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文史參考》
李響
鳥為什麼會飛,魚為什麼能在水中遊,天空為什麼有彩虹,浪花為什麼是白色的……這些天真而不乏詩意和哲理的問題,很多人小時候都曾經問過,並且都在一套百科全書中得到親切活潑的解答。這套書就是《十萬個為什麼》。自1961年出版以來,這套單純的兒童科普書,經歷了科技發展最為迅猛的50年,也經歷了中國政治與文化風雲變幻的50年。
書名源於英國詩歌
1949年11月,文化部設立了科學普及局,新中國迎來第一個科普高峰。1956年10月,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了1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普積極分子。參與科普創作成了一種「時尚」,更是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與工農相結合的進步表現。以華羅庚、錢學森等大科學家為代表,一大批科學工作者為科普寫作和宣傳投入重要精力。
當時出版社無論大小,幾乎都參與了科普讀物的出版,但出版的主要是給工人農民看的實用技術類科普書,少兒科普書則嚴重短缺。
時任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第三編輯室主任的王國忠回憶:「1957年的『反右』運動,知識分子不願動筆,怕自找麻煩。1958年『大躍進』之風,出版社也颳起浮誇風,出的都是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書,我自己也幹過三天編一套書的蠢事。不少違背科學規律的事情讓我醒悟……覺得還是得腳踏實地對少年兒童宣傳、傳達最基礎的科學知識。 」
說幹就幹,上海少兒出版社決心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這套書,趕在1959年10月前出版,作為國慶十周年的獻禮。
第一個問題就是要確定一個叫得響、傳得開的書名,編輯們經過幾天討論,淘汰了「你知道嗎?」「知識的海洋」等本土標題,一致同意借用前蘇聯作家伊林寫的一本經典科普讀物的名字:《十萬個為什麼》。伊林這本書出版於1929年,在前蘇聯廣受歡迎,在我國也大為流行,到1949年3月,開明書店已將此書再版了9次。
「十萬個為什麼」也並非伊林的原創,而是來源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詩人約瑟夫·吉卜林詩歌中的一句:「一百萬個怎麼樣,兩百萬個在哪裡,七百萬個為什麼!」這首詩翻譯成俄文後卻變成了「十萬個為什麼」。據懂俄語的科普作家葉永烈分析,這是不同語言的數字表達習慣造成的,在俄語中,「十萬」形容數量很多。
這一書名在幾十年的實踐當中被證實大獲成功。很多讀者回憶,小時候真的仔細數過目錄,根本沒有十萬個「為什麼」,只有幾千個。
葉永烈的提親禮物
第一版的組稿比想像中艱難得多,剛起步編輯就意識到為國慶十周年獻禮不現實。第一批作者是上海一所師範學校的7位老師,他們花去將近一年的時間辛辛苦苦完成6萬字初稿,但寫得跟教科書差不多,根本不適合兒童閱讀。
年輕編輯洪祖年業餘時間擔任兩所小學的課外輔導員,他突發奇想,向孩子們徵集問題!有了好問題才有好答案。
這個想法立刻得到贊同。編輯室印製1萬份問卷,散發到幾十所中小學、少年宮、少年科技指導站。
「人是不是猴子變的?現在猴子還能不能變成人?有的小孩為什麼會長白頭髮?路邊大樹的下半截為什麼要刷成白色?冰棍為什麼會冒白煙……」問卷回收後編輯們驚喜萬分,大人熟視無睹的問題,只有孩子的眼睛才能發現。
有了第一次組稿的教訓,編輯們認為應該不拘一格起用作者。編輯曹燕芳想到,她當時手頭還編著另外一本書,叫《碳的一家》,文字生動活潑,作者是北大化學系大二的學生葉永烈。曹燕芳打算讓這個年輕人寫幾個「為什麼」試試看。
葉永烈自幼愛好文學,考上北大不久,父親和哥哥都被打成「右派」。為了完成學業並分擔父母壓力,他利用課餘時間寫科普散文賺稿費。他寫的幾篇「為什麼」樣稿令編輯非常滿意。葉當時才20歲,給比自己小几歲的讀者寫文章很有感覺,而且他從小就是前蘇聯《十萬個為什麼》作者伊林的忠實讀者,模擬「偶像作家」寫作,自然手到擒來。
曹燕芳索性把「化學」分冊大部分題目都交給葉永烈寫,天文氣象、生理衛生等分冊也慕名而來。1961年出版的5個分冊,共947個「為什麼」,葉永烈寫了326個,他是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寫作量最大的作者,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一個「為什麼」稿費5元,在當時,1600多元絕對是一筆巨款。
對於當時的葉永烈來說,《十萬個為什麼》帶來的收入尚在其次,真正改變他命運的是,他從一個普通大學生一躍成為科普作家。1962年,葉永烈回老家,認識了年輕的俄文教師楊惠芬,情投意合,他上門提親時送的禮物就是一套 《十萬個為什麼》。少年才氣盡在這套轟動全國的「大部頭裡」顯露,楊家深為讚許。一年後,葉與楊結婚。
每40個識字的中國人就有一冊「為什麼」
《十萬個為什麼》從1959年開始籌備,1961年 4月至 10月出版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和生理衛生五個分冊,一上市就引起搶購熱潮。本是為少年兒童寫的書,卻吸引老中青幾代傳看。應讀者要求,1962年又增編3本分冊:地質礦物、動物和數學。 8冊一共收錄問題1484個,總計 100萬字。
到1964年4月,《十萬個為什麼》發行了584萬冊(73萬套),其中還供應印尼華僑2萬套。 1964年,全國具有小學文化程度(包括小學文化)以上的人口有2.4億,相當於每40個識字的中國人就有一冊「為什麼」。其中幾個單冊的銷售量甚至超過《毛澤東選集》。
幾千封讀者來信飛向上海少兒出版社。叢書上說菠菜豆腐不能一起煮,因為會產生草酸鈣,對身體不好。很多讀者來信問,「我們單位食堂都這麼做呀,到底行不行?有辦法避免危害嗎? 」還有老科學家來信:「為什麼月到中秋分外明?」這個題目很有問題,月亮在中秋節不一定就是最明亮的,倒是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1964至1965年間,根據讀者來信提到的問題,編輯室把叢書作了全面修訂,出版了第二版。在審稿人名單上有許多如雷貫耳的名字: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茅以升、錢崇澍、蘇步青……
1970年9月,第三版(俗稱「文革版」)開始陸續出版,計劃出23冊,後因「文革」結束,最後兩本沒有出。在書籍極度匱乏的時代,「文革版」也出版發行了3700萬冊。編輯曹燕芳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她碰上過好幾位大學畢業生,說都是靠著讀《十萬個為什麼》,在恢復高考時考上了大學。
一題不再限一答
「文革」結束後,中國迎來「科學的春天」,上海少兒出版社恢復重建,馬上就收到大批讀者來信,要求修訂再版《十萬個為什麼》。曾經年輕有為的編輯們,經過十年浩劫,分散在各個崗位,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大不如前。但他們紛紛回到少兒社三編室,在「文革」前版本的基礎上,推出了第四版。仍然是黑色的封皮,但內在細節有許多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每個「為什麼」後面都註明了作者的名字,以表達新時代對知識分子的尊重。
第四版賣出了3000萬冊,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遭遇科普退潮。下海經商潮衝擊著科普讀物,「盜版」也開始流行起來。時隔近20年後,1999年,上海少兒社才推出了第五版:「新世紀版」。這一版不再像以往單冊陸續推出,而是裝在精美的盒子裡整套售賣,對於這時的大多數家長來說,為獨生子女買下整套精裝叢書已不是難事。據出版社統計,新世紀版迄今售出721萬冊。
新世紀十多年,科技發展速度比過去幾十年要快不知幾倍,如今,第六版創作團隊吸收了「科學松鼠會」成員,這批80後作者認為,要儘可能講述一個問題的研究進展和來龍去脈,一題不限一答,讓孩子自己去分析和辨別,引起他們思考。而老版「為什麼」的編輯們已步入暮年,有的定居海外,有的已經謝世。植物分冊的編輯汪嘉錫臨終前立下遺囑,將所有寫《十萬個為什麼》和科普讀物的稿費捐給南京植物園設立科學基金。
「全民讀一本書的時代過去了。」現任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李遠濤說。今天恐怕已經很難有一本書可以再創《十萬個為什麼》初版的奇蹟。第6版在市場上的業績難以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相比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版將很大程度上從政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回歸少兒科普讀物的本質,編輯和作者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小讀者和家長也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
(摘自《文史參考》2011年1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