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家葉永烈去世,懷念那個為我們回答《十萬個為什麼》的人

2020-12-27 中國新聞周刊

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浙江溫州人,1940年8月30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葉永烈涉足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等多個創作領域,曾任中國科協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葉永烈從11歲起發表作品,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了180多部著作。葉永烈還長期從事中國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口述歷史資料,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葉永烈創作檔案」,成為中國當代歷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獻。

2011年,在第6版《十萬個為什麼》編撰過程中,《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曾赴上海,在葉永烈的家中採訪了他,還原了這套暢銷國內50餘年的科普著作的創作歷程。

(2011年,71歲的葉永烈在上海寓所。攝影/本刊記者 甄宏戈)

《十萬個為什麼》:你問故我在

發表於《中國新聞周刊》總第543期

出版日期:2011-12-05

物理學博士萬維鋼一邊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工作,一邊在中文博客上發表科普文章,網名「同人於野」是他的另一個身份。11月3日,萬維鋼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邀請他為正在籌備中的《十萬個為什麼》第6版撰稿,郵件是少年兒童出版社(以下簡稱「少兒社」)編輯孫正凡發給他的。遠在大洋彼岸的萬維鋼對於這個邀請感到非常興奮,他沒想到自己能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這套曾經讓他著迷的書伴隨過他的少年時代,那時候他一直感到好奇的是:編寫這本書的,究竟是一群怎樣了不起的人,他們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有趣的知識?

葉永烈就是那群「了不起的人」之一,作為這套書的主要作者,他當年參加《十萬個為什麼》編寫的過程,和萬維鋼眼下的經歷有些類似:1960年5月的一天,在北大化學系讀本科的葉永烈收到少兒社編輯曹燕芳寄來的一封信,信中羅列了一些化學方面的問題,請他用通俗有趣的語言來回答。從此,這個當年北大理科生裡的「文青」,不僅加入了《十萬個為什麼》的編寫工作,而且最終成為知名的科普作家。

自1961年少兒社首次出版以來,《十萬個為什麼》已經誕生了5個版本,共發行1000多萬套,累計超過1億冊。它不僅是國內第一套普及版的百科全書,也是國內影響最大、最暢銷的科普讀物。

一套有50年歷史的「老書」正等待著新的問題:

「為什麼有人向食物裡加三聚氰胺?」

「為什麼電腦鍵盤26個字母的排列是打亂的?」

「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嗎?」

目前,《十萬個為什麼》第6版的編纂工作正在籌備中,通過網絡等形式面向全國的問題徵集活動預計將持續到今年年底。

「問題」成了最大的問題

「『地球是由幾大板塊構成的』,像這樣的問題,不能再出現在新版《十萬個為什麼》裡。我們提出來的問題,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生動、有趣!」在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動物分冊的作者討論會上,該分冊副主編、上海科技館原副館長金杏寶手舉著某一版的《十萬個為什麼》說道。

一位作者當即提出,「有的知識很重要,我們必須要講,又沒有特別好的方式來提出問題,這確實很難。」

「各位手上有一份問題單子,是我們今年5月份向上海一些中小學生徵集的問題匯總。小朋友們提的有關動物的問題最多,經過整理,把重複的去掉之後,還有5000多個。以此作為基礎,希望可以激發大家的靈感。」少兒社副總編洪星範介紹說。

「問題」本身成了當天討論會的問題。一問一答,是《十萬個為什麼》開創的一種科普形式。「提出一個好問題,甚至要比答案還重要。」這是《十萬個為什麼》第1版至3版的編輯、少兒社原副總編洪祖年傳授給洪星範的經驗。

向小朋友們徵集問題,正是第1版《十萬個為什麼》的做法,但起初,洪祖年和他的同事們卻走了彎路。

1958年,曹燕芳30歲出頭,是少兒社三編室6位年輕編輯中少數成家的一個。她的小女兒成天纏著她問「為什麼」:「媽媽,為什麼會下雪?」「為什麼星星會眨眼?」「為什麼鴨子會遊泳而雞不會?」……孩子看見什麼,就問她什麼,還常常打破砂鍋問到底。

此時,作為新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專門針對少年兒童的出版社,少兒社已經出版了一些兒童科普讀物,反響不錯,但比較淺顯,大多是只有一兩萬字的小冊子。在當時,隨著中共發起「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崇尚科學成為社會的潮流。在這個形勢下,三編室的編輯們已不滿足於一些小打小鬧的圖書。曹燕芳和同事們一起商量:乾脆出一本能夠回答孩子們所有問題的「百科」式的科普書!

曹燕芳的女兒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那些「隨便瞎問」的問題,最終能夠促成一套在中國影響最大的科普讀物。

主意定了,書名又成了問題。辦公室裡有一塊小黑板,每天大家想起來什麼名字,就寫在黑板上,不好就擦去。什麼「你知道嗎」「知識的海洋」……每想出一個名字,就有人說:「勿靈!勿靈!」(上海話,意為「不行」)

最終某一天,有人想起來,蘇聯作家伊林有一本科普書,名字叫做《十萬個為什麼》。大家都覺得,還是這個名字最好,於是決定借用。

洪祖年解釋說,實際上,伊林這本書的原名叫《屋子裡的科學》,由於書的扉頁上印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的一首小詩:「七千個在哪裡,五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國內出版社在1930年代引進這本書時,就借用了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將書名改作《十萬個為什麼》。

琢磨書名的同時,組稿也在進行著。一開始,大家本以為組稿很簡單,直接找了一批師範學校的7名教師來撰寫。誰知寫稿竟用了一年時間,再等看到稿子,就更愁了:所有的問題都是按照教科書上的知識點提的,內容也不過是教科書的延伸,就連寫作的語言也是教科書式的。

「這樣的稿子肯定不能用」,編輯們看到稿子後意識到。雖然組稿不夠成功,但大家心裡對於這套書的想法,卻更加明晰了。

當時,按少兒社要求,圖書編輯不能只坐在辦公室裡悶頭編稿子,要與少年兒童們保持接觸。洪祖年就在分別位於市區和郊區的兩所小學擔任校外輔導員,每個月都要去學校上幾節課。和小朋友們混在一起,可以了解他們的喜好與想法,就比較容易策劃出版一些孩子們真正愛看的圖書。

洪祖年和一些同事因此想到,向孩子們徵集問題。1960年下半年,三編室油印了1萬份問卷,16開大小,打著橫線,上面印著一句話:請你提一些你想知道的「為什麼」。

利用各自的聯繫渠道,6位編輯發動起上海市幾十所中小學、少年宮、少年科技指導站的孩子們來提問題。兩三個月後,收回的六七千份問卷就堆滿了兩個大抽屜。

直到今天,洪祖年還記得孩子們提得最多的問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變的?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這些問題是孩子們永恆的疑問」,洪星範說,在正在進行的第6版問題徵集中,他們發現,還是有很多孩子問了相似的問題。但是現在的孩子,視角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提的問題依然給予編者們很大的啟發。比如,有的孩子問,「為什麼哺乳動物的眼睛都長在前面?」這讓動物學家一時都難以回答上來。

洪星範說,「我女兒和我一起看電視的動物節目時,就忽然問我,『爸爸,為什麼老虎總是單獨行動,而獅子的出現總是一群一群的?』我當時就覺得,現在孩子提問的路數,已經和過去問『為什麼餃子熟了會浮起來』不大一樣了。」

從葉永烈到科學松鼠會

「在實際編書的過程中,我們才發現,怎樣寫,也並不比提問題更容易。」少兒社自然科學讀物編輯室主任岑建平感嘆地說。

為增強第6版《十萬個為什麼》的影響力,少兒社找來百餘位院士參與編撰,並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任總主編,18個分冊每一分冊的主編、副主編,都由院士或該領域數一數二的專家領銜。主要作者陣容裡,也有不少有名望的科學家。

(上海市延安西路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部裡,新版《十萬個為什麼》的編輯們在討論稿件。攝影/本刊記者甄宏戈)

這也是借鑑了老版的做法。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茅以升、錢崇澍、蘇步青……這些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界最富盛譽的名字,幾乎可以在第二版《十萬個為什麼》的審稿人名單中全部找到,其中竺可楨、茅以升等還親自撰寫了某些條目。

在第6版籌備出版的過程中,許多著名科學家一接到邀請就很痛快地答應下來。韓啟德對「領銜」重新編撰這套書就充滿了熱情。他1968年被分配到陝西農村工作時,就在農民家裡看到過這套書。

但是,在3月31日的一次科學家座談會上,也有人坦承,他們可以為內容的科學性把關,但親自動筆寫科普,恐怕還是有一定困難。「知道好的科普文章是什麼樣,並不等於就會寫。」

在實際工作中,果然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有的科學家仍是按照教科書的套路來寫,岑建平只好發一些範文給對方,反覆交流,「態度上很委婉,但對寫作風格和文字,我們一定要做頑強的溝通」。

岑建平心裡或許會羨慕曹燕芳那一代人。在編撰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時,曹燕芳想起來,她曾編過一本書叫《碳的一家》,作者是北京大學化學系一名大二學生。那本小書文字活潑,風格清新。這個年輕人,是不是可以為《十萬個為什麼》寫稿?

曹燕芳想到的這個作者,就是葉永烈。葉從小就是個「文學青年」,小學時就在報紙上發表過詩作。高考時,他聽說北大新聞系不容易考上,就報了化學系。在大學期間,他結合所學專業,開始嘗試寫科普文章,「結果比詩和小說更容易發表,投稿一投一個準」。

按照曹燕芳給的問題單,葉永烈挨個寫了一遍,寫完後,他覺得意猶未盡,還加了幾個自己覺得應該列出來的問題。樣稿發出去後,葉永烈收到的回信,是更多的問題。於是,就這樣,葉永烈一口氣寫了化學分冊173個問題裡的163個,後來,又寫了天文、地理、生物等其他分冊的一些題目。這樣算起來,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最早出的5本中,有三分之二的內容都是由葉永烈一個人完成的。

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在全國引起了轟動。1962年,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發給參加全國團幹部代表大會的代表每人一套《十萬個為什麼》,要求「每個人要從中學點知識」。

(《十萬個為什麼》第1版的畫稿。攝影/本刊記者甄宏戈)

三編室收到了好幾千封讀者來信。有人提出了新的問題,有人對書裡的解答提出疑問。葉永烈還記得,有人來信告訴他,在「重水是什麼」這一節裡,有關「重水在水裡面的含量」這一數據不對。為核實這個問題,葉永烈還專門請教了北大化學系的老教授,一問才得知,原來世界各地的水,所含的重水比例是略有不同的。

為回應讀者的熱情,1964~1965年,1970~1976年,1980,1993年,以及1999年,在近40年的跨度裡,少兒社又陸續出版了4版《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參與了每一版的撰寫。

這套書在葉永烈人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當年和妻子楊惠芬談戀愛,去楊家提親時,送的禮物就是一套《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一家科研單位工作。但他一心嚮往文學創作,到單位不滿一個月,包裡裝著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就去了當時的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他敲開廠長辦公室的門,報上自己大名,還沒有來得及拿出書來,對方就高興地說:「你就是葉永烈啊,我們正找你呢!」原來,上海科教電影廠當時正在拍《十萬個為什麼》這部電影,早就知道葉永烈是此書的主要作者,曾向北大要人,但沒有成功。就這樣,在那個人人需要服從分配的年代,在《十萬個為什麼》的「名牌效應」下,葉永烈如願以償地調動了工作。

如今,第6版《十萬個為什麼》的編撰,依然請了71歲的葉永烈出謀劃策。在葉永烈看來,讓科學家來寫科普,有些不大「靠譜」。科技人員很難從專業的條條框框中跳出來,文字往往艱澀。「我當年就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大學生,但曹燕芳編輯看出我有這個能力,啟用了我。可見科普寫得好的,並非一定是專家、院士。」

另一方面,也有支持科技人員搞科普的聲音。錢學森就曾說過,「一個科技人員如果不能用通俗的語言,把他的專業知識向不在行的人講清楚,那他的專業知識就沒有真正學好。」但並非每一位科學家都是錢學森。況且,傳統的科普創作隊伍也在退化。第1版《十萬個為什麼》發現了葉永烈,但《十萬個為什麼》不斷再版,葉永烈卻從此「絕版」:此後4版再無第二個「葉永烈」湧現。葉永烈也覺察到了這一點:最近他在上海舉行了一場關於科普創作的講座,原以為會有很多大學生來聽講,但結果卻來了很多白髮蒼蒼的退休工程師。

不過,數十名「科學松鼠會」成員的參與,為第6版《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為了加增強第6版《十萬個為什麼》對年輕人的號召力,洪星範把科學松鼠會的創辦人「姬十三」也拉了進來,參與大腦與神經分冊的編寫。創立於2008年的科學松鼠會,藉助於網絡的傳播,目前已成為國內科普活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網上很活躍的松鼠會元老「瘦駝」也參與了動物分冊的寫作。在那天的作者討論會上,他第一個提出,要把保護環境與生態的思想貫穿在這一冊的寫作中去,「在環保氣氛日益濃鬱的今天,再單純地解釋什麼是魚翅、燕窩,就太不合時宜了。」

孫正凡也是一名老「松鼠」,他常常在豆瓣、果殼網等網站瀏覽各種科普文章,很早就注意到了「同人於野」這個ID。「萬維鋼寫了很多解釋數學原理的文章,寫的通俗易懂,我們以為他是學數學的,就按他博客上的郵件地址給他發了個郵件,後來一聊才知道,他是學物理的。」

洪星範介紹說,除了百餘位院士和科學松鼠會的助陣,第6版《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團隊,既吸收了《十萬個為什麼》的老作者,也有海外對科普有興趣的華人科學家,「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文革版」讓人很「糾結」

第2版《十萬個為什麼》發行了200萬冊,有人說,有兩本單冊的銷量已經超過了當時的「毛選」。或許本可以發行得更多,但第2版出版一年多以後,「文革」就爆發了。

無可倖免地,《十萬個為什麼》作為「竭力鼓吹『知識萬能』的毒草」受到嚴厲批判。一本小冊子這樣寫道:「(該叢書)博得劉記黑司令部的幹將、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楊尚昆、胡喬木、胡耀邦等的『欽定』和『讚賞』……《解放日報》以頭版地位發表了題為《培養孩子愛科學》的社論。眾所周知,為一本書而發表社論的只有一九六O年《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出版,而《十萬個為什麼》竟能與之並列,且聲勢更大……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少兒社三編室被撤銷,編輯們都被送到上海郊區的「五七幹校」種水稻,三編室主任王國忠被打成「走資派」。就連在上海科教電影廠的葉永烈也難逃一劫。一天,他回到家,驚訝地發現家裡一片狼藉,他珍藏的第1版、第2版《十萬個為什麼》全套及相關書稿已經全都被造反派沒收了。

儘管如此,在十年動亂中,《十萬個為什麼》還是出了一版。

1971年夏天,上海工宣隊一位負責人找到王國忠說,現在鬧「書荒」,書店沒書賣,你把《十萬個為什麼》重新修訂一下出版。於是,王國忠和三編室的部分編輯又回到了編輯崗位,只是少兒社當時已被撤銷,作為一個部門併入了上海出版社。

「文革」版《十萬個為什麼》以第二版為基礎,刪減了一些帶有「封、資、修毒素」的問題,添加了對「文化大革命以來我們偉大祖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的介紹。書的封面進行了換裝:由原來的「紅與黑」變成了橘黃色,左上角是幾位工農兵在紅旗下高舉「毛選」。

書裡的內容也被「穿靴戴帽」,文章裡常常會蹦出一段黑體字「語錄」。比如,在解釋「零毫無內容嗎」時,就寫到:「偉大導師恩格斯教導我們,零是任何一個確定的量的否定,所以不是沒有內容的。」

這樣的「語錄」還算應景,有時為了加強革命色彩就生拉硬拽。在「什麼叫做比例尺」這一節,開頭這樣寫道,「許多紅衛兵小將……跋山涉水戰勝重重困難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中心、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居住的地方——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進行革命的串連。……小將們在長徵中,常常用到地圖。你知道地圖上的比例尺是什麼意思嗎?」

一些對《十萬個為什麼》有感情的老編輯都沒有收藏文革版《十萬個為什麼》,甚至不願意承認文革版的存在,但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少兒社原副社長李名慈卻指出,在那個沒有什麼書可以讀的年代,《十萬個為什麼》就是孩子們最主要的精神食糧,這一作用甚至超過了前兩版。1978年文革結束後恢復高考時,很多人甚至參照《十萬個為什麼》的某些內容考上了大學。

文革版《十萬個為什麼》在8年時間裡也出版發行了3700萬冊。葉永烈在「文革」中收到了很多讀者來信,詢問「銀鏡反應」的具體配方。他很久之後才想明白,那時人們結婚沒地方買鏡子,所以就想找塊玻璃,按照《十萬個為什麼》的介紹,自己做鏡子。

跨越50年打上時代烙印

在1980年出的第4版《十萬個為什麼》裡,對於「長頸鹿的脖子為什麼這麼長」的問題,回答是「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但在第5版中,在這段話的後面,編者卻話鋒一轉,「隨著遺傳學、基因學說的問世,這種說法受到越來越多科學家的懷疑。」

對此,李名慈解釋說,建國初期,國內生物學界受蘇聯的影響,否認基因的存在,認為環境是影響物種的主導因素。但當時,上海正好有位在國際上也很有名的大科學家談家楨,指出這一觀點是錯的。國內學術界的爭論,使得前4版《十萬個為什麼》對基因都避而不提,在一些無法繞開的問題上,也只採用當時的「主流」觀點。

到了1999年,新世紀版即第5版《十萬個為什麼》才首次正式承認了基因和基因的作用。有關基因的問題,在植物和動物分冊中分別有好幾條。

5個版本的《十萬個為什麼》,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第1版《十萬個為什麼》出版時,由於當時國人的科學素養普遍都比較低,提出的問題都比較淺顯,有大量類似「餃子煮熟了為什麼會浮起來」「水為什麼燒到100度才會沸騰」「空氣裡面有什麼」等這樣較為簡單的問題。

到了第5版,當時為了從科學上揭穿「法輪功」的謊言,編輯們煞費苦心,編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人真的有第3隻眼嗎?」,另一個是「九星連珠會引起大災難嗎?」其實這兩個問題,即使不考慮特殊背景,在今天看來,也依然有科學價值和趣味性。

至於第2版《十萬個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是5個版本中較完美的一版。它是在第1版基礎上的擴充,1980年出的第4版,也是以第2版為原型。但葉永烈認為,由於1964年已是「文革」前夜,第2版的文字與風格,已比第1版略顯拘束。而文革版與第4版,則愈發呆板僵化。至於新世紀版即第5版,雖然它更新了相當大一部分內容,在當時創造了一個銷售奇蹟,並獲獎無數,但過分強調專業性,損失了一部分文學性和趣味性。因此,在他個人看來,拋開內容陳舊不提,第1版仍是至今難以超越的經典。

李名慈主持了第5版《十萬個為什麼》的編撰工作,他也最喜歡第1版。「可惜現在市場上已經很難見到了,少兒社資料室保存的也不全了,這套書現在的價格至少在5萬。」

而在今天的新《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編輯們看來,《十萬個為什麼》除了要秉持人文精神,還應重拾科學精神的本義——開放與不確定性。「很多問題至今都沒有確定的回答,比如恐龍是怎麼滅絕的,有十幾種學說。我們就應當如實地講,而不是要給孩子們提供標準答案。回答本身也應當是科學的,開放的。」金杏寶說。

少兒社社長李遠濤坦承,要複製過去《十萬個為什麼》的輝煌,是不現實的,畢竟全中國人都讀一本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他依然對《十萬個為什麼》抱有更大的野心,不能讓「十萬個為什麼」這個少兒社的金字招牌繼續沉睡下去,今後將開發「十萬」系列衍生品,比如繪圖版《十萬個為什麼》,以「十萬個為什麼」為名的雜誌、網站、遊戲等等。

不過這一切的根本,還在於新版《十萬個為什麼》究竟做到什麼樣。對此,葉永烈就指出,在上網一搜什麼問題都能找到答案的今天,趣味性與文學性依然是《十萬個為什麼》最大的法寶。

相關焦點

  • 葉永烈去世那個告訴我們「為什麼」答案的人走了
    葉永烈照片 資料圖記者從上海作協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於今晨(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葉永烈曾說:「《十萬個為什麼》是我一生的財富。」從第一版至第六版,他是《十萬個為什麼》唯一全部參與編寫的作者。
  • 告別作家葉永烈:從40分作文到十萬個為什麼,一生跨界,探問不止▸...
    葉永烈先生筆耕不輟,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其中《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等像燈塔照亮了一代代青少年通向未來的成長求索之路。小編多年前曾專訪過葉老先生,談及他的成長經歷與創作感悟。特重刊,以誌哀悼和懷念!
  • 《十萬個為什麼》曾是葉永烈的提親禮物
    「知識的海洋」等本土標題,一致同意借用前蘇聯作家伊林寫的一本經典科普讀物的名字:《十萬個為什麼》。伊林這本書出版於1929年,在前蘇聯廣受歡迎,在我國也大為流行,到1949年3月,開明書店已將此書再版了9次。  「十萬個為什麼」也並非伊林的原創,而是來源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詩人約瑟夫·吉卜林詩歌中的一句:「一百萬個怎麼樣,兩百萬個在哪裡,七百萬個為什麼!」
  • 追憶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他曾是我國科普與科幻的代名詞
    著作「超」身的高產作家葉永烈走了。他的名字,密切關聯著在科普、科幻領域分別創下了暢銷與影響力奇蹟的《十萬個為什麼》和《小靈通漫遊未來》。他一生執著筆耕,又充滿童心。他的辭世讓科幻界感嘆「痛失良師益友」。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祖籍樂清,小時候我們看著他的作品...
    記者從上海作協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今晨(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 葉永烈,1940年7月生,浙江溫州人,祖籍樂清七裡港。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筆名蕭勇、久遠等,以長篇小說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很多讀者以為葉永烈是上海或是北京人,沒想到他是溫州人,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還是樂清人。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你用過的小靈通就出自他的《小靈通漫遊未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蔚2020年5月15日上午9時30分,著名作家葉永烈於在上海的長海醫院去世,享年79周歲。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浙江溫州人,1940年8月30日生,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出版過180多部著作。葉永烈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以長篇小說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 著名「紅色作家」葉永烈去世,著有《「四人幫」興亡》等
    5月15日9時30分,著名作家葉永烈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葉永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1歲起發表詩作,19歲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
  • 葉永烈12年前專訪:作家就是作家,前面不要加定語
    葉永烈: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嘗試的人。除了你剛才說到的,我還寫過相聲,出過相聲選集。我還寫過詩,寫過寓言。近年來,我主要寫紀實文學,有人稱我為「傳記作家」。我覺得,作家就是作家,前面最好不要加定語。就像木匠,有時做桌子,有時做凳子,你不能說他是桌子木匠或凳子木匠。我最喜歡的還是當電影導演。
  • "十萬個為什麼"作者葉永烈:用文學講述科學故事
    現為上海作家協會一級專業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創作了大量科普作品。  核心提示  ■ 《十萬個為什麼》這套書以「大眾化的、小百科全書式的科普讀物」為特色,林林總總,來自生活和生產,來自讀者身邊,內容廣泛,無所不談。
  •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去世,享年79歲
    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1940 年 8 月 30 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1963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
  • 一生著書180多部,書寫3500萬餘字,揭秘科幻作家葉永烈的生活
    在大學期間,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過硬的專業知識,他開始嘗試寫一些化學類科普小品文,後這些文章被編寫為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出版,對當時的葉永烈來說,這無疑是在文學創作道路上最大的認可和鼓勵。多年文學創作的沉澱,讓葉永烈有了紮實的創作功底,豐富的專業知識,有趣活潑的文筆,讓他在20歲時被《十萬個為什麼》的編輯選中,參與《十萬個為什麼》的編寫。
  • 《十萬個為什麼》籌備第6版 向全國孩子徵集問題
    參加編寫這套書的一位作者,從北大化學系的本科生,最終成了著名的科普作家。這套書的「文革版」雖然是「政治掛帥」,卻也幫助了一些人參加高考。  葉永烈就是那群「了不起的人」之一,作為這套書的主要作者,他當年參加《十萬個為什麼》編寫的過程,和萬維鋼眼下的經歷有些類似:1960年5月的一天,在北大化學系讀本科的葉永烈收到少兒社編輯曹燕芳寄來的一封信,信中羅列了一些化學方面的問題,請他用通俗有趣的語言來回答。從此,這個當年北大理科生裡的「文青」,不僅加入了《十萬個為什麼》的編寫工作,而且最終成為知名的科普作家。
  • 《十萬個為什麼》:半個世紀 孩子與家長共讀的書
    從1961年的第一版到今天的第六版,葉永烈是唯一一位參與每個版本編寫的作者。葉永烈從小開始寫作,他在20歲時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最年輕也是寫得最多的作者。葉永烈就讀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讀書時就開始用文學方式去描述化學,發表了一些跟化學有關的科普小文章。這些文章後來以《碳的一家》出版,也正是因為這本書,他被《十萬個為什麼》編輯看中。
  • 深切緬懷我的啟蒙老師——葉永烈先生
    原創:魯超驚聞科普巨擘葉永烈老師去世了!80-90年代,教育資源是貧乏的,對我這種小城市的孩子來說,科普圖書就更加匱乏了。當時我翻爛的有兩本書:《十萬個為什麼——化學1》和《元素的故事》,後者的續篇是葉老師補寫的,而前者中幾乎有一半都是葉永烈老師的作品。
  • 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 座談會在京滬連線召開
    中國日報北京6月11日電(記者 張洋菲)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少年兒童出版社承辦的「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座談會」於6月10日下午在京滬兩地視頻連線同步召開。
  • 葉永烈:點亮青少年想像力的人
    葉永烈生前著述頗多,在改革開放之初疊加了「科學的春天」與「文學大潮」的激情年代,葉永烈的作品隨處可見,加之那又是一個全民閱讀的時代,想要視而不見都不可能。所以與不了解科幻的人聊起來,大家對別的作家一無所知,但有兩個名字卻無人不曉:外國的凡爾納、中國的葉永烈。假如將青少年比喻成在知識海洋中遨遊的泳者,那麼葉永烈則無愧於一座照亮前程的引路燈塔。
  • 《十萬個為什麼》推平裝版 比精裝版便宜300元
    原標題:唯一參與六次改版 葉永烈自豪得不行 自2013年8月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叢書精裝版面世後,少年兒童出版社昨天又發布了2014年的三個系列新產品,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彩色圖文本的平裝本。作為《十萬個為什麼》的老作者之一,作家葉永烈在發布會上,與讀者一起分享了自己的「十萬個為什麼」故事。
  • 葉永烈:我願把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
    如今,我們還有太多的「為什麼」希望得到先生的解答,讓我們一起跟隨舒晉瑜,在這場最後的訪談中再一次走近葉永烈——葉永烈籤售《十萬個為什麼》他何以20歲就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作為較早從事科幻小說寫作的作家,又為何逃離,不再寫科幻小說?
  • 葉永烈:我的一生,將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塊漢字之中
    驚聞葉永烈老師今天上午去世的消息,非常震驚,作為70後,我們這一代人從小看著他的書長大,他的作品曾在我們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回想起2015年他來北京,我曾獨家專訪葉老師,他對寫作的熱愛和鍥而不捨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 葉永烈:與妻子相濡以沫一輩子,書房掛一少女像,卻不是他女兒
    我還記得小時候拿到的第一個套裝書籍便是《十萬個為什麼》,看著其中畫得栩栩如生的彩色內頁,我當時的心中充滿了好奇。而幾經多年,這本書在我腦海中依然佔有一席之地,想來,它便是我對於這個世界產生最初認知的啟蒙書。我想,應該有很多80年代出生的人都和我有過相類似的感受,這本《十萬個為什麼》作為一套兒童科普類讀物與其他書籍相比對於我們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