法——插鏡速度快、手術時間短、病人痛苦小。他曾在世界著名的肛腸醫院英國聖馬哥醫院作結腸鏡操作演示,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被允許在英國實施結腸鏡診治操作的醫生,被業界稱為「亞洲腸鏡第一人」。
張衛教授,擅長大腸癌的手術及腹腔鏡微創治療,同時對肛瘻、痔瘡等疑難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擔任中國醫師協會肛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徐洪蓮護士長,我國第一批「國際腸造口治療師」,兼任上海市護理學會造口傷口學組組長。她的職業雖說是護士,但擁有專門診室,她用微笑溫暖著眾多「造口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該科郝立強、王漢濤、王顥等一批中青年骨幹,憑藉著精湛的技術、不凡的科研實力,在肛腸外科界脫穎而出……在長海醫院特需專家門診前十佳中,肛腸外科獨佔4席,該科雄厚的人才實力可見一斑。
當記者問及他們下一個目標時,傅傳剛爽朗地答道:「永遠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手術做好、品牌做強,託起更多生命的『底盤』!」
[責任編輯:梁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