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模式是班級管理的必然選擇

2020-12-15 阿龍在線交流

1、小組合作模式是什麼?

小組合作模式,是一種班級自主管理模式,在班主任的指導下,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小組內部相互約束(如我能提前或準時到達教室)、協同(一起學習)與督促(值日認真),小組間相互良性競爭的一種模式。

小組合作,能有效落實小組內部的幫扶性,小組成員有差異性,讓表現優秀的去督促、提醒、幫助待進步的孩子,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促進班級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小組合作模式是一種走心的班級管理模式。真正以小主人的姿態投入到小組及班級活動中,個性特點得到展示,收穫成就、歡樂與尊重,變得陽光自信,更容易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創新自我;同學之間的相互溝通、協作、配合得到訓練,更容易找到朋友,愉悅身心,有利於身心自然完整;在小組的工作中培養的奉獻意識、組織協調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激發孩子勤勞勤奮、責任擔當、上進心等優良品質,有利於在將來的工作生活中,自由勝任。學生自評互評代替老師評價,更全面準確客觀,學生更重視。更加重視過程評價,老師可能關係學生成績,但學生更關心同伴的態度,如他對我好不好。容易獲得短期的歡樂(如幫人掃地),讓組員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認同感,激發持續的動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

2、小組合作模式有什麼優勢?

小組合作,可以減少老師與學生之間貓和老鼠的遊戲,有利於激發孩子勤勞勤奮、責任擔當、上進心等優良品質。班主任由有原來的管理者,向學生成長的引領者、護道者轉變。班主任由於工作時間與精力的有限,一不小心就顧此失彼,難以關愛到每一個孩子,難以做到公平,容易造成有的孩子被忽視,容易讓孩子(和家長)感受不到你對孩子的關注與重視。由管理向引導轉變,起到顧問的作用,教師更多的是一個觀察者,觀察學生是如何解決不可預料的情況,迴避了很多不必有的師生矛盾,也迴避了家校溝通上把自己弄到矛盾的漩渦中。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學生真正需要的幫助,如學生往往容易在同學矛盾、溝通能力、規則意識、學習動力等上迷茫,在孩子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去幫一把,幫忙處理真正的苦惱。

小組合作,可以有效改變教學模式、班級組織模式,促進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是有效學習的需要,是未來發展的必然。

小組合作,可以讓家長準確、及時、全面了解到孩子的成長情況,如孩子的學習態度、同學關係、紀律表現等,及時參與到孩子的引導教育中來。良好的師生關係能持續多久不知道,但同學關係一定是一輩子的,畢竟是同齡人,家長關注孩子在同伴心中的形象甚於在老師心目中的形象,正好可以藉助小組合作模式,讓孩子的成長在陽光下進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3、小組合作模式為什麼是必然選擇?

小組合作模式是班級管理的需要。傳統的班級組織形式已經發展很高的程度,進入了瓶頸期,很難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需要通過一種新的模式來激發。後物質時代孩子的需求發生了改變,關心與在意的事務放生了變化,傳統模式很難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需要一種新的模式去激發孩子,真正有效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一理念。小組合作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自主管理的一種動態模式,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小組合作模式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需要。個別老師靠個人魅力吸引學生,認真學習,應該是有的,但也只是少數。在課堂上,基礎差的孩子難免被邊緣化(擔心回答不正確不敢讓他回答),或者被突出化(明知他可能不會還要他回答)。多數還是在教學方法上做文章,如後茶館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等,核心都是自學、合作、展示、點評這些環節。如果這些環節缺少有效的評價,多做少做一個樣,就難以持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需要從德育上找突破口,有一個完整的量化、反饋、評價機制,這就是小組合作模式。

小組合作模式是溝通的需要。學生在行為上(如課間在教室打籃球、追逐打鬧等安全隱患行為),屢錯屢犯;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動力,缺乏及時監督與跟蹤,認為學習就是自己的事情,發呆比勤奮來得安逸,不是不清楚學習的重要性,而是在行動上存在惰性,寒號鳥的思想作祟,明天再努力;在課堂上,基礎差的孩子難免被邊緣化(擔心回答不正確不敢讓他回答),或者被突出化(明知他可能不會還要他回答)。傳統方式多是班主任個人的感覺判斷,難免以偏概全,即便能發現問題,也難以找到問題的根源,給家校溝通帶來不便,難以形成家校共同體。

圖片來源於網絡

4.如何理解小組合作模式與合作學習的關係?

小組合作模式是一種班級管理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培養學生的組織、溝通、協調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管理、團隊和諧、共同發展。讓每個學生真正體會到自身的價值與團隊的重要性:我都很重要,我要做最好的自己,我要為班集體爭光,我要讓他人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模式,通過相互幫助,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小組合作模式是為小組合作學習服務的,讓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進行提供保障,而小組合作學習又是小組合作模式最有效的可視化體現。

所以,一般情況下,最好是先有小組合作模式,然後將課堂教學納入進去,就形成操作性強、可持續的小組合作學習。

圖片來源於網絡

5.如何有效推進小組合作模式?

(1)充分放權是基礎。

信任學生,多給學生機會,學會等待,堅持學生能做好的老師不做,學生能表達清楚的老師不說。哪怕現在沒有做好,以後能做好,也就很好。當然要把班級管理權下放給量化團隊,這就給班主任老師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那就是必須建設一支公平公正的若干團隊,否則就會造成拉幫結派,權力尋租的不良現象。

(2)職能培訓是手段。

畢竟都是孩子,要教他們怎麼做,還要教他們怎麼理解,這樣有利於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

(3)家校溝通是關鍵。

務必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溝通一定要比家長有耐心、更淡定,一定要讓家長感受到你真正的非常關心他的孩子。

(4)及時幹預是保障。

觸犯有關性質嚴重的問題,超出小組的能力的,一定要及時強硬幹預,如安全、團隊建設(不服從組長管理)、信任(在老師那裡溜號)。不要等到事情無法收拾了再來幹預,當然若能提前預防是最好的。

相關焦點

  • 打造精品小組,助推班級發展----小組合作模式下班級自主管理
    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自我創新意識、實踐操作能力!1、合理劃分小組,科學實行量化 。小組合作模式下的班級自主管理,符合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將班級管理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且行之有效的班級管理模式。(1)合理分組,取長補短。
  • 「小組創優」班級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合作式班級管理模式逐漸趨向於完成班級管理任務,讓大家學會和諧共處,互相幫助,越來越缺乏「競學創優」的意識;3.合作式管理模式有時只注重管理結果的評價,卻忽視了在管理過程中對合作行為和態度的評價。班級管理也是一樣,缺少競學創優,班級管理就流於形式,沒有突破和發展。實施「小組創優」班級管理模式的有效辦法1.構建有效的合作小組是順利開展和實施該模式的前提。
  • 「五人小組合作」在班級管理中的有效利用
    五人小組的合作模式利於班級的各項管理,如果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能更好地對其進行加工、調整、再利用,那麼他將會使我們的工作事半功倍。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生活後,班級中會有一些管理型人才不斷湧現出來,這時我們就要順勢利用好這些資源,將他們優先考慮,排至每一小組的一號座位,即小組的組長,利用他們的管理優勢來輔助自己班級的管理。當然在這些小組長中勢必也會存在管理能力大小的差異,那這時我們就要將更為卓越的管理人提前預留,為班級中異常活躍的學生找到好的「幫手」。
  • 小組合作模式的分組
    圖片來源於網絡一、關於分組前的思考組數:在小組合作模式中,組數是一個的話題,是分6個小組我覺得具體組數應該跟班級人數、教室大小、考試座位要求、量化與評價相結合。組數過多,給量化、評價、引導管理帶來難度,組數過少,意味著每組人數過多,小組臃腫,給小組的內部管理帶來麻煩,難以達到小組合作模式的初衷。考慮的教室寬度是7m左右、課桌0.6m左右、班級人數一般36人左右,經過多次實踐嘗試,認為分成6個小組比較合適。
  • 班級管理模式
    班級管理模式教育學中,班集體與班主任工作是考試常考的實踐類章節,並且主要以理解性實例為主來進行考查。因此,針對本節重要的知識點——班級管理的模式進行梳理,備考過程中,作為考生,我們不僅要清楚班級管理的模式有哪些,更重要的是能夠理解具體內涵,面對出現一個例子讓我們去選擇時能快速做對題目。
  • 班級管理的模式
    同學們在備考的時候可能會發現班級管理的模式容易弄混,在我們教師招聘類考試中,通常考察最多的班級管理模式便是班級的平行管理模式和班級的民主管理模式。對這兩種班級管理的模式,同學們需要更加注意重點識記。1.班級常規管理班級常規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開展以班級規章制度為核心的常規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 採取小組合作制,讓班級管理變得輕鬆有效,快速提升班級成績
    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不好的學習風氣,影響整個班級成績的提升。因此可以嘗試對整個班級學生進行分組,以分組合作的方式,來充分發揮每個同學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整個班級的學習成績。具體可以這樣操作:第一、利用小組積分對小組進行量化管理。這樣的管理方法簡單直接明了。學生老師都比較容易接受。分好小組以後可以將班規進行適當的修改,將班級的每一項規定和孩子的量化分值相對應。
  • 「卡包式」合作小組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浙江在線11月24日訊 管理好班級對整個教育教學來說尤為重要,但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困惑,班主任可能花了很多精力仍難改變班級中的一些不良現象。我市菁才中學在「自主嘗試」教學下,應用了「卡包式」合作小組的方式,在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構建「花瓣式」班級管理模式
    「花瓣式」班級管理模式還處於探索階段,並沒有完整的模式可以借鑑,但其管理理念已經深得人心,展開相關探索有重要現實意義。「花瓣式」管理,顧名思義,就是將班級管理比喻成一朵花,每一個學生、每一個管理團隊,以及班主任、科任教師,都屬於這個花朵的一個花瓣,分擔一個「花瓣」的責任。
  • 教師招聘筆試知識點:班級管理的模式
    班級管理模式這個知識點在教師招聘筆試中一般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常見題型有選擇題和判斷題。班級管理模式常見的有四大模式,分別是:1.班級常規管理班級常規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
  • e積分助力班級小組合作更高效
    初入教育,擔任初一兩個班的數學老師,數學這一學科有它特有的屬性,在同學們看來枯燥,無味,有難度,很多同學都對它比較恐懼,因此不願意去學習,而數學的重要性又是眾所周知的,如何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成了首要問題,這時候e積分管理閃亮登場,e積分的內涵就是用獎分激勵孩子成長,課堂高效學習,班級自主管理,成就學生,解放老師,初次學習了李維新老師的教學模式後就迫不及待的應用到教學中
  • 將「雁群模式」引入班級管理,推動班級建設
    管理學家將這種能顯著優化群體管理的行為稱之為「雁群模式」。為此,我嘗試將「雁群模式」引入班級管理中,注重學生的自主管理和個性化發展,通過及時給予學生有效的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善於運用集體團結協作的力量。例如:當發現個別學生完成作業有困難時,可在班裡成立「幫扶小組」,由組內成員輪流擔任組長,每月輪換一次。
  • 初中教師資格證班級管理的模式是怎樣的
    初中教師資格證班級管理的模式是怎樣的 http://www.hteacher.net 2020-06-28 09:32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以「賽」代「管」激活班級管理
    在班級管理中開展小組競賽,也一樣能激活班級管理,調動學生學習、參加班級活動的積極性和遵守紀律的自覺性,使班級富有朝氣和戰鬥力,為班主任工作「減負」。班集體內的各項管理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能讓原本繁瑣的班級管理變得簡單。
  • 「和諧與信任」是班級管理的「法寶」——談班級管理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成之一,是班級管理的重要參與者,對班級管理具有巨大的影響,班級管理過程中的很多事項都是由班主任決定的,通過班主任的組織和帶領,進行一系列的班級活動,以此建立良好的班級風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運用
    眾所周知,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新型的學習模式逐漸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來。與此同時,很多英語教師正在通過這種學習模式不斷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水平。不僅如此,在初中英語課堂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
  • 九江金安高級中學深入推進「小組合作學習」
    為貫徹新課程理念,深入推進小組合作學習,12月8日下午,九江金安高級中學召開「小組合作學習」專題工作會。崔志斌副校長主持會議。崔志斌強調,「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是學校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 「2+2+2」班級管理模式
    ;「2+2+2」也是一個自主管理團隊,集管理、培訓、研究、體驗、教育於一體,整合資源,壯大管理隊伍,加強研究,促進合作,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下面我就談談四年來自己對班級管理創新模式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看法。我們年級自主管理團隊由教師團隊、家長團隊、學生團隊組成,即「2+2+2」班級管理模式。
  • 小組合作學習的思考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僅要承擔傳統教學中「備上批輔」等日常工作,還要在課堂流程方面對學生進行不間斷的培訓,班主任需定期對組長(行政組長、學習組長)進行培訓,需要不定期地對小組進行調整或重新分組,加強小組文化建設和班級文化建設。這種教學模式在小組劃分時基於「組內異質 、組間同質」的原則。成績以期末調研測試成績為基礎,每組的人數一般為6人,每組都有兩個ABC三類學生。
  • 高效構建小組的策略和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實操方法研究
    通過調研眾多已經在做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學校,發現在做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相同的問題,我們進行了梳理與總結:班主任事事親為,負擔加重;小組鬆散,沒有凝聚力;課堂紀律差,組內無管理,組員不服從管理;組內分工不明確,組長未發揮作用;合學、領學、點評不積極,推諉現象嚴重;對評價分數不在乎,沒有集體榮譽感;小組文化零作用,行動虛設;組內存在弄虛作假現象